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算不算强答,因为一晃我的高考都过去十几年了。不过想想高中时代,依然是改变一生的最宝贵三年。我的求学之旅也很像“逆袭”,从小县城郊区小学一路冲到了博后,但其实这么多年支撑着我的信念很简单:我就想心安理得的玩。
在高中时代,显然搞好成绩是第一位的,在保证了成绩之后,才能每天踢球、周末在家只玩不学习。心安理得的玩!没人批评,这也是我高中时代一直在追求的感觉。高中时代,为了追求学习效率简直不择手段,我也用了很多办法刻意训练自己,有些一直保留至今。
1.习惯的重要性大于自律
自律这个虚拟的概念相当不靠谱,喝多少鸡汤都没用,还是得靠惯性。惯性大到一定地步,即便很大的外力也无法阻止了,这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告诉我们的。而习惯有一点好,可以慢慢培养,而且在培养过程中惯性会越来越强。
当然,这个培养习惯的道理其实也是经典鸡汤,也有很多人在做,但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从一开始就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例如,今天逼自己做几套卷子,如果坚持不懈,到年底怎样怎样。但实际做起来,太难了,能坚持三天就不错了。
当时,我的方式是从列日程从小事开始,也不用炫酷的本子,就是一叠便签纸。早上到班级后,开始写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大概10条,这10条要坚持一个原则:一定要小目标,非常容易实现。如果记得没错的话,我最早的版本类似抄写十个单词、看两道数学错题这种,每天都要写。
这种方法最关键在于能及时给自己设置虚拟的成就感奖励,每做完一条就一定要来点仪式感,拿那么大的马克笔给划掉!最后放学前撕碎扔垃圾桶!尤其是全部完成后“心安理得的玩”更有种过游戏副本的感受。太重要了,没有成就感的习惯,做起来太无聊。而且时间长了自己对成就感的要求会变高,“抄”就变成“背”、“看”就会变成“做”,数量也会逐渐变大,一直到想考到班级第一。而事实上随着熟能生巧,做10道数学题已经和原来做2道几乎一样的时间了,总工作量并没有变大很多,还是那么多时间用来玩。
这个习惯,貌似保持至今,只不过便签纸消失,变成随身笔记本,有时也停留在脑子里。最近写论文开始拖延症爆发,压力很大,又把这种机械式和仪式感培养习惯的方式拿出来,开始每天10条。为了追求那小小的自我奖励,又开始从小事做起。我刚开始本上的10条里面就经常有倒垃圾、购物、浇花、转个账、写个酒评、写条知乎、出门散步带娃等各式各样简单内容,中间夹杂1-2条困难的。干完之后一想自己竟然干了10件事,贼开心。而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这10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习惯在慢慢培养中。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从小变大,培养习惯,形成惯性。
2.把自己训练成“机器人”:机器开工,给输入就给输出
高中学生这个机器需要完成的事情相当多,各个学科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兴趣爱好等,太杂了,简直就是个大车间。学习的机器是需要搭建生产线的,自己找零件,要不断调试。而且,任何一个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从简单做起。
机器的生产,也不是没有头绪的,需要按照计划生产。做题不也如此么?你得先看题审题思考,再开始做题。不过前文讲过了,这个“学生机器”每天生产计划,就是前文提到的培养习惯10条方式,从小处慢慢来。
具体做的时候,就要提高效率,机器化,哪怕它的起步可以很简单,很粗暴。但随着这个机器锻炼类似的机会越来越多,它的整体效率也在不断提升,进行自我优化。就好比写文章不知道一句话写什么时,告诉自己强行按照句法和语法机械造句,填主谓宾。最终就是越写越溜,文章随手写。
对于理科,更是明显。例如做数学题,我当时比较喜欢玩机器式做题法。发的真题卷,全部列在一起,第一轮只做第一道选择题,第二轮只做第二道选择题,一轮一轮像扫描仪一样进行,越往后就越顺利,甚至感觉不到难度偷偷变大。英语课本学得吐血时,为了可以训练自己,我还做过“今天只看课本能被3整除页数”的奇葩计划。不过事后,一切都会越来越熟悉,即便不喜欢的东西处理效率也越来越高。
时间久了啥事儿都不是事儿了,感觉自己处理很多事情就像机器:打开开关,生产线就启动,产品一会儿就出来。弄完之后抓紧关机做“机器保养”。
3.所有事情都要找本质
世界是有规则的,从天体运行到一颗苹果落地,背后都是万有引力这一套。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找寻本质并从这个角度出发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
高中时代,我最喜欢的就是各种“守恒”定律,它们能解释很多问题。物理方面,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以各种方式去存在,解决很多物理问题就是弄清楚能量是怎样重新分配的。物体碰撞、滑块运动、磁场中的金属杆,都是这个思路。化学方面,酸的根本是氢离子,碱的本质是氢氧根,它们的本质又是电子的变迁,不会新生、也不会湮灭(高中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是这些电子指挥下的原子重新组合,无机有机反应都这个道理。生物方面,任何一种生物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了生存,无论它是支原体、病毒、细菌还是各种爬行哺乳动物,器官的构造、遗传的规律、生物行为的产生,都是服务于生存二字。
哪怕是语文和英语,也是类似的原则,它们的本质是交流的工具,工具往往是自带说明书的(语法句法词汇库)。当你确定要传递的信息,剩下的就是按照说明书一条一条往里带。
4.别离开牌桌
很多时候高中生心态容易崩,因为来自身边人的对比,特别是面对自己“无法超越”的人,不久就考虑放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根本不是这些人在跟你竞争,至少也是本省市那些看不见的人。而且如果认真想想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求学时还是工作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情况:你身边的那些所谓“竞争者”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了。
那么,假如因为这些注定毫不相关的人放弃了,岂不是很可惜?人生太长,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太多,在任何一个局部环境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离开牌桌,哪怕自己不是优秀的重要的角色,别轻言放弃。
甚至是你根本不需要做到优秀,只要老老实实完成布置的作业,就不知道超越了多少人。只要老老实实把课本里的习题做一遍,记录下错误避免再犯,就已经足够成为非常靠前的人。尤其是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只要老老实实做完分内的事情,不用太优秀,不犯错误、或犯过之后不要再反复犯,就已经足够成就今天。
长期赛道上,其实就是自己在玩,因为熬着熬着,身边人和身边事,慢慢就会改变。而且随着自己的提升,你所在的牌桌档次也越来越高。求学时代如此,工作和人生也是如此,所以保持耐心慢慢来,你能一直待在牌桌上,自然就会赢。
还记得自己在刚上大一时一篇日记里写了一句话“在这个不知道轻重的年纪,做了不知道轻重的决定”。现在很多高中生也处在这个阶段,希望大家梦想成真,能够心安理得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