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科普,无广告。
所有内容均来自学术文献,尽量通俗解读。文中标明了参考文献。
目前医学上能够明确的是:紫外线辐射对人类皮肤有几种急慢性的有害影响,包括:日晒伤、光老化及皮肤癌。
皮肤老化,紫外线是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波长,一般可将紫外线分为两种:
1、紫外线A段(UVA,长波紫外线,波长范围320-400nm)
约占紫外线辐射总量的95%,它可促进光老化,对色素沉着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皮肤致癌作用。
2、紫外线B段(UVB,中波紫外线,波长范围290-320nm)
约占紫外线辐射总量的5%,是生物活性最强的波长,会引起日晒伤、炎症、色素沉着及光致癌作用。[1-3]
所以,防晒很重要,特别是要防紫外线B段!
防晒霜一般分为两种:有机型(或称化学防晒霜)和无机型(或称物理防晒霜)。
1、有机型,也称化学防晒霜:
包括多种芳香族化合物,能吸收紫外线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极少、可忽略不计的热量[4]。
包括:肉桂酸盐类(如:桂皮酸盐)、水杨酸盐类、二苯甲酮类(如:羟苯甲酮,又名:二苯甲酮-3 ),等等。
2、无机型,也称物理防晒霜:
包括一类无机化合物,如氧化锌和二氧化钛。
无机型防晒霜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刺激性及致敏性都低于有机型防晒剂。
而且,无机型防晒霜也能够广谱防护紫外线A段及B段。
1、有机还是无机?
儿童或敏感肌肤应该选用无机型。
也就是说,成分表上标明的有效成分是氧化锌或二氧化钛。至于其他成分,越少越好。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对小于6个月的婴儿不要使用防晒霜。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衣物和遮光物,可以小面积(如婴儿的面部和手背)地涂抹很少量、SPF≥15的防晒霜。
有报道称,有机型防晒剂导致光敏性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5-7]。
不过,这是很少数的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当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2、两个指标:SPF值和PA值。
SPF值代表了防晒产品阻隔紫外线B段(UVB)的能力。
PA值代表了产品阻隔紫外线A段( UVA)的能力。
有些欧美系产品没有标注PA值,可以看看包装上是不是写有「UVA protection」的字样,这也表明了具有紫外线A段的保护作用。
一般来说,SPF选择30或以上,PA选择+++或以上,就比较稳妥了。
3、剂型。
因为防晒霜的有效成分一般为油溶性,所以防晒霜的剂型多为乳液或乳膏。
乳液比乳膏更稀薄、更清爽,通常优选其涂抹于大面积身体区域。
也有喷雾或凝胶型的防晒产品。不过,这类产品常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在皮肤表面成膜可能不均匀。
防晒霜必须足量、反复涂抹于所有受到日晒的皮肤部位,以提供有效的防护。
1、涂抹时机。
应该在日晒前15-30分钟涂防晒霜,让皮肤表面能够形成防护膜。推荐在涂防晒霜后等至少数分钟(最好是10-20分钟)再穿衣服[8]。
需要至少每2小时再次涂抹。
由于游泳或出汗可冲洗掉防晒霜,故需要及时反复涂抹。
2、涂抹的量。
量要足够,比如面部,一般需要涂抹的总量为一元硬币大小的防晒霜。
其余部位请类推。
3、如果还要涂保湿霜,应该:
在使用顺序上,是先涂保湿霜,再涂防晒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