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看看他搞死的那些对手就知道了。在中国历史上,能在大致相当的年龄取得跟李世民同样成绩的人,只有一个人——霍去病。
李世民的战绩,很大程度上被他的皇子身份遮盖住了。如果李世民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将的话,估计中国历史上是可以李霍并称的。
我对李世民的军事指挥印象最深的一个战例不是他早年的经历,而是后来跟薛延陀的战争。
在灭掉突厥后,李世民让阿史那思摩重新执掌突厥。但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军事力量——薛延陀。阿史那思摩不怎么会打仗,所以处处欺负阿史那思摩。后来,有一次太宗皇帝忍无可忍,跟阿史那思摩说,如果薛延陀再打你,你就往关内撤。
阿史那思摩听从了太宗的话。后来,薛延陀再进攻突厥的时候,阿史那思摩主动撤退了几百里。
这时候,大臣们说我们是不是要派兵去救突厥了?
李世民跟大臣说,别着急,十天之内一定能听到捷报。
这又是咋回事?原来之前李世民就已经派出了援兵。在出兵之前,他跟将领们说:我之前跟阿史那思摩说过了,让他撤退的时候烧掉沿途的草场。薛延陀的骑兵没有补给,必定人困马乏。如果薛延陀能果断撤兵,尚有一线生机,但现在他们死赖着不走,败局已定。
然后李世民嘱咐出征的将领,到了地方你们别着急打,跟他耗着就行。然后等他们撤退的时候追着打。
最后,在诺真水,李勣果然带兵打破薛延陀,几乎全歼了薛延陀的二十万大军。
这可以说是现实版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
不过,李世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人不仅有着极为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个人武力值也高到变态。比如《唐书》中的这段记载:
太宗讨刘黑闼。闼常于肥乡列阵,太宗亲率左右击之。有一突将,勇壮绝人,直冲太宗,刃将接,太宗以天策上将大箭射之,中心洞背,应弦而毙。
这里面的核心是七个字“刃将接”和“中心洞背”。
“刃将接”是什么意思?敌人冲到了面前,下一秒兵器就招呼上了。
而李世民能在这千钧一发之机果断发箭,不仅“中心”而且还“洞背”,手法之准、速度之快、力量之大,完全是超一流名将的水准。
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李世民不杀功臣?那是因为李世民真的不怕你造反……
PS:
知乎上有很多军事或者历史爱好者,脑子都是单线程的。在他们眼里,只有上阵杀敌才叫“有军事才能”。比如在这个评论下面,就有很多人说唐灭东突厥之战、吐谷浑之战等等“都是李靖的功劳,跟李世民有什么关系”。
这种人真的是既不懂战争,也没有脑子。毛泽东在三大战役期间,也没有亲自指挥任何一线战斗,但谁能说毛泽东没有军事才能?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所谓的军事才能大致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他本人指挥作战的能力;第二是他本人把握战机的能力;第三是识人用人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这个很好理解,不多解释。
第二点很多人就非常难理解了。我们需要知道,很多时候当一个名将身居高位之后,他本人就很少会亲临一线作战了——比如说毛泽东、当了皇帝的李世民。这个时候,我们看一个人会不会打仗,关键是看他会不会把握战机、制定战略,而不再是他杀了多少敌人。比如在灭东突厥之战中,虽然前线的指挥官是李靖,但最终拍板要不要打这场仗的还是李世民本人。如果李世民觉得战机不合适,他肯定不会同意打的。而从历史来看,李世民之所以同意打这场仗,正是因为他认为东突厥正处于内乱之中,抓住这个战机就可以一举歼灭东突厥。这就是李世民的军事判断能力。
同样,在当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很少亲自指挥一线作战,他都是划定一个大方向,然后交给各部队的指挥官去作战。甚至,很多时候毛泽东的“错误”也能证明他本人的军事能力。比如说,在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命令在苏中的粟裕跳出苏中作战,但粟裕认为在苏中可以打仗。最后,在综合考量了战场形势后,毛泽东认为粟裕作为一线指挥官更熟悉战场情况,同意粟裕按照自己的布局去打,这才有了后面的苏中七战七捷。在这个事件中,虽然粟裕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术水平,但是毛泽东同意粟裕按自己的打法去打,这本身也表明了毛泽东本人的军事能力。
与之类似的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可问题是,以当时中印军队的实力差距,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在任何时间发起对印作战,那为什么这场战役一直拖到了1962年才打?说白了,打这场仗,选个合适的时机非常重要。这场战役打的很好,前线的指挥官功不可没,可决定战役什么时候打,那就是非常考验中央军委决策能力的。毛泽东正是抓住了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无暇顾及的机会,以速决战为西藏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这种战略眼光算不上军事能力?
第三点,是识人用人的能力。一个将领能力再强,也要靠手下的军官和士兵来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将,其本人直接指挥的战役并不多,但他们尤其擅长识人用人,这样的人也可成为一代名将。比如说明朝的胡宗宪,作为文人出身的官员,其亲自指挥的战斗非常少。但他却能将徐渭、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等人收归己用,并依靠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就此说胡宗宪说抗倭名将是不过分的。而李世民在指挥作战时,就能够很好地利用将领的个人风格,擅攻的就让他当先锋,擅守的就让他打防御。这就是一个名将的基本素养。
所以,总的来说,真正的军事天才能力一定是全方位的,并不止局限于战场的冲锋。这就像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一样,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可能会亲自去跟客户洽谈,搞定一些营销、推广方面的事务,让公司快速发展。但到公司壮大之后,他作为管理者就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必躬亲,他的主要工作是听取下属汇报,然后决定一个项目要不要批、要不要继续推进。到了公司规模更大的时候,他甚至都不需要接触项目,只要做好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和选拔就行了。然而,如果你就此就认为这个老板没有亲自参与一线的营销推广,所以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你真的是既不懂营销也不懂管理。
史上最强,详情看图。
2021新版的李世民战史(灭国篇):
感谢史图馆的新素材,可选4k观看:中国历代疆域变化:贞观之治
原答案:
因为他太强了,导致对手看上去都很菜。
另说一点,初唐武将绝对是巨星云集,李世民+李靖+苏定方+薛仁贵+李绩等等。
可称得上历代之最。
由于李世民当了皇帝,一般排名将不带他。
但任何正统的军事史都把他放在军事家最高一档。作为军事家,李世民中国古代第一人,是当得起的。详情见《中国战术史》、《中国历代军事家》、《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国战略思想史》、《中国军事通史》。
李靖一代军神,无论从战绩、战略、理论等哪个角度,都是高到顶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地位极高,后被写进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导致后世风评被害成了“哪吒爹”。
苏定方战功赫赫英勇盖世,却被后世文学塑造反面人物……
也许是太过圆满,缺少了悲情色彩,无需作者创作添彩,缺少了所谓共情吧。
不直接讲李二的军事才能,都讲烂了。就讲他的政工动员水平,从侧面来反应他的军事能力。
李二手下有两个蕃将,一个叫阿史那社尔,突厥小王子,还有一个契苾何力,铁勒族可汗,贞观四年降唐,就一直在李二手下当左领军将军。这位何力小朋友有多爱李二呢?贞观十六年,何力回娘家省亲,手下人就合计着叛唐归附当时的薛延陀,何力怒斥记者【划掉】:“天可汗对我们这么好你们为什么要背叛他?”记者威胁:“你不去也得去,你娘和你弟都在薛延陀真珠可汗那里做人质。”还把他捆起来扔到真珠可汗脚下。何力大呼:“怕死不当大唐烈士!”一刀割下自己的左耳向着长安方向表忠心。真珠可汗看他这么贞烈,拿他没办法。后来李二通过交换人质把他换回长安,官拜右骁卫大将军。
而那位阿史那社尔呢,本来作为异族小王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族人被李二打败,最高领导人吉利可汗被掳到长安做皇家舞男,却自从归顺李二后对他忠心不二,打仗从来不要任何赏赐,比汉人出身的老同志还要廉洁自律,李二对他非常赏识,还把妹妹嫁给他,封为毕国公。在汉人为主的大唐朝廷,一个外国人被封为国公是什么待遇和荣耀可想而知。贞观二十二年,社尔跟何力远征龟兹,歼灭龟兹主力,劝降龟兹诸城,在他晓以利害之下,前来归降者有七十余座城堡(《资治通鉴》作七百余座,这里从《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至此,讨伐龟兹的战争宣布胜利结束。唐王朝对龟兹的战争,略似于汉武帝时代的大宛战争,西域诸国无不震动。它表明西域虽然远离中原,但仍在大唐的打击范围之内。经此一役,大唐基本上掌控塔里木盆木,打通中亚的通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事。踌躇满志的阿史那社尔在龟兹国立下一块大石碑,纪录下远征军的赫赫武功,然后班师回朝。
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没有政委的年代,两个外国人手握重兵,远离中央军委万里,一心一意只想为了大唐帝国把仗打好,不辜负皇帝的重托,难以想象李二这个人的政工洗脑水平变态到了什么程度。
然而回到长安好日子没过多久,贞观二十三年,李二去世,社尔和何力哭着要求殉葬,然而李二生前早就预料到了他们俩会做这种傻事,特地在遗嘱里交代让这两个愣头青好生过自己的日子去。我真心觉得一个封建帝王,姑且不论他对天下苍生有多少文治武功,光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蕃将对他死心塌地,在位二十三年,这些外国人们始终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地做着唐人,以身为大唐的子民而骄傲,以作为李二的大臣而快乐,放眼上下五千年,独此一人。
就算把上下五千年来所有的雄主、名将放在一起来讲,李世民也能排进前三。
很变态,变态到实在难以置信。
伟人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公元617年,19岁。
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自己被封为右领军大都督。
随后攻入长安,隋灭。
先按时间线梳理一下李世民指挥过的四大战役。
一、浅水原之战(薛氏集团,解除陇西威胁)
公元618年,20岁。
唐朝建立后,疆域仅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属弱小。
但从此,李世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拓土、统一全国的浩荡之路。
同年六月,为消除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威胁,李世民统兵4万,在浅水原一举击破拥兵20万的薛氏集团,打出了大唐的立国之战,从此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
在这次战争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背后突袭,从而获得会战的胜利,而此后又趁破竹之势以骑兵快速突击,攻灭敌人的老巢。
这一套兵法成为后来李世民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
二、柏壁之战(荡平刘武周,收复河东)
公元619年,21岁。
刘武周政权,靠着依附突厥发家,占据了有充足物资的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当时对李唐威胁很大。这年8月,刘武周攻占了太原、晋阳。
11月,李世民上表请战。
李世民出征后,在龙门度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其相持。
在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次年4月,刘武周军队粮食吃尽,在撤退途中被李军追上,杀、俘数万人。
战后,唐军夺回河东,消除了北方的威胁,对巩固关中,尔后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李世民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适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力排众议,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且收服大将尉迟敬德。
三、虎牢之战(一战擒两王,统一北方)
公元620—621年,21—22岁。
这是唐朝统一天下的定鼎之战。
当时李世民兵围王世充,窦建德率大军十万(号称三十万)火速救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自己则亲率三千轻骑,星夜驰往虎牢。
李世民的三千精骑捉住时机,在夏军疲惫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夏军。夏军大败,这场战役李世民以三千骑兵打败窦建德十万大军,享誉一时。窦建德兵败后被捉,而王世充也因没了援兵,选择了投降。
战后,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被灭,唐军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
至此,李世民封无可封,李渊特设天策上将予以。
四、洺水大战(平定刘黑闼)
公元622年,23岁。
刘黑闼是窦建德部将,于窦建德死后,起兵反唐。
他先后击败李神通、罗艺、李世绩等名将,严重威胁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
二月,李世民出兵对抗刘黑闼,前期选择闭垒不战,另用奇兵断敌粮道,待其粮尽气衰,精骑出击,并决洺水助战,大败刘黑闼军,刘黑闼率残军逃入突厥。
唐帝国从无到有,从偏安一隅到走向中心的四次大战,其中步骑结合、坚壁清野、截断粮道、以少胜多、奇兵突袭......皆为李世民所指挥。
这时候,李世民的官衔是:“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
然后公元626年,27岁。
玄武门之变,发生了什么就不多说了。
称帝之后的李世民继续开创着他的伟大功业。
5.公元629年,30岁(打到西伯利亚一带)
李世民令李靖统兵10万,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唐军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战后,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
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6.公元635年,36岁(拿下青海)
吐谷浑扰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出击,并不血刃。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
7.公元640年,41岁(征服新疆)
李世民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投降唐朝。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8.公元646年,47岁(疆域扩至哈萨克斯坦一带)
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李世民自我评价:“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成吉思汗铁木真对李世民的评价:“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讲:“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领袖说:“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还说:“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这种人,太变态了......
变态到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他变态在什么地方。
某位退役奥运冠军曾经这样解说比赛(因为与本问题无关就不点名了):一个动作很难,你做得也很难,这不叫高手;一个动作明明很难,你做出来却让人感觉很简单,这才叫高手。
这句话放到李世民身上,就是:
李世民每次都一战而定的表现,把太多的高光都集中到了他精骑冲阵的那一刻,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去认真了解他指挥战役的全过程。
(这种认知发展到极端,就是大V砖家纷纷抛出“李世民只是能打,布局谋略后勤等这些都是坐镇后方的某人替他安排好”的洗脑包神论,然后竟然还有一大堆人信——算是一种“天才总是寂寞”的悲哀?)
李世民真正最恐怖的地方,是他【创造战机】的能力:每一次都能让敌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和地点来与自己决战,然后一击制胜——这便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奥义。
道理说多了都像废话,还是多看实际战例吧!
(注:以下战例会写得比较随性,因为军事指挥思路实在无法总结得过于清晰,不过总体上还是战役逐个分析,并且基本是倒叙):
首先是洛阳虎牢之战。
1.
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洛阳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洛阳之战(注:未包含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怎么样,开了全图之后有没有感觉——
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资治通鉴•唐纪四》
所以说,军事复盘一定要画图,就如上↑ 这种惜墨如金的史载,不画图根本无法想象实际战场是何等地山河壮阔。
将地图总结成文字是这样的(方便起见,已在图中标出各路将领的起始位置,日期皆为农历):
李世民在洛阳城下,用了八个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控制了伊洛盆地周边的全部要塞,截了三次粮运,占了两个粮仓(还顺便占了三个水库……)——这种“从整个防御体系入手,破其要塞,以点带面”的指挥思路,算不算得上是“教科书般的进攻作战典范”呢?
布局伊始,李世民兵分五路,加上开辟豫东战场之后(第二阶段)分出去的李世勣,共计六路军队,有正面对决,有江湖游说,有伺机截杀,全部如臂使指无一失手——这种控局与统御能力,又是什么级别的呢?
此处插一句:小时候看过一些讲战争谋略的书,对李世民的印象一直都是“截粮小能手”,从没想到“李世民靠坚壁不出就能把敌人耗走说明对手弱”“李世民敢于对峙是因为唐军后勤搞得好”这种论调竟然能在网上大行其道……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占领那么多水库,这个么因为历史没有给出答案就不妄猜了,就当是李世民想要保证用水安全吧,毕竟裴寂因为断水而全军覆没的先例刚过去不久。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孙子兵法·军争》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用画上面那张分阶段图了。
2.
说完了地利,我们来讲人和。
尽管洛阳之战成果丰硕,但依旧不是一帆风顺:就在上图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粉色红色、没有紫色)之间,唐军内部发生了因为洛阳城久攻不下而产生的“班师之议”。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资治通鉴·唐纪四》
上面这段记载比较简略,按照《册府元龟》引自唐实录的记载,具体劝班师的人还有:总管李安远、刘弘基、李寿(李神通)等人。
现在我们再结合上面的复盘,来看看发生“退兵之议”后继续执行第三阶段任务的将领都有谁:
看出什么没有?坚持东进的,几乎清一色的前瓦岗(薛收虽然是文官,但也出身前北齐文林馆);而主张退兵的,则都是关中出身的早年旧将。这并不是巧合。
对于关陇旧人们来说,退回去从长计议,依然是关中的主人;然而对于关东瓦岗们来说,只有拿下了洛阳,回去才有分蛋糕的资格,否则永远寄人篱下。
李世民敢于作出继续围困洛阳的决定,绝不仅仅只靠“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的决断;他靠的,是对自己“分兵豫东合围洛阳”这一战略布局的信心,和那些愿意协助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人。
现在经常有人说,唐朝打天下靠的都是关陇集团,并且因为出身贵族自然容易团结下属——唐朝建立时距离南北朝结束不过30年,就冲统一进程中这“东边要打西边要撤”的架势,统帅换成他人别说分进合击各取所长了,不内讧就谢天谢地了。
另外,说到山头之争,其实唐军此次东征出发后不久就爆发过一起内部冲突,即屈突通、殷开山两位老将因为“刘武周降将皆叛”而私绑尉迟敬德一事——可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以理说服了屈突通殷开山,又以义收服了尉迟敬德:
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资治通鉴·唐纪四》
要知道,殷开山和尉迟敬德不到一年之前还在美良川交过手,此时尉迟敬德投唐仅仅四个月,彼此之间难免依旧怀着怨气。然而李世民处理得如此自然而然,愣是把一个老资格vs新加盟势力之间的山头之争变成了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把身份来历各不相同的麾下将领变成了齐力断金的唐军。
或许有人觉得,花这么大篇幅来讲李世民如何用人好像跟军事才能没关系嘛——军事家实现战略意图需要尽可能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撑,而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得天下者无一不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而且在这一点上李世民的作风是一贯的,无论对战场降将、隐太子旧部还是内附的藩夷都是如此。现在总有文章声称李世民登基之后重用前东宫僚属是为了立牌坊,这就实在太狭隘了。
——若不是虎牢关下的那句“虽百万众若我何,贼见我而还上策也”,不是与尉迟敬德并排憩于古丘说的那句“天诱吾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不是东涉汜水卷旗入阵,不是驰援千金堡手擒敌将,恐怕谁都不会相信上面这些是一个22岁之人的手笔吧?
插播一篇番外:
如果有人对李世民这种“先围后歼”的手笔不够了解(甚至有所质疑)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唐灭东突厥之战。
诏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凡六总管,师十余万,皆授靖节度以讨之。——《新唐书·突厥上》(注:《旧唐书》畅武道行军总管作“薛万彻”应为笔误,此处以《新唐书》为准,后文有分析。)
提到唐灭突厥之战,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李靖三千骁骑进击定襄,二百轻兵直逼牙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实际上,在李靖发动奇袭之前,唐朝方面六路大军早已沿着整个北方防线布好了“扇面形”火力网,就等着颉利来扑了。
(声明一下:我无意否认李靖杰出战术素养和指挥水准对“唐突大战”全面获胜的巨大贡献,但必须强调军事分析不能只看决战那一下子。)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
从渭水之盟到生擒颉利,三年半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贞观四年正月9日(乙亥),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二月8日(甲辰),又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轻骑远遁。三月15日(庚辰),李道宗所部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可汗,献于京师。 [37]
(原始资料见下方注释,累死我了……)
如果说,李靖“敢与游牧民族拼骑兵机动性”体现了指挥官的战术自信,那么,李世民的这套操作,简直就是开发者对普通玩家的碾压。
什么“渭水之盟时可以利用长安守军和豳州李靖把敌人就地包饺子”,这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打乱我战略发展节奏还要在我家门口内线作战搞破坏的脚本赶紧给我跳过去,我水还没烧开呢!
“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李世民
“要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使敌人的处境比按我们的要求作出牺牲更为不利,这种不利至少从表面上看应该不是暂时的,否则,敌人就会等待较有利的时机而不屈服了。因此,继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引起的处境上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对敌人更加不利,至少在理论上必须这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或云,突厥是因为雪灾自爆的——没错,但是,“抓住一个机会就能A上去要你命”这种级别的组织与响应能力又是什么水平呢?
要知道,贞观前三年,唐朝方面也面临着“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的困难,然而李世民依旧证明了他还是那个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天策上将。
又云,李世民的对外武功都是因为得位不正想要证明自己——还能说什么呢?这充分证明李世民已经达到让人觉得“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完全不需要去考虑“有没有能力做”的程度了……
就说上面出现了好几次的那个突利可汗,是在什么时候布下的棋子呢?答案竟然是武德七年突厥自关中南下、秦王李世民 “谏阻迁都”的那一次: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
……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
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资治通鉴•唐纪七》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的嫡子,由于始毕可汗去世时什钵苾年纪太小不能服众,才先后推举了处罗和颉利两位可汗[38]。李世民利用颉利对突利的猜忌,施以反间,使得突厥大军无心恋战而去,还顺便认了个香火兄弟。
所以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是不会错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另注:小秦王在西突厥也拜了个把兄弟[39],可惜贞观初西突厥内乱自顾不暇,没用上。)
于是问题又来了:
就上面提到的贞观前三年的准备工作,有多少分化、招降、刺探敌情的成果是依靠边区将领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而取得的呢?
唐文宗时,李靖的后人向朝廷上交了当年李世民写给李靖的手诏,其中有这样一句:
“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新唐书·李靖传》
这份胸襟与气魄,非真知兵者不能为也。
回到唐朝的统一战争,我们来看柏壁之战。
虽然前文说洛阳之战是“教科书般的典范”,但我始终认为,李世民将他的“控局”水平发挥得最出彩的一战,是此前的柏壁之战。
如果说洛阳之战控制要塞、以点带面的手笔体现了李世民的格局感,那么柏壁之战则集中体现了他身为军事家的另一项必备技能——节奏感。
(友情提醒:其他战役都是一张图,但柏壁之战由于涉及到节奏变化,至少要3~4张图才能说明白,我会尽量简洁,长篇恐惧症可以挑关键字阅读。)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洛阳之战一开始就是李世民在布局(武德元年平定薛仁果后,李世民就受封“陕东道行台,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40]);但是,柏壁之战由于武德二年的前期指挥失误,到李世民接手时,局面是这样的:
空口无凭,还是画张图来感受一下:
至此,唐朝在山西的原势力范围除了浩州(汾阳市)、绛州(新绛县)仍在依山固守外,其余尽皆落入刘武周之手。
面对此情,李渊下诏:“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然后,李世民主动请缨,“愿假精兵三万“,收复唐朝的龙兴之地。
十月20日(乙卯),李渊亲至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49] 。
十一月14日(己卯),李世民自龙门踏坚冰渡过黄河,屯于柏壁(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镇柏壁村),“柏壁之战”正式打响。[50]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有部分人看到史书记载“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就认为李世民此战是精锐尽出,以多打少——这个么,危机时刻说“能拿的都拿出来了”体现的是一种窘迫而不是炫富,这是基本的汉语阅读理解范畴。先前唐朝已经损失掉了四批援军,统统不是全军覆没就是主帅被俘,其中后两批还是从河南调过去的,可想而知此时长安还能掏出多少家底。举个眼下最熟悉的例子:这就好比疫情爆发初期一线医护人员请求增援3万个N95口罩,当地卫生部门想尽办法“把能找到的都送过去了”,到头来也是各种规格七拼八凑能勉强够数就算不错。)
那么李世民是怎样扭转局势的呢?说复杂也不复杂,其实就是两步——
(画外音:我真的不是在写体育报道……)
先来说1:
我们来好好总结一下:唐军为什么会在山西节节败退?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被动。
此前唐朝对付刘武周,采取的是一种完全“被动防守”的策略,刘武周打到哪就把援军怼到哪,企图“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则永远落后对手好几拍,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对手的节奏,让对手越打越顺,“节节败退”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而李世民接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看到没有?李世民出手,都是事先预判,抢在敌人前面,用了两次伏击,就改变了“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成功地把战场节奏找了回来。你可以说他是天才,每次都能预判得这么准;也可以说他是勤奋,毕竟这些预判都是靠亲自侦查屡次遇险才换来的
然后次年正月14日(戊寅),秦武通顺势南下收复了蒲坂[55]。
如图所示(图片来源见水印,感谢 @地图帝 ):
李世民来到山西,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夺回了运城盆地(古称河东地区)的控制权,牢牢地卡住了这一关中政权传统屏障,此后宋金刚再没能南下一步。
什么叫控局,这就叫控局。
2. 此时,有意思的一幕又出现了:
美良川、安邑两次取胜后,唐军士气空前高涨,出现了“诸将咸请与战”的局面。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驳回了诸将的请求,认为时机未到,不宜速战。
——当唐朝上下无计可施认为应该退守关中的时候,李世民主动站出来说要收复失地;当唐军将领都认为可以发动反攻的时候,李世民却认为相持还需要继续。
事实证明,军事家的价值总是在这些“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
我们来看李世民本人是如何讲的吧:
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擀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资治通鉴·唐纪四》
军事家发言从来都是言简意赅,疏而不漏,如果按照“对路人讲解“的标准,这段话掰开来是这样的:
短短一段话,现状分析,优劣对比,针对策略,预期目标全都涵盖了——所以为什么说李世民是“控局”的高手,他每一次行动都是建立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之上,为全局服务,透着一股与他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说李世民“变态”也就是体现在这里吧)。如果有人只看到“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就认定“李世民只会把敌人耗走”,那就实在是太遗憾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个“分兵汾隰,冲其心腹”法:
上文提到(虽然文字不起眼肯定全忘了,但还是可以拉上去看看图),当初刘武周宋金刚顺着汾水河谷哗啦啦地一路南下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两座山城没啃下来的?是在哪里呢?
汾河中上游、背靠吕梁山的浩州(隋称西河郡,后改为汾州);以及,吕梁山南麓、现在唐军所驻扎的绛州。
如图所示:
(李世民:谁说我控制节奏就不开全图了?…… )
对于这一步军事行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
於是遣刘弘基、张纶进逼西河,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册府元龟·帝王部·谋略》
从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旧唐书·刘弘基传》
所以还是那句话:军事复盘一定要画图,史书文字字数与地理复杂程度经常不成正比。
这一行动的结果,是刘弘基碰到了“贼锋甚劲,弘基坚壁不能进”的境况——由此可见打仗不是写爽文,不是所有的部署都能顺利执行;但要说刘弘基就此失败了那也不至于,他的任务更多是牵制敌军、与浩州形成犄角之势(并且保留了有生力量,后来在追击阶段有力接应了李世民,好的军事部署都应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不好意思又啰嗦了……)——因为张纶最终成功抵达了浩州,与浩州守将李仲文(就是半年前增援太原被俘又逃出来那位)、刺史刘瞻兵合一处。
就这样,整个一月、二月,柏壁唐军都没有大的战斗(注:期间刘武周试图分兵攻打潞州,被此前李渊调来的屯卫将军王行敏打退,特此说明);到了三月,战局终于出现了唐军期待中的变化:
刘武周宋金刚的“绝食之路”就讲到这里。***接下来一段长篇大论,不感兴趣者可以直接跳过去找下一张图,保证不影响完整性!但我依旧希望有人能不吝时间看下去,因为历史的实感是靠细节体现出来的,只有读懂了细节才能准确认知一个历史人物到底变态在哪里。***
------------------------------------
李世民之所以在柏壁一屯就是五个月,当然肯定不是坐等敌人自己走掉,从军事角度来讲,山西地理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当初宋金刚一路南侵,是顺势俯冲外加借助裴寂的重大失误;而现在唐军想要推回去,是在敌人全副武装的状态下逆势仰攻——如果真要逆着两山之间的汾水河谷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地敲,那就真的先把自己敲死了。
况且,说到屯驻,在李世民刚刚接手山西战局(我说过了行文会很跳跃)渡河屯柏壁的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三年十二月,帝趋龙门关,履冰而渡进,屯柏壁。於时大乱之后,未有仓储,自河以东,人情骚扰,各入城壁,莫有固志,军资粮食,征税无所。帝乃出教,示其祸福,令之所及,争来归款,自近至远,投附日多。然后渐收其粮,以济军事,诸将咸悦。——《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并《资治通鉴·唐纪四》)
这段原文比较通俗就不翻译了,要不是李世民自带“政工动员挂”(另一高赞回答提到),还没等耗走敌人呢自己就得先走了……
但是讲这段的重点,不是为了追究唐朝“后勤人员”的责任,而是想说明,前线与后方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果前线一直失败,人心动摇,基层组织逐级崩坏,就会影响政权的稳定。那些认为“无论前线怎么失败只要后方稳定都能赢回来“的,都是对战争毫无概念的人。(话说打完这段我自己都在苦笑,什么时候连这个都需要解释了……)
并且请注意:上文引述的讲到宋金刚撤走的史书原文,是“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从这儿看,李世民屯驻柏壁期间绝不仅仅是”就地收粮“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征粮这个动作,重建唐朝在河东地区因战败而几近崩溃的行政体系,尤其是争取”坞堡豪强”这些有粮有人有据点的当地势力,一块来挤压宋金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 “善于对峙”甚至超越了纯军事范畴,是一种军政一体的手段,本质是利用前线驻军的时机重新掌握基层乡村社会,实现对所占领地区的秩序重建。这是李世民操盘布局游刃有余的体现,也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政治家的缩影。政治能力是走基层锻炼出来的,那些认为“李世民只会打打杀杀、不如端坐后方的皇帝太子懂治国,全靠当上皇帝之后谏臣规劝恶补”的论调,我只能说一句,此自古文人空谈之语耳。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毛泽东(注:我没有引用那句人尽皆知的“自古能军…………者”,但是一定要引用这句)
至于李世民就地征粮为何如此有成效我们也不必太过惊讶,按照现存记载,秦王麾下至少有这些人是非常熟悉当地事务的:比如内营总管李安远,隋末曾为正平县令数年,太原起兵时“举全邑而会兵机”成为李世民右都督府统军,而正平县正是柏壁所在绛州(隋称绛郡)的州治[60];再如前文提到过的薛收,与侄薛元敬皆为秦府幕僚,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河东坞堡豪强薛氏族人[61];还有长孙操,唐朝建立后即检校虞州刺史,“从秦王征讨,常侍旁与闻密谋”[62],而虞州正是运城盆地最大的粮仓(也是之前被裴寂骚扰最严重的一个),可见李世民对长孙操的器重确有缘故。
然后,说到了用人是吧(我知道这几个字等于长篇预警),在接下来“分兵汾隰,冲其心腹”的行动中,李世民为什么选中了刘弘基、张纶二人呢?还是要看一下这二人的履历:
刘弘基是李唐晋阳起兵时的六大统军之一,曾与李世民“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当初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时候,就是刘弘基与左统军王长谐率领六千步骑“自梁山(壶口)先渡,营于河西以待大军”;
而张纶呢,当初李家父子率领主力沿着大道(汾水河谷)南下的同时,张纶在吕梁山中自离石道徇下了龙泉(隰县)、文城(吉县)等郡,为唐军西进扫清了可能存在的隐患,从地图上看,柏壁之战时张纶北上援助浩州、收复离石恰好是把这条路反着走了一遍(这里要说一句:李世民真的很善于学习,可惜李渊自己却只顾着硬怼宋金刚,把这条路给忘了)。
然后——请迅速回顾上文——我们再来看看:在柏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李安远刘弘基,换到洛阳之战是什么表现呢?
劝班师。
……
相反,在洛阳之战时率领百骑东出轘辕关、几乎凭一己之力说降了荥汴一带、截断了王世充东道粮运的李世勣,在柏壁之战中又是什么表现呢?
全程透明……只是在最后已经消灭了宋金刚主力、攻打介休城的时候才与秦叔宝程咬金一起当了一把坚兵。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他们突然“人设变异”了么?当然不是,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古代战争。前文说,再好的战略和战术构想,也需要合适的人去完成它,李安远刘弘基不是豫东瓦岗扛把子,李世勣也没有去过山西,到了不熟悉的战场,自然发挥不出最大的价值。农耕时代人与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对乡土势力的利用尤为重要,但个人感觉许多战争史研究(至少是隋唐这一块)都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势力的作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那么问题来了:能够统帅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世民,又是什么水平呢?
------------------------------------
柏壁的尾声(敲黑板主线回来了!!!)
柏壁之战,实际上是“柏壁无战事”,大大小小的战斗没有一场发生在柏壁,只是因为李世民一直驻扎在这里而已。
但是,如果仅仅是以上这些,还不能叫“会控制节奏”,只能叫“用兵比较谨慎”。
真正的柏壁之战,在宋金刚撤退之后,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李世民开启了他一生中,最硬核的反击。
关于柏壁之战的反击阶段我专门写过一篇回答:有哪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例? 这里就不多说了,好好感受一下上面这张图就够了。
这场风卷残云气贯山河的追击,让前文所有的剖析复盘都变成了废话,后人提起柏壁之战,只记住了“秦王不食者二日,不解甲三日矣”[63]。
——整个柏壁之战,李世民与宋金刚相持了五个月,最后的反攻却只用了十五天(考虑到古代奏报“追得越远延迟越多”的特点,实际上只用了10天左右)。如此大开大合的手笔,用“动若处子,脱若动兔”来形容亦不能及,若不是真的打了出来,恐怕连写书人都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吧?
因此说,柏壁之战是将李世民“控局”能力体现得最彻底的一战——难知如阴,动若雷霆,谋定时的沉稳缜密,后动时的果敢决绝,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作风,在李世民的身上竟能如此浑然一体,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一战后,唐军中诞生了一首歌,叫做《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的身边,也从此多了一位传奇大将,叫做尉迟敬德。
这一年李世民二十一岁。
(关于“控局”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准备讲讲“心理”——这样总是未完待续会不会很欠……)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会的,因为如果中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最强,当中国的文化引领世界的时候,那么国家就会有意无意的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就想现在的美国。这是一个国家强盛起来的象征,也是保持自己霸权的一个方式(别说什么和平崛起,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太平洋虽然大,但是他只能卧着一条龙)。
当中国成为最强者的时候,白人会被歧视,中国会变得自负,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实很强大的,从古到今都是。咱们大天朝在古代的时候不是也称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部落为蛮夷吗,即便是到了清朝都快要死的时候也依然说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注意,是夷。宁愿骨头被打碎,也不愿意底下高贵的头颅,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保证,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梦然想到这几年经历的思想变迁,我怎么感觉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想想中国从开放初期的对西方无限崇拜,到现在的对西方的某种嘲讽,这才是多少年的时间,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就已经经历了90度转弯
前段时间高晓松被喷偏向西方说话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一方面和中国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关系,也和高晓松他们出生的时代有关系,他们在树立自己人生雏形的时候碰到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崩塌(苏联没了),欧美文化和思想横扫整个世界,说实话现在想一想当时的那个环境里的中国人听绝望的,因为差距太大了,大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举个例子,苏联解体的时候爆发了海湾战争,那场战争美国人告诉世界战争还可以这样玩,新时代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场战争将整个西方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思想差距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所以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对西方实际上是有点崇拜的,(其实高晓松算是那一代人里面相对来说对西方仰视程度比较低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也在感受这么多年中国的转变)
同样的。人都是一波一波来的,当中国崛起改变世界的潮流其实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而已,那白人至上的这种思想转变为中国人至上其实也就一代人的时间而已,
归根结底,这东西需要实力的证明
这么多的赞没想到,既然大家有兴趣听那就在说点题外话
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对中国的利大于弊:
利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制度
说实话这次的疫情之前中国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美国开始发起了挑战,但是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的影响不是那么好转化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才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其影响真的很小,仅仅是局限于东亚地区,而西方的思想文化依然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人家几辈子的积累凭什么你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就能超越,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次疫情(截至目前为止世界感染人数已经破亿了)却给中国提供了露脸的机会,这个机会真的很不容易,它一下子将中央集权这个制度的优越性直接展示到了全世界的面前,疫情面前中国的人员组织速度,物资输送以及人员配和和西方世界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美国,毕竟美国是西方世界的领导),所以数百年来的政治制度的最优解(民主)开始有了松动,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很明显当前世界能抓老鼠的当然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这次疫情是中国拓展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绝佳机会,当前中国的疫苗已经问世,这个时候一手拿着疫苗,一手推广自己的影响力,岂不美哉。
第三:这是中国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经济的发展不光要有出口,还要有内销,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的的消费能力,美国超强的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中国将来也会走类似的道路,打造一个超级消费市场,借助经济来扩大政治的影响力,疫情的到来直接将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力一下子就直接干没了,但是中国因为控制的号,那现在为什么不开始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具有经济内循环能力的超级消费体呢,借助超级消费体的经济来推广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不要太爽
第四:那就是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早点实现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愿望可以提前实现了,这也是最直观的好处
第五:说实话一情之后整个中国的技术能力感觉应该会焕然一新(毕竟作为当前世界的工厂,当其他国家停止了转动,那么自然而然就只能将先进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
弊端:
前一段时间金刻羽被喷的很惨,但是感觉那姐妹无比的冤枉。具体为什么冤枉,我这样来解读一下。
她说中国应该支援世界防疫物资,当时好多人说她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是必须的。不知到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疫情让其他国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太依赖中国了,特别是制造业,一个疫情的肆虐让其他国家明白了全球化不是只有好处的。他们突然间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世界离开中国玩不转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有一个离不开的美国就够了,但是现在又出来一个中国,任谁都不想平白无故的多个爹,那怎么办呢,简单,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强吗,那我就自建产业链(不是全部建,是有选择的建造),这个现象说实话对中国的影响挺大的,制造业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大,更别提咱们国家还在制造业升级的阶段。那这个时候中国怎样做才能阻断他们自建产业链的想法呢?简单,支援。(一个非洲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援助杀死了非洲。因为大量的援助让当地的工业会破产的,毕竟有免费的谁还愿意花钱呢?)。进行强力的支援,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向他们倾销防疫物资,直接将它们想要自建产业链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们的制造业胎死腹中。并且在支援的时候还能赚钱(疫情期间的防疫物资再便宜也不可能比之前的便宜),还能向世界宣传自己,打造自己大善人的形象,又能够促进自己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借助防疫物资寻求政治利益,这简直就是一箭五雕的事情,但是金刻羽提出来之后直接被喷的微博都关闭评论了。真心觉得这姐妹听冤枉的。直接被一圈无良的媒介给冤枉了。
上面说的弊端就是疫情让世界开始有意识的摆脱中国制造,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小小的挑战。
弊端二:
中国再也不能韬光养晦了,一个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自然你就不能按照之前的路子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我们和西方世界的对立就变得更加的尖锐了(思想文化军事)。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享受到的好处的就要减少了,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弊端。(美国对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制裁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现)
弊端三:这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弊端
那就是贫富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记忆中挺大的,这次疫情毫无疑问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我们本就不容乐观的贫富差距。这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需要思考的事情。毕竟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证明了一件事给,那就是只要中国不自己内乱的话他就是老大。说实话贫富差距这个对任何一个想要逐鹿中原的国家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你在保证竞争力的同时就很难保证财富分配平衡,反之也一样,所以怎样去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弊端四:
疫情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中国的参与了,但是需要问一句的是,中国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呢?我想还没有,毕竟疫情是突然来的
上面就是我补充的,都是瞎写的,大家就权当乐子看看就行了,别喷我就行。哈哈哈
再说一点,刚刚看到消息,中国2020年新生儿仅有可怜的1000万人,中国人口锐减将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为头疼的事情,这个也是东亚三国最为头疼的事情。中日韩三国的生育率一个比一个感人,但是美国的人口可是一直在增长的。
说句实在话,没有人,一切都玩完,还什么复兴,人都没了复兴还有个屁用
会的,因为如果中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最强,当中国的文化引领世界的时候,那么国家就会有意无意的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就想现在的美国。这是一个国家强盛起来的象征,也是保持自己霸权的一个方式(别说什么和平崛起,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太平洋虽然大,但是他只能卧着一条龙)。
当中国成为最强者的时候,白人会被歧视,中国会变得自负,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实很强大的,从古到今都是。咱们大天朝在古代的时候不是也称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部落为蛮夷吗,即便是到了清朝都快要死的时候也依然说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注意,是夷。宁愿骨头被打碎,也不愿意底下高贵的头颅,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保证,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梦然想到这几年经历的思想变迁,我怎么感觉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想想中国从开放初期的对西方无限崇拜,到现在的对西方的某种嘲讽,这才是多少年的时间,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就已经经历了90度转弯
前段时间高晓松被喷偏向西方说话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一方面和中国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关系,也和高晓松他们出生的时代有关系,他们在树立自己人生雏形的时候碰到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崩塌(苏联没了),欧美文化和思想横扫整个世界,说实话现在想一想当时的那个环境里的中国人听绝望的,因为差距太大了,大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举个例子,苏联解体的时候爆发了海湾战争,那场战争美国人告诉世界战争还可以这样玩,新时代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场战争将整个西方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思想差距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所以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对西方实际上是有点崇拜的,(其实高晓松算是那一代人里面相对来说对西方仰视程度比较低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也在感受这么多年中国的转变)
同样的。人都是一波一波来的,当中国崛起改变世界的潮流其实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而已,那白人至上的这种思想转变为中国人至上其实也就一代人的时间而已,
归根结底,这东西需要实力的证明
这么多的赞没想到,既然大家有兴趣听那就在说点题外话
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对中国的利大于弊:
利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制度
说实话这次的疫情之前中国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美国开始发起了挑战,但是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的影响不是那么好转化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才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其影响真的很小,仅仅是局限于东亚地区,而西方的思想文化依然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人家几辈子的积累凭什么你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就能超越,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次疫情(截至目前为止世界感染人数已经破亿了)却给中国提供了露脸的机会,这个机会真的很不容易,它一下子将中央集权这个制度的优越性直接展示到了全世界的面前,疫情面前中国的人员组织速度,物资输送以及人员配和和西方世界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美国,毕竟美国是西方世界的领导),所以数百年来的政治制度的最优解(民主)开始有了松动,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很明显当前世界能抓老鼠的当然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这次疫情是中国拓展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绝佳机会,当前中国的疫苗已经问世,这个时候一手拿着疫苗,一手推广自己的影响力,岂不美哉。
第三:这是中国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经济的发展不光要有出口,还要有内销,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的的消费能力,美国超强的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中国将来也会走类似的道路,打造一个超级消费市场,借助经济来扩大政治的影响力,疫情的到来直接将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力一下子就直接干没了,但是中国因为控制的号,那现在为什么不开始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具有经济内循环能力的超级消费体呢,借助超级消费体的经济来推广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不要太爽
第四:那就是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早点实现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愿望可以提前实现了,这也是最直观的好处
第五:说实话一情之后整个中国的技术能力感觉应该会焕然一新(毕竟作为当前世界的工厂,当其他国家停止了转动,那么自然而然就只能将先进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
弊端:
前一段时间金刻羽被喷的很惨,但是感觉那姐妹无比的冤枉。具体为什么冤枉,我这样来解读一下。
她说中国应该支援世界防疫物资,当时好多人说她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是必须的。不知到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疫情让其他国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太依赖中国了,特别是制造业,一个疫情的肆虐让其他国家明白了全球化不是只有好处的。他们突然间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世界离开中国玩不转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有一个离不开的美国就够了,但是现在又出来一个中国,任谁都不想平白无故的多个爹,那怎么办呢,简单,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强吗,那我就自建产业链(不是全部建,是有选择的建造),这个现象说实话对中国的影响挺大的,制造业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大,更别提咱们国家还在制造业升级的阶段。那这个时候中国怎样做才能阻断他们自建产业链的想法呢?简单,支援。(一个非洲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援助杀死了非洲。因为大量的援助让当地的工业会破产的,毕竟有免费的谁还愿意花钱呢?)。进行强力的支援,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向他们倾销防疫物资,直接将它们想要自建产业链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们的制造业胎死腹中。并且在支援的时候还能赚钱(疫情期间的防疫物资再便宜也不可能比之前的便宜),还能向世界宣传自己,打造自己大善人的形象,又能够促进自己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借助防疫物资寻求政治利益,这简直就是一箭五雕的事情,但是金刻羽提出来之后直接被喷的微博都关闭评论了。真心觉得这姐妹听冤枉的。直接被一圈无良的媒介给冤枉了。
上面说的弊端就是疫情让世界开始有意识的摆脱中国制造,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小小的挑战。
弊端二:
中国再也不能韬光养晦了,一个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自然你就不能按照之前的路子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我们和西方世界的对立就变得更加的尖锐了(思想文化军事)。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享受到的好处的就要减少了,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弊端。(美国对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制裁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现)
弊端三:这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弊端
那就是贫富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记忆中挺大的,这次疫情毫无疑问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我们本就不容乐观的贫富差距。这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需要思考的事情。毕竟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证明了一件事给,那就是只要中国不自己内乱的话他就是老大。说实话贫富差距这个对任何一个想要逐鹿中原的国家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你在保证竞争力的同时就很难保证财富分配平衡,反之也一样,所以怎样去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弊端四:
疫情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中国的参与了,但是需要问一句的是,中国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呢?我想还没有,毕竟疫情是突然来的
上面就是我补充的,都是瞎写的,大家就权当乐子看看就行了,别喷我就行。哈哈哈
再说一点,刚刚看到消息,中国2020年新生儿仅有可怜的1000万人,中国人口锐减将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为头疼的事情,这个也是东亚三国最为头疼的事情。中日韩三国的生育率一个比一个感人,但是美国的人口可是一直在增长的。
说句实在话,没有人,一切都玩完,还什么复兴,人都没了复兴还有个屁用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