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怎样看待用三观正不正去衡量电视剧、电影品质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在我看来,对于影视以及通俗文学等艺术作品来说,“三观正”是公共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只要不把他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那么这个标准的存在就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在我看来,如今的影评、书评等领域存在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现象。那就是许多专业的影视工作者以及文艺研究者在阐释艺术作品的时候,天然的有着一种不自知的“超现实性”思维,但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作品能够进行现实表达,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把这句话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很多人希望文艺作品要批判或者表达现实,但同时又希望观众或者读者对作品中的“现实”进行基于艺术的“超现实性”的解读,这两个目标天然就是矛盾的。

作为一个文艺领域的研究者,我当然知道仅凭三观去判断一部文艺作品的可笑之处。但我也知道,我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是建立在十多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我的朋友们有时候在吐槽很多普通人的艺术审美怎么那么low的时候,我也会跟她们说“这不废话吗?你都学了十几年专业内容了,你的品位再不比他们好,你这十几年都是咋过来的?”普通人不习惯从艺术角度去欣赏文艺作品,恰恰是对的——否则,他们就是专业人士了。

接下来再说一说三观的问题。为什么“三观正”是评价文艺作品一个必要的指标?大致可以从四方面来说:

第一,文艺作品本身就兼具表达意识形态的功能,特别是很多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作者就是想借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观众当然可以去对创作者的思想进行猜测和解读。

第二,读者或观众欣赏文艺作品的目的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在现实中,除了极少数人是从艺术角度去欣赏之外,绝大多数观众都是把文艺作品当成娱乐消遣的一种手段。从“三观”角度解读是他们最简单地理解文艺作品的一种方式。

第三,观赏或者阅读文艺作品,对于观众和读者来说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尝试过利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对患者的情绪、心理进行条件,改善他们的认知状态和心理状态。另外,我也推荐一本有意思的书,叫做《小说药丸》。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两位资深书迷,“小说药丸”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她们认为小说可以像药一样治愈读者的内心。(emm……这个书我最近几年已经安利了二三十个朋友去买了,包装和设计还蛮有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算是我在知乎上第一个强烈安利的书了~)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也知道很多人从《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中收获了很多关于信念、正义等等的人生感悟。难道说他们对电影的理解都错了吗?假如这种理解没错,那他们从三观的角度去理解其他电影又有什么错呢?

第四,文艺作品从来也都是构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学过点西方文论的人应该都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艺作品其实一直也承担着“教化”的功能。说得再直白一点,西方的文艺奖项就算标榜的再独立,他们颁奖的前提也得是你的作品不能与他们的价值观相抵触。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

基于以上几点来说,文艺作品与“三观”本身就密不可分,强行将二者割裂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何况,在现实中,对于很多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比如《战狼2》,不是也有很多专业的研究者跳出来说这电影价值观有问题吗?总不能说只允许你说别的电影三观有问题,不允许别人说你喜欢的电影有问题吧?

事实上,如果从美学和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关于文艺作品与三观的辩论,还涉及到了一个经典的论战——那就是布莱希特与纳粹德国关于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的争论。我们知道,时至今日,纳粹德国虽然已经在政治上彻底被打倒,但是它的战舰、飞机、军服等仍然以其优异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德粉”。这就是将政治审美化的后果——审美遮盖了政治,对于美的崇拜变成了对于政治的崇拜,进而影响了人的三观。而布莱希特以及本雅明等人的观点,则是将艺术政治化,充分展现艺术激发和改变现实的能力。尽管,这些争论都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下的特殊现象,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文艺作品其实从来都与政治以及三观脱不了干系。反而是那些刻意强调“XX国的政治从来不干预文艺创作”、“XX国的艺术家非常独立”等等的人,才是最需要当心的。

当然了,文艺作品之所以是文艺作品而不是纯粹的政治宣传,根本上说它还要符合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从艺术水准本身去对文艺作品进行探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种解读需要读者和观众自己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知识储备,拿这个标准去要求普通观众和读者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讲道理的。

如果我们用汽车打个比方,“三观”就好比是汽车的乘坐感,而“艺术水准”就好比是汽车的设计水准。能从设计水准评价汽车表明了评价者有很高的专业水准,但这也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评价的范围。普通人能提出“这车的加速感觉有点肉”、“这车的座椅设计有点不合理”,就可以了。不然,作为没有接触过汽车设计的司机,你还能指望他们从什么角度来评价这辆汽车呢?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以三观评判经典影视剧是扯淡行为,但是对于部分影视剧,可以用三观不正来评判。

这不是赤裸裸的双标吗?

不是。因为经典的影视剧中不以三观为展示重点,重点是展示人性和社会性,而人性和社会性是复杂的变化的幽微的,无法用三观正不正来概括。

而且,经典影视剧(以及文艺作品)几乎都是三观不正的。这里的三观不正指的是不直接提供正能量。比如经典名著,没有一个傻白甜故事,没有河清海晏的大同世界,也很少有正能量,也不宣传真善美,因为名著是社会现实的集中反应,放大了种种不堪、阴暗、琐碎、残忍、龌龊……所谓文学作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名著大都带着种种三观不正。

《洛丽塔》,世界经典名著,啥破玩意,整个一变态色情狂。

《红楼梦》,这不就是总裁文源头吗?贾宝玉就是差一点邪魅狂狷吊炸天。

《水浒传》,男盗女娼三观不正,啥破玩意。

《雷雨》,乱伦、阴暗、狗血、猎奇,正经人谁看这个。

至于婚外情、性、暴力、阴暗在经典文艺作品中比比皆是。

……

看,再伟大的作品一经解构,立马变得跟地摊小报差不多了。所谓三观,根本不是经典作品考虑的重点,只是推动情节发展和寄托作者思考的载体之一。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得到了最大多少人的共鸣,共鸣来自于成年人对这个社会的深切感受,深切感受来自于作家对现实社会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这种剖析和批判能让人快速了解这个社会的结构和法则,人生的底色,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索,这是经典作品的核心价值。而且就算是童话、寓言、动漫,也不是傻白甜真善美的,要充满狼外婆、光头强、灰太狼、以及各种拟人化的反面角色,因为这也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注定充满冲突、不堪和灰色地带的。如果怕这个从小就培养孩子看《新闻联播》阅读《人民日报》,长大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品的三观不是作者的三观,也不是想宣扬的三观。其实这种心态跟具体的作品无关,只是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把三观和电影划等号,错把作者想表达的,当成作者信奉的,错把作者想呈现的,当成作者宣扬的。


那什么样的影视剧可以用三观评判呢?以三观为卖点的,比如

《娘道》《九九》《阿霞》《小麦进城》

《养母的花样年华》

《养父的花样年华》

《哥哥姐姐的花样年华》

《叔叔阿姨的花样年华》

……各种花样年华。

《我的二哥二嫂》

《我的舅母舅妈》

《我的养母》

《我的养父》

……我的各种亲人

凡是带娘、爹、舅、姨等各种亲人关键字的,凡是上世纪六七十八九年代家长里短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天雷滚滚。

凡是王丽云、王茜华、于洋、于震、王挺、史光辉、林家川演的电视剧,没几个三观正的,百度下这几个演员长相就知道是谁了,一定被雷过。

这些影视剧就是以宣扬三观为目的,以所谓的三观正为卖点,以苦情、牺牲、任劳任怨等“正能量”为看点,结果看下来却弄巧成拙,当然可以批判三观不正。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B站5.31上线电影《绿皮书》? 
  《賽德克·巴萊》在华语电影史上会有何种地位? 
  林超贤在拍摄完《湄公河行动》后,有无希望在公安部支持下,拍摄更多湄公河行动这般叫好叫座的主旋律电影? 
  《色•戒》里的床戏为什么要拍得跟三级片一样裸露? 
  战舰对战(科幻)片(动画,电影)有何推荐? 
  2018 年,你心目中的年度十佳电影是哪些? 
  漫威怎样安排《上气》的剧情,才能让东西方影迷都满意? 
  如何评价《神奇女侠》主演盖尔·加朵签约时片酬仅30万? 
  有什么高甜的韩剧值得推荐? 
  截至目前,你的个人观影史「十佳」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为啥感觉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中国现在对美国有这么大威胁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巴菲特所说的「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