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就是弱而已,全方位的弱。
虽然经常讲80~90s的技术迭代问题,但大东沟海战的结果跟这个还真没多大关系。可以假设一下,即便联合舰队没有新型的速射炮战舰,比如把三景舰、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全部换成浪速级(致远经远开工比浪速还要晚,换句话说清国要是愿意掏钱,弄到浪速根本就不成问题),北洋水师也照样打不过,闹不好还输的更惨。
联合舰队的胜利的确是投射量的胜利,但很难说完全是速射炮的胜利。原因在于:
1.联合舰队的速射炮战舰中,仅吉野号全程使用无烟火药,其余各舰在海战的主要阶段仍使用栗色火药。
2.因为上面这一点,联合舰队战前指令中并不要求很高的开火速度(实际由于炮烟影响也很难做到),而是强调兼顾射速与精确瞄准。
强化副炮火力是1880年代以来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巡洋舰上面。这件事是晚于速射炮的,1878年左右就有论文在强调中口径副炮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两点:
1.相对位置剧烈变化的交战(当时通常是指舰队战)中,旋回俯仰更快更灵活的火炮更容易取得命中;
2.相对位置比较稳定的交战(通常是追击与被追击,巡洋舰交战)中,射击频率更高的火炮杀伤能力更强。
这样来审视北洋战舰,她们不是因为速射炮才落后的,而是一出生就落后了,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
大东沟一战,联合舰队表现出的战术素养是非常优秀的,思路清晰,做法明确,包括且不限于:
对交战距离的把控。日军要求接近到3km距离方可还击且注意节约弹药,最佳交战距离为1.5~2km,更远则命中率难以保证,更近则易遭重炮、鱼雷与撞击的三重攻击。同时,尽可能维持同航战态势,以发挥副炮火力
对快速分队的运用。以航速最快的四艘战舰组成的一游可以说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截断退路,包抄集火。从战略层面的主动权(重创敌舰队之前不能使其撤退)到战术层面的主动权(优先摧毁敌方弱舰)都被一游牢牢掌握。
反观北洋一方,双方距离超过5km的时候即肆意开火(令日方非常惊讶且困惑);海战全程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术思路,基本上抓到谁就打谁,没有任何试图夺取主动权的尝试;交战结束后就连有序撤退都做不到,最后仅剩定镇二舰尚在支撑,定远已经失去动力,镇远航速也只剩几节,如果日军愿意,两次撞击就解决了。但恶毒一点来说,要是真把这俩都击沉了,日后还少缴获一艘……
——————
1.实际能不能取得主动权是一回事,去不去尝试又是另外一回事。间战美国战列舰队相对日本人足足4~8节航速差距,美国人躺平任打了?
2.16时16分平远带着广丙先跑了,之后靖远挂出信号旗带着来远一起跑;定远镇远扔那没人管了。这要是有序,嗯你觉得是那就是吧,懒得掰扯
3.1870~1880s有几篇非常重要的战术论文是任何谈及这个时期的著作都要提到的。对等交流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
————————
1870年代一些以三舰编队为基础的战术动作
单纯的横队不适合执行【任何】稍微复杂一些的战术机动,这是很早就被人意识到的;因此后来提倡三舰的三角编队(这图里没有),以及横队和纵队间的连续转换,比如第一张图的最上面一个,还有第二张图的左下角
美国人间战应对日军高速战列舰队包抄的标准操作是什么?舍尔干没干过同样的事儿?日俄战争有没有这种操作?
马卡罗夫中将1904年3月17日的第21号命令(节选):
15.如果战况需要我方朝后一齐转向,我本人可能打出“单纵阵”信号,以便各舰正确展开机动。但如果信号未能发出,各舰需要在转舵时避免碰撞。
16.在转舵16个罗经点时,殿后舰会随之变为先头舰,并承担起领航的责任,因此,该舰没有必要完全转过16个罗经点,而是可以选择一个更适合展开战斗的航向。其余舰只将继续跟该舰鱼贯前进。
17.有时,我可能只命令战列舰转舵16个罗经点,在这种情况下,各巡洋舰将先保持原航向,接着相继转舵,以便在进入新航线的舰列后方就位。
18.当接近敌军时,本人可能会以45或50度角横越敌军舰首,进而制造一个有利的包抄态势,随后,我很可能会打出“一齐转舵16个罗经点”的信号,以便能继续保持这种有利局面。
19.假如我们截断了敌军先头舰的去路,并令后者开始转弯,双方可能会反向而行,我们之前的有利态势也会不复存在,但此时,我仍有可能设法包围他们的后方舰只。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军可以呈斜线向对方逼近,但应注意避免发生碰撞。期间,降低航速是绝对必要的。此时,我可能会打出信号,如“向左组成斜线阵”。鉴于此举可以收缩对敌人的包围圈,因此必然具有重大意义。届时,我会让先头舰提至全速,并让队列内的下一艘舰只加速,但将比先头舰的速度慢1节,其他舰只则以此类推。如果以此应对,这种组合机动将给我方带来极大的优势。
怎么到了你北洋舰队就得躺平了等着人家包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