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年代中期生人,看到很多90后,00后家里居然还存在这么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表示非常吃惊。
我就说说我老家吧。我老家是湘北洞庭湖平原地带,我们那里都围湖造田时,移民过去的。所以不存在宗族势力等。或许因为有这个前提背景,我们老家的重男轻女现象相对其它地方没有那么严重。就以我们村子为例,我就选几个样本说说。
1.A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小的女儿1971年生人。90年代初考大学,成绩不大好,复读了两次都没考上,最后一次离高考上线也差不远,就托关系,花重金搞了一个委培指标,读了一个大专。通过这种方式,把女儿供出去,脱离农村火坑。这家两个儿子都是在家务农,大女儿是家里老大,很早嫁人,如果换了其它重男轻女的地方,小女儿是不可能有这种受教育机会的。而且这家也不是什么富裕家庭,普通务农家庭而已。后来这个家庭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吃上了公家饭,老公事业也发展不错,当上了某钢铁厂高管,该女对父母亲也是极为孝顺,承担了全部的养老,几个哥哥的孩子能帮则帮,都搞到厂里上班去了。该女大概就是很多城市小朋友口中的扶弟魔吧。
2.B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是排老二。两个儿子都不会读书,所以读到初中毕业就没读书。二女儿1970年生人,其实也不太会读书,但好歹读到了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呢?家里花钱让她读了一个电大,好歹拿了一个大学文凭。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趁着改开的春风,还真混出了一些名堂。该女后来借钱给哥哥弟弟做小生意等,让全家都脱离了农村。父母的养老基本也是她个人全负责。嗯,这又是小朋友口中的扶弟魔。
3.笔者家。我们家姐弟妹仨,我只比我姐低一届,但我妹比我们差了近十岁。家里三个孩子读书,负担是极其的重,而且我和我姐又挨得这么近。这么重的负担,如果换了其它重男轻女的地方,估计会让女儿失学,只供儿子。我父母是咬着牙把我们供出来,我姐第一年考上医科大,我是第二年考上大学。我和我姐算是我们那里第一个和第二个大学生,在我们村子起了示范作用,我妹十年后也是考上医科大。其它村民都非常羡慕,所以家里只要有读书的小孩,无论男女,都是逼着孩子上进读书考学。所以我们村比我们小的那些,除非实在是不会读书,考不上高中,只要读了高中,基本都通过各种途径,混到了大学毕业,比如考军校等,哪怕读自考也要去混一个。互相攀比读书考学,这是一个好风气。
总结:就我们村而言,70后往下,女生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生高。因为男生自觉自律性不如女生,考不上高中,就基本出去打工了。所以中考是第一道过滤门槛,这道门槛,女生相对来讲考上高中的比例更高。在我们那里,只要读了高中,无论男女,那么家里一定会想办法让孩子拿一个大学文凭。
由于重视教育,不分男女,只要有读书的机会,哪怕是女儿,也是穷尽家里财力供出去,像这种家庭,父母亲基本都有一个很好的晚年。这是我亲眼所见。农村女生经历了家庭的艰难困苦,知道父母亲的不易,所以读书出去后,特别孝顺父母,也会对在农村的哥哥或弟弟拉帮带。而且这些女生特别争气,混得都很不错。我这里记录的是70年代女生。
被贝索斯领养了,变成了百亿富豪。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