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航空军工研究所的。我在的时候,员工可以选择混日子,不加班,每个研究室都有一两个到三五个这样的人。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经常加班的。每年有一半的工作日加班差不多是中位数吧。加班基本都是晚饭后工作到11点左右。这是平常没有特别紧急的任务的情况。紧急情况就不好说了,有需要就得干。我个人每年都有二到四次通宵加班,这个不算特别多的。通常通宵了第二天可以晚点来。而且基本有人加班领导都要在的。为啥老加班?这么说吧,参加工作到第二年,基本就没有遇到过把手头的工作都搞完的情况了。晚上加班没有任何报酬,偶尔工会会表示慰问发饼干和牛奶。法定假日加班而且申报了是有三倍工资的,我经常想不起来报,别人想不起来的也挺多。但调休的周末没有报酬。老一辈的设计师几乎默认每天都是上三个班:上午,中午,晚上。我以前室领导的父亲,当时六十大几的老专家返聘的,也是吃了晚饭就去办公室的。这种风气应该来自建所早期三线建设时期,单位独立和封闭的特点。山沟里就这么一个单位,旁边公路边有一个小镇,没有别的事可做。所有人住在基地旁的生活区,所有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单位的科研任务进行,科研任务又往往持续繁重。搬到城里这种习惯也在传承和保持。更重要的是,新世纪以后科研任务真的是越来越繁重了。
在国企,真是无欲则刚。
但年轻人谁还没个理想啊,想出人头地,多吃苦吧。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