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成就当然得益于全工业链,包山包海,所有的机械构件,电子部件,建筑构件,都要求可以全部国产,就算是喷气式飞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希望可以全部国产。最近在武汉修建防疫医院,十天造好,就是全产业链的最好表现。
全产业链千好万好,但是有一点不足,那就是不能偏科。这和考普通大学一样,各科成绩不能差太多,要大致维持在一个水平范围内。
中国搞全产业链是有历史原因的。
中共自建立政权以来,一直都是处于包围和封锁当中。从红军时期到改革开放前,都强调要自力更生,要独立发展自己的工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发展某一个可以快速见效的产业,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这非常有战略眼光,以至于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我们可以从容地讨价还价。
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不能偏科的弊病也体现出来了。中国的军事工业获得的资源并不多,虽然看起来还不错,但是长期落后于美国,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赶不上俄罗斯。近十几年时间,我国的军事装备有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就我国的国防现状来说,其实还远远不足,尤其是海空军。
货币是跟着航空母舰一起远行的,航空母舰到不了的地方,货币实际也到不了。
美国的发展之路曾经一度和我国非常相似。
美国是在英国手里独立出来的。在美国建国初期,也是饱受经济封锁。当时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和技术都在欧洲,而且海洋贸易权在英国手里,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美国虽然独立了,仍然是欧洲的工业产品倾销地,欧洲最喜欢的依然是美国的农产品和矿石原料。美国为了发展工业,同样选择了自力更生。美国搞山寨产品,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打破封锁,致力于发展全产业链,不受制于人,得益于美国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矿藏资源,优良的大学教育,以及通过移民计划获得了各国人才,自己培训出来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并在罗斯福时期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当时美国同样表现出全产业链不能偏科的毛病,其军事工业也不强。虽然说什么都可以造,都是每样都比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差那么一点,甚至于现役部队军人数量也不足。
二战开打,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低下了头,主动寻求美国帮助,欧洲打成一团,最好的科学家纷纷流亡美国。这样的时机,让美国看到了希望,自己可以不再担心经济封锁的问题了,于是将资源向军工复合体倾斜,从全产业链走出来,全力发展军事工业。全产业链一旦集中资源发展一个独立的项目,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英国的皇家海军最终被战争消耗殆尽,德国的陆军溃不成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日本的空军最后只能搞自杀式作战。美国的海空军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个二战胜利者苏联相对于美国来说,只有陆空军优势,在海洋上完全不是美国的对手。
美国的海空军游走世界,同时把美元也带向世界,利用军事和金融优势,在其他国家建立产业链,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当时美国利用占领日本和韩国机会,逐步将美国的一些基础产业转移到东亚,先日本后韩国,继而发展到中国台湾,并利用新加坡控制马六甲海峡。
美国将国内产业转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地区,自身专注于发展军事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同时承担了军事和高科技,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各高校,由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虽然目前美国对于产业链的控制力量在逐渐弱化,但是美国的军事工业和高科技底子厚,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仍然可以控制得住局面,美元仍然是硬通货,美元的购买力在航空母舰的支持下,依然强劲。这使得美国的霸主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动摇。
二战使得美国找到了突破口,顺利实现了战略方向偏移,从全产业链过渡到军工复合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转移。
美国全产业链的优势相当明显,仅仅几年时间就将军事力量提升到全球双雄的地位,在打垮苏联后,独霸地球。
而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紧紧抓住全产业链不放松,随时应对外部封锁。在军事工业上的突破仍然是有限度的。
二战中,真正打垮德国陆军的是苏联,美国最大的胜利实际是太平洋战场,而当时日本的工业能力远比不上美国。日本只是看到了当时美国的军事不强,却忽略了美国工业能力所迸发出的力量。单从工业能力来说,日本相对美国弱小,也不具备完全的工业能力,甚至于能源和原材料都无法自给。同时日本还被中国拖住,自己有限的工业力量还要分配陆军,造成了海空军的技术和装备不足。美国倾全力用海空军碾压日本。哪怕是所谓的岛屿作战,实际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绩有限,主要是海军舰炮和海军航空兵消灭了大量的日本有生力量。
美国的办法和我军利用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路一致,从最弱的一股敌人下手。在44年诺曼底登陆以前,尽管英国苦苦哀求,美国就是不愿进攻德国陆军,最后在判断德国大势已去的时候,还要联合盟国一起登陆,尽量减少风险。
苏联灭亡以后,美国在提到这段历史,拍摄一些二战片,基本不强调盟军的作用,甚至于反映诺曼底登陆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只有一个会说法语的美军士兵,一个其他盟国的军人也看不到,单从这部影片来看,很容易让人感觉是美国人单独打败了德国陆军。
为什么是苏联灭亡以后呢?不过是称孤道寡,贪天下之功。
这就是问题的疑问所在,实际上美国也不是用所谓的工业力量碾压对手,只是美国的宣传让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时美国是利用世界上所有的反法西斯力量,冲在最前线的是苏联、中国以及欧洲各国,最后美国摘到了最大的那个桃子。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和日本海军陆战队确实是美国的功劳,但是相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日本来说,美国的这种碾压和题目设想的力度是有区别的。就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也从没有想过去打败日本最强大的关东军,而是用中国的利益去交换苏联出兵。
一切都是算计,工业力量很重要,但也不是绝对的力量。后来美国膨胀后,在朝鲜半岛、在越南不一样碰一鼻子灰。就是而今眼目下的伊朗,美国同样患得患失,不敢轻易出兵。按美国和伊朗的工业力量对比,美国就该碾压而去。
战争无论如何发展,还是那几个基本的论点:合适的时机,挑选最容易击败的对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知几人称孤道寡,不知几人命陨当场。
衍生问题,徐达常遇春和韩信樊哙打一仗你觉得徐达他们能赢多少?
美军在90年代海湾战争已经向我们演示,现代武器技术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就远大于过去几百年的累加了。美军打伊拉克时用的是尼米兹,提康德罗加,f18,战斧,m1,阿帕奇;现在用的还是这些,就是没了衣阿华和f14。但是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诉你,今天的美军拿着“名义上”和当年一样的武器,可以吊打海湾战争时的美军。
中国今天生产的武器,有很小一部分追上了美国的步伐;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落后美国至少一代甚至更多的。这个差距不是单纯靠数量可以堆出来的。
另外,即使是二战的时候,技术的重要性也是远大于数量的,美国只不过正好既有技术也有数量。典型的例子就是华盛顿暴打雾岛,在南达因为电力问题无法战斗,同时护卫舰队被日本巡洋驱逐群殴的情况下,华盛顿利用科技优势暴打雾岛扭转了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