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有不少人说古代的城防有多么严密,对着城门开炮就是傻,可在历史上用炮攻破城门的例子也不少啊。

比如在抗倭援朝之战中,负责进攻平壤七星门的张世爵就是用大炮轰开了七星门,杀进了平壤城。

当然,张世爵能用炮轰开平壤城七星门也是有前提的。这是平壤七星门的照片:

跟当时的大明比起来,朝鲜的国力基本上算是不值一提,因此平壤虽是朝鲜的都城,但平壤城的城门跟北京城比起来差了不止一点半点,甚至都不如宁远、锦州、大凌河这样的边城有防御力。

所以说,用大炮轰开城门这种操作并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对谁用。对于平壤城乃至于更小的城池来说,大炮轰城的性价比其实还是挺高的。

而对于更坚固的城墙,与其轰击城门,不如直接轰击城墙。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你轰开了城门之后里面还有瓮城,而攻进瓮城的难度是很高的。城墙虽然看起来更坚固,但城墙后面一般却没有什么保护。只要能轰开城墙,士兵一拥而入,这仗也就剩了十之八九。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清末的常州之战。

在当时,清军已经将常州城团团围住,并用大炮轰击常州城。守卫常州城的太平军一开始用棺材和沉船来封堵缺口。后来随着外围阵地逐渐沦陷,清军的轰击越来越猛烈,太平军开始用阵亡士兵的尸体来封堵缺口,但这已经无济于事。最后,常州城被轰开了一条数十丈长的缺口,清军由此攀登而上,夺占了常州城。

这是常州城墙现在的情况,宽度、高度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古代的城池攻防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套路,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将领的技战术差距,都有可能导致双方采取不同的策略。古代直接用大炮轰击城门的例子的确不算多,但翻翻史书也能找出一些记载来。直接断言故人不会用大炮轰城门,也是失之武断了。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个提问就是错的,你怎么知道古人没有对城门开炮呢?

实际上,古代攻城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雨露均沾,并不会集中全力进攻城门或者完全忽略城门。

首先说说,攻打城门是合算的买卖吗?

按照题主的设想,城门应该是一段城墙中最薄弱的环节,集中火力轰开城门,大军鱼贯而入,城池就拿下来了,岂不是爽歪歪?

当我们读历史时,请大家时刻记住一点——人类的科技虽然不断地进步,但智力并没有明显的进化。现在操纵电脑的是原始人的大脑,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咱们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

与常识相反的是,城门并不是古代城池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恰恰是古代城池中最坚固的地方!

拍影视剧的时候,总能看见攻城的军队用很多人推着大木柱子撞城门,很快把城门撞开,然后鱼贯而入。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大城(如南京、北京、长安、开封)的攻城战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象中的城门是这样的——

左右开启的两扇门板。

而实际上大城在战争时期的城门是这样的——

《隋唐演义》中讲的雄阔海怒举千斤闸,就是大城攻防战中的情形。在战争时期,城门并不是左右两扇,而是从上往下落下的一道大闸门,从原理上就是不可能撞开的。

古人在守城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为了防止敌人撞城门,古人特意在城墙上设置了凹槽,放置坚固的闸门,用绞车控制起落。有敌情时,把闸门一放,千军万马也进出不得。像北京正阳门、南京中华门,都有典型的千斤闸结构。

北京正阳门的千斤闸闸板,是用铁皮包裹的实木,高六米,重四千多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想要撞开这种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你撞开了城门,前面等待着你的也绝不是坦途。

因为,当你从外城城门进去以后,面对的会是这样的场景——

瓮城。

为了防止敌人突破城门,古人干脆在城门里又设置了一道城墙。当你打开一扇门后,迎接你的是另一扇门。

而且,瓮城内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极其狭小。而弓箭手早就在四周的城墙上准备就位,面对着前后左右360度无死角的箭雨,只能说祝你好运。

对于没有瓮城的城门来说,想守住也不难。这种城池可能是相对比较小的城市,设施没有那么完善。

如果城门真的被突破了,里面的守军也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进不来。

比如用这个——塞门刀车。

跟城门差不多大的一个东西,前面全是刀子,想要往城里进,顶着刀子往前上吧。一般来讲,攻城的部队都是人挤人,打开城门以后,第一排的士兵们很容易被后面的人推到刀车上,一不留神就成了肉串。

我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只觉得这是个狠人。

哪怕没有这种设备,在城门里放把火也可以。明朝曹钦之乱的时候守军就曾经准备在紫禁城的门里放火。

所以,从古至今的攻城者很多都不把城门作为攻击重点,而是直接选择拆城墙,轻易不去触那个霉头。


那么,用火炮攻击城门,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比如著名的乌尔班巨炮。

君士坦丁堡大战中的乌尔班巨炮,就是奥斯曼苏丹专门用来攻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的,无论是重量还是威力,这种炮都达到了15世纪的巅峰水平。

乌尔班大炮炮重17吨,炮筒厚达20厘米,口径700毫米,炮长五米,发射的花岗岩炮弹重达1400斤,射程达到惊人的一英里。

奥斯曼苏丹制作了几十门这种巨炮,在距离城墙三百米不到的地步累计发射了五千枚炮弹——才把城墙轰开了几个缺口。真正攻破君士坦丁堡的,还是彻地连天的土耳其步兵。

石头城墙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而且,乌尔班大炮有很多问题。由于炮身太重,移动起来极其困难。为了运输一门炮,奥斯曼出动了四百名士兵和六十头牛,工兵在前面平整土地,划出坑道,牛才能勉强拖着大炮前进。想把这种大炮推进到城墙跟前,除非城上的守军是死人。

为什么要拖到城墙前面呢?因为在这个重量下的滑膛炮,准头非常差,只能打一个大概的方向。假如当初的奥斯曼军队真的想用大炮准确轰击城门,恐怕得把大炮再往前前进两百米,那几乎就是脸对脸的轰城门了。

而且,由于膛压已经超过了当时冶金工艺的极限,乌尔班大炮经常炸膛,乌尔班本人就是死于炸膛事故。

虽然乌尔班大炮威力巨大,也的确对君士坦丁堡城墙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但是还是不足以轰塌城墙。人类工事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哪怕在20世纪,日军攻打南京时炮击南京城墙也作用有限,而像比利时列日要塞,苏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种坚固工事,更是逼的德国需要专门为他制造调集巨炮。《孙子兵法》里讲“攻城最下”,是因为攻城这件事真的很难。


我们读历史时,千万不要总觉得“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bug,如果当时的人xxx,不就xxx了吗?”。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古人并不比我们笨,甚至更聪明,我们能想到的,当年的人也一定能想到,没有按照我们的设想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user avatar   caoyu-68-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德胜门,北京现存两座箭楼之一,画面展示的是北侧,也就是对外的一侧,请问城门在哪?


德胜门北京城墙博物馆拍的模型照片,某种程度上比实物更直观。

这就是上图的角度


从城门楼方向看,右侧的门洞是瓮城的门洞,上方的建筑群是城隍庙。


这是一张老照片上色,左侧是箭楼,右侧是城楼,中间城墙包围起来的就是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当然,对于火炮来说无所谓。


但是你打算怎么炮击城门?


有人说因为是都城的原因所以有瓮城,实际上瓮城有很多种,有大有小,但是正常中国的古城墙,多数是有瓮城的。


这是嘉峪关的城门,嘉峪关是双层城墙,3是瓮城,4是瓮城的城门,这个位置也是瓮城城门的常见位置。


苏州城盘门,少见的水陆二合一的城门,可见陆门瓮城城门和门楼门不在一条线上,火炮几乎不可能连续打穿两个门。


顺便说一句,宋代似乎偏爱这种不在一条直线但也没有夹角的翁城城门设计,另外宋代火器不发达,所以相对于完善的瓮城,宋代更喜欢护墙板。


宋代开封城门模型。


再强调一下,不要说大城小镇,只要有可能,都会有瓮城。


这是南方民居的一种,可见也有类似瓮城的设计。


有人提到了西方的棱堡和中式的城墙的关系,区别就在于棱堡是冷兵器基本被淘汰后才完善起来的,而中国目前现存的城墙,基本建于清初之前,对火炮的防御只是一部分要求。


另外棱堡本质上就是要塞,尺度很小,如果中国的城市修建成棱堡同时保持棱堡互相支援的设计,其设计将无比复杂。


亚洲比较有名的棱堡,函馆五棱郭,也就是一个大宅院的面积,这样两个角的距离近,才能互相掩护。离镜头最近的叫三角堡,本质上和瓮城作用很接近,都是保护城门的。


典型的中型棱堡圣彼得堡要塞,说老实话,面积还是不大。


结构非常完美的大型棱堡,老实说,还没故宫大,更别提北京城了,但结构已经非常复杂了。


当然不要小看砖石结构的要塞,别说对前膛了了,对于近代大口径重炮依然有一定价值。


砖石要塞最后的辉煌,布列斯特。


顺便说一句,中国古代守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一定要有足够反击的机动部队,有这样一支部队在城墙的掩护(隐藏动向)和支援(火力支援)下,无论有没有瓮城,火炮都不可能近距离轰击城墙。相反,如果已经没有反击部队了,那么死守往往会变成守死,这种情况下瓮城或者其它完备的工事只能延缓但不能阻止城池的陷落。


user avatar   nryanne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列国守城,若可出城依城而战,则站得高的守军火炮加上城下反冲的守军,足以使攻击方无法完成前突火炮阵地的设置。这种情况下,攻击方自然无法有预谋的轰击城门——但也有瞎打乱打打中城门的情况。

若守军不可出城抗战,经常会拿出预备的砖块条石把城门直接堵上。这时候打城墙和打城门,实际上都是打老厚的砖石,攻击方自然也就没必要炫耀瞄准技术打一小块地方,而是快速漫射啦。

而且,如果是赵宋的守将,甚至还会直接往城门的砖石上浇铁水,彻底封死城门……参见王超于澶渊之盟前封闭定州城门的情况。这时候,城门的防御甚至比城墙还坚固,攻击方又何必去打城门炮呢?

【奉狗关门】


user avatar   srghhh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偶然看见这个问题,随便答几句。

首先,古代人至少没有现在拍电影的那些人那么没脑子。

古代的城门前面,有一个瓮城,瓮城相当于一个小城,套在主城门的外面,起到保护主城门的作用。

主城门开在正面的话,瓮城的城门就开在两侧,正面没有门,没法攻击。

第二,城门前面,还有羊马墙等防御工事,起到遮护的作用。

第三,城门上面和两侧,守方会集中各种武器保护城门,因为城门和城角是最容易被攻击的位置。

第四,古代无论是用火药的大炮,还是发射石弹的配重投石车,都是精度比较低而射速慢,想要直接命中城门较难。

第五,古代城门除了有一道钉有大铜钉的厚木门以外,还有玄门,千斤闸等,即使击碎城门,马上就下玄门,或者落闸。

第六,城门一般不是一道,目前我见过的古代城楼,大部分有前后两道门。

第七,即使城门全部被击碎,甚至城楼被轰塌,城墙被爆破,任然有很多的办法可以驻成临时的防御工事,任然能够起到屏障的作用,用于防守。

举例 ,有一种装备叫——排叉木,就是专门用于防御炮击,作用跟现代的反应装甲类似,木头制造,挡在城墙垛口或者城门前面,攻方放火或者炮击,首先命中排叉木,损坏之后立刻丢弃,马上再换一块,随坏随补,制造很简单,材料随处可得,只要准备充分,可以一直这样更换下去,攻方就一直打不到主目标。

最后,即使城门被攻破,守军可以用刀车或者猛火油车等装备,堵住城门洞,攻方任然无法通过。

电影电视里面表现的,主要是拍摄方便,好看,跟实际上作战差距很大,而且由于道具和经费的限制,对实际情况得还原很少,大家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现代人拍电影没脑子就觉得古代人也傻。

题外话:中国人 的老祖宗建立过地跨两个大洲,两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政权,征服和同化过不知道多少部族,可不是全靠儒家经典,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力量。


多说一句: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且不说中国从来就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即使汉族本身,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起码炎黄子孙,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不可能是一个部族。

另外,唐朝打下高句丽,唐朝的户数几乎增长了五分之一,或者说,可能有五分之一的唐人,是高句丽人的移民。

中国有俄罗斯族,甚至有意大利的几万人在汉朝移民到新疆,那么他们愿意当中国人,难道不要他们吗?

我们不是为了团结而团结,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是包容的,自信的,吸纳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绝,这绝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的奋斗,在残酷的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结果。

如果老美愿意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看也可以接受,我们不怕考验,看是我们同化他们,还是他们同化我们。

对于几百年前,我们土地上存在过的政权,生活过的民族,我们无须狭隘。

越南人说,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越南的,没错啊,可以啊,越南,不就是古代中国的安南府吗,有木棉树的地方是越南的,越南是中国的啊。

韩国人说,东北历史上是高句丽的,甚至山东也是,没错啊,高句丽这个地方,有一千四百年都是属于中国的啊,中国自己的行政区,划给哪个省都行啊啊,恢复菟丝郡也可以啊,我们不在乎接受韩国是中国的一个省,毕竟算多大点事啊是不是。

所以呢,不论汉族还是哪个民族,咱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华民族,无非就是你家住一排一号,我家住三排四号,你喜欢吃辣子,我喜欢喝汤这样的区别而已,其余的都没必要当回事。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也不是没有这样做过。自火药武器和火炮出现后,唐宋时期的还在用木做梁的城门,在元明逐渐被淘汰,全部以拱券砖石城门取代(南宋已经出现拱券砖石城门,只是未普及)。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注意门梁和柱还是木制。木制门结构无法抵御炮弹轰击容易塌陷,或者失火。

而明代城门已经基本都为下面这种样式了。

这就是为了应对火炮这类武器而出现的改进。

至于铁皮包裹的厚重城门,千斤闸之类的设计,我个人推断也是应付火炮才产生的结构。毕竟如果只是对付冲车抛石机,应该不至于选择这类特别复杂沉重的闸门。


user avatar   ebssfj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古代火炮攻城需要抵近射击,而城门作为重点设防区域,火炮是很难运抵有完备设防工事的城门附近,进行所谓攻击城门的,能把火炮运至城门射击的时候,护卫城门的城防工事基本丧失作用了,这个时候你射不射击城门已经没啥意义了。

只有设计不完善的城防工事才会被上来被人火炮抵近直射城门,虽然有战例,但是并不算普遍现象,比如泗川之战明军就用火炮击毁了泗川倭城城门,本子不得已用人弹伪装明军士兵,偷袭点燃了明军火药库。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不是愚人节,但胜似愚人节。

因为就在刚刚——戴森,发布了一款耳机

这款耳机,是「头戴式耳机 + 空气净化器」的结合。

不仅支持主动降噪,解决噪音污染;还支持空气净化,解决空气污染。

一箭双雕。


你没看错,戴森首款「空气净化耳机」真来了——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

这款耳机名为「Dyson Zone」。

初看上去,它的造型充满金属感,就像耳机和口罩的结合体。

主角刚从 2032 年的空气污染重灾区穿越回来,告诉我们音乐和新鲜空气可以一起进入大脑。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第一次觉得戴森能有一个产品和它的名字如此契合。

净化空气

戴森在这款耳机上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

也就是说,让你不仅在家,走进各个城市的雾霾里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Dyson Zone 这里用到了两种净化系统。

首先是移动净化技术。

两侧的耳机腔体内,塞入了「双重净化系统」,内含马达,可以主动吸入外界空气,接着过滤污染和有害气体。



戴森研发出了一种「静电式过滤媒介」。

它能够主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



这样就能把摩托车头套一样的大滤网,变成小尺寸、纤细的滤网,放进耳罩里。



经由过滤之后,外界空气就会传递到前面的面罩里。

然后,就是创新呼吸气流技术。



戴森新创了一种无接触式的面罩。

空气将从耳机两侧进入口鼻中间,然后再从中间呼出,持续输送洁净的气流,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等于直接在你的嘴部打造一个洁净空气的呼吸区。



净化噪音

耳机造型都来了,不能放歌说不过去了。

戴森把移动净化的概念,和声学系统结合,然后 Dyson Zone 就变成了一个能空气净化的耳机了。



这个耳机的耳罩能够完全包裹耳朵,还搭载了主动降噪技术,外部能捕捉外界噪音。



同时,内部配备了一种算法,在噪音接近耳机时进行降噪。



为了保持好的音频质量,戴森还设计了很大的音腔,扬声器驱动器,以及配合宽音域的频率响应。

但具体听感如何,等爱范儿后续来评测吧。

重新定义「耳机」

戴森没做过耳机,但空气净化戴森可是老行家了。

一直以来,戴森每一件产品都在持续创新和颠覆,产品也非常多元,比如无叶无噪音的吹风机、不伤发的卷发棒、能用一辈子的自然光照明灯……



但戴森的核心技术,依然是空气净化。

从一开始的无线无尘袋吸尘器,到能加湿空气、净化空气、取暖和凉风的各类无叶电风扇。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也表示是经过了 30 年的过滤技术积累,研发了 6 年,进行了 500 多个模型的迭代。



2016 年,戴森内部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接着就开始了全球城市的空气调研。

两年后,他们开始测试产品,发现将过滤网放在耳机内,能达到最好的空间净化效果。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耳机要和口罩连在一起。



2019 年开始,产品开始根据不同人脸设计不同模型,继续打造产品内部零件的适用性,还有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融合。

毕竟将一大堆复杂的净化系统,放进两个小小的耳机腔体里,的确不是什么简单事。



最后,才有了这款未来感满满的移动净化设备。

在全球空气污染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实现了便捷的户外空气净化,倒也是一个很符合当下的应景产品。



而且戴森首席执行官 Jim Rowan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过,(中国消费者) 喜欢拥抱新技术,对于颠覆性产品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疫情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呼吸这件事。



不过,它是个空气净化耳机,没有防护等级,不能当防疫口罩用。

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至此出现一个新的可能。


user avatar   cavalry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Mermaid》

《Winter Alice》

《カクザトウ》

《Reminiscence》


user avatar   liang-hui-fe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吴蜀地广人稀呀,就像现在中国胡焕庸线以西领土占64%,人口占6%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可以到百万,而到了明清只能动员十万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曾被寄予厚望的某些高材生,从清华北大毕业后,赴美留学发展不归?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