五年前应届一战清华大学诉讼法学进入复试后失败
本科天津985法学就读,大一高数的分数太难看导致大二大三好好学习也无法拿到保研名额,遂决定考研清华的诉讼法学。
选择这个的原因主要是清华法学的学硕专业课虽然不指定书目,而且初始专业课题目看起来难以备考,但是实际上是与你的法学相关著作阅读量有关系,尤其是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这类需要靠不断阅读积累的科目;实际上对于我这种本科时期就喜欢泡图书馆的人来说也许是个好选择(比起本科舍友报考中国政法大学学硕那一堆繁杂枯燥的指定书目死记硬背来说还是清华这个更适合我)。当时就想剑走偏锋报一个不是很多人报考的冷门方向(清华诉讼法学只招两人,民诉刑诉各一人,复试时再分),而且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律师,大三在法院实习也累觉不爱,还不如读研自闭搞学术,遂开始复习备考。
初试结束后感觉英语考的稀烂,感觉可能进不了复试,不过查分之后发现英语虽然只考了64分,但是总分排在了第三,按照清华计划招生2人复试名单3人的比例正好进入复试。(看来我的剑走偏锋到目前还是成功的,冷门方向报考人数不多,直接使得我初试分数与第一第二初试相差20分还是排在第三,可以进入复试)
但是这个时候正好在家腿部拉伤,难以动弹,只能抓紧复习复试的科目,由于清华诉讼法学初试专业课二只考证据法学一门,复试才根据具体方向选择考民事诉讼或是刑事诉讼,导致我复习民事诉讼的时间比较紧。之后3月拖着刚恢复走路不太灵便的腿脚来到五道口,进行复试。
来到现场发现我虽然进入了复试,但是在我复试名单里排名在我之前的两名同学初试总分都比我高了将近二十分,其中一位和我同样报考民事诉讼的同学本科还是清华本校的,在复试材料审查时发现大家基本都是携带本科学位证毕业证来报考的,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少数几个人拿着学生证来进行材料审核,顿时又觉得心里没底。
复试的笔试一切平平淡淡,正常作答,之后的面试应该是我翻车的地方,由于比较紧张,首次和各位法学大佬面对面,在英文部分的回答不尽人意,回答完所有问题后老师准备结束时,负责维持面试现场的老师说还没到时间,要求再问我几个问题,最后浑浑噩噩结束了面试,去清华校医院体检。体检的医生开口就问我结过婚没,搞得我很尴尬,看来有不少大龄考生啊;体检时还结识了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来考清华工科方向的贵州同学,一路相谈甚欢,体检结束后得知其要去天津找同学,我便和他一起搭乘高铁回天津了。(之后得知他清华复试也没过,都是难兄难弟,不过他报考的工科专业,有不少调剂名额,最后调剂去了国科大,目前应该在雁栖湖读博ing)
回到天津后便是得到确切的电话通知我复试没有通过,在床上挺尸许久,浑浑噩噩了一段时间,期间尝试过调剂,联系了山东大学,但是对方表示我本科不够好,虽然是985但是不是前十,之后看了兰州大学的法硕调剂,虽然符合本科985报考985英语六级的条件,但是最终没有报名。也没有考虑二战,因为报考的教授之后就不再招收研究生要退休了,失去了二战的动力。之后三月底和其他两位一起考研但是都没有上岸的舍友去天津郊区浪了几天,便坐火车回家恢复心态去了,直到五月才返校草草弄完本科毕业论文。
之后阴差阳错来到毛国读了硕士,虽然已经不是法学了,不过硕士还拿到了红本毕业证Diploma with Honours。现在继续在毛国水博士,被ВАК搞得焦头烂额,日常担心因为自己的塑料俄语而无法博士毕业。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复试通过了或许会是另外一种人生,或许就完全不会来俄国,而是硕士毕业后去日本读博士,不过既然没有选择二战,而是来了这个寒冷之地,也只能做好当下,现在争取把博士水出来吧。
我2006年复试被刷的时候,笔试成绩第10名,报的专业招20多个人,自己以为考上已经定了,问题是能不能争取到公费。但是,我在面试的时候跟这个学校很拽的一个老师“探讨”了一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导致被这个老师刷了最低分,而且在我退场后狠狠嘲笑了我一通。其他老师也不好驳他面子,于是我就被糊里糊涂刷掉了。这就是后来在场的老师告诉我的。
这个老师主张善意取得只能适用于动产,不能适用于不动产——现在看来这简直不是个问题,因为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善意取得既可以适用动产,也可以适用于不动产。可是在当年,这居然是一个民法学界争论很多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有的国内学者只了解台湾地区的法律条文,而2009年台湾地区民法才增加795条之一(增订不动产物权依法登记之效力及对信赖登记而为物权变动之善意第三人之保障规定),[1]很多国内学者不知道德国和台湾的理论研究中,善意取得适用于不动产已经被接受(因为台湾总是跟着德国走)。[2]这位老师又惯以捉弄、诘难学生为乐,一听我说不动产善意取得,顿时来了精神,以为我是个棒槌,本来准备了一套追问的问题,如果这个学生只知道动产善意取得中的“主观善意”,不知道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客观善意”,就会被他问住。不巧的是,我正好知道,而且王泽鉴的书又读过,他是主张有不动产有善意取得的。这位老师问了半天,没有问住我,而且被我搬出王泽鉴的文章,于是只有放弃,然后给了我个很低的分数。还跟其他老师吐槽“外面那些法学院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动产还善意取得,常识都不懂。”
复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名单,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才确认我真的被刷了,根本没有想到这结果,心中很悲凉(那一次真的理解悲凉这个词,就是非常悲伤,没有愤怒,也彻底凉了)。但是,也不是很害怕,因为那时候已经找到工作,知道自己大不了做律师去了。幸运的是,我最终还是考上了。有些评论劝我不应该在面试时和老师辩论,其实这位老师名声在外,现场你是判断不出他的诘问是故意考验你是不是真懂,还是他自己真的不懂。后来我才明白,这样的老师面试你,一定要显得懂一些,但是不能真的很懂,最后要露怯,让他得到某种满足。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第一,这种文科教授,不要觉得他们年龄大,就懂得多。实际上很多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读大学,然后留在大学现在都是教授、博导的人,他们的知识巅峰就是当年读博士的时候,那时候外国的资料又少,很用功地学,得到的知识也都是一知半解,而且到现在早已过时了,更不好的是有些人还喜欢沉浸在学生的吹捧之中,等你们考上了就知道了。第二,一次或者两次没考上研究生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我硕士考了三次,现在不也装模做样拿博士学位在知乎上忽悠嘛。工作以后经常有同事问我:“你怎么民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什么都懂啊!”我不好意思,只能心里说:“你要是跨校考研考三次,肯定跟我一样各门专业课都记得很牢。”
考研对我来说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现在也不大敢回忆。没有工作,也没书读,看着同学们要么工作,要么在读研,自己却在一条看不到希望的方向上努力,将近两年时间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第一次没过的时候还在学校,没什么感觉。到第二次没过的时候,那个打击真的很沉重,试着找工作,结果郁闷更多,很长一段时间早上都不想醒来面对这个时间。但是,我发现情绪低落到极点一段时间后,会让人把姿态放下,把心气放下,会伤害到你的东西就消失了,好像一个伤口开始很疼,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愈合了。就像父亲开导我的“每天有饭吃、有地方住,就很好了,不用发愁了。”
每到考研成绩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朋友来看这个答案。我给大家一点建议,对于法学专业来说,第一位的是法律职业考试。如果毕业后决心做校漂继续考研,那么准备法律职业考试的重要性在考研之上。如果二战还没考上,先找个工作是必要的,好坏也别挑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和青春,而不是学位和经验,不用因为跟同龄人的比较就否定自己,年轻的时光走点弯路不丢人。最后用激励过我的,《基督山伯爵》收尾的一句话送给考研失败的同学(我在别的答案里提到过):
——在造物主向人类揭示最后真相之前,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那就是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