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些很明显的谣言还有这么多人信? 第1页

  

user avatar   yet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现象也有个别名,即虚假真实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 -- 即假的看多了,就成真了(三人成虎)。

最新的研究[1]就发现,当我们谣言看得越多,便越有可能将这些谣言“分享”传播出去。

同时,又因为谣言抓眼球的特性,使得它们更容易进行病毒式传播,造成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结果[2]。这个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谣言的渗透速度要远高于真相,研究数据表明前1%的谣言,能渗透到1000 - 100,000的人群,而真相则显得寒酸很多,很少有真相达到1000人的覆盖面。

这个结论也在侧面说明,为什么中老年人会更容易中招:因为中老年年龄段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交圈,更容易被谣言所侵蚀然后相互分享。也正因为长期暴露在谣言下,即使自己的子女,最终也难以说服他们。

换言之,如果我们经常接触相似谣言的话,由于长期暴露带来的熟悉感,我们大脑就会更为“流畅”地处理这些“谣言”信息,即使我们觉察到这些信息可能是假的,但同时仍会感到这些信息的“真实”[3]

另外,由于我们的直觉经常会驱动内在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在分享谣言时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负罪感反而较低,因为这些谣言经常出现在朋友圈,“口耳相传”,就出现了“大家都转了,我转发一下也没事”的心态。

很多时候,如题干所说,谣言是如此的明显和错漏百出,但设想一下,当你的亲朋好友都在传播这个谣言时,你是不是会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错了,而不是坚持真理呢?

总的来说,由于人类天生的认知偏差局限,想要杜绝扼制谣言,假新闻几乎是不可能是事情。但是当自己遇上类似的谣言,假新闻时,不妨先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逻辑进行推理,不要急着传播,也算减少谣言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了。

参考

  1. ^ Effron, D. A., & Raj, M. (2019). Misinformation and morality: encountering fake-news headlines makes them seem less unethical to publish and sha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9887896.
  2. ^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3. ^ Brashier, N. M., Eliseev, E. D., & Marsh, E. J. (2020). An Initial Accuracy Focus Prevents Illusory Truth. Cognition,, 104054-104054.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我们得以再次体会到社交网络里铺天盖地的谣言是一种什么感受了。

这些谣言虽然花里胡哨、形态各异,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带来伤害。

伤害个人、伤害群体,危害社会,甚至危害国家。

因为,谣言不仅可以搞得社会上人心惶惶,也可以让部分人终于有了大开阴谋论的机会,就连去年非洲猪瘟扩散了大半年才抬起的猪肉价格,一夜之间就被某些言论带动下的双黄连销量锤爆了昂起的猪头:合着卖肉的还真比不过收智商税的。

说起这个,我不由想起了楼下大妈非典时期囤到现在还没有喝完的板蓝根;隔壁大爷福岛核泄漏时抢购的盐现在还一天一把地放。

仔细想想倒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大爷是为了快些吃完,另一方面可能是迫切想用上「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来教训让他天天戴口罩的不信科学不争气不让人省心的小孙儿。

不过话说回来,一些足可以假乱真、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的谣言被广泛传播、转发和信以为真也就算了,就连一些离谱到不能再离谱些的谣言居然也有着广泛的市场,一度甚嚣尘上。

那这是因为什么呢?


1、谣言也有鲜明亮丽的外衣

谣言多种多样,骗人的姿势花里胡哨,但大多数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以操纵其认知。

如膜拜权威(假借某某日报报道、某某研究指出);

如好奇猎奇(母猪下崽后开口,吃九个鸡蛋还有救);

缺乏安全感(初期某地某小区有多少人确诊);

阴谋论心理(美国人投病毒)等。

不怕谣言太聪明,就怕谣言懂得包装自己。

小样儿,你以为你穿个马甲就我就不认识了?

嘿,有人还真不认识。


2、智商盆地:难以忽略的因素

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如果你以为说的是一夜把双黄连抢到脱销的群众那就错了,事实上指的是把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都抢到脱销的那群朋友。

注:兽用双黄连被抢到下架

注:双黄莲蓉月饼被抢完下架

抢双黄连尚在情理之中,和鸡鸭鹅抢兽用双黄连良心不会痛么?

人家双黄莲蓉月饼就满头问号:我两个蛋黄加莲蓉就怎么变成药了?

嗯...两个蛋黄不行,九个或许就行了。


3、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

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所接受信息顺序的影响,被先入为主所支配,如体现在首因效应和锚定效应上。

这会带来一种思维定式,对于第一信息过于看重,难以适应和接受新信息和新情况,往往基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去推论。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又碰到真相或辟谣信息姗姗来迟...

二者碰撞间,遇上了人们恰好有的一种本能:

人们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此源于人们的认知倾向于稳定,却无论其对错。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视掉。(见于证实偏见 - 百科

这就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一种选择性心理,即人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比如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其中,也可能涉及到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

换言之,即是人们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如果你要更正那些人的某些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这反而会加深他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和对纠正方产生不信任。

真相和辟谣开向谣言的枪,却打向了自己。


4、即使心底里不怎么相信,但还是选择相信?

还有一部分人信任和转发谣言,出于保护家庭安全的心理,毕竟为了家嘛!

此外,还可能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

从众,跟着大众一起转发、跟着大众一起做,别人吃鸡蛋你也吃鸡蛋,别人买双黄连你也买双黄连...即使他们不怎么相信。

为的是什么?

万一真的有效呢?我不吃万一得病了怎么办?吃了又不会吃坏。

和大众一致的跟风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

不管有没有效,至少心里舒坦了。


参考:

袁谅.微信谣言的受众心理研究.传播力研究.2018年(07):54-55

陈雪薇.谣言传播中受众恐慌心理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01)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杨嘉琪.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安徽大学.2018年(10)




  

相关话题

  1860 年 12 月 24 日中国发生了什么? 
  如何看待“女性不会拿自己清白对别人进行诬陷”和“男性才好色,女性不好色”这两句话? 
  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崔永元的反转基因行动,反转基因到底伤害了谁? 
  中药可靠吗? 
  如何看待云南瑞丽接收几万罗兴亚人的传闻? 
  有多少人“被取关”@不老的老回,请留下你的回答,我们做个统计? 
  所谓的全球十大禁曲是真的吗? 
  动车吸烟者将入黑名单并限制购票,是否存在铁路部门侵犯公民隐私、滥用乘客信息问题? 
  如何评价 BBC 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最近网上有些帖子传吃猪肉有害,并且举了李时珍的论述为例,如何辟谣? 

前一个讨论
魔方是不是告诉我们,要去寻找事物的统一解和最优解?
下一个讨论
请问这个不定积分有什么比较直观且符合逻辑的推导过程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