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克里米亚待了五年(2010-2015)的留学生,我说点啥好呢..
实际上从第一次颜色革命之后,尤先科上台,乌克兰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可经济方面依旧是被寡头们把持,民粹主义泛滥,排外思想严重,普通老百姓感觉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后来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上台,应该是通过亲俄的政治倾向拿到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我的直观感受是整个国家的基建有所提升,之前坑坑洼洼的破路有人修了,杂草丛生的小区公园有人打理了,警察也不会随意拦着中国人讹钱了。老百姓的眼里多少也对新生活有了些希望,可实际上整个乌克兰是积重难返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毛子懒散的工作习惯下,生活虽然有所好转,但经济依然被寡头们把持着,远远没有“强国”的样子。
后来又发生了第二次颜色革命,这次闹得是真大啊,当时我去基辅的独立广场看啦,在那附近住了一周,基本每天都从摆着由木栅栏、轮胎、油桶和沙袋组成的围栏的广场上路过,在围栏中遍布着刷着乌克兰各个州名称的帐篷和燃烧着木柴的汽油桶,无数男男女女坐在行军床和折叠椅上讨论着什么,恍惚间来到了二战时某个溃败下了的欧洲军队的临时军营中。经常有路过营地的乌克兰人被营门口的示威者拦下来,只有拉开衣服展示一下印有欧盟旗帜的围巾或徽章之后才能摆脱纠缠,而我作为“外国友人”,在路过时,曾经被热情的大妈或妹子端着盘子,招呼着喝杯茶或者一碗热汤,而我不愿意与这些“碍国者”发生任何联系,所以连忙装着不懂俄语的样子,用英语感谢,并拒绝了她们,后来在广场上巨大的圣诞树上,装饰了有十三颗星星的欧盟国旗,当年的“美女总理”季莫申科也坐着轮椅来讲了话,再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暴力冲突,基辅市中心的何利夏大街变为一片焦土,各个城市中心广场上的列宁雕像被推倒,乌克兰东部独立,人民生活在炮火之中。乌克兰的那个新年不太冷,但我相信普通的乌克兰人心里一定是冷的。
再说回克里米亚,我在基辅冲突再次升级之前结束了旅行返回女友上学的哈尔科夫,又在数周后返回我自己的学校,克里米亚的辛菲罗波尔。我回去时正是俄罗斯出兵占领克里米亚之后的那几天,我坐着的摇摇晃晃的火车,突然停在了之前从来不会停下的某个乌克兰与克里米亚连接的地方,我看着窗外的装甲车,心中忐忑。不过在登车的乌克兰大兵检查过我的护照和学生证后,也倒没有问过更多的问题。列车在停下几小时后,继续摇摇晃晃的向前走,在不久后停在了某个小站上,又是一队士兵登车,还有穿着某种警察制服的人一起来检查护照,在验看过我的护照、学生证,并询问了我上大几、学什么专业之后,给我卡上了一个俄罗斯的,火车入境的蓝色章子,从这一刻起,我才明确的了解,脚下的这一片土地,真的就改名换姓了。
回到辛菲罗波尔时天已经黑了,坐着公交车回宿舍的路上,看到街上有一些装甲车和穿着不带任何标志与军衔的端着轻机枪和突击步枪的俄军野战迷彩服的士兵,心里有些不详的战争的预感,幸好这些预感在乌克兰无能的临时政府的领导之下没有实现。后来在上街购物时,发现年轻漂亮的克里米亚本地姑娘们,争相与那些端着机枪的,没有任何标志的“俄军”拥抱合影,颇有一种王师到来的观感,后来街上经常出没的按着喇叭、举着俄罗斯国旗和克里米亚旗帜的车队(按着汽车喇叭游行,是当地人结婚时候的一种庆祝方式,新郎和伴郎还会从天窗里探出身子来和路边的人打招呼),以及之后百分之九十几赞同入俄的公投结果,也佐证了克里米亚人民对乌克兰临时政府和俄罗斯政府的态度。
夜已深了,更多的话和更多的细节也就不再说了。在克里米亚绝大多数人心目中,自从1783年叶卡婕莲娜大帝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1992年离家远走乌克兰,如今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但克里米亚人民似乎对俄罗斯也抱有了过多的期望,且不说他们心中的普京大帝许下的承诺能否实现(这里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当时书店里普京的传记大卖,每个书店都将普京的传记和约20寸的普京半身照相框摆在橱窗最显眼的地方,当地人将普京的半身照安置在壁炉上,那个曾经安置圣母和列宁的地方。),只需要对着飞涨的物价和缺乏的物资,就足够老百姓们望洋兴叹了(乌克兰断了克里米亚的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在刻赤跨海大桥建成前,只能靠航运从俄罗斯运送物资)。
最后总结一句吧。1954年的那个五月,赫鲁晓夫手中握着玉米棒子,微笑着将克里米亚这块驻扎着苏联黑海舰队的重要出海口划归乌克兰时,克里米亚就注定将成为日后俄罗斯的伤痕,而今天,它又成为了乌克兰的伤痕,至于是不是永远的伤痕,那就要看俄罗斯或者乌克兰将存在到什么时候了。
不要总是yy,也不要拿中国式思维看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三者的关系。
俄罗斯的祖宗起家地就是乌克兰的基辅,弄不清楚这个,你就搞不明白东斯拉夫是个什么存在。简单的描述一下就是,一群农民在领主的带领下推翻了鞑靼人的统治,他们认为自己血统不高贵,找个北欧人来当他们皇帝。顺便娶了末代罗马公主,提升自己的逼格。于是这帮农民开始扩张,他们的地盘不咋地,不过由于土壤不是很肥,所以敌人也并不很强。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扩张的太猛烈,内部矛盾太大,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大部分人开始对它失望。最终被一战拖垮。一战后其实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存在抵触但并不反感,真正让两国反目成仇的还得等到乌克兰大饥荒发生。这一事件就奠定了后面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转送给乌克兰的契机(克里米亚在沙俄时代都不存在争议),因此乌克兰和俄罗斯所谓的冲突,基本上都是苏共给搞出来的。
就他们民族和国家本身应该偏向亲密而不是对抗。所以乌克兰会频繁出现亲俄和反俄势力斗争摇摆,每当亲俄势力占上风,乌克兰与俄罗斯还有白俄罗斯就会不自觉的展开融合措施(毕竟老底子在),当反俄势力站上风,就会无脑开始宣传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血海深仇。其实这些仇除开沙俄时期,别的也怪不到俄罗斯头上,沙俄时期沙皇对全俄的压迫又差不多……
说白了,今天斯拉夫人的矛盾闹的这么大,真要感谢苏共。苏共明明要反民族主义,却强行增加民族隔阂。明明可以融合的民族,非要分割的四分五裂。所以苏联70年下来,在民族问题上搞得一团糟,内部团结程度甚至还不如沙皇时期。如果能及时推广集体去民族化或者推广苏联人概念,今天或许三国早就合并了,那还有那么多事情闹腾。乌克兰一手好牌结果把自己打的稀烂,解体后不久,人均GDP是中国的数倍,现在中国人翻过来是乌克兰GDP的几倍。乌克兰已经变成国际妓院了。从仰望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变成了今天可以肆意去乌克兰寻欢作乐,充分说明了――听美国的没脑子,信美国的没前途。
――――――――
反洋垃圾的戳我头像看进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