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昭和年代了吧,那时里日本一带的人们,都是去的新京,在那里新成立的日产在组装九七式,需要很多并不聪明,但有力气的汉子,满洲的大馒头哟,红红火火。不然,你也可以去牡丹江的拓殖点,那里有九州的胖妞,可以配给你繁殖后代。关东州和台湾不必去想,一个是财阀后代的养成所,一个是鹿儿岛藩的专属地。
高丽人,有一些也跟着去的满洲,不过他们就是敖包外的狗,丢一块七八只抢,很喧闹。
日韩没有农民工,并不需要解决。
由于日韩相继废除了户籍制度,国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农民工」是指农村户籍的人去城市打工,然而日韩没有农村户籍,那「农民工」这类人自然不存在。
战后日韩的政策都是以美国为范本,美国没有户籍地捆绑,日韩自然也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对所有居民的居住地登记:
日本叫住民票(じゅうみんひょう)
韩国叫住民登录证(주민등록등본)
日本战后飞速城市化,日本用20多年的时间即完成了全面城市化改造,城市化率从30%提升至70%,这期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持续增长。
但大量涌入的农村人口并未造成阻碍。
日本务工者只要把自己的“住民票”从原本的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在地登记即可,不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包括社会保障金、医疗保险等,全日本各地一视同仁,没有“户籍地”的限制。
对于入城子弟教育,在已有学校中扩容,加大班级学生数,开设更多班级。
在汉江奇迹下,30年内韩国城市化从28%提升至74%,以首尔为核心的城市群开始飞速扩张,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务工。
韩国政府一直奉行人口的自由流动政策,用集聚效应来助推经济的提升。
为了平衡区域发展,7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开展了“新村促进运动”,增加农业投资,调整农产品价格,在农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质上提升了农民待遇。
韩国到80年代实现了社保、医保全民覆盖。教育上没有地域阻隔,任何人只要把“謄本”迁入首尔,就能在当地上学。外来人员只要去登记,明天就变成首尔人了。
农民工,就是指离开户籍地工作,无法享有当地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子女不能在工作地入学的人,自己留不下来。
然而日韩并没有此类限制措施,自然也就没有你们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
日本不清楚,说说韩国。
穷人进城谋生,拖家带口的不少,早期会在地价低的地方私搭乱建,形成城中村(달동네),这也是韩国当代文学作品描写的重要素材。
韩国所有地方都能直接落户,中小学没有借读的概念,基本不会有留守儿童。
1959年韩国小学入学率就达到了95.3%,1968年废除了小升初考试,初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但学费很低。70年代初期还能听到初中辍学的案例,但到70年代末期,多数穷人宁可让孩子读职高再找工作,也不让孩子辍学了。到1985年韩国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1988年召开奥运会。
医疗嘛,医院基本都是私立的,大病反正是看不起,医保是很晚的事了。
社会保障倒是次要问题了,韩国税负一直很轻,换言之,不是福利国家,养老靠自己。
自认为是明粉,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少明粉,其实粉的是和“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的清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汉文明,不是一家一姓,不是几个皇帝。
有清一代,民间的反清活动打着“复明”的旗号,也出于现实的民族与阶级双重压迫(圈地投充、迁界禁海,剃发易服…)的不满,并不是真的要把朱家人请回去当皇帝;明朝只是个寄托朴素民族情感的“意象”。今天的明粉心态在这一点上和民间“反清复明”者类似;如果稍微有点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buff。
至于明粉对明末乱局怎么看这个问题,朱舜水在追忆明末时局时,指出“搢绅罪恶贯盈,百姓痛入骨髓,莫不有‘时日曷丧,及汝偕亡’之心”。官僚与百姓之间的冲突矛盾最终动摇了政权的社会基础。“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逆虏入而迎刃破竹,惑其邪说流言,竟有前途倒戈之势;一旦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耳。”因此得出结论是“罪在士大夫”。如果把明粉放到明末接受了现实主义教育之后,大概他们也会抱持相似的看法。
所以真把明粉扔到明末,对拯救明末危局还有信心的可能投闯投献,也可能跟着永历去缅甸,也有可能像穿越小说里那样搞个根据地;没有信心的则可能东渡日本朝鲜或南下出海。
说到明末东渡移民,可以参考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