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再不答就要来明州用靴子踢我的屁股,
不谢邀。
我的情况恰好符合题目描述,有机会自费去T14,但最后拿着每年五万多刀的全奖到了明尼苏达;
而且我是中国公民+国内本科背景,这一点也符合题目要求。
从个人经历而言,拿全奖读20名左右学校的优势,首先在经济方面:
爽。三年15万美金,在明尼苏达州双城地区距离市中心15分钟车程范围内,可以买一栋带院子的独立二层小楼,
一半自己住,省下房租,一半找同学租出去,每个月能收500美金,顶一大半的生活费
国内要读JD的同学,基本都已经做好了承担大部分学费的准备,现在相当于白省下一套房子
就问值不值?
一套房子意义还不仅于此,
到了读JD的阶段,除了纯粹追求知识积累能力之外,也要开始考虑一些现实的生活问题,
可能会有人说,去个名校,以后挣钱更多,
但对不起,当你面临谈婚论嫁组建家庭,面临在一个全新的国家立足生根,面临几年后就可能出生的孩子,面临一天天变老,随时有可能需要一笔钱应急的父母,
可能你还真的就迫切需要省下这一百万,
这一百万,可能是没法用未来的好几个一百万换来的。
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
爽。 说来也奇怪,拿着这个所谓“Dean Distinguished Full Scholarship"还是挺好招摇撞骗的,
一方面,在第一年大家都埋头读书,普遍缺乏法律相关工作经历情况下,能在第一个寒暑假的实习申请时作出区分的因素都不多,除了最开始几门课的成绩,可能一个比较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这个全奖了,至少能传达出“我在今年的新生中是顶尖水平”这一信号。(雇主是不会问LSAT分数的)
而且,自己的心态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本科时代,我跌跌撞撞贴着底爬进了一个大牛校,每天都觉得压力大,看周围大神和自己的差距,觉得比自己和狗的差距还大。
因此,遇到有机会也不太敢放手争取,上课、小组学习的时候一开始有点畏首畏尾不敢太"招摇”
而到了读JD的时候,
好嘛,老子可是你们花大价钱求着招进来的人才。于是上到院长,下到助教,出了学校遇到本地律所合伙人和州最高法院法官,都敢挺着腰杆厚着脸皮去“套瓷”,
心里想着,我不去,还有谁够格去?
上课的时候,也有底气强行抛出一个问题丢给全班讨论,或者直接看谁答不上来问题跳进去接茬,
结果和周围人都混了个脸熟,每周末都给叫着去酒吧去钓鱼去打高尔夫(高尔夫真不会==)
离题一句,我非常欣赏美国文化的一点,就是不但不会“枪打出头鸟”,反而是你越懂表现,别人越愿意和你相处。(当然,不要过度靠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法学院有个说法叫”gunner“就是讽刺这种行为的)
说也奇怪,我进法学院以来,比较成功的两件事还都是因为这种自信促成的,
一件是拿到校内的兼职,做Admission Ambassador,类似于招生办的学生助理,我的上司说,看你在这里过得很愉快,希望你能感染更多的人,
嗬,还不就是因为我拿着全奖心里爽嘛
一件是拿到Attorney‘s Office的工作,说起来,也是因为一进来就觉得自己在这一届学生里面水平不错,因此一进来就敢于向老师和业界大牛推销自己,最后有两位教授和一位律所大par主动来问我”小伙子,找工作了吗?要不要推荐你一下”
心态这个东西,真是很奇怪,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行,
后来还就真行了。
劣势,当然有
很现实的,一个学校的排名与在业界的影响力挂钩,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起薪
哈佛毕业生平均起薪在15万美金左右,10名左右的学生可能在十万出头,20名的学校就大概到了七八万,
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当地的竞争压力
同样是20名左右的学校,如果是在波士顿,那么很不幸,有哈佛压着;如果是在纽约,对不起,上面还有NYU,哥大
但如果是像明大,Emory之类的,绝对是当地的地头蛇
以明尼苏达为例,全州除了明大之外,就只有William Mitchell, St. Thomas等百名左右甚至以外的法学院,再往西边一看,南北达科塔,蒙大拿...一直到西海岸,都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中部和西南一些学校也是如此,虽然不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但地处地区经济政治中心,校友霸占全州乃至全地区的法院系统,地区知名律所和政府机构,还是有一些在名校扎堆的大城市无法想象的优势。
其他的劣势:
如果回国的话,还要考虑一下“名校情结”,
如果以后像从事教职的话,名校出身也很重要,
但这两点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
--
补充:
答主LSAT成绩不高,临时起意要申请,所以基本是裸考的
我的猜测是,能蒙上全奖主要是靠两篇英文期刊发表+听起来还挺唬人的工作经历,
熟悉我的人知道的,申请方面我是个特例,可能对大家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