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南京之役,郑成功的兵力是多少(正兵)张煌言所部战兵人数是多少? 第1页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段时间也陆陆续续了看了一些资料,之后可能考虑会专门出个文章,这里简单说一下

第一个问题,北伐明军虽然不少,但也没想象中的多。有赖于中国文人感人的数学水平,北伐军队数量在各种笔记中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庞大的,《闽海纪要》宣称甲士十万,《海上见闻录》宣称甲士五万,伏兵十余万,就连出自郑军旧将后人记载的《台湾外纪》也宣称合计十万。但是其中记述颇多错漏之处,比如《台湾外纪》宣称把臣兴、林察也在北伐军中,但实际上两人一个死了,一个则被指定留守厦门老家。

统计明军兵力,我认为参考杨英《从征实录》中番号的相关记载进行推算是最可行的方法,毕竟所有记载中他是唯一能接触当时明军实际军务的当事人,而且虽然实录对郑成功多有曲笔回护,但在番号上造假没有任何意义。杨英虽未详细记载1658年北伐行动时的部队番号,但1659年军事行动的记载颇详,不计水师,明军出动了:藩卫中军、左右武卫、左右虎卫;中、左、右、后四提督;中、左、右、后、前五冲镇;左、右两先锋;宣毅左、前、后三镇;援剿右、后两镇;前锋镇、后劲镇、正兵镇、五军张英及张煌言部,共计26镇。各镇兵力不一从1000到3000均有,但左右武卫、左右虎卫四镇兵力杨英有详细记载,“每鎮四協,並火攻領兵計上戰官將一千二百員名”,不过四支亲卫军本来就是从各镇精挑细选而来,其人数并不能代表明军各镇的普遍人数,但也并不会比明军各镇的平均人数少上太多,那么每镇战兵1500-2000人应该是普遍状态,据此明军战兵少则3万多则6万,我个人倾向于4-4.5万(内含6000铁甲)。从兵力上讲明军集结起来的4、5万战兵确实已是相当雄厚,对江南任何一座城市的驻防清军都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如果考虑江浙两省清军总兵力的话并没有太过明显的优势,剩下的大量随行人员则是难以直接投入战场的伙夫、水兵和大量的家眷。

此外,到南京城下时,援剿左镇留在瓜州,右虎卫部分和后冲镇留在镇江,左冲镇被拨去保护家眷没有登陆,张煌言部去了芜湖,后面决战的时候先是前锋镇和中冲镇在前一天被重创,然后因为地理原因右提督、宣毅后镇、正兵镇根本赶不到战场,那么实际应该就是15、6镇明军不到3万人迎战收拢各路援军后大概1.5万左右的梁化凤部清军,虽然输了还是很蛋疼,但还没费拉到清廷自己吹的“一万铁骑大破十万海寇”那么离谱。


第二,连夜移营是因为之前明军的布阵就很不合理,仪凤门的前锋镇和中冲镇被击溃后,明军的防线出现了很大的危机,移营也是没有办法,当然这个过程中国姓两次布阵都有很大问题,锅还是得接好。

这个事还是得从到南京的七月初说起,以及一些具体分析要结合地图来看,明军到观音门附近是七号,这个时候清军因为兵力不足全部龟缩到内城了。之后国姓花了好几天调整部署,三天后大军才从观音门走到仪凤门附近... 当然这个也没啥,因为十号,国姓下令全军登陆仪凤门附近,在狮子山山脚下营。为什么选这里,看地图,仪凤门几乎是南京内城离长江最近的一个门,最关键的是北部的制高点狮子山就在仪凤门附近,夺取仪凤门就能顺势拿下狮子山,之后凭高俯瞰,南京可一鼓而下,而这个时候梁化凤和蒋国柱的援兵都还没到南京,管效忠手上只有从镇江逃回的残兵和荆州来的部分八旗援军(装备还没拿齐)!如果第二天,国姓下令各镇强攻仪凤门,那我们估计也不需要讨论这个问题了。然而...

第二天,明军截获了管效忠的一封求援信,“南京總督管效忠自鎮江敗回,且將防城器椇料理,並差往蘇松等處討援兵,並帶報急燕都,奏請救援,稱藩師二十萬,戰船千餘艘,俱全身是鐵,箭射不透,刀斬不入,瓜鎮二戰敗回者魂魄尤驚,策戰者鞠縮不前”里面很是夸大了一番郑军的军势,国姓看了后哈哈大笑,“喜曰:『似此,南都必降矣』”,之后管效忠果然还送来了投降信,按不同笔记的说法潘庚钟和甘辉都提醒过小心诈降,然而又是一句flag话“必使管效忠知我手段!”不知道大木兄在高兴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並差往蘇松等處討援兵”这句话。

之后,国姓做了个南京之战下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决策,他把集结在仪凤门附近的大军散开了,然而也不是将大军分散到进出南京城的几条交通要道附件来围城,而是真的饶着仪凤门一字排开布阵,前锋镇和中冲镇部署在仪凤门,右提督、宣毅后镇、正兵镇和部分水师部署在西面的汉西门(石城门)和江东桥附近,他本人的亲军以及主力在幕府山(石灰山)一线依次排开延伸到仪凤门。但这个布阵问题很大,明军以仪凤门为支点,在南京城北、西两侧展开,但南京城北西本来就被长江包裹,明军在这里握有绝对水师优势,清廷援军绝不会冒险从这里入城。而城南、东明军没有部署一兵一卒,说是围城但实际上除了分散己方兵力外围了个寂寞还差不多,而且全靠仪凤门附近的前锋镇和中冲镇撑起全军的联系,一旦仪凤门大营失守,西侧的右提督、宣毅后镇、正兵镇就会被隔绝在主力之外。顾老对此评价到“这实在是一种奇异的部署”,吐槽的非常到位。

事实也是,十四日梁化凤赶到南京时,明军不要说出兵阻拦,对此可能都一无所觉。回归明军视线,之后十六日清军做了第一次进攻尝试,但被前锋镇击退,这个时候老将甘辉可能已经看出了风险,但他没有明说这个问题,而是表示大军与其久坐城下,不如立刻攻城,考虑到明军实际才在南京待了一周时间,我认为甘辉这么做其实是变相提醒。

之后,郑成功也几乎发觉了这个问题,派去排查各营的杨英回来后提到仪凤门的前锋镇状态并不是很好,因此国姓本来已经命令左提督去协守前锋镇。但前锋镇总制余新拍胸脯表示,萌大奶,大炮安的好好的,鞑虏过不来,于是最后一次可能改变战局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之后,国姓在军营里几乎天天都听到上游张煌言又收取了某个府县以及周边士绅秘密向他纳款的好消息,就这么到了二十二日。

当天上午,清军首先和前锋镇炮战,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仪凤门附近的地形,没错狮子山制高点可是还在清军手里,因此...这次炮战明军之前部署的火炮被挨个点名,然后清军大队出击。前锋镇几乎全军覆没,中冲镇被重创,部分清军借此出城扎营。到此,之前所有的傲慢自大都将付出代价。

仪凤门之战最重要的结果是战略主动权就此易手了,之前提到过由于仪凤门的位置太过重要,不解决明军在这里的攻城威胁前,清军是不能自由选择出击时机和地点的。而现在,钉子被拔掉了,清军可以自由出城作战了,而明军则被割裂成北、西两个部分。

因此,当天夜里的移营本身倒没什么好吐槽的,第二天眼看就要决战了,但明军之前的布阵还是“围城”时的分散态势,不移营明天也一样药丸。但是吧,国姓将左先锋、中提督、五军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锋镇在内的大量兵力放在山里,留守山下大路的各镇兵力并不雄厚,怎么说呢,历史上有个叫马谡的也这么干了,之后我觉得就是街亭名场面再演,清军兵分两路,一路从神策门出动沿大路进攻,一路出城后绕到石灰山后进攻明军山上各部,明军山上各部被山头割裂导致被各个击破,山下大路的左武卫、左虎卫、后提督被优势兵力击溃,最后全盘崩溃,好在西侧的右提督、宣毅后镇、正兵镇,留守的左冲镇反而因祸得福,得以保留完整建制掩护明军撤退。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过于苛责国姓我觉得也不对,事实上1659年北伐已经因为去年的风暴错过了最好时机,这次北伐的窗口期和容错率都很小,之后有空会细写,其实国姓之前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和欺敌工作,然而这次北伐已容不下一次失误了,南京城下的他的一丝傲慢、自大以及潜意识里想少死人的侥幸,已足够将整个北伐都葬送掉了。


user avatar   wei-yun-dong-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user avatar   ZhangMingz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明末的小冰河期是否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长住南京的人是否对日本人更有恨意? 
  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比较如何?注意,不是单个对比,是三朝对比。 
  2020 年南马本月即将开跑,你之前参加过南京的马拉松比赛吗?过程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崇祯为什么在政治上还不如没接受帝王教育的皇太极? 
  看《南明史》快被气死了怎么办? 
  明朝那些事和三国演义那个写的更好? 
  明朝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满清敢有人指着鼻子骂皇帝吗??? 
  如果你是明朝中期皇帝,你会推行什么样的改革? 
  想问一下诸位大佬,为啥明粉死咬着清朝不放? 

前一个讨论
哪些文学作品中时间的流逝令你感慨万千?
下一个讨论
川航8633事故之后,会不会让各个航空公司更愿意接收空军退役飞行员?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