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我觉得题主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些关于老师的正面案例,散播一些“正能量”。
但是,我不得不浇一盆冷水。
越来越少的知识精英愿意从事教师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大环境如此。
不是说非精英的老师就会品质恶劣,误人子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基础教育的教师们向学生传达的价值标准普遍相当单一。(普遍现象,不排除个例)
至少我遇到的大学以前的老师里面很多人都说自己以前最不想当老师,当上老师纯属阴差阳错。他们本身缺乏理想的种子,也很难将一种理想主义传递给学生们。
他们认为教育就是管教,讲课就是我讲你听,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就是应试的能力。
不是说这样的现实多么恶劣,但是确实比较令人失望。让人为这个国家的未来生出一种隐忧。
--------------------------*/
他89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他是本科系里3个优秀毕业生之一,博士毕业的时候,是全系唯一一个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的人。
在那个年代,清华cs毕业,在中关村方圆10里之内,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轻而易举,更有很多人选择出国工作或深造,获得更光明的前途。
而他,留校工作的首月,拿到的工资加上补助,也只有数百元。
不同于其他开着私家车校园里横冲直撞的个别教员,他至今还是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穿行,吃的是最便宜的学生食堂的普通窗口。
听过他的课的学生,都对他赞不绝口。曾经有隔壁的学生慕名而来,评价是:这个老师符合我对老师的一切理想。
无论是知识,还是为人上,我都无比崇敬他。在这个园子日益浮躁功利的今天,看着他,我就会想起我来到清华之前对于知识的那种最单纯的敬畏和向往。
“我觉得我是为讲台而生的人”,先生如是说。
有师如此,是我一生的幸运,我想也是大清的幸运。
致邓俊辉老师。
---------------------------------
最后分享一句话给大家。
无需随波逐流,也不必刻意另辟蹊径。
从心,是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