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mother Russia!
“她好容易才认出这衣衫褴褛的人就是保尔。保尔穿着又破又旧的短褂,一只脚穿着破靴,一只脚穿着一只古怪的套鞋,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有洗过,只有他那对眼睛,那对永远发光的眼睛还跟从前一样。这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象叫化子的衣衫褴褛的人,不久之前还是她所热爱的,世事变得多么快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有谁能比保尔柯察金更苏维埃?
所以,找件破衣服,两只脚穿着不一样的鞋,衣衫褴褛却心胸坦荡的出现在你的女神面前吧,这才是真正的苏维埃。
前提是,你要真正能做到: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只有像我这样发疯地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建设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透了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如果没有,单纯只是为了好看和喊“苏维埃”的高调来装腔作势,那只是叶公好龙,和挂满勋章、阿谀奉承的后期苏联特权阶层没什么区别。
包括某些知乎上用着苏维埃风格头像,取了个俄式id装军事专家的毛孩子们。
出于某些网络流行meme和早期文艺作品的影响下,我发现很多人对于苏联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野蛮粗俗,缺乏品味”的穷国上,或者觉得冷战时期的苏联社会以及时尚都和政治层面一般死气沉沉,要么就是运动装和军装统治天下
然而实际上这种看似带有褒奖意义的刻板印象并不比当时自由世界影视作品里的俄国人好到哪里去
那么苏联时期的人们是穿什么冬装的呢?虽然我手头上素材不算多,但是这些摘取自1980年代中后期的苏联时尚杂志应该有着不错的说服力
如果不看这些图片上的俄语,是不是会让你以为是西方世界的东西呢?虽然时尚杂志不代表着普通大众的穿着,但是最起码证明这些服装还是被苏联人喜欢和接受的,虽然苏东阵营在冷战时期采取的是封闭的体制,但是潮流和文化这种东西可不是铁幕可以挡得住的,再者俄罗斯本身就是时尚之国,所以也说的通。
至于”小布尔乔亚要素”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成立,受到东亚社会主义清教徒的思想影响,很多人甚至把西装都当成了和可口可乐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度的象征品,我想这对于东欧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的,毕竟这些“布尔乔亚”印刷制品可是苏联官方认可出版的
又比如音乐,哪怕是在冷战最高潮的阶段,Disco和Funk/Fusion Jazz在苏东世界也是和自由世界那边平行发展的。虽然发展力度不及西方,但是他们在电影/电视剧乃至影像制品里都是日常的组成要素,而唯一受到阻碍的音乐大概只有当时被认作“不稳定因素”的摇滚而已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许多类似的游戏,总希望用种种的道德悖论让大家对统治者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剥削我24小时工作都是迫不得已,原来让我的孩子去冒险工作是迫不得已,原来他派我们去送死是在下一盘大棋………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感谢寒霜朋克,感谢11bit,让我们在这个游戏中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大棋,
小人们被冻死,被饿死,被抛弃,绝望的呼喊,愤怒的抱怨,甚至怒而破坏、叛乱,
都只是因为你菜!
原来,我们本可以让我们的人民,有饭吃,不受冻,勇于探索,积极乐观,活的,像个人一样。
我们本可以做到,我们本就应该做到。
领导者们,本就应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