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近几十年来餐桌饮食有什么巨大的变化?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yuan-yuan-9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年暑假放假回家,一直听着我老爸说要吃炸冬瓜。

他跟我老妈念叨了好几次,都被我老妈以“麻烦死了、油太多了不健康”之类的理由无情驳回。

无奈一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跑去市场买了一个大冬瓜,坐在客厅的小凳子上小心翼翼的削皮。

我眼瞅着冬瓜褪去了青灰色,渐渐变得晶莹起来。

我爸的兴致越来越高,他的眼里盛满了笑意,不住地跟我形容这冬瓜炸起来是多么的好吃,“比肉还香嘞!”。

削皮、洗净、切块一气呵成。

我老爸笨拙的用筷子夹住冬瓜块,让它们在早已准备好的面糊里打个滚,下热油锅,耳畔是使人幸福的油炸声音。

“油烟大,出去等着吃吧!”我爸得意的把我推出去,顺手塞给我一个苹果,自己一个人享受下厨时光。

我啃着苹果,坐在客厅陪老妈看电视。

一个苹果还没啃完,厨房里的大男人就满脸汗兴冲冲的跑出来。一盘炸冬瓜正烫,他只能用指尖小心的托着碟子的边儿,指缝里还夹三双筷子,“赶快过来尝尝!“,锅里油还热,他顾不上尝一个就又钻进厨房了。

我瞧着这炸冬瓜黄灿灿的,油香扑鼻,闻着实在是喜人,夹了一个就一口咬下去了:

皮很酥很薄很香,然后牙齿碰到了东瓜肉。

怎么说呢?腌的时间比较短,冬瓜还没入味,吃起来就像还没煮透水煮冬瓜,跟油炸酥皮一起吃就像吃一口油条再喝一大口热水,很奇怪的口感。

我妈见我脸色不对,笑着跟我说:“你爸好不容易进一回厨房,你可得给他面子啊!“

趁我爸还没过来,我苦着脸问我妈:“这咋这味儿啊?我爸咋会觉得好吃呢?“

我妈哈哈一笑,这样跟我说:“我们小时候穷,没有肉吃,一年到头可能就过年了会往饺子馅里拌一点肉,尝尝肉味儿算了。那时候缺东西啊,哪象你们现在这样,肉放在跟前了还不吃呢。你爸他们家孩子多,条件更差,过年了可能也割不上一回肉。这可咋办呢?那时候你奶奶就找嫩冬瓜,裹了面糊炸冬瓜。那时候冬瓜软糯,吃起来就像肥肉一样。但就是炸冬瓜也很少啊,孩子又多,一个人抢不了几块就没了,所以你爸一直忘不了呢。“

话音还没落我妈就笑了,因为这次我爸来端的不是碟子,而是一锅炸冬瓜!


看我老爸围裙都来不及摘就一屁股坐沙发上吃起来了,我不由得偷偷在心里感慨:物质贫乏的年代啊!


看看我们现在吧,过年了桌子上了卤鸡腿、红烧鱼、腊肉之类的基本上没人动几筷子,反倒是用来做陪衬的清炒时蔬光盘了。

究其原因,有保鲜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作物培育技术的突破,还有飞速发展的交通,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吃的起了。

所以对比十年前的餐桌,你会发现和我们如今的餐桌真的差异巨大!



我们家在中原地区,河流湖泊十分罕见,以前连鱼都不常吃,如今却也开始吃清蒸蟹;

我们这里不产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滋味如今也可体会到了;

我们离大海十万八千里,我妈却也开始捯饬着“鱿鱼怎么炒?带鱼怎么挑?“之类的问题;

南京的咸水鸭,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现在真空压缩,跨越600公里口感依旧醇厚鲜美。(此处应为【咸水鸭】,感谢 @科沃尔尼采夫 的提醒~)



我爸小时候的食堂早上有个咸菜吃就算好的了,他小时候经常用开水泡硬馒头凑合着吃一顿饭。

而我现在学校的食堂,从淮扬风味到韩国石锅拌饭,从广州的煲仔饭到蒙古的手抓饭,从饺子到冒菜,从砂锅到炒饭,一应俱全。

时光的推移带来的是软糯香甜的青团,韧劲十足的扯面,鲜掉舌头的过桥米线,香辣爽口的泡菜……



“吃“不再只为果腹,而是一种享受,是平凡的生活有滋有味的注脚。

美食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滋养你的胃,温暖你的心。

瓷盘珍馐,今宵值万钱。



下面是欢乐的贴图时光~



太幸福啦~


这个回答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陆续接到了超级多热心网友的评论。

有在留言区分享了【冬瓜】怎么做才会好吃的,我把这些评论放在精选区了~

有分享小时候回忆的,很感谢你们带来的感动~

还有无数网友超级厉害,认出第一张图是【南京大牌档的地锅小公鸡】,最后一张图是【萨莉亚烤肠】~

最后还收到了很多关于这篇文章本身的评论,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意林,故事会都有,说实话答主是大学生啦!

评论区有鼓励,有敦促,看到蛮开心的~

谢谢你们!!

虽然这篇真的写的很幼稚,但我会一直写下去,以后会尝试推荐书籍呀,电影呀,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试试写干货,希望能越来越好!

感谢小伙伴们的赞同,顺手推一个自己更值得看的回答~

欢迎来找我玩呀!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每次去北京出差,就意味着我能吃到松花蛋了。当时,去北京出差的旅人往往有三种住宿方式:1,目的地单位的招待所;2,在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市服务公司接待站排长队获得一纸文书,随机分配到城六区某处的旅馆;3,投亲靠友。全国各地都是这个规矩,甚至于旅馆紧缺导致北京市服务公司不接待北京本地居民的住宿要求。 由于各地的服务公司办事效率低下,相声大师马季创作了相声《多层饭店》进行讽刺。陈强、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电影《二子开店》反应了民营旅馆的艰难破局,电影里的“比家美旅馆”入住不要介绍信,还有三轮车接送。爸爸单位汇报工作的部委还算有钱,招待所条件还行,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住地下室睡在没铺床单的货箱上。招待所有一项重要福利,食堂可以不凭粮票花钱买一斤松花蛋。爸爸第一次在那里投宿的时候,带队的老大姐同事把这事当成重要的攻略告知新同事们。当时大家坐晚班火车抵京,安顿下来的时候夜已深。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的倦怠都消失了,大家精神了起来,兴高采烈的排队去营业到深夜的招待所食堂,喊出睡眼朦胧的工作人员,每人买了一斤松花蛋,有说有笑的在招待所食堂里剥皮,全然不顾工作人员有名的服务行业京式白眼。如果爸爸不去北京出差,本地的副食店是肯定买不到松花蛋的。我曾经不顾时机的闹过几回要吃松花蛋,妈妈带我视察了离家不远的副食店,确实只有臭哄哄的咸菜疙瘩,没有松花蛋。其实我是80后,我讲述的经历并不遥远,当时电视上《警犬卡尔》都播完了。

松花蛋这样的常见食品都很稀罕,就更别说其他地域色彩的食物了。我妈怀孕的时候想吃鸭子,是好心的同事从北京出差回来捎带回一只烤鸭。当时家里吃鸭子是一件大事,我爸还专门请了两位女同事,导致我妈耿耿于怀至今。我妈要好的闺蜜前往天津进修,开启了天津小吃代购事业,于是我全家很早就认识到许多地方名吃其实图有虚名。天津大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并不好吃,至少是出锅之后坐火车再转乘汽车最后由自行车运到我家餐桌上的并不好吃。198X年,在西直门某单位的关怀下,我妈无证上岗当黑护士的红卫人民公社南郊果园前卫生学校接到了举办全国XX病进修班的任务。当时前来学习的学员都是各地的资深老西医,有许多人还是科主任,社会资源丰富。于是,在学习班的带动下,我国的XX病治疗及南郊果园前卫生学校的社会主义代购事业蓬勃发展。主办学习班的江教授虽瘦,但是他老人家养胖了半个学校的教职工。(江教授不在意生活水平,他喜欢武侠小说,然而当时也买不到。通常由双鸭山大学的李教授托人从南深圳购入,李教授读完寄给江教授,江教授读完再寄给东单医科大学的吴教授。)当时,牛羊肉基本上只供应少数民族,而且一个月才给几两,汉族群众很难享受到牛羊肉的滋味。特别热心肠的伊犁地区人民医院王主任应承下了南郊果园前卫校广大职工的羊肉代购事业,让广大教职工难得的领略到了涮羊肉的滋味。在80年代,即便是牧区,宰羊也只能在古尔邦节等当地民族同胞传统节日进行,并且用于市场交易的量很少。王主任回到伊犁后,每到民族节日之后半个月左右,总会有半扇羊以上的邮包抵达卫校,这是几家人合买的。当时,教师、医生等职业不得调离新疆,实施“只进不出”的管理政策。王主任夫妻不是当地人,他们都渴望回到直辖市的家乡。但是他们俩一个在伊犁地区人民医院,一个在伊犁地区防疫站,都调不走。后来,王主任夫妻如愿以偿调回家乡,南郊果园前卫生学校的老朋友闻讯,都感慨这是主任两口子与人为善的福报。

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和交通的发达,外地生鲜食物开始多了一起来。一夜之间,夏天的街头水果摊有了芒果和荔枝等来自千里之外的南方水果。但是当时“反季节”水果还很稀罕。1996年前后,上海市有这样一个新闻:一名女童身患白血病,病情危重,她此时希望吃到心爱的草莓,这可能是她最后的心愿。此时是冬天,接到委托的果品公司职工费尽周章,终于搞到了新加坡运来的草莓,满足了女童的愿望。这则新闻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无法搜索到具体内容。正如我所讲述的回忆,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仿佛遥远的像是在另一个世界。


user avatar   he-ma-39-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还得从周末在杭州吃了一顿贵州黄牛肉说起,贵州的同事说能在异地吃到如此地道的家乡味真的是很难得,想起过去怎样巴拉巴拉感慨了一堆。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个吃货大国,中国人对餐桌的改造从不停歇。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靠脸吃饭

在那个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票对于社会的意义像是调节供需的杠杆。无处不在的粮票、肉票甚至粪票,尿票等充斥着老百姓吃喝拉撒的全部生活,真真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喂大的。

当然粪票尿票是肥料啦~不是规定你一天上几次厕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从一代又一代人民币的更迭,到现在的随处可见的快捷、刷脸支付。有了 @支付宝 不仅出门,出国可能都不担心忘带钱包。人们解放了钱包的同时,无论什么颜值也可以靠脸吃饭了。

2:一键恰饭

在凭票领商品的时代,计划经济门市部、供销社是商品供应的主要渠道。因为食品、生活用品的极度匮乏,供应时间比较集中。一到节假日、年关等,供应点都会排起长队,也是那个时期一道特殊的风景。

而作为被外卖拉扯大的一代,配送的浪潮兴起极大的节省了当代人的时间和精力。懒的话动动手指在家里下个单就能坐等小哥送上门;在盒区房的话,着急做地三鲜恰好没有茄子了,30分钟小哥赶来刚好能等土豆炒熟,茄子一下锅,简直完美的体会到足不出户,吃遍天下~

3:吃草自由

对于菜和肉的定位变化经历了:只有菜吃—使劲吃肉—不想吃肉--使劲吃菜的纠结历程。

在过去,只有过年时家里最小的孩子才能吃到肉,大人们只在嘴上抹一层猪油,后来自助餐的兴起,让过惯了饥饿生活的人们甩开了膀子吃,然后吃出了各种“富贵病”。随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注重营养和健康,轻食文化兴起。

到了没有裤腰带能勒紧的日子,大家纷纷开始使劲吃菜妄图一天瘦十斤,抹猪油到只吃菜,套路自己显然已经升级(滑稽)。

4:跨季蔬果

由于当年物流运输的不便,顺应自然的时令菜成了餐桌的主题,靠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俗语,农民伯伯们根据节气来种植农作物。北方的冬天,气候严寒无法耕种,在老一辈的记忆里,每逢入冬前期就会在地窖里储存大白菜来度过没有蔬菜生长的冬天。

今时不同往日,错过时令菜还有高山鲜,除了顺应自然的时令物种,打破季节的限制也不在话下。草莓本是冬天的应季水果,但通过高原异地种植,利用高海拔山区气候差异,也能在夏天吃到啦~温度不够,海拔来凑。像俺们国家地大物博,丰富的地区气候差异真的是满足了吃货的终极需求了。

温棚、冷棚技术还能为果蔬进行人工授粉,提供适于生长的光照、温度和水等条件,帮助植物抵抗大雨、冰雹等恶劣灾害。从听天到由嘴,连老天都阻挡不住吃货的力量。

5:活鲜奔现

据西安的同事回忆,第一次吃到的海鲜是小时候过年餐桌上的冻带鱼。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发达,像鲍鱼、鱼翅、龙虾成为仅出现在电视上的稀罕玩意。那时的虾头、虾壳,第一顿吃虾肉,第二顿裹着面炸一下再吃。但现在活海鲜已经不稀奇了,鲍鱼3.9一只比水都便宜。

最能凸显这一变化的是梭子蟹。脱离海水环境的梭子蟹半小时就死亡,味道大打折扣,所以想从海边运到西安这种的内陆城市,是基本不可能的。就算在前几年,梭子蟹也基本专供高档场所,动辄一两百元一斤。

而今年开海时的舟山梭子蟹,通过水温、氧气密度等创新改造的循环水车,梭子蟹也终于在异地奔现了!作为一个内陆人民看到活蹦乱跳的梭子蟹真的是,激动的想把它当宠物养起来,都舍不得吃掉呜呜呜。

然后就在蒸锅里了,对不起我没控制住


6:花式操作

有一年票选最难吃的传统食物,伍仁月饼冲上榜首。中秋c位大佬的没落并没有让月饼消失,而是创新出了更多比如芥末三文鱼、椰蓉奶黄等符合现代生活的口味。北方也能买到苏式月饼,南方也尝试了韭菜鸡蛋。

月饼口味丰富的背后,彰显了物质水平丰富的大环境,南北餐桌的交融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缩影。走不出丹巴的黄金荚、出水褐变的藕带、采摘期只有28天的贵州方竹笋,穿上空气包装的户太八号也通过海陆空并用的物流纷纷走进了全国的餐桌。从葡萄只有紫葡萄和绿葡萄两种的认知,到今天的巨峰、夏黑、户太八号、阳光玫瑰青提等等丰富品种。虽然可能没去过新疆,但嘴已经吃遍了。

有的人说现在生活好还不是因为变有钱了?但如果在几十年之前,就算很有钱也真的能够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吗,也不好说~

中国人的餐桌变迁,折射了整个社会的腾飞发展,生在一个吃货大国真是幸福。




  

相关话题

  使用耳机时间过久导致耳朵疼,如何缓解? 
  生活中最让你怦然心动的时刻是什么? 
  为什么律师会帮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律师会有负罪感吗? 
  QQ 诞生于上个世纪的「老古董」,但永远属于「这届年轻人」,为什么 QQ 比微信更受年轻人的喜欢? 
  你所知道的穷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生物研究生的真正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天的行程~)? 
  偏远山村的文盲老人晚年能干什么?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需要陪写作业? 
  请问下知友们,02年中国队踢进世界杯的时候,球迷究竟有多疯狂? 
  国内教授推荐信有分量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友想买iPhone 11 Pro,他爸劝他买华为一事?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悬疑电影?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