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本 ACGN 作品中的「解构主义」指的是什么?能否举出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zuo-37-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长文预警)

这篇回答首先介绍了解构主义的定义及其在ACGN作品文本分析中的作用,随后举例论述了如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动画作品《魔法少女小圆》。

《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魔圆) 这部作品我个人已经重复观看了9遍,除了第1遍属于入坑过程,其余8遍都采取了列文虎克式的观剧模式,因此自认为能勉强答一下这个问题。

(1). 解构主义的简介

解构主义来源于对结构主义的反叛。结构主义并非一个具体的研究流派,而是指的是采用了相同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之总和。

因此,将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更能提纲切要地把握解构主义的定义:

1.研究对象的区别:结构主义的研究重点是现象与现象间的关系;解构主义则关注现象本身的性质。
2.研究理念的区别:结构主义认为一切的现象都能归纳为某一种结构或模式;解构主义则认为不存在“某一种结构或模式”能够归纳所有现象,强调正是现象的多义性构成了现象的本身。
3.研究方法的区别:结构主义倾向于将研究对象归纳为“表象”与“内在模式”,致力于从纷繁纭色的表象中提取出一套普适的内在模式;解构主义倾向于将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至极限并使该现象分崩离析,随后在支离破碎的元素中重构新的现象。

举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例子:

众所周知,在设计高层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时,首先将建筑物简化为梁、柱、板、墙等构件,将地震与台风分别简化为作用在这些构件上的加速度与外力。于是,自然现象对建筑物的影响就纳入了结构力学的理论体系,设计师在这套体系中进行计算与设计,得到能够有效抵抗地震与台风的建筑结构布置。不言而喻,这种将现实事物抽象化为力学模型的设计模式,在哲学上属于结构主义。

而解构主义者可能会对上述的设计模式提出质疑,例如相较于加速度,地震更应该被视为从一种介质(地基)传递至另一种介质(建筑物)中的能量(机械波)。实际上,将地震荷载简化为加速度的设计模式确实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情况,还需考虑建筑物与地基的动力耦合关系、建筑材料对能量的吸收等等。甚至更进一步,“将地震视为简单的能量传递”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

简而言之,解构主义者反对“将地震简单地等效为加速度”的传统设计模式,试图揭开被思维定势所困扰的现象(地震)本身。当然,应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更可能求而不得最佳的设计模式,也就是说,“解构”这一行为并不能获得一个更稳定的答案,而这也是解构主义常被诟病的原因。

以上粗略地给出了解构主义的定义和实例,而解构主义在ACGN作品文本分析中的用途,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解构”接近于中文语境下的“抬杠”,也就是无意义的吹毛求疵。为使解构有意义,必须有意识地将解构后的成果进行建构,得到消解了思维定势的新事物。事实上,动画作品通常会避免角色形象过度模板化、避免与其他作品中的角色设定雷同,因此角色设定的解构和建构在大多数动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②从描述现象的角度来看,“解构”这一行为适用于描述唯心主义范畴内的现象,例如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题目描述中提到了《EVA》和《魔圆》,这两部作品之间一脉相承的内核便是对精神世界的刻画,因此解构主义非常适合用于描述这两部作品中与精神世界有关的现象。

本文的第2、第3小节分别举例论述了上述两种用途在对《魔圆》进行文本分析时的应用。

(2).魔法少女的解构和重构

这一小节从“解构后重新建构”的角度分析《魔圆》是如何颠覆“魔法少女”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思维定势的。

在以美少女战士(1992)、魔卡少女樱(1998)为代表的传统魔法少女题材作品中,为迎合低年龄受众的观感体验(ps:这并不意味着上述2部作品都属于子供向),传统魔法少女的形象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 拥有魔法力量:能够使用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来解决普通少女原本无力解决的问题;《魔圆》却根据守恒的原则强调了魔法力量的巨大代价。
2. 变身:从普通少女切换为魔法少女时会穿上花俏的衣装,这种象征着少女成熟的变身流程反映了少女憧憬着成为有自主权利的成年人;《魔圆》中却借圆妈之口强调了成年人必须谨小慎微的约束。
3. 契约兽:作为魔法少女的搭档,契约兽(例如露娜、小可、尤诺等)提供魔法力量并协助魔法少女学习魔法能力、适应战斗等等与往日不同的环境;《魔圆》中的契约兽却更接近于传销员。
4. 魔法力量的本质:虽然魔法力量直接来源于契约兽,但各类魔法少女题材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设定了少女本身的“爱与正义”决定了魔法力量的上限;《魔圆》中的魔力上限取决于“因果”,即魔法少女使用魔法力量后的可能的影响范围,范围越大则QB分配给魔法少女的魔法力量越多。

在有意颠覆传统的《魔圆》中,作为传统魔法少女样板的麻美,被虚渊赋予了强大的魔法力量、性感成熟的变装、色彩明亮的战斗风格、优雅的行为举止等形象特质。简而言之,麻美的角色设定反映的是传统魔法少女“萌与梦幻”的外在形象特点。

《魔圆》对于麻美的解构,首先在于深入考虑了传统魔法少女可能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魔圆》第3话麻美所倾诉的由于魔法少女事业而带来的生命财产危险、离群独居、时间与精力的大量付出等。为了平衡这些支出,麻美通过消灭魔女和救助无辜者来获取正义感的荣耀、通过帮助指导其他魔法少女来获取被依赖感。这就是说,象征着“萌与梦幻”的麻美实际上是通过 “爱与正义”的自我认可来冲抵魔法少女事业的支出的。

于是,《魔圆》第10话麻美在得知“魔法少女最终会变为魔女”的事实后,对于“爱与正义”的自我认可彻底奔溃,随后立即实施击毙其他魔法少女的行动并疑似随后自杀,从而利用自己与队友的死亡来回避成为“爱与正义”对立面的魔女。

归纳而言,麻美的例子是对魔法少女“萌与梦幻”的表象、“爱与正义”的内在的解构和重构。虚渊刻画了魔法少女为维持“萌与梦幻”的表象而不得不支付代价的姿态,同时又颠覆了魔法少女事业的“爱与正义”,也就是说重新构筑出了代价沉重的“萌与梦幻”、背道而驰的“爱与正义”。这种重构的结果是:代表了传统魔法少女的麻美却长期困扰于入不敷出的心理状态,在知悉真相并且信念崩塌后,企图通过集体自裁来逃避问题,也就是彻底否定了魔法少女的存在意义。

在三话掉头之后,《魔圆》通过其他4位角色的性格和行动,继续对传统魔法少女的“爱与正义”进行解构和重构。杏子与沙耶香的形象分别代表了屈服(或落败)于现实困境的爱与正义;小焰与小圆则分别代表了认清现实之后仍坚持本心的爱与正义。

包括传统魔法少女题材在内的许多以爱或正义为主旨的艺术作品中,兼施仁爱或匡扶正义之后的成果,常常通过被爱者(或被匡扶者)的Happy End来表示,例如“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局,不过,已经达到适婚年龄的各位想必都知悉婚姻中的难题多如过江鲫。简而言之,“爱与正义只产生积极效应”的观念是值得解构的。

体现在《魔圆》中,沙耶香救助了仁美以及其他无辜市民,却被仁美夺去所爱、被电车上的路人言语所激,匡扶正义的成果反而成为了沙耶香魔女化的致命一击。杏子为帮助父亲的事业而祈愿、为帮助沙耶香解除魔女化而战斗,却落得家破人亡、开膛破肚的下场,杏子的爱反而将自己推入了绝境。

小焰与小圆的角色功能除了彰显全作主题外,角色本身的塑造是极其缜密的,而非仅仅是简单的解说役+解围役(小焰)和故事叙述的视角(小圆)。(ps:如果另有机会的话,我个人很想讨论一下《魔圆》是如何在极短的篇幅内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如此繁复而又缜密的,这里先忍忍表达的欲望)

《魔圆》全作描述了小焰与小圆将爱与正义贯彻到底的过程,然而在前9话中,经过重构的“爱与正义”是以逆转的形式出现的,小焰的爱反而体现为疏离小圆并妨碍其获得魔法力量,小圆的正义反而体现为因无法匡扶正义而不断地自责和痛苦。

此外,小焰出于保护小圆的爱而通过军火武装自己,形成了与《Fate/Zero》的卫宫切嗣相似的战斗风格,解构了“魔法少女理所当然地使用魔法战斗”的思维定势。

最后一次时间循环中小圆在契约后之所以获得了极高的魔法能力,表面原因是“因果”的累积(或者说小焰的爱的累积),实质上则与浮士德获得救赎的原因相似,即彰显了人性中的神性,而非简单地归因于“善良纯洁之心”,这就解构了“魔法少女自身的善良纯洁能提升魔法力量”的传统。

(3).魔女结界:精神现象的解构

题目描述中提到的《EVA》和《魔圆》之间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内核。

《EVA》对于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意义可以类比于卡夫卡之于文学,这就是说,《EVA》的出现使得动画艺术追求的方向从由人类群体构成的宏大叙事转向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EVA》设定了EVA是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同时EVA具有拯救(或者说改造)世界的能力,于是,出现在世界上的物质现象就与人类个体的精神现象形成了紧密的相互映射。

类似地,《魔圆》第9话通过沙耶香化身人鱼之魔女的情节,首次揭露了魔女结界空间是魔法少女陷入绝望并魔女化后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人鱼之魔女的魔女结界内包含的要素有:音乐厅的舞台(初次见到心上人的场所)、正在演奏的音乐家(映射的是沙耶香的心上人)、空中流动的乐符(音乐的具象化)、仁美外貌的使魔(映射沙耶香对仁美的恶意)、车轮的攻击方式(沙耶香魔女化的地点为车站)、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鱼公主为模板的人鱼之魔女本体。事实上,除了魔女本体隐喻了魔女的生前经历外,魔女结界中的其他要素都来自于魔女生前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碎片或意志碎片。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三个递进的层次。“无意识”指的是各种无序而躁动的原始心理冲动,“前意识”指的是经过筛选但尚未被注意到的部分“无意识”,“意识”则是当前的心理活动。其中,“无意识”和“前意识”统称潜意识。

第1小节提到了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将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至极限并使该现象分崩离析,并强调正是现象的多义性构成了现象的本身。

如果将解构主义的方法应用于精神现象,也就是将精神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演至极限,那么推演后的结果会是潜意识世界中的各种无序而躁动的原始心理冲动、经过筛选但尚未被注意到的原始心理冲动。换而言之,人类个体的信念、欲望、意志、回忆等精神现象都可以解构为原始心理冲动的排列组合和变形异化,并且正是这些原始心理冲动的多义性构成了精神现象本身。

根据以上论述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由记忆碎片和意志碎片组成的魔女结界,其本质正是对潜意识世界的解构。

《魔圆》中的魔女结界采取了珂拉琪风格(Collage)的视觉设计技术,将多种二维美术形式的要素 (例如剪报、油漆、水彩、手工纸碎片等)加以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魔女结界的画面呈现出超现实感和情绪上的不安定感。

除了这些对传统美术形式的借鉴,魔女结界中的要素还被赋予了动画艺术所独有的动态。记忆碎片和意志碎片在空间中无规则或者按一定规则地抖动、颤动、飘动、流动,这种动态的处理使得珂拉琪风格的碎片的细节被有意地模糊化,从而还原出了潜意识世界中的原始心理冲动的特质: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无序和躁动、在“前意识”领域中的有序但尚未被注意到。

以《魔圆》第二话的蔷薇之魔女为例,魔女结界的外围存在着场地(大楼内部)的完整要素,而越是进入结界内部,或者说越接近魔女本体所在地,魔女结界的要素的无序性和躁动感逐渐增加。可以认为,逐步深入魔女结界的过程,等价于从“前意识”领域逐渐进入“无意识”领域的过程。

魔女结界设计的巧妙之处还体现在与剧本的完美洽合。《魔圆》的设定中,魔女是魔法少女在魔力透支或者绝望之后的产物,魔女化的过程相当于“意识”被消耗殆尽的过程,因此魔女结界要素反映的是潜意识世界的特点,也就是反映了人类个体在理智崩溃之后的精神形态。

《魔圆》第3话点心之魔女的魔女结界中,麻美在暴露内心软弱的瞬间,作为背景的魔女结界中出现了下雨特效的胶囊;反之在获得小圆的肯定之后,背景则呈现为上升的灯光效果。众所周知,这种通过构图要素烘托人物瞬间情感的技巧大量出现在新房昭之的作品中,然而这种技巧只在《魔圆》中是毫无违和的,甚至是恰到好处的。魔法少女进入魔女结界,等价于不同人类个体间的精神交流,于是自然而然地可以通过魔女结界的要素来反映魔法少女的内心世界。

归纳而言,魔女结界的设计是对人类个体的潜意识世界进行解构,并且这种解构只有通过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形式才能实现,换而言之,魔女结界的设计是《魔圆》对于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边界和极限的探索。而《魔圆》所获得的艺术与商业成就正是对这种探索的肯定。

(PS:可以试着记住魔女结界中的要素,然后放空杂念并想象这些要素在脑海里流动,就能体验一下潜意识世界的运行方式)

以上。谢谢阅读。


user avatar   xu-huan-89-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烯醇和酮 邀请。

ACGN作品的“阅读”中,结果唯单一导向的“阅读”再构建,只能说是解构,而称不上解构主义。

因为当解构者所得的结果,具备了唯一性,其本身就是否认了解构主义中对“不可能”的肯定。

我们按德里达的话来说,便是:

解构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就是对‘不可能’的肯定。

讲这个是为了表达解构和解构主义并不相同。

“deconstruction”“deconstructionism”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本质上也是不同的,断不能直接转化。

解构主义有一个要点,就是强调解构后的世界,这个世界无需被定性,但要存在。

因此解构的过程于解构主义而言,是服务于解构后的世界,这是结果,不是终点

与其相反,解构则是对符号的抽离再构建,可这种构建是“即时性”的,但往往因解构者脱离客观存在的解读,被批评者认为是没有价值的“虚无主义”

德里达也给此进行了一个标准:

一般的解构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既定文化、历史、政治情境下的一些解构姿态。针对每种情境,有某种必要的策略.....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此处教条权威和霸权的对抗,是指话语权的争夺。按照德里达的说法,解构并不消解意义,让一切都变得没着没落。

相反它解放更多元的意义,使“误用”的符号解构结果,存在多种被引导的可能。(在解构主义中,“误用”并不是贬义词,更偏向于符号在逻辑空间中的置换梳理)

所以我对解构主义的粗浅理解是:

符号能在客观存在的文化、历史、政治情境下进行“误用”,并最终服务于符号构建后的世界,而其目的本身是为了夺回阐释权。

在此我举几个解构主义感很强的现实的事件,便于大家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用”:

B站恐怖片弹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了其政治上的严肃性。将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为抵抗唯心主义恐怖的力量之源,构建出立意鲜明的价值冲突,解构为了当下观看恐怖片时,驱魔辟邪的护身符。

对囍的“误用”:

和上述弹幕一样,《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频繁出现的“囍”字,也是对传统爱情进行的消解。它的表象是CP文化,但往深了剖则是将和宝宝和纪萌萌这“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一种“误用”。

对橘子的“误用”:

而这里的橘子作为“道具”,它所体现的解构主义思想,较之上面两个又有所不同。这里的“橘子”消解了《背影》中的父爱,以一种“假物”的方式进行“误用”,从而解构出新时代的浪漫友谊。

但不得不强调的是,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囍、橘子,都是对“理当如此、大家都这样理解和实践”的客观存在进行解构消除,要有基可寻,有实可比,要不然就会陷入虚无主义误区。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玩梗,都是解构甚至是解构主义。它必须源于社会存在本身,并归于社会现象且进行对既定权威的反抗,才能称其实解构主义。

看许多回答时,发现可能是因为立场不同,许多答主有意或无意的“混淆”了解构和解构主义之间的异同。在加上过于偏重“形而上”的构建,在分析ACGN作品时脱离事实参照物,以致于所描述的只是“解构”,而绝非“解构主义”。

在此,我来做一件很不解构主义的解构。

以藤崎龙的《封神演义》为文本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二。(不拿《EVA》和《小圆》的缘故有二,一是前面答主做了太多,二是我不喜欢对精神领域的作品解构,水平有限,怕陷入虚无主义误区)

《封神演义》最为典型“解构主义”案例,是它的最后一章《历史的道标》

“历史的道标”是一个极具宿命论的用法,历史是已成过往的既定事实,道标则关乎未来,好似一切都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在漫画中的表现则是:

但凡人类的发展,脱离了作为外星人的女蜗所构想的样子,她便会把一切推倒重建。

我们知道,解构是存在于既定文化、历史、政治情境下的一些姿态,它只有消解客观现实,才能展现其价值。

殷商有周一代,是神权政治向人权政治的转移,其事实本质上便标志着“人类神话时代的结束”

漫画的末尾,藤崎龙自行消解了“历史的道标”的本意。将主角太公望击败女娲,拯救世界这一层含义进行消解,在历史的必然中构建历史的偶然,殊途同归的表达“人类神话时代的结束”

这里的核心魅力在于,藤崎龙质疑传统历史中“人类神话时代的结束”是因为政权更替所致,他通过太公望和女蜗的论战,表到了这时代结束源于信仰的变化。

其中伏羲和女蜗的“同归于尽”,就是对这神话时代的天然阻绝。

而此前,藤崎龙通过妲己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便已对其进行了铺垫。他将妲己融入自然万物之中,以竖立了有别于女蜗和伏羲古神信仰的自然信仰,强调我们从对“神的畏惧”到“人定胜天”的主体转变。

神话是寓言的引子,以妲己为代表的“人类”,从因未知的恐惧,到对已知的尊重,共同塑造了神话破灭的雏形。

它是依附于历史的必然,却在偶然中不断生长。将神话历史,从事件推回到人本身,一方面强调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方面又说明了人是神话的编撰者。

但凡此种种,都是多元的,没有权威定论的。

就像“历史的道标”一样,这仅是一种答案。


user avatar   M4SOPM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私以为,了解一种思想,一定要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梳理。

简单粗暴地说,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结构主义是对存在主义的反叛,

存在主义是对本质主义的反叛。

听起来很绕?没关系,只要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出来就好了。

例:“女人就应该在家待着。”

这是本质主义的想法。它认为女人一定有一个普遍的本质特征,这个特征导致我们必须对所有女人一视同仁,不论她实际人品能力如何。

可是,谁能保证所有事物都一定有一个本质,有一个天生的职责和应有的位置呢?当然只能是全知全能的神/圣人啦!

所以当“上帝死了”的时候,我们发现,

“好像人,可以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啊?”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结论,可是行不通。

“我滥交、吸毒、酗酒,但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孩子”感动得了自己,感动不了别人。

存在主义思想能够治愈将自身行为神圣化的纳粹带来的伤痛,但是生活要回到正轨,不能一直自闭。

于是我们发现,人不是属于神的,但也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有着社会的烙印。

但是社会的烙印不是出生时候往你屁股上盖个章,社会的烙印一定有着一定的秩序,

也就是,结构。

当我们自我介绍时,我们会说些什么?

“我叫xxx,性别x,x地人,xx民族,学历xx”

这些都是社会在你身上的烙印。

把它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就变成了这样: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xx的思想,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代的革新精神,xx一词集中反映了作者面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是不是很熟悉?其实,

在结构主义中,“作者是怎么想的”早已无关紧要

就像面试官只会关心你的学历,而不会关心你毕业时是什么心情一样。

小到作品,大到人和社会,都成了一种可以被分析,可以被研究出结构的事物。

解构主义说:“OK,你可以分析天下一切事物,问题是,我凭什么相信你?”

“中世纪的欧洲,真的暗无天日吗?”

“内蒙古的孩子,真的骑马上学吗?”

“‘寓教于乐’的动画片,现在的小孩真的买账吗?”

“你说‘欢乐颂’表现了人类的团结,我偏要用它来配人类毁灭的镜头,没有人类人类不就团结了吗?”

“你说希特勒征服了整个欧洲,我偏要让他到河北省来,你拿我有什么法?没有法。”

“你说少女代表梦想和希望,那我写一个充满爱的《魔法少女小圆》吼不吼啊?”

解构主义说:“我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但你们也别想轻易忽悠我。”

编个犹太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的故事就想让我去掏枪杀人?NO!

编个因果福报的理论就想让我自愿加班当牲口?NO!

编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故事就想让我往“洋鬼子”头上泼狗血贴神符?NO!

NO!NO!NO!

颠覆传统价值,颠覆现代规训,让你看到真正的世界是多元的,就是解构主义的真正价值。

颠覆不等于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让你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

“你花一亿拍了个主流价值观电影,我就不乐意看,

你说我不爱国,我就怼这个,我就怼!”

“《圣经》里写加百列是奏响末日的大天使,我就写她是个宅女,是喜剧主角,和YHWH一点关系没有,鉴不鉴呐?太鉴了这个。”

——《珈百璃的堕落》

“你那什么昭和男儿,人不人鬼不鬼的,整天想着怎么天皇陛下万岁切腹神风, 给你整个活,把你那些船都变成露肚脐露大腿的女孩子,花点 就能永久拥有,还惦记你那什么破大东亚共荣不?”

——《类舰C游戏》

“这不叫galgame,这叫关公战秦琼”

——《Fate/Stay Night》

“魔法是什么?平凡少年一拳一个”

——《魔法禁书目录》

“他改变了游戏”

——《刀剑神域》

“妖怪太吓人?全都画成可爱的女孩子不就好了?”

——《东方Project》

“我觉得你们天天画可爱女孩子物化女性就离谱,我决定给你们画画男子汉之间的恋情。

——《冲绳奴隶岛》

“唱歌不光可以当偶像,还TM能拯救世界”

——《超时空要塞》

“打牌也能”

——《游戏王》

一个幽灵,一个解构主义的幽灵,在上空游荡

“密涅瓦的猫头在黄昏起飞。”——黑格尔

所以不用特地举例子,因为在解构主义这一概念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生活在解构主义的世界中了。








我们误用经典,我们脚踩崇高,不是为了毁灭一切,而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来过。”

对于真理和终极关怀,我们依旧保持着敬畏,

就像我们不会忘记,

在埃尔梅罗教室内外充满魔术师们快活的空气时,

牛顿的棺材板就躺在同城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user avatar   KotoriMinam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解构主义,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即不要像对作品做精神分析或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一样对作品做“解构主义的解读”。

当我们试图对作品做精神分析或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时,通常的做法显然是指出作品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或异化劳动、阶级斗争等。

但解构主义不一样,解构主义的解读并不是要找出作品中所固有的解构主义思想内核……如果说某作品体现了解构主义,这是违背解构主义将作品的意义固化。

关于解构主义,可以参考陆扬为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所做的译序,浅显易懂:

在传统哲学看到逻各斯的地方,德里达看到的是“异延”(différance)。异延是德里达改动法语中différence(差异)一词而发明的新词,是解构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德里达本人对异延的解释比较玄乎,1968年在他的著名讲演《异延》中他说:“异延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异延是指“差异的本源或生产,差异之间的差异,差异的游戏”……

异延替代逻各斯的结果,是文本的意义永远无法得到确证。一方面,一个意指系统中,意义无一不是从它同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的差异中生产;一方面,由于意义不可能是拥有自明形状的绝对呈现,其确定指向便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一环环延宕下去,由一种解释替代另一种解释而永无到达本真世界的可能。解构作为一种目光紧盯住异延的批评模式,采取的策略因而大多是迂回进攻,旁敲侧击,从文本的内部发难来证明它破绽四处,不能自圆其说。即如德·曼所说,解构就是在文本内部,借助于文本中的因素来否定文本做出的判断。由此可见,解构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典型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专执于对位居边缘地带的细节甚至脚注发隐索微,形成突破口并进一步扩张之,以证明文本没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最终否定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

按解构主义,文本的意义因不断差异化而无法得到确证,所以并不是《EVA》、《魔法少女小圆》等作品因为解构了什么而有着固定不变的解构主义内涵。关键在于,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自身差异化的、不确定性的,所以德里达能解构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关于文字与药的神话,罗兰·巴特能在《S/Z》中把巴尔扎克的《萨拉辛》解读为“可写的”……也就是说,按解构主义并不是这些作品是解构主义的,那些不是解构主义的,根本上讲,任何文本都是可以解构的。

所谓“解构”,意味着拆解、摧毁作者中心论、原义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神话,而不是将作品的意义固化、试图从中找出什么解构主义的内涵出来以显作品的深度,解构主义恰恰是对这种深度模式的拒斥。

德里达在美国的重要盟友,耶鲁四人帮之一的哈罗德·布鲁姆说过“阅读总是误读”。拿《EVA》来说,我们都知道庵野秀明与御宅族之间的龃龉,庵野秀明非常不满于御宅族拿《EVA》来逃避现实,《EVA》因御宅族的解读而成就的御宅文化地位按哈罗德·布鲁姆的话来说就是误读的结果。

庵野秀明与御宅族之间的对立表明了御宅族对《EVA》的解读其实是不符合庵野秀明的本意的;而如果哈罗德·布鲁姆是对的,阅读总是误读,那么就《EVA》、《魔法少女小圆》这些作品来说,问题不在于它们是不是体现了解构主义,而在于我们能从这些作品中误读出什么不同的意义。


10.11日更新:

我发现,知乎上谈论解构主义,往往只盯着“解构”这个词,以为它是针对结构主义的,指对结构的拆毁以及重构。

这虽然不能说是全错,但若这样理解解构主义,就过分主体中心主义了。因为按这种理解,“解构”是一种主体处置对象的行为。

但早在结构主义那里,主体就已经是先于个体意识存在的语言结构的效应,而在解构主义这里,也不是说主体决定了“解构”,倒不如说是延异(différance)令语言没有固定的结构以及由结构所决定的确定不变的意义,而是自行差异化和撒播。

所以说,文本是可以“解构”的,是因为语言是延异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的延异之前,如果我们试图追溯文本之外意义的源始在场则无非是新的差异化,故而德里达有一句名言: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按德里达,事实上并不能说什么文本是解构主义的,什么文本不是解构主义的,比如德里达解构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关于文字与药的神话,但柏拉图的《斐德罗篇》正是德里达所谓的声音中心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本,但声音中心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毕竟只是神话,语言的延异令任何文本都是可以解构的。

德里达在1977年关于《丧钟》的访谈中曾说:

但是解构不是一种批评活动,批评是它的对象;解构总是在这一或那一时刻,影响着批评和批评——理论的洋洋自信,这是说,影响着决断的权威,即事物之可被决断定夺的最终可能性;解构乃是对于批评教条的解构。

显然,解构所解构的是“事物之可被决断定夺的最终可能性”。这就像一部影视作品,拿日本动画《魔法少女小圆》来说,它被一些人以解构了传统魔法少女形象等为理由而认为它是体现了“解构主义精神”的解构主义作品……

《魔法少女小圆》颠覆了传统魔法少女的形象,固然可以视为对既定符号秩序的破坏,但《魔法少女小圆》在颠覆传统魔法少女的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魔法少女的形象,一种新的符号秩序产生了,如果将之视为《魔法少女小圆》的确切意义,那么这显然是以非解构主义的眼光来确证其“解构主义”的思想内涵,这种解读实际上就是确定了“事物之可被决断定夺的最终可能性”。

以指认《魔法少女小圆》因具有“解构主义精神”而是解构主义作品的做法恰恰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按《魔法少女小圆》体现了“解构主义精神”之说,就必须预设作为《魔法少女小圆》这一意义的本源的“解构主义精神”的在场,而《魔法少女小圆》则是分有了这种深刻的“精神”而是深刻的。

相反,我们阅读德里达对诸文本的解构却并非要对文本的意义做最终的定夺,倒是通过解构而使被认为有确定无疑之意义的文本的意义变得悬而未决,以令本来封闭的文本变得开放,敞开其可能性。

总之,在传统的视域或思维之中是基本上不可能把握解构主义的,解构主义难以理解,是因为它是一种思想方式的变换。


user avatar   mei-you-cun-zai-g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傲剑凌云 邀请

解构主义的定义非常非常非常复杂。幸运的是我们从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本人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可以理清一条基本的定义路线(或方法)。非常粗略地分成三类(想具体了解请看我的另一个答案),应该是既可以被大众了解,也可以为学术界大致接受的:

1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柏拉图说的是a,其实说的是b。卢梭说的是b,其实说的是a。德里达早期通过细致的文本读解,不停地解构经典哲学文学著作,发展自己的理论。

2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从解构别人的文本到自己做出解构的文本。比如德里达的《丧钟》,所有的页分为左右两栏,左边分析黑格尔,右边分析热内。在他的另一本学术著作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疑似日记的碎片。可以说是第一阶段理论的实践化。

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这要分成两方面,①解构是一种政治,解构是正义;②我带着自己的解构主义,直接去参加政治。在②那里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德里达在911之后的发言:我对死者表示无条件的同情,但不认为任何一个人在政治上是无辜的。

好,代入到日本的二次元

1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xxx动画一直在讲a,但其实说的是b。这更多是读者的读解,怎么说都行,比如,《EVA》整天扯大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卖肉!《死亡笔记》里夜神月自己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只是一个开挂的中二病!

2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一个动画捏他其他的动画。比如《银魂》开头捏他奥特曼,在那里,奥特曼是入侵的地球的猥琐扇扇子大叔。这更多涉及到作者本身的意识。

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参考山本宽在京都事件后的发言。

另外这三个方面在德里达那里是连贯的,那么,在日本的二次元圈子能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人物呢?勉强,可以。比如说押井守。押井守在拍电影之前已经有了一套理论,然后他拍电影不仅实践自己的理论,还喜欢让里面的人物把自己的理论讲出来。另外,在私下的对谈和采访中,押井守也喜欢用大量的思想系术语解释自己的作品,他不仅在作品里实践自己的政治思想,而且在作品外面也不惧谈政治。


user avatar   wa-er-ha-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acg基本是解构的重灾区,我觉得甚至不需要举例,凡是非套路或者简单英雄叙事的acg作品,基本都多多少少涉及到了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啥咧,其实就是对以往我们约定俗称的概念,做分析,然后否定掉这些概念的天然合理性。

比如动画里的反派很坏,做了很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这个人应该被审判定罪,可能是被主角也可能是被命运,即使最终逃离了制裁,反派在故事里也是被明确否定的。

解构就是,我分析一下反派的动机,再分析一下主角的动机,结论是,这俩其实只是立场不同,道德法律审判,只是主角方的主观意愿而已,反派最后被干掉了,但不是因为主角天然合理的拥有了这个权利,只是故事是这样发展的。

这个其实属于最容易发现的解构,事实上大量acg作品里,特别是深夜动画或者galgame游戏,对约定俗成概念的解构,多如牛毛,仔细看看就发现简直无处不在。

比如这些作品里的很多角色都是存在主义者,内心只有自己的信念,对社会或者他人强加的理念想法嗤之以鼻,永远可以分析出现有的法律和道德是多么虚无可笑,这其实就是作者借角色之口,对我们常见的许多概念做了解构。

这些解构,其实放在主流社会价值观里,大概就会是,一本正经的歪理,这也是为什么acg作品永远只是小众,爱好者们可以无障碍的接受,但对于在主流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这些东西是让人非常不适的。

就算有些作品看似被大量的人群喜爱了,其实靠的是作品的其他支末,作品的解构主义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比如eva真正火的是三无和傲娇,尼尔2的话题本质是2b的禁欲情趣装,巨人猎奇和热血外皮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但一旦作品开始做深层次解构的时候,大家就离去了。


user avatar   fire-pa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相关专业,以下仅为个人见解,所谓解构主义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之上,类似于西方的建筑学史,不讲罗马式建筑是没法说明哥特式建筑的,不讲结构主义是没法说明解构的,反结构即是解构

说到结构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框架一种关系,例如从小说中提取出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分析戏剧时所强调戏剧的矛盾冲突;绘画中出现的构图元素(就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时的那些套话)。注意以上是后人对前人作品做出的总结,当你利用这些总结进行创作时就是结构主义的创作,反之你打破这些结构的时候就是解构。例如意识流文学,忽略甚至完全无视了故事情节,来着重表现人物;毕加索的绘画也是一反传统构图。

回到动画上面,宽泛来说EVA的多内核虚无主义是对传统单核心故事的解构;魔法少女小圆是对传统魔法少女故事的解构。但这仅仅是对动画本身来说,上升到视听传媒这一块,我觉得电影 鸟人 类似于用超文本的方式来传达信息给观众的手法算是一种;几原邦彦淡化叙事,强调演出的视觉效果的风格算是一种。

当你创作的一个老套的故事在某个关键地方出现反套路的情节(设定),这个地方又是你所想表达的重点,这就是一种解构。(恶魔人?)

总之,就像不懂得结构主义自然就无法欣赏解构一样,结构下都无法创作出好作品的作者,自然创作不出真正的解构主义作品。


说一下评论中关于“反套路”的问题,套路往往让人联想到剧情,但结构不仅仅包涵这些。上面说的小说三要素;类型片三要素;诗歌的风格乐府诗、边塞诗、抒情诗;散文的特点;杂文的特点;戏剧的特点;甚至对于书的前言、正文、注释、编者引言的作用(提这个是因为纳博科夫的超文本写作)以上都属于结构。要知道结构主义存在了相当长的日子,直到现在批评家们还是喜欢把作品分类后,再套进这些条条框框中去解读。

而且“反套路”似乎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说的,然而更多的时候解构主义是批评家对作品解读的切入点,创作者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更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解构!




  

相关话题

  《一拳超人》中埼玉老师更喜欢地狱吹雪还是战栗龙卷? 
  这个角色出自哪里,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漫画中都用「Z」代表睡着? 
  为什么动画《吹响吧!上低音号》的评分不输《冰菓》,地位和声望却似乎不如后者? 
  四驱兄弟第二部中世界赛的赛制是否公平合理? 
  为什么紫罗兰永恒花园在B站追番量很大,但是播放量很少? 
  如果宝可梦存在于真实世界,那么一只由小学生组成的宝可梦训练师部队会拥有多高的战斗力? 
  如何评价和久井健的漫画《东京卍复仇者》? 
  男生怎样变得二次元一点? 
  卡卡西有没有偏心佐助? 

前一个讨论
解放战争期间双方的装甲部队都有哪些?坦克在战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下一个讨论
沙俄应该与苏联划等号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