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纯粹是商业行为,因为《数码宝贝》曾经“去初代化”和“开拓新用户”的尝试在2003年~2012年之间全面失败了,整个IP基本盘已经全部以初代动画观众以及老玩家为主体,由于新鲜血液较少,粉丝群体“高龄化”,商业上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以初代怀旧为招牌,消费情怀,这就是《数码宝贝》目前的策略,属于正常商业行为,无关是非对错。
万代何尝不想脱离初代动画,把《数码宝贝》做成“大众向IP”,代代更新,永不完结?然而现实极其骨感,“创新”商业反响很惨淡,最终只能无奈地在2010年~2012年之间调整策略,围绕初代动画展开,不是万代和东映不想离开初代,是如果不想赔本赚吆喝,不得不捆绑初代情怀卖产品:
首先,必须强调,《数码宝贝》也曾经有过“去初代化”以及“进一步开拓用户”的野心和努力,绝不是最初就准备“躺在初代动画上面吃”的样子,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全都以失败告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代之后的动画和在2005年之后上线的《数码宝贝:物语》系列游戏:
《数码宝贝:驯兽师之王》基本是“去初代化”反响最好的尝试,其初衷之一便是“重置”世界观,这一点在DVD特典小册子——《Memories of Our DIGIMON TAMERS》中有相关制作人的采访记录:
结果就拜托了以前就擅长原创作品的贝泽先生。那时候贝泽先生说「如果能按我的方式做新数码兽就可以的话」,然后我就OK了。这是因为仅是继承此前的东西反正都是不行的,《数码兽》与《小魔女DOREMI》不同,每年登场的孩子成员都会变,那样就会诞生完全不同的人际关系或是不同的个性,于是跟他说这点完全没问题。
——制作人 关弘美
这是创作者的初衷,而从内容上讲,三代动画《数码宝贝 驯兽师之王》则更改了不少初代的设定,比如属性和善恶等等,并由通过秋山辽的客串勾连前作动画和携带机/游戏世界观,除了卡片相关有些槽点之外,剧情、伏笔和主旨都算“首屈一指”的水准,可以说单说剧情绝对是风评、口碑一流的存在。
然而,这一部展现“去初代化”野心的作品《数码宝贝:驯兽师之王》,叫好方面还行,叫座方面可拿不出手:
虽然继承了初代动画人物和世界观的,但是风评上面千夫所指的《数码宝贝02》获得了几乎“持平初代动画”的收视率,周边基本上继承了初代动画的销售额。
而“去初代化”的《数码宝贝:驯兽师之王》的收视率和周边严重下滑,尤其是关乎整个《数码宝贝》发展的周边销售额(周边数码宝贝起家和最大的盈利点)相比初代动画,几乎是“腰斩一半”。
而实际上,这才是刚刚开始,四代之后的周边销售额几乎低到只有三代的一半以下,到六代已经是入不敷出了的亏本买卖了,动画上“去初代化”几乎是全面失败,代价是《数码宝贝》TV动画的完结。(代价就这么惨重)直到今年4月份重启初代动画之前,动画上基本没有什么建树了。
然而,实际上万代其实依旧是“贼心不死”,2016年的《应用怪兽》基本就是一次“借尸还魂”的努力,再一次希望开拓新市场,尽管《应用怪兽》本质上已经不算是《数码宝贝》核心动画序列了,然而反响依旧平平:
2016年的时候,《数码宝贝》请来了当时大热动画《妖怪手表》的剧本负责人加藤阳一,开始结合一些新元素,面向12岁以下少年推出新动画《应用兽》,目的就是跳出数码宝贝的曾经框架,结局依旧惨淡,当时的制作人永富大地曾经也豪言要针对现在的孩子们做动画:
是啊。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讲,数码世界就是智能手机和里边的应用展开的世界吧。那样的话,应用如果是怪兽的话应该会有趣……就这样,与数码兽系谱相连又不是直系,相位不同的世界《数码兽宇宙 应用怪兽》就诞生了。最初还有意见说要摘掉「数码兽」这个词,只用「应用怪兽(应用兽)」上。
——制作人 永富大地
然而无论是收视率、同名漫画、同名游戏在商业上都不算成功。《应用怪兽》续作遥遥无期,无论是游戏、动画还是周边、漫画,都没有再大规模投资的迹象,很有可能无疾而终。
除了硕果仅存的《数码宝贝物语》系列游戏,基本上开拓新玩家、观众的努力全部失败,所以六代动画之后,《数码宝贝》开始调整策略,专心运营初代用户群体和高龄观众/玩家。
其次,新作反响惨淡之后,万代开始反思并且寻找原因,且调整策略,基本是在六代动画前后,已经发现了动画观众“高龄化”的问题,于是开始谋求商业上面的“转型”,转折点就是在2010年到2012年前后。
基本上可以说六代动画《数码宝贝:合体战争》就是《数码宝贝》系列的“转折点”,从这里开始,逐渐朝着“高龄化”进行过渡,目标人群就是“长大之后的初代观众”:
实际上在后台,就发展路线问题,也有很多争论和反思,其中最集中体现的这一矛盾的就是六代动画《数码宝贝:合体战争》前后,万代南梦宫相关人员已经开始“反思”《数码宝贝》系列之后该怎么走下去了:
我心中的转折点,那就是《超合体战争》没跑了。动画《合体战争》的概念并不是从前的「进化」而是「合体」想来获得新的小孩粉丝,然而实际的观众是偏向比当初的目标年龄层更高的人。
——制作人 羽生和正 《Fami通》采访
六代动画播出的时候,《数码宝贝》早就已经“翻盘无望”,做成大众向IP已经是“天方夜谭”,所以,生存下去就是主要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稳固自身基本盘才是关键点。与其继续做早就已经收视率暴死加上周边停产的子供向动画以及全年龄向游戏,还不如转而去“讨好”已经长大的高龄向观众、稳住收益。
实际上《数码宝贝》的受众群体,并不算很广泛,即使在国内外,都只影响了特定的年龄段,六代动画的时候,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初代一路走来的,包括最硬核的携带机玩家:
关于放映中发售的《失落的进化》和《超合体战争》,也是当时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们……也就是从液晶玩具和以前的动画系列开始就追数码兽系列的人们在玩,数据是这么显示的。
——制作人 羽生和正 《Fami通》采访
这一点万代是心知肚明的。万代已经明白《数码宝贝》的基本盘很有限,而且以“老观众”为主体,这些人从初代追到这里,而新鲜血液寥寥无几,根据这种状况,万代开始“转变策略”放弃大众向IP尝试,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回高龄、老观众,尤其是初代受众。
这在后续的动画、游戏中均有体现,各种初代联动和彩蛋,无时无刻不再致敬初代。这成为了《数码宝贝》发展中的“转折点”,之后《数码宝贝》不再以“全年龄大众用户”为目标,而是以“粉丝向”和“高龄向”为目标受众,考虑他们的意见:
动画《合体战争》并不怎么吸引小孩,实际上的观众也是从以前开始就是数码兽粉丝的,他们所追求的玩法并不是合体战争的「合体」,而是跟从前一样的「进化」。结果,《超合体战争》就收到了「这根本不是数码兽!」的严厉评价。
——制作人 羽生和正 《Fami通》采访
这就意味着目标用户群体转变为20年前的动画观众,那么围绕初代展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这基本都是没落的“小众IP”的“必经之路”,一旦出现新鲜血液不足,后继乏力,粉丝群体固化之后,维持基本盘的商业行为就要压过拓展新用户的努力,不得不走向“情怀老粉向”,那就围绕之前的经典作品展开了。
最后,《数码宝贝》近期所有商业策略都围绕着“25~30岁用户群体”展开,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其核心目标用户都是20年前的“初代观众”(5~12岁),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初代动画展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要明白,所有《数码宝贝》的作品,尤其是游戏和动画,目前最核心的受众就是“20年前看过初代动画”的那一批人,这是《数码宝贝》基本盘和最后的一点本钱,然而从这些人身上盈利,不可避免的就是围绕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展开。
比如造势半天,还在“跳票”的《数码宝贝:生存》,游戏制作人就是“冲着”高龄玩家去的,所以其实不必期待有什么太多新系统,因为其手中主要是那一代90后,本着他们操作方便的角度设计的:
羽生:我觉得冒险游戏+模拟RPG应该是数码兽主要目标即25~30岁的游戏玩家所习惯的王道类型。现在来说或许是有些老旧的系统,但那反而是不用说明也能大致把握感觉的类型,觉得就新系列来说能更容易理解游戏内容。当然,也会加入「进化」之类数码兽特有的要素,来体现出数码兽独有的特点。
所以,尽管系统老旧,尽管可能有些游离于时代之外,但是如果能够满足其基本用户的需求,那么应该至少可以收回成本,维持整个IP的生存问题,至于赚多赚少另说。这就是典型的商业思路,和其他无关。
都筑:小孩向很难有的表现在游戏上就能做成了吧。人类,而且还是小孩误入了危险怪兽存在的世界,一般肯定会被杀掉的(笑)。在这些方面,本作中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即使打着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的“旗号”,现在的制作团队到声优早就不是一班人了,只是打着初代复刻旗号赚钱的商业行为而已。因为现在还关注《数码宝贝》的人主体就是特定年龄段,接触过《数码宝贝大冒险》的初代动画观众,这些人已经成家立业,购买力主体,只能照顾他们。
所以,无论《数码宝贝tri》风评多糟糕(国内外都差不多一样的差评),收回成本是100%的了。那么《数码宝贝》应该还会躺在初代动画上面继续赚钱,无论消费情怀也好,还是毁灭口碑也好,因为市场反应如此,动画首先是商品,次要属性才是艺术品,风评口碑在前面前都不太重要的。
《数码宝贝》由盛入衰的“血泪史”,基本简单概括就是:
“去初代化”并且开拓新用户,准备做成“大众向”,结果铩羽而归,损失惨重,入不敷出,吃力不讨好;
“躺在初代上面”吃老本,旱涝保收,虽然变成“小众向”,但是稳定生存,卖情怀赚快钱,低收入低风险;
所以,实际上《数码宝贝》系列是经历了从“子供向”到“高龄向”的转型的,而从头到尾,最核心的考虑都是商业,而非剧情本身,详情可见:
纯粹商业行为考量的话,或许《数码宝贝》现阶段(或者一开始就应该这样)最佳的商业策略就是不断重启初代,围绕情怀做文章,维持自身生存再图发展。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