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既是被逼的,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酒香不怕巷子深”大众想当然所谓最“工匠”的精神,佛系、不营销、不王婆卖瓜,依靠口口相传的口碑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对于真正质量过硬、品质够好的厂家来讲,这种方式也是最省事的。
但是!终端消费者不是理性的,对于白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而言,很多时候决定企业兴衰的不只是品质,而是讲故事甚至是编故事,玩炒作,进而带坏整个行业风气。
茅台酒,好吗?那是自然的,顶级酱香,但也没有好到能像它的价格一样到一骑绝尘的地步。比如同为顶级酱香,青花郎酒与茅台就堪媲美,各有千秋,其他香型五粮液、汾酒都各自有各自的受众。
茅台炒作之风越来越火,一个是市场的规律,但更多是背后的操盘。
“装了茅台酒,向下到泸州,到了二郎镇,就该喝郎酒。”这种地方民谣是代代相传的口碑,是川贵本地市场的自发选择,不存在什么国酒之类的概念。
但从八十年代开始,借助特殊时期历史渊源,茅台“国酒”的定位把自己与其他原本一个档次的酒区隔开来。另一方面,在2000年之后,一环环炒作之下,茅台的投资价值被不断放大,最后变成完全脱离酒品质的金融产品。
不仅早年的珍藏版被炒上天,连新上市的也炒,把高调消费品彻底变成贴金子摆门面的奢侈品,脱离了市场规律。
期间,还发生过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白茅台到底是第一还是第二的争议。
多年来茅台重力打造“国酒茅台”的认知,还要申请商标,以至于牵着其他白酒企业不得不跟风,冒出“国台”、“国窖”、“国藏”之类的国字头品名,最终却被有关部门直接否决。
今年,经历了高管被查、股价下跌等等一系列风波后,这个月,北京市场上单瓶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酒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维持在2300元-2600元左右。
当然这事儿不能过分指责企业,但这背后却是痛点积弊,一连串炒家、黄牛的灰色产业。
畸形的“茅台现象”养活了一条畸形产业链,左右了消费者的认知反而让真正喜欢喝酒的人敬而远之,还错过了行业内不少其他好的产品。
中年人炒茅台,年轻人炒鞋,都是量产商品,都让很多原本喜欢穿aj的人不得不放弃心头之好。
这么看比起编故事、炒作投资,请代言人这种方式明显更符合市场规律,也是白酒企业要跟上市场转型的必然。
新入局的江小白利用一个设定年龄十几岁的虚拟偶像完成对年轻人市场的精准切入,与茅台一样同样属于赤水河酱香型的郎酒则把“国民月老”孟非请过来,进攻市场更大的“浓香型”,主打中产人群商务、家庭的消费场景。
这些精准化营销也是对早年白酒企业喜欢搞“国字头”,请演员扮演“帝王将相”来代言,让酒回归生活,是市场经济由笼统的逼格到精准切入的一种升级。
归根到底,酒也是用来喝的,酒的收藏价值也终究还是要建立在消费者而不是炒家的认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