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若开不像阿萨姆对于莫卧儿那样,有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样便于帝国集结大军和给养的航运条件,孟加拉的穆斯林政权想要对阿拉干的妙乌王朝产生威胁,就必须保有足以压倒对方的海军实力
然而长年被阿拉干山脉阻隔形成的狭长海岸线地形恰恰使若开人培养出了足够优秀的海洋文化使之在与孟加拉的海上竞争占据上风。根据V.Lieberman的总结,妙乌王朝拥有的四大优势保证了他们的统治得以稳固。其一是王室牢牢掌握了这个狭长地带的两大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其二是大米、奴隶和象牙的出口,保证了持续增长的贸易利润(奴隶哪来的你猜)
其三,也是和这个问题相关性最大的一点,海外贸易的发达促使阿拉干王可以获得更多穆斯林和欧洲人带来的先进武器和佣兵。这里必须展开说一下的是,除了武器以外,妙乌王朝君主还采用支持葡萄牙海盗,不停骚扰孟加拉沿岸的策略,使孟加拉方面的海上力量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恒河三角洲地区。第安加就是在妙乌王的支持下,葡萄牙人于恒河三角洲附近构筑的海上基地
顺便一提,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割据沙廉的葡萄牙籍王侯勃利多(Felippe de Brito),最初也是在得到妙乌王明耶裟的保护下才崛起的,属于妙乌王朝对外战略的一部分
其四,不像位居深山中,信奉原始宗教的曼尼普尔,阿拉干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其与一洋之隔的上座部佛教中心的锡兰保持紧密的交流,佛教文化十分兴盛,保证了国王在以相对开放的姿态面对基督徒和穆斯林时,依然能够保护好本国的传统
阿拉干这个地方,的确有阿拉干山脉和茂密的丛林与缅甸的其他部分阻挡,而且与印度-孟加拉接壤,长期处于和印度、波斯、突厥等文化接壤、交流的地区,但是仍然是东南亚文化圈。
其最属于东南亚文化圈的特征,是与缅甸、泰国等国一样信仰小乘佛教。首先其在孟加拉湾的海上贸易发达,便于受到印度-斯里兰卡的僧侣、商人的影响,据说其是东南亚最早皈依佛教的地区之一。然后缅甸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大部后,阿拉干也受到了影响,并且也接受了君主通过佛教维护合法性那些统治理念,并且也像缅甸的佛教君主们那样布施僧人、建造寺庙、授予土地、特权、编纂经书、君主极力把自己装扮成维护佛教利益、遵守佛教教义的理想君主——转轮圣王。
而且有趣的是,包括阿拉干在内的缅甸历史上,一旦遇到战乱或道德危机,佛教信仰衰退,君主们就会派僧侣前往小乘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接来佛经、佛牙什么的,然后佛教就振兴了。同样斯里兰卡要是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从缅甸迎来同样的宗教事物。就这样缅甸和斯里兰卡互相扶持,让小乘佛教在两国延续至今。
可以说一旦将一个宗教与政权的合法性绑定,就会自上而下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都城妙乌到每个村庄,佛教会控制教育、医疗、历史记录、社会服务等事业。除非有强大的外力,否则难以造成本质的影响。
当然随着德里苏丹国征服印度-孟加拉,伊斯兰教在孟加拉广泛传播,印度洋的贸易逐渐被古吉拉特、科罗曼德等地的穆斯林商人控制。阿拉干作为陆海与印度-孟加拉交流都很方便的地区,容易受到穆斯林商人或是德里苏丹国,后来是莫卧儿帝国的影响。所以阿拉干统治者也接受了苏丹这个统治者的概念,成为信佛的苏丹,而且宫廷里一些职务也受到印度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甚至直接雇佣一些穆斯林专业人士来管理贸易等事务(阿萨姆也一样)。但是从整个社会上来看,他们不足以改变小乘佛教为统治合法性和社会根基的局面。
后来莫卧儿帝国和阿拉干有冲突,争夺吉大港等地区。但是孟加拉-缅甸交界之地,山地地形崎岖,丛林密布,补给十分困难,从海上,莫卧儿帝国也缺乏海军以及长途投送部队的能力,使其实力强大,但无法有效对阿拉干造成打击。
当然阿拉干在16世纪,也是东南亚-南亚格局的重要参与者,与缅甸东吁王朝长期对抗,甚至与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结盟。此时也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纷纷在东南亚贸易的时期,葡萄牙人在阿拉干建立贸易站和堡垒,阿拉干苏丹国还雇佣葡萄牙雇佣兵,使用火器。就这样,阿拉干的实力大增,不仅可以有效对抗东吁王朝,还与葡萄牙人一起在孟加拉进行海盗活动,劫掠孟加拉奴隶进行贩卖。
最著名的是de Brito,这个人野心极大,一开始阿拉干苏丹允许他在沙廉建立据点,包括商站和堡垒,后来他趁阿拉干内乱,一度占领周边许多土地,并且摧毁许多佛教寺庙,试图逼人们皈依天主教。后来他进攻缅甸的时候,被东吁王朝的军队打死了,他手下许多葡萄牙人被东吁王朝俘虏,并且为其服军役。
总之阿拉干长期保持独立,使得其传统文化得到保存。直到18世纪后期,缅甸贡榜王朝再次强大起来,征服了阿拉干等地。这一次,缅甸贡榜王朝不满足于之前东吁王朝对于藩属较为松散的控制,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向阿拉干大举迁移缅甸人,建立许多村镇,把阿赫木旦这样的兵农合一制度移植到阿拉干,还建立寺庙,从缅甸派遣僧侣,以加强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在阿拉干实行文化同化政策,可以说是要把阿拉干在行政体系和文化上彻底融入缅甸。
这当然使得阿拉干这个长期独立的地区,人们奋起反抗缅甸贡榜王朝。但是1824-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打断了缅甸的同化进程,因为1826年缅甸战败后被迫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给英国。由于阿拉干在长期战争中人口锐减,许多土地缺乏劳动力开发,英国决定从印度引进大量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后来阿拉干乃至整个英属缅甸(大部分时期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擅长工商业印度移民很快控制了经济,在英国引入土地私有制下,印度商人、高利贷者还夺去了许多缅甸农民的村社土地,这导致长期缅甸人对印度人的不满。
(如果说英国的殖民统治,对于哪些国家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最大,我感觉就是缅甸。英国的殖民统治打断了贡榜王朝中央集权化,进行政治、文化上整合的进程,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持少数民族,如印度人、克伦人、克钦人、掸人对抗缅人,训练克伦人等民族的军队,彻底摧毁缅人的军事力量,经济上摧毁缅甸民族工业,使其沦为稻米等初级产品产地。)
现在缅甸阿拉干的罗兴亚问题,可以说追根溯源是英国殖民时期大量印度-孟加拉移民的引进。总之现在阿拉干的佛教徒,还是和缅甸政府联系较为紧密,而不像贡榜王朝时期那样反抗中央。缅甸独立后的政府,尤其是在吴奈温时期奉行“佛教社会主义”,对分离主义进行严格的压制政策,并且试图摆脱殖民时期的问题,尊崇佛教的官方意识形态,这强化了小乘佛教在阿拉干的地位。
最后推荐
The Chronicle of Our Wars with the Burmese, Hostilities between Siamese and Burmese when Ayutthaya was the Capital of Siam, Thai-Burmese Conflict 1539-1767 这本书,
作者是 Damrong Rajanubhab王子,是泰国却克里王朝孟固国王的儿子,著名的改革家朱拉隆功的兄弟,他为泰国的现代化改革,尤其是教育制度和行政体系的改革立下汗马功劳,这本书是他写的泰国与缅甸战争的历史,从第一次冲突到1767年阿瑜陀耶的沦陷。内容既详细,又生动,尤其是军事方面很详细,还有同期缅甸与阿拉干、莫卧儿、中国、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的互动,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