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代人对二战有什么错误认识? 第2页

              

user avatar   ke-kao-de-tong-zhi-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我认为既然二战是总体战那么一定所有轴心国国民都有罪…直到后来学习了阶级史观,熟读了马克思和毛爷爷的著作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 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败类”——毛泽东

当年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打的,不是当年的日本人民打的,更不是今天的日本人民打的。

“我国不要求赔偿。日本人民和我国人民同样都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牺牲品。如果要求赔偿,还是要同样的受害者日本人民来支付”——周恩来

过去的战争应由垄断资本、军国主义政府负责,而不应由日本人民负责。人民为何要负责?如果说人民要负责,那末大家都来反对日本人民,那还得了!事实上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威胁、欺骗、强迫日本人民去当炮灰的。——摘自《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而需要道歉的发动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和那些大资本家们

“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日本工人运动仍有所发展,1931年发生工潮2450起,参加者15.4万人;而1937年仅上半年就发生工潮1455起,参加者达18.1万人。“七七事变”后,日本实行法西斯统治,取消一切进步政党和工会活动,工人运动转入低潮。1940年以后,日本法西斯政权解散了所有的工会组织,代之以官办的所谓“劳资一体”、“事业一家”的“大日本产业报国会”。尽管如此,日本工人阶级反对垄断资本和侵略战争的英勇斗争并未停止,1941~1944年还发生了1332起工潮。”
“在日本法西斯的白色恐怖下,怠工成为劳工反对日本统治者强制劳动的普遍斗争形式,连军需工厂的劳工缺勤率一般也在15%-20%,1944年则高达50%——《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日本在战时也有不少可敬的同志们,日本共产党是其中的代表

1928年2月1日,党的机关报《赤旗报》(しんぶん赤旗)在东京创刊,半月刊秘密油印发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赤旗报》于当年10月5日,表达了批判立场。与此同时,日共中央还发行了《致士兵诸君》的小册子,号召士兵反对侵略战争;并出版刊物《士兵之友》,号召士兵反战。


当时的司法大臣原嘉道公开表示:“不消灭日本共产党,必然会妨碍对华战争,也会对帝国军人的出征制造麻烦!”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日共被政府“当做炮灰”派到了前线。


但是早在1931年12月,《赤旗报》发表文章《如何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中出现的一个谬误》,就主张“应征入伍”。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杀戮,掌握斗争武器,还可以将阶级斗争渗透到军队。


而最为著名的,就是“伊田助男”事件。


1933年初春,在吉林省汪清县大梨树沟,周保中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在马家屯与日本关东军鳖刚村一旅团数千敌军进行了一场遭遇战。


在战斗间歇收集敌军战死者弹药的时候,意外地在嘎呀河边的一处隐蔽的松林中,发现一辆满载子弹、发动机被破坏了的日本军车,在河边同时发现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还有一张纸条用日语写道:


“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我看到你们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很想和你们会面,但我被法西斯野兽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定自杀。我把我运来的10万发子弹赠给贵军,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落款是:“关东军间岛日本辎重队 共产党员 伊田助男”。


对于曾与毛主席会面的日本共产党,我认为还是应该客观的、多方面的看待。

然而我很遗憾的看到一部分人走上了民族主义的道路

右翼的理论就是「罪行扩大化」,这样就能让「部分华族、军阀」犯下的战争罪行扩大到「全体日本国民」最终变成「法不责众」来逃脱制裁。所以,在余看来凡是支持「全体日本国民皆有罪」、「原子弹下无冤魂」这类观点的,本质上和那些跳来跳去的右翼没多大区别—— @铁人朱加什维利

他们想把仇恨的种子种在每一个人的心底,这种行为无异于是在把国家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各位同志们,如果抱着别人搞民族主义我就不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思路,那么无异于自己钻进民族主义的牢笼里。

我们应当警惕这种力量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将会摧毁70年来的一切美好成果。



ps: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区别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对象不同:民族主义的对象并不只包括国家,而爱国主义的对象却只有国家。 爱国主义更多是对所生活的土地或其生活方式的忠诚,而较少关心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即抽象的国家。


衡量标准不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们所采取的比较标准是不一样的,尽管最终比较结果都达成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积极认同。爱国主义更多地是与后两个标准联系在一起,而民族主义则更多与第一个标准联系在一起。因此爱国主义往往在拥有对国家的积极认同与对同胞的特殊关切的同时,并不排斥他者;而对民族主义来说,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没有对他者的贬抑,就没有对自身的积极认同。




user avatar   kong-jian-duan-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知乎上至少看到三四个不同用户都引用的一个说法: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空军有一个所谓的“北方预备队”,一个联队200多(有的说280多)架飓风喷火战斗机放在北方晒太阳,基本没有动用。这就是个错误认知。

法国沦陷后,指挥RAF战斗机司令部的道丁预感德国对英国的空袭迫在眉睫,把英国本土的防空划分给4个联队,其中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分给了第13联队,也就是传说中的“北方预备队”:

这个说法的由来可能是,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第13联队的辖区只在1940年8月15日遭过一次空袭,德军因为Bf109航程不足的原因派了笨重的双发战斗机Bf110来护航,结果损失惨重,整个不列颠空战期间未再对13联队辖区发动空袭,因此不深究乍看还真好像是整个第13联队在不列颠空战期间无所事事。然而稍一深扒就能把这个说法砸个稀烂。

根据皇家空军1940年7月8日的战斗序列表(来源:不列颠空战75周年纪念特辑,皇家空军官网),第13联队当时有41、152、72、249、616、603、602、3、504共9个喷火/飓风中队(219中队飞布伦海姆式,141中队飞无畏式),还有73、605、607三个当时正在组建、不能作战的中队(263中队从双翼机改Whirlwind双发战机时短期飞过飓风,不算):

同一期纪念特辑中收录了道丁本人在1941年8月应空军委员会要求写的回顾总结报告,其中有画框的这段文字:“我决定把所有的中队分成3类,第11联队(负责海峡对岸的英格兰东南部,是防守压力最重的地区)各中队和辖区与其直接相邻的中队设为A类,优先补充飞行员,在其以外的部分中队设为B类,飞行员维持在可以作战的程度,更远离战区的中队设为C类,人员最低可以减少到5-6人每中队,虽然无法与战斗机交战,但可以在轰炸机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迎敌,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培训新飞行员。”

作出这个决定的时间,在1940年8月下旬,那时德国对英格兰的空袭规模已经升级,并且开始把轰炸重点转移到战斗机司令部的各机场和扇区指挥中心上来,第11联队各中队的损失骤然开始攀升,到了不轮换就无法继续作战的程度。

道丁这个决定背后的想法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持英格兰东南部的防空兵力,因为德国的损失(尤其是轰炸机)也很惨重,士气受了影响,如果他们的察觉到英国这边防空开始削弱了,就会受到鼓舞进一步加大进攻力度。

于是,第13联队的各个中队也必然要调到英格兰东南部、中部去支援第11、12联队,把那些打残了的中队换下来。我逐一查询了前面列举的第13联队各个中队,在这个阶段的去向如下(来源:No. 41 Squadron (RAF)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修改网址最后一节的数字可以查到RAF所有中队的战史记录):

可以看出这12个喷火/飓风中队被抽调了一个遍,除了一直残缺不全的3中队外全都参加了英格兰南部的激烈空战(263中队也没南下,但它的任务不是防空而是护航,飞的也是双发战斗机,排除),共阵亡94人,每中队近8人(满编26人),绝大部分阵亡发生在空战最激烈的2周(8月24日-9月7日),这还不算负伤、失踪,可谓伤亡惨重,满门忠烈。

到了不列颠空战结束后的11月3日,第13联队的中队构成已经面目全非了(苏格兰北端分出去由新成立的第14航空联队负责),当时所属的10个喷火/飓风中队只有1个B类中队,其余全是可以被抽调到只剩五六名飞行员的C类架子中队:

再来看看各个航空联队的情况:为表彰不列颠空战参战人员,英国1960年发布了空军部第850号令,认定71个中队在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期间参加了空战和其他重要作战任务,只有他们才算参战中队(来源:维基百科List of Battle of Britain squadrons,远道轰炸柏林改变空战走向的轰炸机司令部没算,似乎有些冤),与7月8日和11月3日两份参战序列表进行对比,可以找出他们前后所属的联队(曾属联队为-的表示7月8日该中队尚不存在),相应的任务、飞机型号和死亡人数如下:

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43个中队都曾被抽调到第11联队效过力,如果只看参与昼间空战的喷火/飓风主力中队,不列颠空战3个多月时间在第11联队打过的33个中队平均死亡9.0人,比没在第11联队打过的同类中队平均死亡5.9人高出50%还多。

那么不列颠空战中皇家空军有没有所谓预备队?结论是:飞机有储备,但消耗很快,能开飓风/喷火有作战经验的飞行员则基本没储备。

RAF钦定的官方战史The Royal Air Force 1939-45, Vol. 1L The Fighting at Odds, p156用了这样一张图显示RAF在空战高峰期每周飞机的交付(生产和修复)、损毁和储备变化(柱状图比较难看清楚,我描了线以便看清):

其中红线是飓风/喷火的储备数,8月10日有约290架的储备,到9月7日储备量就已下降到约125架了,8月17日-9月7日的3周都是飞机的损失(蓝线)超过交付(绿线),如果按此消耗,则飞机储备库有可能在两三周内耗尽。

稍后会更新飞行员的储备情况,欢迎追更。

原创码字不易,看着有收获请点个赞,谢谢!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淞沪战役失败后,国军大部队全部撤离上海,留下了420人的孤军坚守四行仓库。

非常英勇,堪称军人的楷模,中华民族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给撑起来的,给他们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嫌多。


为壮声势,指挥官谢晋元对记者谎称自己有800人,留下了“八佰勇士”的传说。

但哪怕是八百人,数量还是太少,不会引起日军太多的注意,要知道淞沪战役的参战日军数量高达25万人。

坚守在四行仓库既不可能迟滞数十万日军的战略行动,也不可能打疼日军。

唯一的目的,就是像国际社会证明我们还有人在战斗,战争还没有结束。

但无论证明的效果如何,这420人的孤军都不可能回去了,国民政府没有能力把他们接走,近乎必死之局。

八佰勇士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绝路,但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淞沪战役,是一个纯军事家完全无法理解的古怪战役。

首先,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对中国军队而言堪称倾巢而出,终极决战。

据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7月初,国军共有海陆空军202万人,其中中央军40余万人,另有160万人归属于地方实力派。

但是在淞沪战役中,国军投入了75万精锐部队,飞机、坦克、重炮、德械师几乎全部调了上去。

中央军的精华几乎全部上了,地方实力派的精华也全部上了,白崇禧的广西军总共带了6个师参战,一天就报销了4个旅,四天被打垮了6个师。

3名师长阵亡,3名师长重伤,不得不全军退出战斗。


中央军和地方军,把自己最强的部队全派上去了,没有人藏私,都怕被全国人民戳脊梁骨。

这是国军方面空前绝后的一次齐心协力,互相提防的各路军阀,在民族存亡的大义下彻底的凝聚在了一起。

而日本方面,派出了8个师团和2个旅团近25万部队参与此战,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合计超过百万。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死伤30多万人,日军死伤4万余人。

战后,中国军队彻底溃败,首都南京门户洞开,长三角一带的富饶土地全部归日军所有。

这个战损比并不丢人,整个抗日战争中,双方的平均战损交换比就是1比10,杂牌部队甚至能打出1比20的交换比出来。

打不过,那更正常了。

淞沪战役开始时,日本方面有448万正规军,装备标准比中国精锐部队还要强。

就算你打赢了这25万日军,后面还有423万日军,日本再派个百来万部队过来参战毫不困难。

日军有强大的军事工业系统,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并从国内征兵,423万生力军远不是日军的极限。

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工业严重匮乏,大量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连新兵训练的子弹都舍不得用。

德械师确实是很精锐,能勉强和日本正规军正面较量一番,但打没了就真的没了,补充恢复极度困难,新兵连人手一把汉阳造都很难保证。

和日军相比,当时的国军更像是一次性军队,和今天的万国牌印度军差不多。战争潜力低,实力弱,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蒋介石居然选择了上海作为决战之地。

上海是什么地方?

国际化大都市,长江入海口,水陆交通都极为便利,无天险可守。

但在这里,日本的海陆空三军可以轻易的形成合力,甚至连军舰都可以用重炮支援地面部队。

日军也就是没重视国军的战斗力,不然国内的航空母舰都能分分钟开过来助战。

而75万国军密集的缩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空军刚出场没几天就被打的全军覆没,最后只能天天挨炸。

在如此恶劣的战场条件下,牺牲10个人换掉1个日军,而且还打了3个月,我觉得真的已经很英勇了。

在上海和日军决战必输无疑,这是任何军事指挥官都能轻易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国军方面还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锐部队去发动这场必输之战?

蒋介石的战略目的任何一场战役都是有目的的,淞沪战役还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的战役。

从军事上怎么看淞沪战役都是必输的,即便如此国军还要主动发起,那肯定是有更大的战略目的在里面。

如果战略目的能够达成,那即便局部战场输了,也是值得的。很多人说,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是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

这是淞沪战役的成果和意义,但绝对不是发动这场战役的战略目的。

如果真心要阻击日军,选择的战场一定是在机械化部队无法展开的山岭地带,而不是在上海这里消耗掉自己全部的精华。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后,南京直接就没了,长江流域也没了,最后还是缩在大西南的山区里固守。

如果当初没有在上海损失那么多精锐部队,后面的8年抗战会好打很多。


一辆孤零零的国军坦克向日军阵地发起了自杀式冲锋《申报》在战后3个月时发文评价沪松战役:

“在战术上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是轻生主义。淞沪会战告诉全世界说中国军人不怕死,但同时也告诉人家中国军队不会打胜仗的。”

更离谱的是,淞沪战役用的是添油战术。

表面上,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了这次战役,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压上去,用数量的绝对优势来欺负日军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军在上海的驻军很少,只有3000多人,紧急从日侨中动员退役军人,也不过4000人,而且缺少重武器。

但国军方面一开始投入的军力,就有5万余人,且有2个德式重炮团。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对当时的日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彻底清除这4000日军,很容易,还能彻底消灭日本在上海的立足点,让其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登陆。

但事实上,在日军被迫困守最后几个孤立据点,即将全军覆没时,蒋介石三次下令停止进攻,致使日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增援。

而日本援兵越多,国军这边投入的军力也就越多,一直到日本总兵力达到了国军可以承受的上限,蒋介石才最终下令撤出战场。从军事上,没有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

但如果你理解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那这种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蒋介石自始至终都没有指望过从军事上击败日本。

哪怕操作如神,在淞沪战役中多击杀了10万日军,那又能如何呢?

对战争大势不构成影响,中日力量对比依然悬殊的可怕。

如果把参与沪淞战役的75万精锐部队交给毛泽东指挥,那他的选择一定是直接放弃上海,在周围农村和日军打游击,慢慢的消耗日军的力量。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如果把这75万精锐部队交给普通元帅指挥,那一般人的选择也是把大量工厂内迁到西南山区,然后在中国各大小城市层层抵抗,在各大险要之地设伏,然后边打边撤,拉长战线后骚扰日军后勤补给。

最后撤到西南山区时,日军的军力损失和物资损失,会比淞沪战场上大的多,国军的损失也会小的多。

但蒋介石的选择,却如此的与众不同。

1937年的中国,抗战的舆论呼声席卷全国,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政府正在大量失去民心。再不抗日,中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性。

“假如国民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国民政府就会被舆论浪潮所冲倒。中国会发生革命。结果就是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1937年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致柏林德国外交部密电

但早在开战之前,国民政府就聘请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专家,进行过中日战争的沙盘推演。

模拟的场景,是日军直接动用15个师团的兵力入侵中国。

各种各样的装备,都可以折算为纸面的数据。

各国军事专家推算出的结果,都是中国只能抵抗2~3个月左右,只有德国人认为国军可以支撑6个月。

没有一个专家认为中国能赢,军事推演平均值是抵抗3个月,随后国民政府会失去华北,华南,华中地区,全国经济菁华之地悉数沦丧。

正面硬刚必死无疑,唯一的生路是退到西南大山区,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最后抵抗。

而实际上国民党的最终战果也和这个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日军没有一开始就投入15个师团,所以多抵抗了几个月而已。

既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结果,那为何还要在上海和日军硬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逐层抵抗,节节撤退来消耗日军实力不好么?

但站在蒋介石的角度,他不是这么想的。国军必败,怎么打都会输,这一点蒋介石知道。但放弃掉中国经济菁华的几个大城市这是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如果选择了层层抵抗,无论给日本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国民政府都肯定会失去那些大城市,这可是国民政府的统治根基,蒋介石无法接受。

如果选择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那更惨,大城市依然是没了,国民党还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能力和动员力,死的会比层层抵抗还要惨。

所以蒋介石已经没得选择了,唯有指望国际调停,利用欧美的力量来吓阻日本。

这就是淞沪战役发动的目的。

淞沪战役发动的时间点,恰好是列强九国会议前夕,选择的地点,是诸多列强都有租界的上海。

打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不是为了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而是打给国际社会看,期望欧美的调停。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曾写明了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

“对国际局势判断的错误。在蒋先生想来,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欧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资金,如在上海和敌人全力血战一番,不但可以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

蒋介石期望中的淞沪战役,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规模越大越好,至于杀伤多少日军,这不重要。

添油战术,是实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

上来就把上海的4000日军给灭了,这是和发动淞沪战役的根本战略目的相冲突的,所以三次电令前线将士停止进攻。

这一切,都是为了引来“国际观瞻”,最终撤退时还非要在欧美的租界旁边留下400余人固守四行仓库,目的也是打给外国人看。

最开始,国民政府给谢晋元的命令是“能守多久,就守多久”,没有补给,也没有援兵。

但是当谢晋元战斗到第四天时,租界为自保要求中国军队撤兵时,蒋介石就立刻下令谢晋元停止战斗,退向租界。

800壮士是抱着必死之心固守四行仓库的,多次拒绝这个撤退令。

“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

但蒋介石再三电令,要求谢晋元立刻撤退,一切按照租界的意思来办。

被租界的洋人缴械以后茫然无助的“800壮士”本来就是打给租界看的,如今租界不让打了,那还有啥好打的。

谢晋元手下的兵,确实热血沸腾、英勇报国,但“不懂政治、不知大局”,所以才不能理解蒋介石的命令。

蒋介石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是希望引来欧美列强的关注,以战促和。

但实际上,英美没有丝毫干涉的意思。

相反,1940年时英国按照日本的意思,从缅甸方面封闭了滇缅公路,这是中国抗战唯一的外援通道。

而美国,在1941年时,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整个抗日期间,日军所造枪炮使用的钢铁,80%的原料都是进口自美国。

事实证明,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指望外国为你牺牲那纯粹是幻想,再当舔狗都没有用。

指望欧美出兵干涉日本?那只有在他们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才有可能。

但蒋介石却充满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筹码都压在了这个缥缈的希望上,结果给了日本军队聚歼中国精锐部队的大好机会。


在上海这里,中国最精华的部队直接被打残了,最终只给日军带来了4万人的皮外伤,导致汪精卫等投降派声势大振。

随后,国民党副总裁及20多个中央委员投敌,上百个国军高级将领投敌,上百万国军士兵成建制投敌。

反观共产党,在敌后进行艰苦的游击战斗,时刻面临危险,很多高级将领都有被迫亲自上阵杀敌的经历。

但整个抗日期间,共军方面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投敌,更没有出现部队成建制投敌的情况。

淞沪之战,蒋介石从战术到战略,都输的一塌糊涂。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上海、南京、武汉、长沙都没保住,最后还是退到了大西南山区。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发动如此规模的终极决战,目的居然是指望“国际调停”,最终导致损失惨重,这种眼光是何等的狭隘可笑。

这样的领袖带领的组织,焉能不败。

淞沪会战,并不是中国抗日期间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为垂死挣扎,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试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此役,日军投入36万兵力,国军投入130多万兵力,结果国民党部队损失50万多人,被日军攻占146座大小城市,丧失6000多万人口和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美军设在中国大陆准备轰炸日本本土的空军基地被悉数摧毁。

而全盘崩溃、即将投降的日军,在此役中居然只死了2.4万人。精锐部队被几乎打光的国民党部队,表现之差简直骇人听闻。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几乎彻底断送了中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美军吊打日军,日军吊打国军,中国军队是败军之将手中的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来平起平坐的谈条件。

中国人,就是弱,而且是很弱。

但短短5年之后,同样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甚至可能就是同一批军人,换了身军装之后,就能跨过鸭绿江,在联合国军的海陆空火力夹击下死战3年,迫使美国签署合约,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不是中国人不行,是有些领统帅不行。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固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跟错了领导。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固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跟错了领导


user avatar   zhang-jia-qi-6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子弹底下无冤魂


搞不清楚是谁想打仗想侵略,光知道给国家人格化然后设定一个目标假装对方是蜂群意识然后玩键盘斗争的,最后就是在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上把自己一头撞死。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外侵略对内压迫。


多说两句

日本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人民”则是一个很政治性的概念。

清算日本最大的问题是,区区28个甲级战犯竟然就只有七个死刑,死了的和没死的都能继续使用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和家庭财富协助子孙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然后现在给他们的祖辈翻案。

而且作为日本法西斯头子的昭和本人并没有被清算,不仅他没有,大量的战犯,比如什么朝香宫,冈村宁次,都没有被清算。

同时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不断的宣传“错误是全体日本人的”,因为所有人都有罪所以他们不用被惩罚。

清算不彻底才是最大的问题



顺便多说一句

有人认为“平民是被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政府引导”的这种说法是洗白日帝国民,但实际上来说一方面确实普通人一方是没啥决定权的,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说法的核心是割接其普通人和法西斯分子的关系。

洗白日帝?有意义么?光头都不为生意谁洗谁傻了,何况日帝。

我们的目标是这个


user avatar   lu-ze-28-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对“人海战术”的误解

以为德军是以质替量,苏军只会人海。

还认为“人海战术”代表着无能

而实际上巴巴罗萨行动本身就是最大的人海战术。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轴心国参战人数:五百五十万人,苏军二百九十万人。这是对苏军西部防线整体兵力的全面压制,此外德军并不是全线同时进攻。而是选取几个突破点使兵力在此基础上更加集中,创造更多以多打少的机会。创造突破口之后再以钳形攻势分割包围。这就是“闪电战”。实际上闪电战就是先在局部创造多打少。闪电战实际上也是人海战术的一种。

苏联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也是同样。尽全力制造己方攻势在乌克兰的假象。削弱“白俄罗斯阳台”的兵力。在战区整体兵力高于敌方的情况下再两点同时集中突破,连续发动钳形攻势,基本全歼中央集团军群。

实际上人海是所有战役获胜必要的,集中力量进攻。知道敌军主攻方向后集中力量防守。也许世上本没有人海战术,亦或是所有战术最终都是人海战术。

总有人质疑数据来源,百度百科的数据

++++++++++++++++++++++++++++++++++++++++++++

2.莫斯科战役气温对德军的影响。

1941年11月至12月莫斯科附近的气温
变化情况(气温测量时间为早上7点,考虑到莫斯科地区纬度较高,当时又是冬天,这个气温当比较接近全日最低气温)。
11月15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16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1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18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19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0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21日 摄氏-3 华氏26
11月22日 摄氏-4 华氏24
11月23日 摄氏-4 华氏25
11月24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5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26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28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29日 摄氏-1 华氏30
11月30日 摄氏-1 华氏30
12月01日 摄氏-8 华氏18
12月02日 摄氏-11 华氏12
12月03日 摄氏-7 华氏19
12月04日 摄氏-18 华氏0
12月05日 摄氏-25 华氏-13
12月06日 摄氏-26 华氏-15
12月07日 摄氏-29 华氏-20
12月08日 摄氏-15 华氏5
12月09日 摄氏-4 华氏24
12月10日 摄氏0 华氏32
12月11日 摄氏-6 华氏22
12月12日 摄氏-2 华氏28
12月13日 摄氏-22 华氏-7
12月14日 摄氏-19 华氏-2
12月15日 摄氏-27 华氏-17
11月30日,朱可夫向最高统帅部汇报了反攻方案。加里宁方面军于12月5日转入反攻,西方面军于12月6日转入反攻。

而有些媒体给的数据是百年难遇的寒冬,甚至有媒体说连续几周零下四五十度。华北不敢说,相信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的朋友都知道零下三十多度是个什么概念。零下四五十度,穿着现代日常能买到的最厚的棉衣在外面睡一晚上也能直接冻死。更别提没有取暖设备,还穿着单衣的德国人。如果真的能达到连续几天的零下四五十度苏联连反攻都不用了。

而且还有一个高中地理的知识,也许理科生理解不了莫斯科的的气温。莫斯科附近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气侯有经度地带性,如果没有明显的地形影响是渐变的。莫斯科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受海洋和盛行西风影响仍然很大,西风强劲到连中国新疆的伊犁河谷都能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莫斯科东侧还有山地阻挡冬季风,冬季绝不会很冷,就像四川受秦岭保护冬季温度会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顺便说一下,在编辑时间2020年2月8日,莫斯科最低气温是-9°,比他低10纬度的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低气温-21°北半球全年最低气温在1月,说明当时的莫斯科理论上应该比现在的-9°高)

而12月6日前后气温骤降,苏联红军刚好计划在此时反攻,真正冒着严寒进攻的是苏军,被严寒影响进攻的也是苏军。


user avatar   qi-dian-qi-chuang-chi-zao-c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广大日本民众也是无辜的,罪魁祸首是占少数的日本军国主义。”


二战中的日本战犯仅仅是1946年被东京国际战犯法庭判处绞刑的东条英机等几人吗?历史不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全部人民,整体走入误区,历史上比比皆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本报纸就报道了这样的消息:

  • 在日本陆军部来了一个老太太,带着三个孙子:10岁,8岁,5岁,每个孙子捧着一个泥巴的钱罐到陆军部全部砸碎,全部捐出来。
  • 当天,东京有三名电车女售票员,请求参军没有得到批准,随后全部跳车自杀。
  • 在北海道,二十五名青年要求参军,没有被批准,他们就切掉左手食指放到瓶子里,给日本陆军部送去。
  • 日本报纸还报道称,一名军官的夫人,送她的丈夫到满洲参战,夫人给丈夫准备好所有的东西,第二天早上,送丈夫出门,然后夫人把门锁上,翻身从楼上跳下自杀身亡。给丈夫留了遗书:为了使你在前方毫无牵挂的杀敌,我今天自杀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间的对抗,绝不简简单单是几个坏人的捣乱,不是这样的。当时日本整个社会那种狂热令人感到震惊,有大量的纪录片展现当时日军占领上海、南京、杭州后,日本社会万人空巷,白天游行,晚上打着灯笼火把,载歌载舞欢呼雀跃。这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他的目的就是要压垮中国,把中国的财富全部掠夺,据为己有。


日本人民真的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吗 ?不是的。那些军国主义的军阀只不过是走在了这个战争狂热浪潮的最前列而已。


在“ 广大日本民众也是战争受害者 ”理念的指导下,一部分被侵略国也去参与了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的纪念,可日本人却从不去纪念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他们每年专门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投弹那一刻。这些纪念搞得越多,日本人仿佛就真的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而不是战争的始作俑者。美国人为什么投射原子弹的原因没人讨论了,只剩下日本人非常凄惨的结论


我们过去理念是,人民是好的,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是好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是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但是需要特别注意,这不是唯一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 。


比如俄罗斯的列别德,就是原来要竞选俄罗斯总统,后来坐直升飞机摔死了 ,他就讲过:5% 的精英和5 %的败类,90 %的人要么跟着精英跑,要么跟着败类跑。很显然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从历史长河来看,也许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的,但是从短暂的、局部的来说,也许列别德的说法也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我们既要关注符合历史长河趋势的认识方法,也不能忽略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方法,毕竟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长度只能被局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整理节选自金一南:谈台湾问题的严峻性



全文完。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

这篇回答是答主喝多了酒之后写的,所以个别字词斟酌不准,甚至开篇引发歧义。在这里,答主向诸位道歉。

同时,答主没想到这篇回答收获了这么多赞,实在惭愧。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翻翻答主的过往回答,点点答主关于《资本论》和共产主义方面的赞;答主在此谢过。

评论区中,很多不学无术的喷子跳出来喷了,说答主否定中华民国的抗日功绩,这就非常搞笑了。抗日功绩,是你有,才能算功绩。你什么都没有,蹦跶出来说自己带了一堆大勋章;拿老百姓的牺牲当自己功劳,这就只能说非常的搞笑了。

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最后上海,南京,华北,山东丢了。1938年武汉会战,最后武汉丢了。整个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到1945年,你跟我说再看看1937年就丢了上海南京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进而你跟我说国军是抗日主力,进而你跟我说没有国军顽强抵抗,就没有中国的未来,进而你跟我说让答主多读历史。

你莫不是在逗我。

再把答主放在回答最后的这段话拿出来吧,诸君再细细品品,看看是不是打了那群让答主多读历史的逗逼们的脸:

很多人都好为历史的奇谈怪论。他们觉得主流的历史观是这样,那就必然是错的。高风亮节则必然虚伪,贪官污吏则必有冤屈。说到底,这群人无非就是想假借自己和主流的价值观不同,从而彰显自己的不同罢了。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样,历史将如何指导我们的未来,这群人压根就不在意。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车轮依然无情的向前迈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历史的周期律中寻找到前人所独有的经验;而绝不是拿历史当作谈资,进而摇头晃脑般的彰显自己的特殊性罢了。

以下为原回答。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年轻的时候对现实生活和地理环境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于是对着历史非常幼稚的犯起嘀咕。说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期间难道没有中华民国正面战场的贡献?难道说两军交战,不是在正面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决一胜负,难道还会是靠着什么敌后游击战取得胜利?

后来稍微翻了下历史,直接懵逼。

1932年,日本成立伪满洲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基本全境沦陷。

1936年,日本成立伪蒙古军,内蒙古省基本大半沦陷。

1937年,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基本全境沦陷。

1938年,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基本大半沦陷。

1939年,海南省基本全境沦陷。

1940年,伪国民政府成立。

幻想中是中日两国在战场上轰轰烈烈杀的你来我往,现实中是昏庸无能的中华民国一败涂地。抗日战争刚开始两年,蒋介石手里就只剩下了四川省。

而当时的中国,新疆省归军阀盛世才统治,青海省和甘肃省归军阀马步芳统治,西藏还在达赖喇嘛的统治下阴谋独立。唯一能够与日寇作战的,且全心全意想解放中国人民的,也就只有陕西省的中国共产党。

换句话说,幻想中是中国集全国之力和日本全国对抗,现实中是仅有陕西省四川省两个省和日本全国再加大半个中国沦陷区对抗。

而就在大半个中国都沦为沦陷区后,蒋介石还时时不忘内讧搞事。1940年,蒋介石强行命令中国共产党麾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向北行军,暗中却设下包围网。就在新四军9000余名将士在安徽省泾县准备北上的时候,竟然遭到国民党80000余人的疯狂进攻。新四军将士牺牲大半,军长叶挺被关押,副军长项英壮烈牺牲,这就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皖南事变。

所以谁在真心实意的救中国?谁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民国文人两支笔轻飘飘,别的能耐没有,就只会纯吹牛。每次中华民国正面战场,都要洋洋洒洒吹毙敌多少多少,挫败敌人如何如何;说了半天就是不谈一件事儿,打一场仗输一场仗。你兵源素质不如日本,工业产能不如日本,还想十分浪漫的在正面战场一决胜负,这不是去多少就送死多少吗?

于是又有一种极端,就像其他割据军阀想的那样。你打不过日本,那不和他打不行吗?这种结果,只能是日本越来越强,我们越来越弱。敌人起点高,增速快;我们起点低,增速慢。这么拖下去,同样是必败无疑。

所以毛泽东《论持久战》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问:照你的意见,这次解放战争,主要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
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它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这是毛泽东在1936年,即抗日战争发生前一年所做的预言。在1938年,毛泽东还有如下的预言:

(三五)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三六)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至欲完全占领粤汉铁路和西兰公路,将经历非常危险的战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但是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甚至三点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区并可能互相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阵地战虽在此阶段之第一期,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此阶段中,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三七)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在第一阶段中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战争。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如同现在山西的榜样。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那时,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这个阶段的时间的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将是两个很大的问题。敌人将大肆其破坏中国统一战线的活动,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我们内部,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困难,动摇分子将大倡其妥协论,悲观情绪将严重地增长。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日本不利,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敌人方面,陷在中国泥潭中的几十个师团抽不出去。广大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抗日运动将疲惫这一大批日本军,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思乡厌战直至反战的心理,从精神上瓦解这个军队。日本在中国的掠夺虽然不能说它绝对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资本缺乏,又困于游击战争,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中国抗战的三幕戏,这是第二幕。由于全体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阶段的阵地攻击,由于条件的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此阶段内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总结一下就是什么?第一步,利用运动战,先让日军不能拿到铁路控制权,让他推进的速度变慢。第二步,他推进速度变慢,就会转为防守;他防守的时候就时刻骚扰他,让日军进退两难。第三步,当日军从中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又把自身实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全面的反击。

重申一遍,这是1938年,大半个中国已经都沦陷了。现在整个中国只有陕西省四川省这两个省在苦苦支撑着。

(五二)内线和外线——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各游击区的关系亦然。各个游击区都以自己为内线,而以其它各区为外线,又形成了很多夹攻敌人的火线。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上内线作战的正规军是后退的,但是战略上外线作战的游击队则将广泛地向着敌人后方大踏步前进,第二阶段将更加猛烈地前进,形成了后退和前进的奇异形态。
(五三)有后方和无后方——利用国家的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但在每一游击区中,仍自有其小规模的后方,并依以建立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这个区别的,是每一游击区派遣出去向该区敌后临时活动的游击队,他们不但没有后方,也没有作战线。“无后方的作战”,是新时代中领土广大、人民进步、有先进政党和先进军队的情况之下的革命战争的特点,没有可怕而有大利,不应怀疑而应提倡。
(五四)包围和反包围——从整个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于从战略上的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敌的一路或几路放在我之包围中。这是我对于敌之第一种反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北。这是敌对于我之第二种包围。但若将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根据地和正规军的阵地也联系起来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河北、山东等省也有许多这样的包围。这又是我对于敌之第二种反包围。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它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打倒之日,必是这个天罗地网大体布成之时。这丝毫也不是笑话,而是战争的必然的趋势。
(五五)大块和小块——一种可能,是敌占地区将占中国本部之大半,而中国本部完整的区域只占一小半。这是一种情形。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如果超越本部的范围,而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了进来,则在面积上中国未失地区仍然是大半,而敌占地区包括东三省在内,也只是小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完整区域当然是重要的,应集大力去经营,不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也要紧。敌人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的文化落后区域变为文化中心。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
(五六)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个战争,不但将影响到中日两国,大大推动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民族的进步。全中国人都应自觉地投入这个犬牙交错的战争中去,这就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的战争形态,是半殖民地大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举行的解放战争的特殊的形态。

这就是近乎神一样的策略了。通常情况下,都是我军占一部分,敌军占一部分;在这二者部分的中间,划出一条相互攻击的战线出来。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领土实在是太过于广袤,日军只能控制大城市,其触角根本触及不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于是你感觉日军占领了一个大城市,将自己的战线推进了一大块,实际上他却是被包围了。你感觉中国共产党的游击队弹尽粮绝,实际上他却是有着充足的补给。为什么日军被包围了?因为农村本来就是包围城市的。为什么游击队有补给?因为只要有支持抗日战争的中国老百姓,游击队就有充足的补给。

很多人就不懂这个道理。他觉得士兵只是听话的战争机器,在战场上执行杀戮命令就行了。然而士兵是来自老百姓的,只要老百姓愿意拿起武器就能成为士兵。人民战争是绝对无敌的战争,你觉得你把某地打下来了,然而你实际上却是陷进泥潭里了。只要你驻军,你就被消耗;只要你撤走,你就被反击。当中国共产党制定出这个策略,并且真的能把这个策略贯彻落实的时候;日军就必输无疑了,他甚至没有一点儿赢的可能性。

所以毛泽东的《基础战术》,开篇就有这样的文字:

赤手空拳的民众,比不荷枪实弹的武装,怎么能够冲锋陷阵,杀敌致果去负担战争的实际工作呢?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很合理的疑问。但是我们要知道军队所用的兵器效力,和军队所做的工作的目的在什么地方,那就可明了我们民众在赤手空拳中还有制敌兵器和工作!
军队的兵器的最大效用不过是杀敌,最终的目的不过是削弱或消灭敌人的战斗力,那末,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一件东西不可杀敌,那一种行动不可以减少或消灭战斗力呢?譬如,刀,木棍、斧头、锄头、板凳和石头,件件都可以杀人。如剪电线、拆桥梁、造谣言、散毒药、绝接济,处处均可使敌不方便或减少敌人的战斗力,就是我们不肯决心去利用。如果我们实在要去杀敌灭敌,到处都是我们的兵器,到处都有我们的工作,来从事军民联合行动。

其他的武器装备,有没有都是另外一回事。只要你给老百姓心中贯彻了绝对不能做顺民,甚至绝对要拿起武器反抗的念头,那日军是必败无疑的。只要决心去利用,只要激发了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反抗的行为都是有效的。不去给日军提供补给,不去充当日本的伪军,主动给游击队提供敌人的情报,暗中接纳保护受伤的游击队员;这种非常非常小的沙砾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令人惊骇的巨大优势。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是北京市,或者是河南省的一个学生,你要反抗日本侵略者,你会怎么做?你难道能翻山越岭,徒步走到四川省,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愿,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吗?那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你能怎么做?你能做的,就是加入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就地反抗,那才是唯一正确的反抗方式。其他的,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中华民国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实在是振奋人心。然而你知道这句口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是1944年冬,离日本投降只有不到一年。而在之前的1943年,蒋介石鼓励青年学生参军,是为了做什么呢?是为了南下缅甸,帮助英国打通滇缅公路,为中华民国政府输送救命的物资。

所以说谁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谁为了自己的统治去牺牲友军,牺牲老百姓,牺牲年轻的学生们?敌后战场真的是被污蔑的那样“游而不击”吗?正面战场那些被文人们吹出来的“胜利”,为什么最终还让国土片片沦丧?

很多人都好为历史的奇谈怪论。他们觉得主流的历史观是这样,那就必然是错的。高风亮节则必然虚伪,贪官污吏则必有冤屈。说到底,这群人无非就是想假借自己和主流的价值观不同,从而彰显自己的不同罢了。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样,历史将如何指导我们的未来,这群人压根就不在意。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车轮依然无情的向前迈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历史的周期律中寻找到前人所独有的经验;而绝不是拿历史当作谈资,进而摇头晃脑般的彰显自己的特殊性罢了。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以为,在上海青史留名只有八佰?

我曾经以为,自1937年果党丢弃上海后,江浙沪作为日伪重兵腹地,就再也没有中国军队了。

新四军八路军?好像只会钻山沟子,和大城市无缘吧?

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因为多数人并不知道,早在1939年,新四军就突袭上海虹桥机场了。

自从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后,粟大将带领下在韦岗首开纪录拿一血,向江南宣告:

四爷来了……

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纵横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的广大地区。

到了1939年4月,新四军第六团在上海地下党的接应下,由团长叶飞率领,在常州越过京沪铁路,全力东进,直奔日伪占领的上海。(《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939年,此时抗战才刚刚开始,日军还在大踏步撵着果党往西南逃窜,

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新四军,就已经挺进日军重兵占领的上海,开始了一轮反击,这是何等的胆魄和勇气!

他们日夜兼程,连续行军作战,抵达上海近郊嘉定,又渡过苏州河,到达青浦,打了一个伏击战,粉碎了日军的四路围攻。

前脚刚消灭日军,后脚又打了背后攻来的果党军许雷生部,日、伪、顽打了个遍。

八佰粉们,为什么前脚打完驻沪日军,背后还要面对果党军的背后偷袭?

第六团二营五连、六连乘胜追击,趁着夜色追到了上海虹桥日军机场附近。

虹桥机场,距离上海市区近在咫尺。

新四军随即发动袭击,突进虹桥机场,与日军交火。又摧毁了机场的4架日军飞机,顺利撤出战斗。(《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新四军打到上海了”的消息震惊国内外,极大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斗志。夜袭虹桥第二天,上海租界内多家报纸报道了这一战绩。《申报》称

“新四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各地民众,莫不欢腾万状”。

距离淞沪会战失利、国民党军撤离上海仅仅不到两年,中国军队就再次杀回上海了!

新四军就这样在上海扎下了根,逐步建立了昆(山)、青(浦)、嘉(定)抗日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横扫日、伪、顽部队,战斗节节胜利。(《新四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说“新四军淞沪会战不来,打完了才来”的,你知道1937年10月新四军军部才成立吗?

会战开打的时候南方红军游击队还在山上被果党围剿呢。

7.7开始,tg就号召“全民族统一抗战,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凯申不顾号召依旧围剿红军。

不是淞沪会战部队不够用吗?怎么同时还有兵围剿号召抗日的中国红军?

特别是皖南事变,果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说本国抵抗力量“非法抗日”并重兵围剿,纵观整个二战史,也是全球独一份了。

难怪凯申的美国爸爸都看不下去了,要求立即停止围剿新四军,否则断美援。

正如1940年11月6日谭震林在《东路一年》里所说:

“27年(即1938年)的10月,本着开展上海近郊游击战争的意志,向东行进。浒墅关之战,虹桥机场之行,已使沉默的上海近郊,变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

——《东路一年》,谭震林

那句歌词所唱: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这正是新四军主力老六团把日军占领的上海搞得天翻地覆、烽火连天。

说上海抗战只有八佰的,新四军浦东支队和淞沪支队了解一下。

新四军浦东支队1940年成立时,只有12个人。

浦东在哪里,不用我说了吧。

新四军主力部队的行动,使上海到南京一线焕发了令人鼓舞的抗日新形势。各地纷纷成立各界人民抗日联合会,建立了抗日政权,推行“二五减租”,解决民生问题。

随后新四军又转战南京,

直插敌心脏,纵横金陵城下,频频出击日军交通线,炸的津浦线多次停摆。到了1943年,新四军第二师干脆把师部设在与南京只有一江之隔的来安县了。

而此时把南京当首都的果党,还在几千公里外的重庆。

侵华日军独立步兵第56大队的日本老兵梶野渡回忆:

“铁路两侧五百米之外便是中国抵抗军(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四河子据点只有六名日军,每次出去巡逻,都有一种命悬一线的恐惧。”

——(《华中特务工作秘藏写真帖》,广中一成(日),2011年)

继淞沪失利、南京被屠,国民党军连续溃败之后,新四军却纵横金陵城下,鏖战黄浦江边,频频重创日军,轰轰烈烈的建立根据地,在这里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1945年,在南京、上海等地坚守了6年之久的新四军发动大反攻,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此时果党还在几千公里外的四川,新四军浦东支队却直接从上海城下反攻了。

新四军的顽强战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中流砥柱”。

历史铭记每一个突入侵略者腹地的抵抗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寇可往,我亦可往。这才是“上海还在”的真正原因。


……………ps:

哦对了,游过河给八百壮士送国旗的爱国女学生杨慧敏,后来被果党抓进了渣滓洞。

果粉是看不见的。

给八百壮士送国旗的女学生杨慧敏,因受命托运军统头子戴笠意中人胡蝶的行李被抢劫,被胡蝶怀恨在心。戴笠将杨慧敏逮捕押送重庆,监禁在石灰市稽查处看守所,随后转解息烽集中营。1945年,又送往渣滓洞。

杨惠敏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感慨万分地说:“我是天天以泪洗面。流不尽的眼泪!我痛哭,我呼天,我祷告神明,因为,胡蝶把我毁了,她毁了我一生灿烂的前程(我正拟赴美留学)!她杀死了一颗赤忱火热的爱国心,她侮辱了我冒险献旗给八百壮士的壮举,她以小人之心伤害了正人君子的自尊……”

原国民党军统司法处人员透露,杨慧敏案早在1943年即已查清。并作了杨慧敏无偷窃嫌疑的结论,请戴笠给予无罪释放,但戴笠故意压住不批。

这就是果党干出来的事。

我怼的不是八百壮士,怼的是八佰。

我怼的不是谢晋元,是果粉和凯申。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为,噼里啪啦把什么都打光了,庆幸自己生的晚。

后来才知道,有那么多地方照样歌舞升平,日子过得不紧不慢,还顺带发点战争小财,过得有滋有味。

譬如,里约热内卢、里斯本、果阿……怎么都说的一种语言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喝多了,只说结论,改天更新细节。

1、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初死去,那么他会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没有之一;

2、希特勒非常崇拜拿破仑,德军攻占巴黎后,他将拿破仑儿子的骨灰从维也纳送回巴黎,父子合葬;

3、希特勒一辈子只去过一次巴黎,就是在车厢里签订德法和约的那一次;

4、1939年的德国是德意志人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也是唯一一次;

5、在法国投降前,丘吉尔曾向雷诺表示,如果法国愿意继续抵抗,他将在英国议会推动英法合并,并且以法国为主导;

6、在德国进攻法国时,德国没有任何一型坦克能够在一对一中击败当时法国的主力坦克;

7、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坦克性能远不如英法的主力坦克,但是德国将坦克作为机动工具而不是攻坚工具,而当时德国最厉害的反坦克武器是88mm高射炮,它敲掉的英法苏坦克的数量,大于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坦克击毁地方坦克数量;

8、欧洲战场才是空战的炼狱,太平洋战场前期神乎其神的零式战斗机,跟德国的BF109比起来就是渣渣;

9、虽然零式战斗机的性能远不如BF109,但是由于BF109采用了流水化生产线,其价钱只有零式的1/3。

10、攻占法国后,希特勒多次给丘吉尔台阶下,表示愿意同英国和谈,都被丘吉尔坚决拒绝;

11、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开始了第二轮大清洗,凡是没有战死的前线指挥官,基本都被枪决了(本来的意思是苏德战争前期苏联溃败时,有大批军官因放弃阵地被处决,巴甫洛夫是第一位,也是被枪决的将领中军衔最高的,之后陆续有238位少将以上军官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12、罗斯福连任第三届总统时,美国并没有参战;

13、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给予德国的帮助,总体而言不如罗马尼亚;

14、二战期间给予苏联数条决定命运信息的苏联间谍佐尔格,是日耳曼人,他爹是德国人;

15、巴巴罗萨计划的那个巴巴罗萨,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最主要的功绩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揍意大利;

16、古德里安是德军战绩最辉煌的前线指挥官,我想去掉之一,但是怕杠精较真,那就加上之三,但是古德里安始终没有被封为元帅;

17、巴巴罗萨计划是完美的、没有任何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1941年俄罗斯的冬天,来得早了些;

18、德国军人的素质和战斗力是二战中最高的,如果给予相同数量的军队、人口,再加上充足的燃油,美苏加起来也打不过德国;

19、曼施坦因是整个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战役指挥官,没有之一;

20、1943年之前,希特勒的最大失误是,在德国新一代坦克选型时,选择了MAN公司的黑豹,没有选择戴姆勒奔驰公司的高仿T-34。

戴勒姆奔驰的方案几乎是T-34坦克的德军翻版,设计简单,采用了众多T-34的简单技术,比如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及履带等。这些都让这款坦克具有T-34的大部分优点,性能优越,结构简单。而MAN公司的方案以传统德国坦克技术做为基础,设计出了一个精密且高效能的作战机器,采用了很多新式技术,兼有了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的优势。当然,它最大的问题是,难于生产。

21、单以坦克性能而论,T-34在二战形形色色的坦克中甚至排不进前五。但是,这型坦克在机动和攻坚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也就是机动性还好,还具备一定攻坚能力,更可怕的是它还易于生产。所以,这就是完美的坦克。

22、苏德战争真的不是苏联打德国,而是苏联打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法国、波兰的供给,以上合计,打苏联。

23、美国取得战争转折点,也就是中途岛海战和瓜岛胜利的那会儿,美国的战争机器还没有展现出威力。也就是说,此时美军处在海上的绝对劣势中。

24、美军在二战中死了超过10万名飞行员(表述不太准确,评论中已经被更正)。

26、巴顿除了装逼什么也不会,这一点他跟麦克阿瑟有点像(有点夸张,本来的意思是他的名声跟他的战绩不匹配)。

27、二战爆发前,苏联的坦克数量超过英、法、德、美、日的总和。

28、二战拯救世界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

先这些吧。

12.26更新。

苦逼加班,随手再写几条。

29、从拿破仑时代开始,英国直接参战的欧陆战争,英国从来没输过。

30、现在普遍观点认为,德军在敦刻尔克外围停住是个失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少消灭30万人的有生力量对德军而言并不是太大的失误,希特勒没有趁此机会渡海才是致命问题,这是过去一百五十年以来最佳渡海时机。你要知道,帮助30万英法军队撤退的船只,不是海军的巡洋舰和航母,只是渔船、货船而已。

31、希特勒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失误是,在法国投降后,他没有立刻命令维希政府将法国海军舰队从非洲殖民地召回,给了英国人将他们各个击沉的机会。法国当时有两艘与俾斯麦级相当的黎塞留级。

32、二战美国援助苏联的飞机约占苏联产量的10%,坦克约占苏联产量的7%,火炮仅仅占到苏联产量的1.5%。但是美国人援助的汽车、卡车数量几乎与苏联战时产量持平,而德国当时很多步兵师还是骡马运输状态,这在东欧草原差距特别明显。

33、苏德战争前:

英法都是将坦克作为掩护步兵攻坚的工具,所以其坦克的特征是重型、重装甲、强火力、慢。

而德国将坦克作为战略机动的工具,所以其坦克机动性好,但火力弱、装甲薄。

苏德战争后,面对苏联的kv2、T34,德国发现即使他们的坦克能够完成战略迂回,但还是要等着88mm炮来了才能敲掉这些坦克,于是,它又开始将坦克作为攻坚工具。设计出了虎豹。

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34、早期古德里安指挥部队演练闪击战时,德国没有一辆坦克,士兵使用的“坦克”是四周钉上木板的汽车。

35、最早提出装甲力量集中使用理论的人是英国人富勒,最早提出防御装甲力量集中突破的“大纵深理论”的人是苏联人图哈切夫斯基。

前者一直郁郁不得志,临退休了才混了个少将,后者在1937年被处决。

36、德军进入巴黎时,马奇诺防线仍然固若金汤,未被攻破。

37、北非战场并不是希特勒的预定计划,只是意大利人从利比亚去偷袭埃及,被英国人反推,几乎要被赶出非洲了,希特勒才决定拉兄弟一把的。

38、二战期间除了德国盟国外给予德国最大支援的是瑞典,瑞典王室和政府跟纳粹都有广泛联系,此时的瑞典王室的老祖宗是拿破仑的前女友的老公,贝尔纳多特,拿破仑时期他就是个二五仔。

39、斯大林长子被俘的事儿很多人可能知道,斯大林不用被俘的德国元帅换儿子很多人可能也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联慈父的长子雅科夫被俘时的军衔,仅仅是上尉而已。

40、根据最新的基因测序,希特勒血统的父系源头是柏柏尔人,柏柏尔是个北非民族,是黑白混血。混血的双方一方是非洲E系黑人,另一方是中东闪米特人。闪米特人有两大后裔,一个是阿拉伯人,一个是犹太人。




              

相关话题

  希特勒当政时有没有屠杀过残疾人和一些先天疾病患者? 
  你喜欢哪些二战飞机?最喜欢何型号? 
  纳粹德国的狩猎部是个什么部门? 
  二战以来武器进步最小的领域是哪个(些)? 
  轰炸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是美国投的还是苏联投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会战,这两场战役哪场战役意义更重大?哪场更重要? 
  二战时期德军为什在没有击败英国的情况下攻打苏联?而且古德里安军团已经迅速扑向莫斯科,却被命令攻打基辅? 
  如果二战纳粹赢了,世界将是怎样的? 
  假如二战日本中途岛战役之前选择与盟军和平谈判会怎么样?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二战时德军比美军强? 

前一个讨论
外国人能不能听懂我们骂人的话?
下一个讨论
柴荣真的比宋太祖、太宗强吗?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