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乱世佳人》因涉嫌「种族争议」,被美国影视平台下架,你怎么看? 第1页

        

user avatar   lin-mo-tian-2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只要沾了封资修……啊不好意思串词了,这种只要沾了历史局限性就得干掉的做法,中国人其实应该很熟悉才对。

期待美国出现政治正确样板戏的魔幻剧情。


user avatar   24601-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多谈,只奉劝大家一句:既然这么喜欢“文学经典”、厌恶“政治正确”,那就请完整地看一看原著与电影再来发表意见。

观察者网关于这条新闻的一条评论称,“虚伪的美国人可以一边容忍着3K党,一边下架《乱世佳人》”

但凡他完整地看过原著或是电影,就应该知道:

【这部作品不止美化了奴隶制下黑人的生活,还直接美化了3K党】

无论是在中文网络还是英文网络,3K党的风评都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这本书里面,他们简直成了除恶安良的英雄,特别是连全书中最为温文尔雅的艾希礼也加入了3K党,说实话这使我阅读时大为震惊。

我无意在这里辩论3K党的建立有无“合理性”,只是建议大家稍微读一读原作或是看看电影再来发表评论,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23333

最好不要像这位B站用户和给他点赞的一百多号人一样,一边骂着3K党白人至上无人管,一边骂着下架《乱世佳人》是“虚伪的白左行为”。

毕竟这部作品确确实实存在美化3K党的成分,而既然您对3K党这么深恶痛绝,就应当多少理解下架的政策,因为将这部美化3K党的电影【不加任何批判性标注】地摆在网上供人观看,确实是不妥的。

更何况这根本不是永久下架,而是暂时下架并添加批判性的标注以提醒观众。面对一部触及了整个国家最深的伤痕的作品,仅仅是进行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不是彻底抹杀,这已经相当温和了,甚至我要说:做得太晚了。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以下是HBO发言人对这件事情的解释和声明:

翻译一下(注意黑体字):

《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刻画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种族和民族偏见,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目睹这种偏见。但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我们的当下,这些偏见都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上架这部电影却对此不做任何说明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不久之后,HBO Max会重新上架《飘》,同时我们会提示观众在观影中注意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谨慎对待其中具有种族偏见的刻画。电影将会原貌呈现,不会有任何改动。原因是如果刻意改变电影的内容,就等于是否认了那段历史,否认了种族偏见确实存在过。既然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和有包容性的未来,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承认和了解那段历史。


很多人大概没看过这部小说,也没看过这部电影吧?

1999年The Atlantic有一篇文章[1],讲到了这部电影的产生。产生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首先是对版权的购买。1936年,好莱坞的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看上了这部小说,希望改编成电影。但是公司内部的意见相当分裂,坐标西海岸的编辑称之为垃圾,坐标东海岸的编辑则爱不释手。最后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还是花了5万美金买下了版权。

接下来就是改编剧本。大卫·塞尔兹尼克自己其实相当纠结,纠结的点就是小说里显而易见支持奴隶制度的立场和对黑奴种族主义的刻画。他自己是犹太人,他知道一个民族或种族被排挤是什么感受。当时也的确有犹太的拉比写信给他建议他不要碰这个东西:

虽然这个故事娱乐性很强,但他会触发潜在的“种族歧视”。你不要讨好大众狭隘的审美取向,因为第一,这是错的,第二,不要忘记,你是个犹太人。

但大卫·塞尔兹尼克对小说的兴趣占了上风。

他和编剧Sidney Howard决定一定要拍,但不能照原作拍,要改太多东西。最让他们头疼的是作者在小说里对家奴的描述,他们满足于奴隶制度,对解放自由丝毫不感兴趣。南方白人对黑人特有的“非人类”的描写:战后斯佳丽和Big Sam重逢的时候,Big Sam“吐出鲜红色的舌头,整个身体摇摆着,像狗一样欢快的扑过来“ (手头没有中文版,随便翻的,原文是“his watermelon-pink tongue lapped out, his whole body wiggled, and his joyful contortions were as ludicrous as the gambolings of a mastiff”)。最敏感的可能就是对KKK的描写。小说不仅丝毫没提KKK私刑、杀害黑人、焚烧黑人房子,反而把其刻画成英雄救美的英雄。还有无处不见的nigger、monkey's face、gorilla、black ape,这些都是要在剧本改编里改掉的。所以后来Sidney Howard的工作量相当大。

总之剧本改编过程中,非裔媒体的抗议就没停过。直到塞尔兹尼克对外宣布他们把所有的nigger都从剧本里取消了,抗议才暂时缓和下来。

1939年电影拍完了,媒体和大众的反应也是两极分化严重。除了给予好评的,抗议的也不少。

很多非裔会聚集在电影院外举着牌子抗议,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在纽约就有警察和抗议人群发生冲突,逮捕了一名17岁的非裔少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0年二月,奥斯卡提名饰演黑人保姆的演员Hattie McDaniel最佳女配,抗议就比较缓和了。不是说McDaniel获奖是这个原因啊,她的演技确实是好。不过讽刺的是,在亚特兰大放映会上,McDaniel和其他的黑人演员根本不能进入剧院,因为南方还是Jim Crow的天下,剧院里没有黑人可以用的洗手间、更衣室、和单独的出入口。最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McDaniel也是和剧组分开独坐。而当时颁奖酒店的外面,虽然人数不多,仍然有非裔在抗议。


回顾这段历史,是希望给你看到,非裔对这部小说以及电影的抗议从来就没有停止,不是今天一拍脑门才想起来的主意。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人听到过这些抗议呢?

你觉得呢?

我们不应该不熟悉这种经历吧?

中国人能够在感觉受辱的时候抗议并且被对方听到不过这几年的事。以前不是没有抗议,而是没人听。现在听见了,但人家不一定理。比如最近一次,《我的英雄学院》出来的时候,堀越耕平美化、或者说正常化731和人体实验,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漠视吗?可以沉默吗?可以不愤怒吗?然而日本网友在推上说什么?中国人太玻璃心了……只是漫画嘛……允许艺术加工嘛……要把中国那套制度搬到日本来呢……

熟悉吗?

一回事。

本质上都是对所歧视的民族或种族的【非人化】。因为「非人」,所以伤害他们不是罪,对他们来说没有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种说法是错的。艺术创作到底有没有【红线】?有。那就是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伤害他人的自由和福利

一个作品不是不可以讨论人类的恶行和历史上的罪恶,但那种讨论应该是复杂的,自省的,纠结的,和拷问灵魂的,而不是片面的、无所谓的、理所当然、甚至扭曲事实的正常化和美化罪恶。后者让读者误以为对他人施加的罪行是无罪的、正当的,是美的。你可以写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但你要写出这件事的复杂性,而不是站在德国军官的立场描写屠杀的快感。这是间接伤害他人的自由和福利了,当然算犯规。

刚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自述阅读《飘》之后的改变:

这件事的后果是,之前我还只是个潜意识有种族偏见的普通人,这一晚上看完后就变成了一个全套美国南方白人至上主义武装头脑的狂热种族主义分子。那个在梅兰妮临盆时吹牛夸口但最后啥都不会的黑奴小女孩被斯嘉丽抡圆了抽耳光的情节极其深刻的印在大脑里,成为我对美国黑人“本性”以及他们该被如何对待的基本理解。后面斯嘉丽险些被解放黑人侮辱后,雷特一行人组成的3k党武装为了捍卫白人女性的清白和荣誉星夜出击击毙犯事黑人再远遁得克萨斯的情节,则让我认定3K党代表着战斗到弹尽粮绝仍螳臂当车一般守护家园的南方贵族的悲壮。
以至于我去了亚特兰大读书后还要去作者旧居朝圣,以至于我在亚特兰大郊区看到汽车上和房子上飘着的邦联旗就想起立敬礼,以至于我和同学谈起南北战争时就能一套套的说出书中教我的那些理论:南方其实不歧视黑人,北方人才歧视黑人!
我真的幸运我最终能从那个坑里爬出来,只是做到这点时已经是阅读的那个通宵的15年后了!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5年?还是在我最年轻的时候?

但还有多少人没有从那个坑里爬出来?

还能说这部作品没犯规吗?

HBO现在的做法,我认为是合理的。事实上早就该做了,一直没做。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就,而更多的在于可以做来考察和了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白人对待黑人、废奴和战争态度的民族志样本。它的重要性不是美学上的重要性,而是社会学上的重要性。

参考

  1. ^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999/12/gone-with-the-wind-and-hollywoods-racial-politics/377919/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话我第一次看到是1993年,一个医生写回忆录。

说50、60年代,某夫人喜欢看电影,还让医生给选片子。

但是口味特别,别人眼里的好片子,她总是能看出问题。

举例就是用了乱世佳人,医生认为是好片子,夫人说它美化奴隶制……

这个夫人姓李,后来姓江。

现实太魔幻了。

这个事情,只会激化对立,白人现在不敢说话,但是投票的时候,会投特朗普。

对特朗普的选举是利好。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支持美利坚人民的正义斗争。

除了《飘》,基本上1960年前的美国文学都有种族歧视元素,建议全部焚毁。

美元上的人物,有蓄奴历史,建议收回销毁重新印刷。

自由女神像涉及种族歧视,应砸掉,改成黑人女性。

华盛顿曾经蓄奴,作为城市名称不合理,改为祖鲁格勒。

“自由的灯塔”这词暗示白色的更自由,应禁止使用,改为“自由的黑光”

在黑人索赔之后。

为美利坚人民提供一些思路:

建议南北战争中,南方被北军烧毁过城市,屠杀过人民的州,向联邦政府要求赔偿。

建议现存的印第安人,向联邦政府和在西部各州生活的白人和移民索赔。

建议摩门教徒向联邦政府索赔,之前对他们的歧视和欺压。

建议当年独立战争时的保皇党后人向联邦政府索赔。

建议法国就路易斯安纳被强迫购买索赔。

建议在所有教科书中删除种族,族裔相关的词语。

建议在二战和韩战中,黑人团的后代和亲属向联邦政府索赔。

建议被卖猪仔的华工后人,向联邦政府索赔。

先这些吧,这些已经足够美元崩溃了。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上看,「身份政治」会使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性少数等)不断丧失其当代性和边缘性,以至于大大降低这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成就

上述论调是艺术批评家大卫·海基(Dave Hickey)在2013年的著作《海盗与农夫:论品味》一书中专设一章谈论的。并且他认为「身份艺术」正在走向死亡。说句题外话,海基就是那个提出僵尸形式主义的人。

在他看来:

身份艺术是诞生于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官僚主义政策下的产物。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的年代里,公共受命赋予女性、性少数和有色人种一类特权。这是一项将该类人群神秘化的动议。其结果就是消解这类艺术家维持自身边缘化的能力,且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走向中心。那么,为了获得白人群体的夸奖,这类艺术家必须承认自己是一种「他者」。这是个残酷的笑话,因为政治正确正在以授予特权和骄傲的方式,毒杀这一群体和这一代人

怎么理解?

当代艺术意在拓展艺术的边界,关注当下鲜活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因此当代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维持在社会与大众生活之外的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旁观者视角审视他们生活的世界。可是,政治正确却能摧毁少数群体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基本条件。

这里有两个方面。其一,政治正确限制了少数群体的创作自由,抹去了个人身份。对少数群体而言,他们被规定,必须在创作中考虑并展现其个人身份标签,因此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创作变成了一种命题作文。其二,赋予特权导致的不公正,会使少数群体的艺术成就被轻视。我们可以说这类群体是靠打身份牌,以贴近主流的手段获得成就的,他们的艺术不具备任何批判性,如果有也是既成的,虚伪的。

你看,一方面拒绝少数群体表达个性,另一方面又能指责他们没有个性,这真是一盘大棋。我认为最开始制定政策的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状况,只是历史自然走向了这一步田地。当然,他们也没想到会反噬自身。

那么,海基的预言成真了吗?

没有。恰恰相反,身份艺术正在走向高潮。身份政治的受害者不仅是少数群体,还是有白人精英。批判海基的学者,常认为其理论和视角不够多元。比如在女性议题上,海基不仅不批评古典绘画图像对女性的利用(有人认为是挪用),还认为这理所应当,是历史必然。海基说错了吗?当然没有,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古典绘画上的图像是既成历史,不可推翻重来。尽管我们可以说海基的视角不够多元,但同样的,坚持政治正确的学者的视角也谈不上又多多元,起码他们拒绝历史本身。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而且已经难以刹车了。我们已然看见,那些被激进女权下令撤下的古典美术作品,看到了被其受害者授意篡改、洗白的西方历史。但我们看见的更多的,其实是虚伪的美好影像和残酷的真实现状之间的差异,而且这个差异应该会越来越大。


user avatar   doug-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咸吃萝卜淡操心,美国人爱怎么玩怎么玩。玩到最后白人精英还是精英,但他们会出几个非裔漫威英雄,出几个非裔英雄周边,割一波非裔韭菜。

为什么?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里面的非裔篮球运动员跟中国小朋友们说:我很羡慕你们,你们姓杨,姓张,姓陈,那是你们老祖宗的名字,我们姓威廉,姓阿姆斯特朗,那是我们奴隶主的名字。

回到电影中,其实看到了费.雯丽饰演地女主角与哈蒂.麦克丹尼尔饰演地叫“妈妈”的非裔女仆亲密无间,似母女亦似好友,女仆还教育女主不要相信男人的嘴,就从片段可看出并没有那种苦大仇深的感觉:


说到《乱世佳人》电影的背景,其是改编于美国著名作家、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切尔经典名著《飘》(gone with the wind)。相信很多人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本小说被语文老师推荐为课外读物,因为该小说基本上是基于历史还原南北战争时的飘摇岁月,尤其是美国当时南部的社会生活,里面提到黑奴便再正常不过了。

这里不得不提到华裔的好莱坞史:华裔的命运跟非裔在过去相差无几。

即使到了现在,像我认识很多国家的人,发现无论是第一或是第三世界国家都对华人有极深的偏见,拜无孔不入的西方媒体所赐。

我们看英国的媒体BBC有多少语言

说回电影,来看看上一个世纪的华人在美国好莱坞的形象:

  1. 阴险,狡诈
  2. 脏乱差
  3. 在白人面前卑躬屈膝,安安静静躲在一边
  4. 小眼睛,瘦弱,矮小,黄疸病
  5. 贫穷,中国斗笠,吃米饭
  6. 男性sexless,女性。。(女拳警告)

(虽然一部分算是事实但把优点全部抹去了)

所以咱们是不是应该关心的是什么时候下架:

《傅满州的谜团》(1923)

《傅满州的新谜团》(1924)

《神秘的傅满州》(1929)

《傅满州归来》(1930)

《傅满州的面具》(1932)

《傅满州的鼓》(1943)

《傅满州的其他故事》(1946)

《傅满州的面孔》(1965)

《傅满州的新娘》(1966)

《傅满州的复仇》(1967)

《傅满州的血》(1968)

《傅满州的城堡》(1969)

以及:

《唐人街》(Chinatown)(1974)

《龙年》(Year of the Dragon)(1985)


还有可爱的陈查理侦探,虽是正义化身,但是,陈查理一副谦卑(卑躬屈膝)的举止,形象上也不太友善,其实还是潜藏着西方人骨子里对华人的傲慢与偏见。

直到千禧年后,华裔的母国快速崛起。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会藐视你的种族,文化,而对过去悲惨的历史才会以史为鉴,坦然面对。

You want the respect, you earn the respect.

《摘金奇缘》(2018)

非裔要寄希望于自己身上,不能依靠白人平反。


user avatar   li-jin-ze-66-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高中时代读的《飘》。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后在亚特兰大,民主党(当时的)组织男人们去和黑人发生冲突,女人们在家里战战兢兢地等待,最后有惊无险没有被逮捕的段落。写得非常惊心动魄,初读感觉主人公们仿佛是在干游击战地道战一类的正义事业。可是现在想来,这不就是早期3k党活动吗?

微博上的北大飞的说法最好。要是相同的小说内容情节,背景设置在“五族共荣”的满洲国,听话的“马路大”都是最善良的,反抗的“马路大”都是欲心膨胀,加之以女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二次大战的宏大背景,作者笔触的细腻翔实,恐怕也没有中国人真的把能艺术手法与主题思想二分地客观评价这本小说。不能理解黑人对《飘》的感受无非是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无法共情而已。

况且这也不是下架只是添加注释而已。如果觉得作者内含的观点不会影响自己对艺术作品地客观理解,注释更不会了。而且好处是,不会让后来者像我一样对作者的妙笔之下3k党活动那么兴奋不已。

——————

冲突的起源一开始记成了破坏黑人集会。重新读后,书里的情节是因为前期女主人公险些被黑人抢劫,才引发男人们的集体报复。从作者叙述的角度看似乎有一定正当性。不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南方非常普遍地存在的对黑人的私刑,也大都是以替天行道维持正义为名义的活动。了解私刑之后,重新读小说,会对这种活动的性质以及作者的叙述有别的思考,所以添加注释似乎就更必要。


user avatar   qiu-shan-jin-tian-chu-ben-zi-liao-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才知道知乎上居然有这么多人没读过《飘》这本小说。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好莱坞啊,尽拍些美女英雄,王侯将相。这样是不行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 106 项商品(含大豆汽车化工飞机)加征 25% 关税? 
  如何看待奥巴马炮轰特朗普:从我这里继承的「繁荣经济」,他全搞砸了? 
  如果国家打算改善现在混乱的租房体系,应该从何处着手?如何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经验? 
  宁波工程学院外教杀人事件一审公开审理,被告可能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如何看待默克药厂透露已开发出美国首个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并在寻求紧急授权?美失控疫情有望结束? 
  如何看待《死侍》没有过审?怎样才能过审? 
  最让人热血或是一直激励着你的故事是什么? 
  《战狼1》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海十三郎》这个故事怎么样? 
  上任后,川普是怎么对待希拉里和其支持者的? 

前一个讨论
做女程序员是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乘风破浪的姐姐》蓝盈莹 91 分取得初舞台第一,你怎么看?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