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题目所描述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关键点,轻率地下定论和说服无用,直指人们除了复读机外的另一本质「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其原因在于:
人们认知的形成往往追求所谓的简单高效,虽然很多时候它们被证明是偏离事实的,但依旧如此。
并且认知一旦形成后将会趋于保持稳定,下意识地去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认知的信息,忽略反对和可能产生颠覆的信息,以至于在反对信息避无可避的时候,反而会加深他们对其错误观点的信任。故而你的解释成了他们眼中的狡辩。
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可以解释追求简单高效导致的轻率下定论:
比如,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人们常常会把第一印象作为主导,这种第一印象会显著地影响以后的交往关系,并且十分牢固,即使它可能是错误的。
王多鱼表示,在追求女主夏猪时深受其害。只因第一次见面,王多鱼被碰瓷时的「嚣张」表现给女主留下了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
再如,定型化效应(Stereotype effect)之「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仔细了解一个人多困难,直接甩上一个XX省的标签简单明了。
你不吃辣?奇怪,你不是XX省的人么?
你不是无所不吃?你恐怕是个假的XX人。
这种关于吃的刻板印象还算可以接受的。
而有的涉及到地域黑就非常的伤害人了。
那怎么解释认知保持稳定?
比如,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信息层面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观点的信息。
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
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同样的,当你喜欢/讨厌某个人,你会下意识地寻找这个人好/不好的地方,来说明这个人的确会值得喜欢/讨厌。
再如,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之「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
人们会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若要更正其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反而会加深其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换言之,他不要你觉得,他只要他觉得。
这是为什么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来辟谣去反倒越发解释不清,说服不动;
这是为什么你说服不了民科,你越说他越觉得他是对的,一入民科深似海,从此理性是路人;
这也是为什么死活说服不了要转钱给骗子的人。银行说不通,儿女拉不动,警察劝不动,谁来都不好使。
本质上是源自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