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问题容易招致吵架,但很多人邀请了,还是不揣冒昧说说吧。
首先,利益不相关,非中医、中药从业人员。
讨论焦点的这篇论文前几天看到有朋友分享了,就抱着一点好奇心看了一下。
因为中医药的临床使用长期以来缺乏现代医学,尤其是临床统计学的认真评估。很多临床研究都着眼于“有效性”,但对毒副作用的关注就差了很多。这就导致很多中药注射液、中成药的说明书在适应症一栏写得很多,而毒副作用一栏则更多关注过敏反应、致热源样反应等看上去关乎生死实际上却无关痛痒的角度(实际上是注射液就有这些不良反应的概率)。甚至于到现在,还有很多口服的中成药在不良反应一栏还写着“不明”。
这就导致一线的临床医生往往是根据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很多时候只知道啥情况改用而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该用:
而临床中医师在使用时则多半依据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怎么变化过的几本中医学经典。最后有的患者治愈了,有的死亡了,可能这个差别并不明显,所以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就给忽略掉了。
但这篇论文的发表证明确实有一些踏踏实实工作的医生关注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涉及到189家医院,10004位患者的大样本。分析了中医药(TCM)的使用对心衰患者死亡率的影响。首先,他们没有发现中医药的使用和患者死亡率之间有相关性,所以认为这篇论文指出应用中药就会增加死亡风险的朋友可以先歇着了。
后面,在同一段则尖锐的指出——接受丹参治疗的病人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在接受至少2天丹参治疗的患者中,出血的风险明显更高。接受丹参治疗≤9天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较高;然而,接受丹参治疗>9天的患者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升高。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无论有无丹参,都与较大的住院出血或死亡无关:
我认为这个发现是非常宝贵的,它指出了丹参的使用与心衰患者出血率及死亡率升高有相关性。虽然作为一个回顾性的研究,很多变量难以统一,不像前瞻性研究那样很容易得出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毕竟已经提出了一种带有警示性的结论。而且获得这个结论的临床研究不仅样本量够大,而且数据分析也完全没毛病。
同时,我认为这个研究发现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1,使用丹参<9天的患者出血率和死亡率升高,而≥9天的,则没有明显升高。
2,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无论是否使用丹参,都与出血率死亡率的升高无关。
那么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开展相关的研究,难道不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丹参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工作机理吗?未来,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可能指导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更加正确的使用这类药物,有效规避毒副作用。
而且这篇论文引发的学术界震动不可谓不大,借着这个热点开展研究也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资助。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更是给全人类贡献新的知识。促进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帮助中医药更好的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现在中医药最被国际卡脖子的就是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太浅,复方制剂毒副作用不明。
反观青鹿中医,始终只揪着OR和RR的区别指出观视频的解读错误,只字不提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未来如何指导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这就明显是避重就轻了,反而还显得非常故步自封。
说句诛心之论,曾有人说青鹿中医是为中成药、中药注射液厂家摇旗呐喊的营销号,我曾经是不信的。现在我觉得以理性爱中医自居的青鹿,这个态度确实有点奇怪。现在一心只为降低新闻给中医药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没有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多思考。这些行为的背后看不出什么为中医中药奔走呐喊的赤子之心,反而隐隐然闻到了资本的铜臭气。
我们的祖先,曾经糊里糊涂的看中医、吃中药。毒副作用,按照今天的视角来看一直都是一笔糊涂账(当然了,中医对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很深入,但研究过程一直没有引入现代技术和统计学,研究再怎么深入都是很粗放的)。几千年来,先辈们用生命去试验天然动植物、矿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给我们粗筛了一个名目繁多的中药药典。我们当代人应该做的不是抱着几本经典故步自封,而是应当勇敢对先辈的智慧有批判的继承。让祖先的智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人赚钱,为全人类谋健康。
这钱花在航天不好么?
两个县500亿资产扔到航天上能产生多少新技术啊!
结果就被几个官僚拿去霍霍了,真是太可惜了。
真是太可惜了…
——————————
哦,对了,大佐又在日常胡扯了:
这钱花在航天不好么?
两个县500亿资产扔到航天上能产生多少新技术啊!
结果就被几个官僚拿去霍霍了,真是太可惜了。
真是太可惜了…
——————————
哦,对了,大佐又在日常胡扯了:
这钱花在航天不好么?
两个县500亿资产扔到航天上能产生多少新技术啊!
结果就被几个官僚拿去霍霍了,真是太可惜了。
真是太可惜了…
——————————
哦,对了,大佐又在日常胡扯了: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