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一下结论:史料特别少,脑补特别多,屁股特别歪,严重配不上“纪录片”三个字,基本可以当作饭后八卦来看待。
“他早年有很多不幸之事, 比如他很早他母亲就去世了,那就是(李渊)几岁以前就去世了 。至少他父亲在他七岁的时候也去世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孤儿。他(李渊)七岁的时候因为他姨是(隋朝)独孤皇后嘛,所以他经常被他姨接到宫里面去生活, 他跟隋炀帝从小在一块玩的。 ”
后(李渊之妻窦氏)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素有羸疾,时或危笃。诸姒以太后性严惧谴,皆称疾而退,惟后昼夜扶侍,不脱衣履者,动淹旬月焉。——《旧唐书·太穆皇后传》
“元贞太后”即李渊之母独孤氏,唐朝建国后被追封为太后——“李渊的母亲在他几岁之前就去世了”,那么窦氏伺候的是鬼吗??!
至于“李渊从小被他姨接进宫里面去生活”,不好意思我真没找到记载,莫非指的是这段:
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旧唐书·高祖本记》
隋朝受禅那年,李渊都已经15岁了,巨婴啊这是!
最关键的,即便不考虑真实性,这一段的逻辑也十分令人感动,因为他们反复强调“李渊从小失去亲人在宫里和隋炀帝一起长大十分重视亲情”,为的是论证下面这个观点:
网上流行语说“十动然拒”,李渊这是“十动然反”——对我们从小到大的亲情十分感动然而还是造反了(因为片中一直在强调“李渊是太原起兵的绝对主谋”)。
所以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究竟想讲什么吗?
……
再来看下一段:
“军队最讲究一元化指挥了,所以这个看起来一定是李建成指挥”——?
“李世民也参与了可能是这样,但是真正指挥的一定是李建成”——?
谁能告诉我这上面这两句话中,逗号前 & 逗号后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哪儿啊??
别的不说,为什么“一元指挥”不是李渊???
那我也要说,这个军队最讲究“谁拉起来的队伍听谁的”了。《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招兵买马操练队伍,而当时李建成在河东,虽然李渊也让他“潜结英俊”,但最后只有建成、元吉两个人从河东跑到了太原。晋阳起兵的人马,无论是大将军府长史、司马裴寂和刘文静,还是左右统军王长谐、姜宝谊、扬毛、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人,全部是由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拉起来的。史书记载从太原到长安,军队一直是由李渊这个“大将军”来一元化指挥,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分别担任左、右都督。只不过在“副指挥”这个层面上,李世民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要大于李建成,无论是贾胡堡哭谏追师还是入主关中先行徇地,李世民都表现出了相对更强的独立性。这符合太原起兵过程中“李世民参与了招募队伍而李建成没有”的事实基础——而许多专家(不光本片,其他我也见过不少)非要坚持“因为李建成是长子,是哥哥,年龄也很大”,所以“李建成是军队的主要指挥者”,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接下来大招要来了:
“ 实际上我说李世民当时是一个丢出去的人,他死了马上李元吉顶上去 ,李元吉要是再死了,还有其他将军顶上呢。但是李建成是绝对不能死的,死了国本就没有了,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没有了。”
这段话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所以大家就先在这看三分钟………
(以下内容可能包含主观情绪,不喜可踩)
之所以我在开头说“屁股特别歪”,是因为这段话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既得利益集团遗老价值观”,体现为极其重视身份、礼教、秩序,同时从骨子里害怕进而否定人在能力上的差别——在这套认知体系中,人和人只有“身份”是有意义的,李建成是“最重要的嫡长皇太子”,李世民是“不太重要可以打仗送死但同时能用来控制军队的二皇子”,李元吉则是“更次一级但可以顶上的皇子”,将军们再次……
在他们看来,“国本”就是一个高贵安静优雅的吉祥物,而不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一线将士们高超的军事技术、勇气与付出。只要大家都来膜拜这位高贵的象征,国(既)家(得)社(利)会(益)就安稳了。至于那些掌握军事技能的人,那些前线干活的人,他们有身份吗?跟国本有啥关系?
(其实上一张图也是这个逻辑,他们认为谁年龄大谁是长子谁就可以指挥军队,而不用看是谁拉起来的队伍。)
我之前说,在表达观点时如何遣词造句,是比观点本身更能体现作者真正用意的东西——把“为国征战”的将士们说成“丢出去的人”,折射出来的是遗老们对实干派发自内心的极大恶意。
我知道肯定又要有人说我酸,是的,我就是酸,我就是不平衡: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地做工程,卖产品,为了接项目拼命地考资质,每一个项目都要重新学习标书和计算标准,结果还是一出事故就吊销资质,算错一点就损失掉好几年的奖金,而某些“专家”就可以抛开史书信口雌黄无论说出多么反常识的话都有人为他们辩护?
至于为什么当时好像没人发现,因为这部片子拍摄于2014年,正是文人公知当道的时代,至于文人中“精神遗老”的比例么……这个不说也罢。另外当时某些社会问题还没这么突出,“工作都是平台给的,不需要技术能力的积累,你死了换谁都一样做”的思想还不那么能引起人本能的反感。
(说到这我甚至有点替李渊李建成委屈:他们实际上知道“无功不能服众”,所以李渊会派李建成去打一些小规模的仗积累威信,并不是像文人专家这样的奇葩脑回路。)
最后来看最经典的,关于“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地点”: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
这就是片中说的“历史并没有详细说明李世民伏兵的确切位置”。
……
我知道有人要说“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录是李世民精心修改的”,然而就算不看建成元吉传,《薛万彻传》中也记载了太子、齐王部将听说二人在宫内遇难的消息后“万彻率宫兵战于玄武门”,就算不看薛万彻传,《张公谨传》中也记载了“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如果你要说这些全是假的,那整个玄武门之变就彻底架空了,宫变可能是在朱雀门发生的,李建成可能是被雷劈死的,无限可能~~~
说实话我挺佩服这片子的,一共四集的片子,杨文干事件一集、毒酒事件一集、玄武门前夜密谋一集、玄武门之变一集(是的一个早晨结束的兵变硬是能给拆分成【前奏+本番】两集……),统一战争军国大事完全不讲,就这几件屁事儿扯了四集,临了还把玄武门之变的具体位置给搞错了,然后到了2020年又被《大唐帝陵》完美复刻……
至于具体原因么,我在《大唐帝陵》的相关问答中也分析过:如果直说“太子、齐王在宫内被击杀”,那么观众用脚指头都能想到李世民一定控制了禁卫军,这样玄武门之变就成了“宫廷禁军集体哗变”而不是小范围家庭纠纷阴谋诡计了,前几集扯了那么久的阴谋论也就完全没意义了。让他们讲军国大事,他们是不会的,但片子还得拍,拍就得阴谋论,遇到不支持阴谋论的史料就跳过去,反正吃瓜群众大概率不会查证。
(同理针对杨文干事件,我已经完全不想讲了,太累了……)
最后的最后,就问题描述中的这段解说词,我还是得笑一笑:
首先,玄武门之变没有被刻意忽视,不信上网看看,是讨论玄武门的多还是讨论贞观之治的多。不说别的,我写的玄武门回答但凡稍微用点心都能过千赞,但是写贞观之治的回答撑死了也就200多……我真心期待“玄武门比起贞观之治微不足道”那一天的到来。
其次,“玄武门被忽略”才是正常的:玄武门之变满打满算顶破天就两三个小时,而之前统一战争有七年,之后贞观之治有二十三年——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注那7年和23年、而一定非要去关注那2个小时?
Last but not least,这段解说词真是恰如其分地应了那句话:缺啥补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的寒夜?让谁寒彻骨髓?对于李世民来讲,玄武门反而证明了,真正得人心的领袖即便在最危难的关头,依旧有人愿意豁出性命来跟着他干。可是李渊李建成呢?以为坐在皇宫里就是“国本”,可以先把秦王丢出去打仗、再用权术手段剪除秦王羽翼就能坐稳皇位,结果秦王号令一发,那帮遗老宰相跪得比江都兵变还快,羽翼尽失竟是我自己……得不到真正的拥戴,也只能靠说别人“寒彻骨髓”来强行精神胜利了。
什么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什么叫『身摧行阵,同济艰危』,什么叫『志坚金石,誓以山河』,那些只会阴谋论的人永远不懂。
作者按:我知道这片子播出好久了,之所以现在才回答,是因为回答这类问题真的很累,如果不想信口雌黄,就必须一张张截图、拼图、摆原文,累得很。但因为一直有人邀我这个问题,就趁着有空写了这篇。至于其他错误有肯定还有,我就不专门说了,真的太累……同时我承认片中有正确的地方,这点大可不必提醒我,作为纪录片如果到了要“专门指出哪里正确”的地步,那是十分悲哀的。
相关阅读:
(因为“不立不破”,专给别人挑刺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很没劲的事。我没有挑战专家的意思,大家尽可以认为我是错的,我只是摆出观点供大家分析判断。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