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網絡時代之前,也就是上個世紀,是一個信息極為不對稱又匱乏的時期,就別說現在多如牛毛的自媒體天天給你從四面八方推送各個方面的信息,當年就連官方平台也做不到一天一篇知識普及文章,所以市場不但是信息滯後的,而且還是需求落後的~~
跟我差不多歲數的人,絕大多數是在1998年的時候才買的敦煌唱片引進的槍炮玫瑰《用你的幻想》這兩盤磁帶,而這張專輯首發是在1991年,在1991年的時候,黑豹唐朝都還沒出專輯,崔健也不過剛出了兩張專輯,這七年的時間裡,全世界的搖滾樂發生了什麼呢?
說唱金屬開始露頭、幹掉一票傳統搖滾樂的Grunge風暴在94年Kurt Cobain 自殺後達到了頂峰、暌違二十五年的第二屆Woodstock音樂節勝利召開及閉幕、以及97年的時候流金的短暫回潮~~
這四件大事國內一般聽眾一概不知道,甚至連大多數樂手都不知道有Grunge這麼個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因各種機緣巧合得到了接觸大量國外音樂機會的愛樂人,主動肩負起了推薦優秀商業作品給國內消費者的任務~~
因為很多樂隊專輯國內沒有引進過,所以談不上是商家帶貨;因為他們算是最早的一批自媒體寫著玩,所以不是資本家的KPI要求;這批人純粹是自發性質的,頂多拿個雜誌社的幾十塊錢稿費,也發不了家致不了富,然而正是這一批人的書評影評碟評讓中國的文藝市場開始走向了繁榮,他們在當年起到的作用就是——以KOL身份對流入市場的商品進行先一輪質量篩選~~
當年別說價值觀多樣化,就光聽個Hard Rock都有一大票人是懵逼的——根本沒接觸過這玩意,到底怎麼欣賞?怎麼才算是好?這人怎麼唱歌扯嗓子喊?懷揣著這種想法,再遇到一堆聞所未聞的打口磁帶,買哪個?怎麼選?就是個擺在眼前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以上四本雜誌就是九十年代的搖滾樂碟評指南主要來源,也是購買搖滾樂的消費者的“音樂聖經”,而且當年的樂評人不但“閱片量”極為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也頗高,一張專輯的碟評往往寫著寫著就思維發散到另一件事上去了,最後還能圓回到這張專輯上來,就很有看頭,看著這些碟評聽著打口磁帶或國搖磁帶,就覺得這些音樂很有內涵,很有人文深度,有著跟那些流行音樂不一樣的“搖滾精神”存在(當然我個人並不承認音樂本身會有什麼“搖滾精神”,搖滾就是布魯斯脫胎而來的一種音樂風格,全世界都是這麼演變的,大家經常討論的搖滾精神其實都是音樂以外的一些特殊情感,這些價值觀最早的時候都是通過樂評人的筆桿子灌輸到眾人的腦子裡的)~~
網絡時代之後,商業發達,信息也跟著發達,想查個什麼資料都能查到,想聽個誰的音樂都能聽到,大環境的信息差已經幾乎不存在了,這些樂評人也就算是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任務,功成身退,不帶走一片雲彩~~
但我還是總會想起一個學生模樣的少年拿著一本雜誌滿城的音像店到處打聽有沒有賣碟評說的這張專輯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