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我不知道文科能不能改变世界,但它的确能改变苏联。
PS:
你要说理科能改变世界,那倒也没错,毕竟俄罗斯已经吃了前苏联三十年的遗产,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世界级大国。
可是,苏联的科技既然如此强大,它怎么就解体了?
美国用了什么高科技干掉了苏联吗?
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金琴科瓦列里教授,主持设计建造过安-225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640吨。
什么概念呢?美国最大运输机C5的同款指标为381吨,我国自研的运—20最大起飞重量220吨。
请问诸位理科生,这位教授的理科造诣如何?够不够上天的标准?
然而他的国家没了,他去了中国。
我也是理科生,我也非常肯定理科在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各位伙计们,这不是你们嘲讽文科无用的理由,你们难道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近些年看不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吗?
本理科生无法解释为什么六畜之一写作dog读作火鸡。
也不太懂什么叫"传统伴侣动物"。
本理科生不太明白数据详实,报告明确的肉狗养殖业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非法。
本理科生不太明白,以前理科弱的时候有洋带人,怎么现在理科强了还有洋带人,而且还是黑的?
苏联的理工科成就遗产够俄罗斯吃五十年,可惜俄罗斯依然变不回苏联。
航母火箭歼20都能上天,封城隔离抗疫技术如此高超,可怎么就拉不起来湖北作协主席的一双膝盖?
前段时间美国人说不能再给中国留学生教理工科,而是要给他们学习莎士比亚文学。
乍一听,扬理抑文多么明显啊
可是你给我翻译翻译
什么TM的叫做
"莎士比亚文学?"
当年在雪山冰原上纵横捭阖的尼安德特人,身体素质比智人强,肌肉耐力比智人壮,连大脑容量都比智人高,工具制造一点也不逊色,你说怎么办?
然而,千算万算,尼人的大脑构造没有想象力!构建不出来图腾,宗教,民族这些虚拟想象共同体,只能根据血缘关系组队,最后被大群高喊着:"Freedom乌拉万岁"的智人人海战术淘汰。
瞅瞅,这就是你看不起的社会人文科学的能量。
自然科学是人与环境和自然对抗的PVE工具,而人文科学是人与人对抗的PVP工具,当外敌环伺,强盗压境的时候,你自身放弃了PVP,那不管你PVE的成果多么伟大,最后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民族文化不能自信,社会制度不能强盛,你在实验室里攻克了无数尖端前沿的课题后,出了门仍然会看见你们学校的女神倒在一个科比同款皮肤的留学生怀里。
并且他还不让你吃犭
这个理工男是个文科生,思维呆板得很,我们专心改造社会,懒得搭理他。等我们把社会理顺了,他们有更好的条件改变世界了,他自然会闭嘴。这就是为什么有成就的理工男会大批海归。
搞文理对立不可取。未来社会一定会是在极其复杂的文理交叉影响下前进的,人们都需要研究。
理科本质上依然是工具学说,但是社会发展并不是由工具决定的,而是人。
而人文社科就是研究人文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和发展。
工具或许会越来越先进,但是能发挥好或者坏的作用全看人的表现。
如果社会是健康的社会,那么工具就会为社会造福。反之就是运输大队长,如果连那么点破人都管不好,你工具在牛逼,结果也是你手底下的人拿着先进的工具去投降敌人。
另外,文理各司其职,没有什么高低,凡是嘲讽文科的所谓理科人,估计受教育程度极限也就是中专了。因为凡是受过点高等教育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没见识的话。
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别的东西,何来优劣之分??或许现在,人都染上了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极尽嘲讽和贬损的不良作风。这种后果,也是源于近些年不重视文科建设的事。人没有思辨能力,就会盲目跟风,一旦盲目跟风就意味着已经丧失了判断能力。不说中国内部了,世界人文科学都没怎么进步过,而白左除了吃前辈的老本后一直在倒退。
理科有运算归纳和逻辑分析、试验、求证。文科有辩证法、组织架构和政史思辨和分析以及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离不开理科和文科的双加持,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人文科学去管理人的行为,理科生产的先进工具,都是给敌人做嫁衣的。而只有管理和统御,而没有理科的辅助,也很难进步。理科决定的是你的硬实力,文科决定的是你的软实力。大概就是这种关系。硬实力到位了,软实力没跟上,也无法把理科创造的硬实力转化成你的可调度资源。
最关键的是,理科的硬实力可以慢慢追赶就能缩小代差,但是软实力是经年累月慢慢形成的,比如中国的凝聚力可是经过千年的积淀才形成的软实力,但是硬实力可以短时间内就能追上的,因为理科再怎么难总是有规律可行,只要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搞了,但是人文社科这块,最复杂的不是文科知识本身,而是人。人是充满复杂性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并不像理科那样有规律可循。比如某位理工大牛,画图作业,技术指导和运作原理设计做的样样精通,但是他就是调不动手底下的车间工人,也活动不来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那么他再多的设计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无法转化成现实模型。
如果有疑惑可以去好好读一读庄子里面的汉阴丈人。
人类的文明来源于 “理科”,否则我们就都还是猴子,分分钟要病死饿死的野猴子。
但国家、民族、阶级、个体,又不能没有 “文科”,否则 “理科” 越发达,“你” 就越容易被驯化成傻猴子,被卖了还给人数钱的那种。
个体失去自由意志(算法泡泡),群体的脑臀分离(帮助敌人去对抗敌人的敌人),阶级被分化(人民彼此攻讦),民族被解构(费拉化,虚无化),国家被出卖(休克疗法,带路党),人类被点错科技树(太多了...)......“文科” 羸弱所引发的荒谬,愈发日常可见了。
你只要微笑地跟他说“你说得对”。因为你应该能通过学习了解到这种白费口舌毫无意义。
纠结文理科的一般都是高中生,由于众所周知的新旧问题,理科生往往自带一点优越感。那么你让他优越一下又怎样呢?
很多学科都可以改变世界,谱系很广,广义的文理科的很多分支都包含在内。但这些改变世界与我们绝大多数人没一毛钱关系,甚至与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没什么关系。我也不给你灌什么“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影响世界”这种鸡汤,人的价值通常不需要靠改变世界来实现。
并且,强行套近乎拿别人给自己贴金是很幼稚的行为。牛顿爱因斯坦压根不认识他,连你们可能看不上的附近某理工大学的普通青椒也不认识他。他想做的,就是中二的年纪,给自己创造一点点优越感,能开心一下。
微笑着说“你说得对”就可以了,宽容他人无关紧要的问题是一种美德。
与荒谬相反的,是符合理性,或说,符合逻辑。
谁的逻辑呢?人。当然,这里使用的是流俗意义上的逻辑,而不是那个最高的罗各斯。
可是,这种逻辑却仅仅是各种表象的合理化,它远离本真之物,越是合理越是远离。人类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谎言之中。
所以,当人觉得荒谬时,恰恰是真实侵入了人类虚构的世界中,而理性和逻辑还来不及去掩盖它,因而让人产生了不安和怀疑相夹杂的荒谬之感觉。
淘宝刷U盘服务欢迎光临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