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3年在北京我的老部队参加了当年的冬季适应性训练,起点北京西南部荒野郊区,终点河北承德一线。行动方式为步行行军和摩托化机动, 期间时间为十天。
因为南方新兵刚下连,缺乏御寒和保暖经验,十天内连队120人冻伤超过25人,冻伤严重者至少有6人。
大部分为脸部,耳部,手部和脚部冻伤,轻伤者守冻伤部位为肿胀,瘙痒疼痛,后来恶化为冻伤部位破裂,流脓,四肢冻伤者多半丧失行动能力和工作能力,有耳部冻伤者出现耳朵几乎冻掉的情况,面部冻伤者有的出现了面部大面积皲裂,流脓,溃烂的情况。
严重者不得不退出适应性训练,乘坐车辆返回部队驻地进行救治。
分割线------------------------------------------------
在当时气温最高时实在出发的头几天的白天,在北京郊区附近,气候较温和,阳光较温暖,白天温度在零下8度左右。气温最低时时在靠近承德南部的晚上,刮风下雪,温度骤降到零下21度,帐篷内温度是零下16度,滴水成冰,很多人在当晚因呼吸呼出的水汽导致鼻子冻伤。
白天下雪也给部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在行军途中多次发生汽车陷入雪中和汽车打滑发生事故,最后解决方案是是所有人下车步行,拿着工具清扫路上积雪,然后拉拽陷雪的汽车,继续前进,直到最后冒着风雪赶到了计划中的扎营地,我们就立即开始扎营。
但是巨大风雪和积雪导致帐篷展开及其困难,最后是司机们一个负责扫雪,两个负责抡锤子打地钉,六个步兵负责展开帐篷。风大雪急,刚扫完的雪立马又浮上一层,地面被冻的地钉根本打不进去,展开帐篷又因为风大的原因导致帐篷盖被吹走好几次,最后只能安排四个人按住帐篷盖,但是这又导致了人手短缺,又减缓了效率。展开帐篷的人员由于操作原因不能带手套,只能光手操作,寒冷的气温几乎瞬间就让他们的手失去知觉,只能在冻僵状态下工作,平时十分钟就能展开的帐篷最后用了40分钟。
然后取暖用的煤炉子是我负责点燃的,因为急剧的降雪和大风,让我的炉子根本升不起来,没办法用了汽油和柴油当助燃剂才勉强点着。
营地搭好后,三个司机中负责扫雪和打地钉的因为剧烈运动出了汗又被风雪吹了,当晚就发烧到38度,那个扶钉子的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体温过低,又给冻感冒了。在这个温度下感冒发烧简直就是致命的,还好我们有一个医疗车和医疗队跟着。搭帐篷的六个人手全部冻伤,丧失一半的工作能力。这还只是我们一个连的情况,其实当晚整个团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减员。
分割线----------------------------------------------------
晚上睡觉后为了安全,熄灭了燃煤的炉子,所有人挤在帐篷内的两个门板上睡觉,只能侧身挤在一起,三米宽的板上要躺着20多个人,一个人只有不到20厘米的平均面积。
我们脱下鞋子之后,很多人的脚都被冻麻木了,甚至是冻伤了,有的人因为走路出脚汗又被低温冻了,有的是雪进入靴子后化为雪水,还有的就是干脆就是被直接隔靴冻僵。
帐篷内冷极了,真的是让人冷到精神麻木,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我把棉帽改在我的脸上全身只有鼻孔漏出来,在那种环境下必须要脱光衣服睡觉,否则第二天起床就会迅速冻伤,但是第二天起床,还是有很多人的鼻子被冻伤了,我很幸运,我没有。
但是持续的风雪也不能让人安稳的在寒冷中煎熬到天亮,帐篷顶的积雪已经到了危及安全的地步,需要晚上站岗的人定时清理,晚上的岗哨一个小时一个人,有营地中有正在燃烧的取暖炉,他们在难以忍受寒冷时回去靠近炉子来回复一下体温,每个人还带着一升高度烈酒,用来临时取暖。在暴烈风雪和致命的低温中坚持一个小时真的是一种绝望的煎熬,夜间岗哨也是冻伤的高发原因。
第二天醒来,我们要在几十秒穿好衣服,稍微慢一点,就会因为体温大量流失而冻出伤病,然后忍着凌晨5点这段全天最冷的时间的低温,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收拾好营地的帐篷,火炉。炊事班要在冰天雪地里做好饭菜,在零下二十度的温度下,二摄氏度的冷水都让人觉得无比温暖,这个水是他们事先准备的。
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后我们拖着疲惫寒冷的身体,打着麻木恍惚的精神走到了承德南部的集结点,最后统一乘车回归部队驻地,途中又发生了两次因积雪和雪滑导致的事故,下车清理前路后进入了高速公路,才勉强通顺起来回到了驻地。当回到驻地后,我就像从一场寒冷的梦魇中醒来一样,虚幻又真实,温暖又寒冷。
回到驻地之后我们统一处理了冻伤和低温病,整个团的人都需要处理,军医们忙了个底朝天,随拉练队伍一起走的三个军医和几个医护员还好没有冻伤,但是感冒了几个。
分割线----------------------------------------------------------
后来,第二天冬天我随着部队去了南方湖南南部一带备勤,在哪里象征性的来了一次拉练,那个温暖的温度,舒适的路况,安详的天气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在南方服役和生活的的美好,途中遭遇的所谓魔法攻击的冬季雪夹雨和当年在承德遭遇的恐怖暴风雪相比,如同和风细雨一样,让我丝毫体会不到恐惧,窘迫,紧张,欲逃而无路可退,想死而求死不快中的任何一种的五分之一。我的那些和我一起经历了一切的南方战友,我也从未听他们说过南方比北方更冷这样的无稽之谈,即便是听到有人这么说,也会不屑一顾,毕竟没受过冻的人,不会理解寒冷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怎样的。
南方室内那是真冷啊。
坐标厦门,在室外时手上拿一件衣服,到了室内要穿上。
打游戏时面前要放一个热水杯,随时暖手,否则会冻僵。
洗个热水澡后十分钟睡不着的话,要再洗一遍,否则手脚冰凉,无法入睡。。。。
南方的冷是让你无处可躲,里面外面一样冷,北方是外面冷,屋里热。
我那个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理论看腻了吗?再来看一下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就体现为暖气问题。
北方的暖气最初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中的“温”的问题:它要确保北方人民不会冻死——没有暖气的北方是会冻死人的。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成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此时我们意识到,有了暖气的北方不仅不会冻死人,大家还可以在屋里穿短袖,打赤膊,吃冰棍,过着神仙般的好日子。
与此相对,从前的南方不会有冻死的问题,大家都能保证“温饱”中的“温”,在低水平的“温饱”阶段,暖气是一个无意义的产品。但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成追求美好生活,特别是看到北方有了暖气之后可以冬天穿短袖、打赤膊、吃冰棍,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的时候,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冷”——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南方冬天实际温度有多低,而是由于暖气/室内供暖设备不普及而导致的(这一维度上的)美好生活质量低于北方,因此我们才说“南方比北方冷”。
而从对温饱的追求转变为对在屋内穿短袖、打赤膊、吃冰棍的神仙般的日子的享受型生活的追求是近十几年来社会生活剧烈进步的结果,因此我们才在“这两年”才开始听说所谓南方比北方冷。冷实际上是“体感舒适”这一矛盾。而这一矛盾的主要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由“不冻死”这一从前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在室内穿短袖、打赤膊、吃冰棍,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一从前的次要矛盾。而许多取笑南方人无病呻吟的答案实际上正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典型,他们忽视了社会进步对“冷”这一概念所造成的影响,片面强调客观因素与客观事实。
附,长沙气温:
从对美好生活已经追求了很多年的德国的视角来看(我们宿舍楼,16度以下开始供暖),该城市应该从十月到次年四月都提供暖气。
实际如何呢?
因此,有个四川的同学(她在人大读的硕士)曾经表示,毕业后一定要回北京,因为有!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