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命题有点大,先敲几个字。
首先是:钱。
占GDP2.1,高于北约标准2%。
19/20财年是376亿英镑的防务支出。
但装备采购上的费用只有54亿英镑,对现役装备的维护与支持也只有54亿英镑。
因为它烧钱的地方有不少,塞浦路斯、直布罗陀等地的永久性军事基地都需要升级,租借的基地更多,比如中东阿尔乌代德基地的开销就是个天文数字。同时,相对美国的全球布局及大量项目外包而言,英国的海外基地维持方式更为传统(每年给民营公司拨款的费用不超过20亿英镑),这就决定了它们更烧钱。现在服务于英国的外包主要参与者只有Leidos公司,英国每年在它们身上花7亿英镑来解决后勤运输问题,以谋求降低开支。
同时,英国不愿意放掉完整的军工产业链。
两个54亿英镑加起来,要养活一片巨大的产业群:
(图片出处请看水印)
能让英国喘口气的是,他们的军贸在这几年做的不错,输血能力非常强。
从开支结构上简单总结一下:骆驼很瘦,但远远没到饿死的程度。同时,工业化的先发优势可见一斑,吃五十年老本都妥妥的没问题。就这两个54亿英镑堆起来的工业群,论综合研发能力,差不多能PK掉全球95%的国家。
然后是英国人打算怎么花钱。
《The Defence Equipment Plan 2018》里的计划是这样的:
446亿磅用于潜艇;(唯一想要吐槽的就是这里,这446亿英镑的预算只为了四艘SSBN。这要给PLA,福特级都能给整出四艘来。)
248亿英镑用于信息系统和服务;
195亿磅用于水面战舰和辅助舰只;
186亿磅用于“航空支援”;
184亿磅用于陆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
178亿磅用于战机;
138亿英镑用于各种武器(导弹等);
96亿磅用于直升机;
49亿英镑用于侦察系统(ISTAR);
32亿英镑用于海军基础设施;
22亿英镑用于物流支援;
87亿英镑用于其他方面;
这是英国未来十年的“核心国防开支计划”,总额1863亿英镑,其中用于采购/研发的硬支出占比是40%,差不多700亿英镑(不算SSBN)。如果用军费平价购买力换算,这个数字不太乐观,还不够PLA花两年的。但放在世界地图上依然可以用Red来标注:全球前五水平。
只是跟第一、第二差太远。
(数据出自: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
第二,英国有什么。
真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是两艘CV+6艘DDG+7艘SSN,保障能力由三艘LSD+4艘Ro-ro+海外基地共同组成。
保障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是四艘SSBN。
如果这些舰船全都运作能力良好,那么远洋打击能力全球前三。
但远洋打击能力有个驳论:如果凿不穿交战国近海防线,那么再漂亮的远洋打击能力也等于零。当前,英国即使倾其所有组建混编打击群,也没有能力突破假想敌的近海防御圈,所以英国的海外军事干涉影响力,在主要假想敌面前的存在感很低。
这也是英国矛盾的地方:他们是铁了心想要拥有一支即使离开北约体系,也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远洋舰队。但就目前来说,一旦离开北约打伊朗都是不现实的。
Royal Air Force
英国皇家空军的家底。
(关于下图的说明:由于Royal Air Force Museum也是皇家空军的资产,所以博物馆里的老飞机依然会出现英国的‘全机种家族图谱’中,比如Lancaster这样的老古董。而有一部分飞机属于军情六处,比如特殊型号的侦察机,所以反而不会出现在空军机种目录内。)
相比体系完善的海军,皇家空军的战斗力是真的不行。
这个‘不行’是个相对词:距离世界前三,已经很远了。
而且一旦离开北约体系,打击圈就超不过2500公里。2500公里这个数,对中美俄来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随便放个图,美国眼里的PLA饱和打击圈:
(Ps:军事综合能力比拼是很复杂的体系话题,军事单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就不展开了。现在比较影响英国战斗力的,是退欧后的态势环境变化。比如欧洲Marsur计划、欧洲CISE项目及CSDP计划还让不让英国参与。如果英国退欧后就被踢出这些正在建设中的体系,那么英国想要拥有现在的态势环境,至少要花七、八百亿英镑才能勉强补足。)
最后是结论:
英国现在的军事力量,依然对得起五常的名头。真要放开膀子单挑,全球前五的水平一定在。
同时,英国国防力量的‘下滑’也只是个相对词,要看跟谁比。
真要系统化衡量英国战斗力,还得看英国能否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它只要能把(图2)中的这套军工体系保持下去,那前五水平是掉不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