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没有功能很正经但让人莫名想笑的武器装备? 第1页

           

user avatar   baikebuda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Progvev-T喷气扫雷坦克,毛子出品,看起来很酷炫的炮管就是个米格战机的喷气引擎,通过巨大的气浪来扫雷。

NK101扫雷坦克,德国出品,扫雷的方式主要是不怕炸。

谢尔曼扫雷坦克,美国出品,通过轮子前面挂的铁链子来扫雷。

歌利亚坦克,德国出品,遥控车爱好者的福音。

TV-1核动力坦克,美国出品,俗称“装甲孕妇”。

螳螂坦克,英国出品,卖点是可以躲在障碍物后射击。

Strv103,瑞典出品,只能旋转车身or倾斜车身来瞄准。

UDES XX20,瑞典出品。

乌龟坦克,委内瑞拉出品,名副其实。


user avatar   enterpris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运载火箭严格来说是民用飞行器,不过航天也算军工,所以强答一波吧。

而且这玩意实在是太沙雕了。

————————6-24修订更新,答主附注————————

如果想要看到对ARCA公司发展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讨论请参考后半段,这篇回答的前半段是在英语四级补习班上摸鱼(别问了,四级裸考584分,有摸鱼的理由)时瞎几把写来打发时间的,现在回头一看顿感自己是个一惊一乍的中二病。后半段是后来静下心来重写的,相对比较严谨且平顺一些。

—————————————————————————

ARCA公司是美国近年来涌现的大量商业航天企业中画风清奇的一个,不过业内大部分人可能认识它都是因为下面这个家伙:

(全部图片均来自ARCA公司官网)

HAAS 2CA线性气塞推进单级入轨火箭,起用了冷战时期的线性气塞发动机黑科技。


不过单是这一个虽然很新奇但还没达到让人想笑的地步,当然如果他们就止步于此那就不会有这篇回答了。


Ladies and gentlemen,下面请允许我荣幸地向各位介绍,ARCA公司的最新产品——

LAS电动运载火箭。


不,不是电子那种用电驱动发动机泵的玩意,这可是真正的电动运载火箭(马一龙出来挨打,你要的电推进运载火箭)。

嗯,准确的说,这玩意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火箭……

对,你没看错,水火箭。

这玩意的二级基本上就是一枚HAAS 2CA,而一级……则是一个看起来很诡异的东西。

桥豆麻袋?

水???

对,就是水。

这玩意在发射时,一级贮箱装满了2800吨水,并被加热到250℃的高温高压状态,然后在发射的瞬间,水气化成水蒸气喷出来,将火箭喷到天上去。

对,这玩意的起飞本质上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可控锅炉爆炸。

起飞之后箭上的锂聚合物电池会持续给电阻供电烧水,确保一直有水蒸气可喷,毕竟你不能靠放一次屁就把自己崩出卡门线是不是。

绝对环保,绝对绿色,绝对无毒,绝对零排放。搞不好还能用来人工降雨,这玩意发射一次发射场怕不是能下一周的雨。

这个是ARCA官网上关于LAS的描述,虽然有些部分我是不怎么信的(比如说42兆瓦的鬼畜出力),但是看起来……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

而且这玩意居然还不是PPT,一级发动机的原理样机都开始试车了。

很明显,下面喷出来的绝对是水。


呃……只能说可能马一龙的飞天水塔给了各路航天企业“既然这东西都能飞我们的肯定也可以”的勇气吧。

—————————附注————————

刚刚去翻了一下他们的官网,下了几篇论文还看了看宣传片。

这帮人不仅打算祸害自己,还打算祸害别人,他们有计划用水火箭助推器来取代现有的SRB……

当然这个性能嘛,除了推力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毕竟本质还是水火箭。

讲真,这辈子第一次见到比冲还能有两位数的。哪怕是个业余爱好者做的硝糖固推无论手工再怎么差劲比冲好歹都能上百。

不过因为这玩意的推力很恐怖,用在起飞级上可以大大减少重力税,所以还是有一定实用价值的。

这个是他们的宣传片,有原型机细节照片和试车镜头。至少现在看起来……还算靠谱。

他们自己的计算是F9B5一次性发射如果绑两枚200吨水火箭,起飞推力会瞬间暴增到1,255吨,起飞推重比接近2,发射过载暴增到1.7G……

一级级间环结构:哈哈,我要承受不住啦.jpg


————————首次突破1k赞纪念————————

—————想要进行技术讨论的请从这里开始看————

没想到自己在逼乎回答第一次破千赞居然是因为这个沙雕玩意儿……有点意外又有点激动

那么就来追加一些他们的PPT里的信息吧,这段时间有空把他们的整本宣传白皮书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

首先更正一下,LAS(Launch Assist System,发射辅助系统)是这个沙雕水火箭系列的名字,并且有一系列相对应的助推器型号。所有的型号包括LAS 25D(宣传片中的试车型号)、LAS 50R、LAS 200E、LAS 500E、LAS 500R和LAS 7000R。命名规则很简单,数字代表推力,R(Reuseable或者Recoverable)代表可复用,E(Expendable)代表一次性。

之所以叫LAS的原因,是因为ARCA自己也清楚水火箭这个丢人的两位数比冲是不可能拿来直接做运载火箭入轨的,连冲出卡门线的亚轨道飞行都做不到(哪怕是规模最大起飞推力最强的LAS 7000R在不带载荷空载发射的情况下也就能达到50km高度和4.5马赫速度,就算加个上面级估计也就勉强能出卡门线,入轨彻底别想了)。但是,由于水火箭极高的起飞推重比,它可以用来在从地面起飞时迅速将火箭推出地球重力井的底部,并且由于在起飞需要最大推力(也就是最高排放)的阶段采用的推进剂是完全无污染的水,因而能够大大降低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对地球大气层的污染。此外,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通常是需要最大推力和燃烧最多推进剂但工作时间最短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由于需要强大的动力和大量高危化学品燃料不可避免地被设计得非常复杂,占据了绝大多数建造成本(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而采用结构极其简单、推进剂极其廉价(哪怕是最便宜的化学燃料液态甲烷和液氧一吨都需要至少几千元到上万元,而水费有多便宜我想不用多说了)而且操作风险极低的水火箭,能极大程度上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压低发射成本。不得不说这个思路还是比较靠谱的,无论如何在发射台上发生锅炉爆炸总比堪比炸了一颗战术核弹的成百上千吨高能化学燃料集中爆炸要好多了。

LAS系列的全部型号性能见下表(原表格数据截取自白皮书,下同)。

它们长这个样子(图片截取自原文,下同):

而HAAS实际上是一个系列的运载火箭,有四种型号。基本型HAAS 2CA,直径1.5米,全长16米,起飞重量17吨,采用过氧化氢/煤油双组元推进剂和燃气发生器循环线性气塞发动机,运载能力为100kg LEO。虽然看起来运载系数惨不忍睹,不过毕竟要考虑到这玩意是SSTO,即便带了载荷也要维持至少11的质量比,实际上HAAS 2CA的箭体干重只有低到令人发指的550千克……

另外三种型号分别是HAAS 2 Mini、HAAS 3和HAAS Heavy,都需要搭配LAS水火箭作为起飞级,对应使用的LAS型号分别是LAS 50R、LAS 500R和LAS 7000R。

三种型号的规格如下表。

此外还有给HAAS 2CA加LAS 200E一次性起飞级的方案,能将运力从100kg LEO提升到700kg LEO。

全系列(不包括HAAS 2CA)如下图:

由于起飞级是水,等同于燃料几乎不要钱,同时起飞级鬼畜的推重比大大减少了火箭发射时的重力损失,这使得上面级可以使用相比同级火箭轻得多的重量和推进剂量将更重的载荷送入轨道,因此HAAS+LAS系列的配置拥有非常高的成本优势,至少ARCA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不是很懂他们这种把箭体随意比例缩放而不是拉长缩短的搞法究竟能带来多少通用性。

有多高?LEO运力60吨的HAAS Heavy发射报价只有4,000万USD,而众所周知的传统化学运载火箭低成本之王马一龙的千年鹰,哦不,重型猎鹰在同等运力级别的情况下发射报价是9,000万USD(需要不回收芯级)……

此外,HAAS 2CA Mini的发射报价仅为100万USD,HAAS 3的发射报价则是360万。三个型号的单位载荷发射成本分别为5,000USD/kg、1,200USD/kg和(令人窒息的)500USD/kg。

然后来说一下评论区里很多人非常关心的技术问题,比如说LAS的结构、发动机的具体工作原理,还有就是最最关键的供电问题。

虽然原理是烧锅炉,不过ARCA似乎没打算真的轰一个巨大的不锈钢锅炉上天。HAAS和LAS全系均是复合材料贮箱,他们自称对复材的使用经验丰富,而且从来没出过问题。

(SpaceX:你确定要在敢于把COPV贮箱往低温液氧里泡还敢搞12m直径碳纤维甲烷贮箱并且还都炸过的我面前这么说?你确定你没炸不是因为你根本就没上过天?)

(Rocketlab看了看自己的全复材结构低温燃料推进剂的电子表示不想说话)

ARCA表示选择复合材料的理由是贮箱需要长时间耐高温和高压(毕竟里面装着250℃的高压液态水),而复合材料能够很好地耐受这种环境。

整个复材贮箱分为两层,内层用来隔热,外层用来承力。隔热层需要确保外层温度不高于110℃,以免发生失效。外层材料是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众所周知环氧树脂温度高了是要软化的(因为是混合物所以没有确定熔点,但是在一定温度会发生软化,大约在80-120℃)。一次性使用的LAS助推器外形上有更大的长细比,类似它用来取代的传统SRB,而可复用的起飞级则有更大的直径,看起来就像马一龙的那个飞天水塔。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形气塞喷管的直径比常规钟形喷管更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可复用级还要着陆,要设计得更加低矮以确保着陆时的稳定性。

很明显,这个大锅炉并不需要传统运载火箭的增压输送系统,光靠水蒸气暴沸时的自生增压就够了。除此之外,ARCA的计算机仿真还发现,由于LAS的推重比实在是过于鬼畜,巨大的起飞加速度产生的机械压力也能起到很强的增压作用。至于输送系统就更简单了,直接管子上一个雾化器加阀门了事,不需要液体火箭发动机那复杂到恐怖而且还时不时出岔子把可控爆炸变成不可控的喷注盘。同时还有多个流量球形阀,用来进行姿态控制。

在推力室方面,一次性型号全部使用钟形喷管,而飞行高度更高且还要回收因此需要更高比冲和推力的起飞级可复用型号全部是环形气塞喷管。因为环形气塞喷管效率更高但结构更复杂,因此只用在复用型号上。此外,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可复用型号的电热装置除了在贮箱里有一套之外,在推力室里还有一套,换句话说使用环形气塞喷管的型号其水会被加热两次,而一次性的助推器就只有一次。尾喷管也是复合材料制造。(你们这公司是不是和金属有仇?)

在飞行控制上,一次性型号使用8个水蒸气RCS来控制姿态,而可复用型号则是使用环形气塞喷管多个推力室中配有控制球形阀的4组推力室来完成。

加热系统方面,电阻丝埋设在贮箱内部,此外如前所述,可复用型在环塞喷管里还有一组。包括飞行前烧开水在内,整个加热过程使用的都是箭上加热器,在地面准备时连接外部电源。

接下来是大家最关心的电源问题。以LAS 25D为例,这玩意的电加热器功率是100kW。而大得多的LAS 50R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电加热器需要输出的总功率为42兆瓦,这么大的功率靠电池来输出多少有点吓人。ARCA选择使用高容量5A/90C锂聚合物电池来供电,要以42兆瓦的出力飞完全程,电池总质量为1,940kg。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没给出计算过程,也没提电池的具体性能,姑妄听之。同款锂电池曾经用于驱动他们的另一个产品……

……ArcaBoard飞行滑板。这玩意自重82kg,用了36个涵道来驱动,总出力203千瓦,锂电池的容量可以让它这么飞个五六分钟。

看上图,留给电池组的空间很有限,再从出力和飞行时间倒算电池单位重量和容量,上面说的数据应该还是有可能的……吧。

在回收时全部电能会被聚集到那8个姿控推力室上,此时暴增的功率密度会让电加热器温度猛增,使这8个推力室的比冲增加到90秒(加油,就快赶上硝糖了),从而有足够的性能来完成回收降落。

------------------时隔一年再次更了个新--------------------

——————2021-6-24根据Wiki上相关条目修正并简要介绍ARCA产品发展史——————

虽然ARCA似乎是美国公司,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总部在罗马尼亚。ARCA其实是罗马尼亚语“罗马尼亚航空航天协会(Asociația Română pentru Cosmonautică și Aeronautică)”的缩写。此外,HAAS系列运载火箭的命名就来自罗马尼亚中世纪火箭先驱康纳德·哈斯(Conrad Haas),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设计出类似现代火箭的人(他称之为“飞行标枪”),拥有分级设计、锥形整流罩和钟型尾喷管等现代特征。其写于16世纪中叶的一本手稿中详细阐述了对接近现代特征的火箭设计的概念和原理讨论,这与我国明朝时期出现的大量较为成熟的火箭武器属于同一时期。

不过ARCA与罗马尼亚航天局和欧洲一些航天机构似乎关系不太好,再加上其CEO曾在罗马尼亚因涉嫌欺诈而被指控(圈钱暴露可能性微存)(后指控撤销),于是从2017年开始,他们将主要研发业务基本完全搬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但总部仍然留在罗马尼亚。

接下来来介绍ARCA公司的几个项目,资料来自其官网和Wiki条目。

ARCA成立于1999年。像所有的私营航天企业一样,他们以探空火箭起家,并在2003年报名了著名的安塞里X大奖赛。次年,为了证明他们的技术能力,ARCA在罗马尼亚的米迪亚角空军基地(Cape Midia AFB)成功发射了Demostrator 2B探空火箭。唯一的问题是那天的风实在是太大了——高达60km/h,以至于为了避免火箭飞到靶场外面去,在罗马尼亚空军的安全要求下他们只加了五分之一的燃料以免火箭飘得太远,同时也增加火箭的起飞推重比来使其更快穿过强风。结果这枚火箭只飞了1.2千米高,速度也只有0.5马赫——而原本预计的飞行高度是至少8.6千米。

尽管如此,这次发射的全程进行了媒体直播,成为X大奖赛中最为著名和成功的竞赛相关活动之一,也大大提振了罗马尼亚公众对航空航天的热情。

麻雀虽小,但Demostrator 2B可以说是奠定了ARCA技术路线的基础。这是一枚以全复合材料制造且采用过氧化氢推进剂的火箭,两者都在ARCA后来的航天器研发中成为持续沿用至今的关键技术。

初获成功并积累了技术经验的ARCA公司开始设计将用于参加安萨里X大奖赛的载人飞行器。他们的最初设计是地平线(Orizont,罗马尼亚语)号亚轨道航天飞机,于2005年推出。该机采用变后掠翼设计,使用外挂的喷气发动机从机场起飞并爬升到1.5万米高度,然后抛掉喷气发动机点燃火箭,并收拢后掠翼加速爬升到100千米的卡门线。

不过很快ARCA就遇到了财政问题,于是决定放弃技术难度较大的航天飞机的设计,转而决定利用Demostrator 2的技术设计能将人送到卡门线上的小型载人探空火箭。Demostrator 2的动力显然不足以单独抵达卡门线,而ARCA为此想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用探空气球吊上去再点火。他们的新设计称为Stabilo,能够搭载一个人。

Stabilo看起来就像个逃逸塔,而这的确也是它的设计目的——采用类似逃逸塔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性。两个球形舱中的上部是燃料,而下部则是乘员舱。这样就像逃逸塔工作时那样,当需要紧急中止或回收时,只要将乘员舱和火箭之间的连接断开,乘员舱就会自己掉下来与火箭分离了。

与Demostrator 2系列一样,Stabilo也采用单组元过氧化氢推进剂,只是推力更大,达到3吨。在上升段预计最大过载为4G(因为火箭总重只有1吨,推重比达到3,而返回时则是4.6G。2006年12月,Stabilo的乘员舱及其用于发射的气球在奥内斯蒂进行了首次挂飞测试,并飞到了14,700米高空,随后被安全回收。

2007年9月27日,完整的Stabilo火箭与其气球再次进行了挂飞测试,由米迪亚角空军基地放飞,飞到1.2万米高空后降落在黑海上,并由罗马尼亚海军回收。这次试飞的Stabilo的设计已经被改为Stabilo 1B,由原来的逃逸塔变成了正常的火箭布局,因为ARCA意识到还是这种布局的推进效率高——之前的拉进式设计将导致6%的推力损失。尽管ARCA最初认为对于载人飞船来说绝对的安全性是第一要务,但看来他们最后还是意识到了航空航天的本质是POWEEEEEEEEEEEEEEEER。

这次试飞同样进行了直播,同时也证明了ARCA具备了与军方合作进行大规模行动的能力——这似乎是ARCA代表罗马尼亚迈进世界航天工业大门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在这一年,ARCA赢得了两份政府合同,将与罗马尼亚航天局和布加勒斯特大学合作进行罗马尼亚国产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罗马尼亚的首位宇航员——1981年作为罗马尼亚代表搭乘联盟40号飞船在礼炮6号空间站上停留了一周的德米特鲁·普鲁纳柳也对ARCA的成就予以了高度评价,或许这让他想起了祖国过去的辉煌,也或许是因为ARCA的CEO和他同一个姓。

在实际运行中,Stabilo预计将被探空气球带到2.3万米的高空后点火发射,并直接穿透位于其上方的气球气囊后继续向上加速飞行,以4G的加速度持续加速到1.2千米秒后燃尽,随后由6个冷氮气RCS控制其姿态,继续向上爬升直至突破100千米高的卡门线。在最初的Stabilo设计中,主发动机一旦燃尽乘员舱便与火箭分离,但在Stabilo 1B上则显然不可行。

在下降段,Stabilo依靠其气动外形稳定性来确保大致的姿态安定,并由RCS稳定和控制姿态。虽然其飞行速度只有3-4马赫,但气动加热仍然足以让ARCA为其乘员舱配备隔热罩。当高度下降到4千米、速度约400千米时,减速伞弹出并张开,将速度降到7米/秒,随后溅落在海上。

这段时期似乎是ARCA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乘着Stabilo项目成功的东风,ARCA再接再厉,报名了谷歌月球X大奖赛,并设计了初代HAAS运载火箭,以将他们的月球着陆器送到月球轨道。

与后来的HAAS相比,此时的HAAS可以说只有名称与它的后辈相同。这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与Stabilo一样由气球吊挂到平流层发射,使用由沥青基燃料和过氧化氢氧化剂组成的固液混合燃料。着陆器则使用ARCA看家的单组元过氧化氢发动机进行下降、悬停避障和着陆机动。

为了测试HAAS的平流层吊挂发射技术,ARCA设计了海伦(Helen)探空火箭作为其的缩比技术验证机,测试使用探空气球将多级火箭吊挂到平流层发射的技术,以及将在全尺寸火箭上使用的航电和GNC系统。

海伦火箭使用了所谓的摆锤火箭谬论来设计其构型,这是指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火箭飞行的误解,即根据摆锤效应,最好的火箭设计应当是重心在底部,而发动机在头部,这样在飞行过程中火箭就能靠摆锤效应实现自稳来保持竖直向上飞行。但实际上,由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晃动时,发动机的推力线也随之晃动,使得加速度或者说等效重力一直沿着箭体轴线,因此摆锤效应并不能使火箭在飞行中自稳。

这种设计更大的问题是,当在大气层内飞行时,这就意味着火箭的气动力中心大多数时候会变成在重心前面(除非像Stabilo或者逃逸塔那样加一个巨大的尾裙)——也就是变成了静不稳定构型——于是火箭一起飞就立马质子附体。

然而,海伦火箭是被气球吊挂到平流层后再从静止悬浮状态开始发射的,在那里的大气压仅有海平面的百分之五以下,近似于无,气动力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这种情况下,基于摆锤效应设计火箭,反而有利于在气球吊挂的过程中确保火箭的稳定竖直。

2009年11月14日,海伦火箭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罗马尼亚海军出动了康斯坦察号(Constanta,舷号281)支援护卫舰、维纳斯号(Venus)潜水员母船和闪电号(Fulgerul)巡逻艇为试飞提供后勤支援和打捞作业。

罗马尼亚海军现役主力舰全览跑题结束,现在回到ARCA的试验过程上来。

总之,为了吊起比以往火箭更大的海伦,ARCA制造了一个20万立方米的探空气球,并再次刷新了他们在Stabilos 1B试飞时创下的罗马尼亚造最大气球纪录,尽管这只是预计将发射HAAS用的200万立方米气球的十分之一尺寸——然后就出幺蛾子了。在释放气球之后,ARCA和罗马尼亚海军注意到气球久久不能充气,检查发现充气管把球囊给缠住了。在海军潜水员花了六个小时试图进行超巨大解耳机线作业失败之后,飞行任务不得不取消——ARCA使用的探空气球需要太阳能来加热囊内气体,而这六个小时的折腾已经让他们折腾到了日落,没有太阳了。

所谓乐极生悲。

在解决探空气球的问题之前,ARCA先凑合着做了一次测试,由一个载人气球将海伦和月球着陆器的航电系统吊到了空中,至少算是完成了部分飞行测试工作。2010年8月4日,海伦火箭和气球组合体再战,结果这次更加倒霉,气球虽然充气成功,却因为制造工艺问题而在飞行中途爆裂,飞行再次失败。

ARCA决定重新设计气球和火箭组合体。新火箭被命名为海伦2,使用了与Stablios 1B相似的布局以提高成熟度。2010年10月1日,海伦火箭/气球组合体的第三次发射尝试终于取得成功,气球将海伦2火箭送到了1.4万米高空,随后火箭点火工作了30秒,向上飞行至3.9万米的高空。

然而这次任务仍然并不完美,在返回阶段,回收舱的降落伞未能打开,最终回收舱坠入海中并丢失。尽管所有飞行数据都通过遥测传回了设在康斯坦察号上和罗马尼亚空管局的地面站,但飞行记录仪却随设备舱一起沉入了海底。

在海伦火箭接二连三遭遇挫折之后,ARCA终于决定还是回到有翼的航天飞机上来,由其取代气球作为第一级来从高空发射火箭。他们的第一个答案是于2012年推出的IAR-111精进号(Excelsior)。

这是一架火箭动力的亚轨道飞行器,起飞后会在火箭助推下先沿低平弹道加速到超声速,随后急剧拉起跃升到3万米并加速到2.6马赫,再发射火箭——虽然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去直接找个华约国家弄架米格25。

奇妙的是——看到机腹的船身结构了吗——没错,这是一架火箭动力,亚轨道,高超声速的——水上飞机。ARCA说将精进号设计成水机的理由是罗马尼亚很难找到足够大的机场和空域供精进号这样的亚轨道航天飞机起降与试飞,因此在黑海上运行是最好的选择。此外,设计成水上飞机还可以省去起落架的重量。比较神奇的是,他们计划将挂载在机腹的载荷一并作为浮筒使用——可这强度真的够用么?

除了用于发射任务之外,精进号还可以将机腹挂点换为挂载大型副油箱,单独执行亚轨道飞行任务。在执行发射任务时包括HAAS 2火箭的起飞重量为23吨,单独执行亚轨道飞行时起飞重量为19吨。执行发射任务时,精进号+HAAS 2运载火箭的组合体可将400千克有效载荷送入LEO。

一些新闻将精进号称为罗马尼亚历史上的第一架国产超声速飞机——他们约莫是忘了后来被国内军迷戏称为小飞豹的IAR-93“秃鹫”战斗轰炸机。

又扯远了,回正题。

精进号的代号最初为E-111,后来在得到罗马尼亚航空工业集团的批准后,ARCA正式将其改名为IAR-111。IAR即罗马尼亚航空工业集团(Industria Aeronautică Romacircnă)的缩写,是罗马尼亚所有国产飞机的型号前缀——就像上面的IAR-93一样。

精进号的座舱是可分离设计,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可以整个与机身脱离,然后伞降。座舱可以在100米以上的高度、0速度到1.2马赫的超声速下安全分离。座舱乘员为2人,同时ARCA表示当精进号用于执行亚轨道飞行任务时,可以配备扩充到5人的加大座舱。

同期ARCA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远期规划,计划在2025年前后先后实现精进号/HAAS 2火箭、类似猎鹰1号的HAAS 2C运载火箭、HAAS 2B亚轨道载人运载火箭和被称为“超级HAAS”的大型载人运载火箭的飞行。

这些飞行器都由代号执行者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主动力,名称不禁让人怀疑ARCA里同时存在着ST和SW厨。其设计与同期空叉的Merlin 1系列高度相似,采用针栓喷注器和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煤油推进剂,合理推测ARCA直接对太空叉进行一个作业的抄——虽然这时猎鹰9都已经上发射台了。同样,该机也存在一个大喷管的高空/真空型号,称为执行者+。

执行者的燃烧室和喷管由两层复合材料制造,内层为石英纤维和酚醛树脂,外层则是碳纤维和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喷管实际上起到了烧蚀冷却的作用,在燃烧时的高热下,内层的酚醛树脂会分解出氢氧气体,从而形成气膜保护推力室内壁。烧蚀喷管预计可工作180秒,发动机本身设计的工作时间也是这个数字。此外,也会将10%的煤油喷射到推力室内壁用于排放冷却。喷注器、涡轮泵转子和推力室头部为304L不锈钢,并由6060铝合金制造的气动阀门实现节流控制。液氧管同样为304L不锈钢,常温的煤油管则是复合材料。发动机具备5°双摆的矢量能力,与大多数液氧煤油发动机一样,使用煤油液压驱动。涡轮泵功率为1.5兆瓦,转速2万rpm,入口温度650℃。与Merlin 1C/D和绝大多数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一样,执行者也将通过涡轮泵排气来进行滚控。

根据Wiki,执行者的性能为海平面推力220kN、真空推力260kN,海平面比冲270秒,真空比冲295秒。室压只有4.3MPa,但推重比可以达到110,干重为260kg。总的来说的确就是个Merlin 1青春版,只不过Merlin 1没有使用复合材料推力室和喷管。

此外,在HAAS 2B重新设计之后,还为其设计了一个提高可靠性的挤压循环版执行者2,由于去掉涡轮泵后煤油压力降低,因此液压矢量机构也相应取消,转而通过燃气舵进行矢量控制。考虑到这一型号也是执行者发动机目前公开报道中唯一实际完成的设计,合理推测完全体的泵压循环执行者发动机可能已经因为技术难度过大而暂停研制甚至下马。有意思的是,或许是由于增加了喷管面积比,尽管换用了挤压循环,但执行者2的真空比冲反而由执行者1的295秒增加到了312秒,不过海平面比冲根据估算则大幅下降到了255秒。

也或许是在这一阶段,ARCA决定放弃对传统泵压循环发动机技术路线的推进,转而试图将自己最为熟悉的挤压循环和复合材料工艺推进到极致,由此诞生了后来的HAAS 3系列单级入轨火箭。2013年,他们测试了一个HAAS将使用的超轻型复合材料贮箱并取得成功。

除了作为大推力起飞发动机的执行者之外,无论是HAAS 2B的返回舱还是HAAS 2/2C的上面级都需要一款小推力的上面级发动机,这就是猎兵(Venator)发动机。

猎兵采用简单的挤压循环,并使用了在轨道级挤压循环发动机上非常常见的无阀门破裂膜片设计。在发动机预起动阶段,贮箱会被挤压气体增压到2巴,使推进剂充填进入管路到达膜片前。当发动机起动时,贮箱会进一步增压到16巴,使膜片破裂,推进剂进入发动机并点火燃烧。当然,挤压循环意味着发动机的室压和推力通常不太高,猎兵的推力仅为25千牛,室压10巴或1兆帕。尽管如此,依靠较大的喷管面积比,猎兵仍然有317秒的真空比冲。除了用于HAAS 2/2C的上面级外,猎兵也被用于作为HAAS 2B的逃逸发动机。

在这些计划发布之后,ARCA公司还成功获得了欧空局的120万美元合同,用于对ExoMars 2016火星探测器斯基亚帕雷利着陆演示器进行降落伞系统空投测试。ARCA在2013 年 9 月 16 日成功完成了ExoMars 2016项目的首次测试,使用气球将试验所需的航电设备运载到了2.4万米的目标高度。但后续的降落伞试验由于预定测试空域运气极差地恰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附近而无法实施。

尽管如此,ExoMars 2016探测器仍然如期发射升空,而斯基亚帕雷利着陆器也毫不意外地没能成功抵达火星表面。颇为戏剧性的是,在斯基亚帕雷利着陆器着陆失败之后,莱昂纳多宇航曾第一个将矛头指向ARCA,表示正是由于他们没能完成降落伞系统测试才会导致着陆失败,罗马尼亚航天局也落井下石。而ARCA则表示关我啥事有种你去找毛子叫他们不要打克里米亚啊——结果事故调查表明,问题恰恰没出在ARCA负责的降落伞系统上,而出在了意大利人负责的惯导系统上。

虽然赢得欧空局合同让ARCA颇为骄傲了一阵子,但其他项目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前面提到的精进号于2010年12月正式向公众披露,2011年9月完成机身工装和模具的制造,7月完成座舱制造并在9月进行了空投测试。同样在9月,ARCA宣布完成了该机的CFD模拟计算工作。12月,机体结构完成了60%的制造和组装工作。

然后?然后就凉了……

IAR-111 Excelsior was a suborbital rocketplane program developed at ARCAfor commercial suborbital spaceflights, between 2010-2012. The program is curently closed but future developments might be considered.

——ARCA官网

而其他的项目也随之如泥牛入海,估计是资金问题。

ARCA的突然拉胯让罗马尼亚航天局大为失望,并开始在公开报道中指责ARCA是“一群缺乏专业性且只想着出风头的业余爱好者”。祸不单行,同年,罗马尼亚航天局制造的戈利亚特(Goliat)号立方星在搭乘欧空局的织女星VV0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却在轨道上出现故障失控,并在不久后再入大气层解体。ARCA由此反驳罗马尼亚航天局同样搞砸了项目,因此没有理由来指责他们,并表示ARCA是私营企业,不像官方背景的罗马尼亚航天局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同时,ARCA还向罗马尼亚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总统替他们伸张公道。

在这出闹剧之后,罗马尼亚航天局与ARCA的合作基本上算是宣告破裂,而没了官方支持的ARCA似乎也从此变得魔怔(划去)放飞自我起来,于是有了LAS和HAAS 3这几个看起来非常神必的项目,以及让人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ARCA飞行滑板。

当然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还是造了一些比较阳间的东西,比如罗马尼亚的首款国产高空无人机AirStrato。这同样是他们在搞Stabilos和海伦系列时深受高空气球其害之后,提出的用于代替高空气球执行平流层测试和其他任务的飞行器。这是一架太阳能飞机,由机内电池和机翼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混合驱动。

AirStrato于2014年2月28日首飞成功,首飞原型机带有固定式起落架,电机为4台。此后考虑到其尺寸和主要操作方式,ARCA对其设计进行了修改,后续型号取消了起落架,改为气动弹射起飞和滑撬回收以减少阻力和降低起降条件要求,必要时还可以伞降。ARCA同时将AirStrato发展为两个不同的型号,分别是翼展较大、升限和续航较强的探索者(Explorer)型和翼展较小,速度与机动性较强的先驱者(Pioneer)型。两者除机翼之外的其他机体设计基本相同,都配备6台电机作为动力,每台电机驱动螺旋桨可产生200牛的拉力。探索者的机翼较大,电池板面积也较大,在理想光照下可产生2.8千瓦的功率,使该机可达到1.8万米升限的平流层并留空20小时;而先驱者型的电池板则只能产生1.8千瓦的功率,足够其在8千米以下的中高空飞行12小时。此外,探索者型将仅配备侦察和通讯中继载荷,而先驱者型还可携带如FLIR吊舱和其他可投放吊舱在内的有效载荷。

AirStrato以地面站遥操作为主,并配备了惯导和自动驾驶仪以具备自主巡航的能力。机上还装有GPS系统和应答机,以避免飞机误入禁飞区。遥测和操纵链路可以使用卫星连接或GSM移动网,并经过AES 256标准的加密处理。当连接中断时,自动驾驶会自动接管控制并让飞机待命,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试图重新取得联系或发出紧急信号。在确定无法恢复连接的情况下,飞机能够自主返航,并在预先划定的回收区自主开伞降落。自动驾驶仪也具备控制机上侦察载荷以自主完成侦察任务的能力。

AirStrato计划作为低成本的中型长航时无人机,填补传统大型军用无人机和小型单兵无人机间的市场空白,其采购成本预计仅为14万美元。2015年,ARCA将其主要业务搬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以全力支持AirStrato的试飞和取证项目。但相当倒霉的是,由于各种资金纠纷,这一项目不久就不得不被ARCA卖给了原本是投资方的Anova技术公司(Anova Technologies),这一项目如今也同样石沉大海。

罗马尼亚复兴航空航天工业的道路,看来还很遥远(悲)

2019年初,ARCA宣布了LAS系列水火箭和HAAS 2CA/3系列气塞发动机单级入轨火箭的研发计划,从此开始了我们熟悉的(破罐子破摔的)故事。

前文我们已经介绍了LAS,现在我们来介绍HAAS 3。

在HAAS 2系列和执行者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制造有高节流性能和矢量能力的泵压液氧煤油发动机难度很大,于是将发动机的设计改为了现在使用的挤压循环多推力室线型气塞发动机,推进剂也改成了过氧化氢煤油。换句话说,HAAS 3之所以采用挤压循环,是因为ARCA在研发泵压发动机时踢到了铁板。

仔细观察这些设计之后,我们已经能看出ARCA公司的设计哲学了,那就是在推进系统上尽可能简化结构,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降低运作成本。ARCA公司所有的火箭发动机都是挤压循环而非泵压循环,并且在需要大推力的时候选择了水火箭这种粗暴低效但结构极为简单的设计,而HAAS的单级入轨设计无疑也是通过减少分离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这确实是一种值得讨论的思路。传统来说制造高性能推进系统的技术难度很大,并且结构复杂导致无论是制造运行和确保其可靠性的成本都十分高昂,ARCA这种从简的推进系统设计风格确实值得思考。尤其是在发射小卫星时,显然没有必要使用性能拔尖但成本高昂的大型推进系统,性能稍差一些但简单可靠成本低廉的设计更适合小卫星的低成本快速发射理念——某种程度上电子火箭的电动发动机与ARCA的思路是相似的。

当然,如果要进军重型火箭和深空探测市场的话,高性能火箭发动机终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志在火星的SpaceX选择了正面硬上,Tom Muller骑脸怎么输.jpg,并最终搞出了确实具备高性能、矢量推力和高节流能力的Merlin和猛禽发动机。

而ARCA则在试图研发执行者发动机时撞了南墙,不然不会选择在挤压循环的路线上试图一条道走到黑。当然,马一龙也确实砸钱够多,预计空叉从创始到现在砸了几十亿美元进去,而ARCA当初拿下欧空局给ExoMars 2016测试降落伞的合同也就几百万欧元,谷歌月球X大奖赛的奖金也就3000万美元,更别提还因为突然拉胯而丢了来自官方的支持——你见过在Patreon上众筹搞运载火箭的航天公司么?

从ARCA的设计哲学出发,就不难看出为什么HAAS 3会选择挤压循环的线型气塞发动机了——挤压循环虽然效率相对较低但结构简单,并且设计上具备很好的多次启动能力。同时,线型气塞发动机在效率较高之外,可以通过调节其多个推力室的推力差实现矢量推力控制,而无需传统发动机上的矢量控制机构,符合ARCA尽可能简化推进系统设计的设计哲学。此外挤压循环发动机的缺点是比冲孱弱,加上过氧化氢/煤油组分本身能量不足使得低比冲的问题进一步加剧,而气塞发动机恰好能利用自身设计上的比冲优势弥补一点推进剂和发动机循环带来的性能损失。

当然,发动机性能的极限还是在那里。为了弥补性能差距实现ARCA单级入轨的目标,HAAS的箭体结构必须非常之轻,以质量比弥补比冲的不足——恰好ARCA的传统技术积累就是复合材料结构。HAAS预计将有29的质量比,而ARCA的其他运载火箭也都有高得离谱的质量比数字。就算别的技术他们无法实现,如果真能造出这种水平的复合材料贮箱,至少也证明ARCA不是个只会圈钱的公司,的确有两把刷子。

此外,ARCA的设想是,当HAAS火箭入轨之后,可以在轨对推进剂进行补加,然后重新装载载荷使其作为轨道运载器使用。由于火箭是整体入轨的且结构简单,因此在轨操作难度很低,同时因为是单级入轨,没有掉落的助推器,也就没有落区担忧,因此发射场限制大大降低,能够从更多的地点发射进入轨道。ARCA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后能够以HAAS系列火箭为小卫星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

总的来说,ARCA的运载火箭系列虽然初看起来思路令人直呼鬼才,但仔细思索之后确实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思路。希望他们能以这样的技术路线为商业航天市场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变革——或者至少能发射成功。




————————2021-6-23更新————————

#乎的回答编辑功能真他*的难用。

总之,在这么多年的ppt之后,ARCA似乎是认真的了。据康斯坦察电视台6月12日消息,罗马尼亚航空航天协会将于6月15日至30日择机在康斯坦察附近海域执行EcoRocket遥一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任务,目前火箭和试验队已经进场,各项工作正在进…不好意思串味了。

如果这次发射能够成功,那么罗马尼亚将有幸成为你球第11个能够自主制造运载火箭并成功用其发射卫星的国家,同时也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三个、现存的第二个——另一个是法国。

总的来说,这次将发射的EcoRocket相比几年前ARCA在白皮书和各类PPT里出现过的HAAS和LAS系列有了很大的不同,变得更加务实了。从设计上,最明显的就是,在意识到仅靠一罐水显然不够把上面级崩出卡门线之后,ARCA又给多加了一罐,所以现在这枚火箭是三级。





当然多加一罐水确实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更多的△v可以由一大缸开水崩上天来完成,从而把上面级的尺寸缩小到最小程度。不过也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上面级已经完全没有了HAAS的影子,只是一个普通的挤压循环过氧化氢/煤油上面级…考虑到HAAS的研发难度并不意外,尤其是要与LAS水火箭一起研发的情况下,肯定是先拿已经比较接近成熟的LAS尽快攒出一枚能飞的火箭来了,不然老PPT却没个响也不是个事啊。

助推器的结构基本上还是LAS,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外形和尺寸有所调整,一级还多了一组单独的回收发动机。回收方式也改成了比较靠谱的伞降和动力反推减速结合。此外,据ARCA方面透露,通过某种不可说的神必技术,EcoRocket的助推器比冲成功增加了60%,从LAS时期的50秒提高到了80秒!

总的来说EcoRocket并不大,总重大约5吨,LEO运力30kg。此外有说法说计划在本月底首飞的型号是没有第二级助推器的两级版本,这个版本的起飞重量是4.4吨,LEO运力是10kg。这运力摆明了是奔着立方星市场去的。

ARCA计划用这枚火箭竞争欧盟一项价值1,000万欧元的小卫星发射奖金,而他们预计的EcoRocket首飞报价是——39万美元…??

这何止是能回本。如果他们的财报没有掺水,发射也能成功,那么EcoRocket同时还将打破历史上最低成本入轨航天器的纪录,并且在重量上也将非常接近SS-520防空导弹(划去)创下的史上最小入轨运载火箭(2.6吨)纪录。

不过,按这一数字计算的话,EcoRocket的LEO单位载荷成本为3.9万美元/千克,在竞争同类市场的小火箭中属于中规中矩级别,还不能算是非常优秀——毕竟别忘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款报价只要740万美元运力却有495kg的运载火箭叫猎鹰1号,折算下来单位载荷成本1.5万美元。


ARCA在他们的官方脸书上表示,在预定的发射时间,他们将会在各平台上预先向公众通知。预计如果天气晴好,那么在康斯坦察的大多数人都能清晰地看到一大罐四吨重的开水将上面级崩出卡门线时留下的水蒸气凝结尾。

“在发射当天,那些在距离发射场 36 公里的托米斯港地区的人,将能看到一条白色的尾迹从海中升起,并上升到 50 公里的高度。这条痕迹将由水蒸气组成,类似于喷气式飞机留下的痕迹。肉眼观看的能见度可能并不佳,但那些拥有相机和长焦镜头的人将能够很好地观察到 EcoRocket 的轨迹。在发射当天,我们将在我们的社交媒体渠道上提前宣布。

——ARCA公司代表

第一级将工作40秒,以11.3吨的推力(一如既往的恐怖推重比)将上面级加速到2.5马赫的速度(电推超声速终于实现了!),此时高度为8.5千米。此后一级分离,二级点火,进行140秒的燃烧,最终进入200千米圆轨。一级则在随后伞降在海中回收。

无论如何,如果这次发射能够按期(或者哪怕可接受的延期)进行,那么意味着ARCA在这么多年的探索和迷茫之后,终于代表罗马尼亚向着宇宙迈出了第一步。或许放眼全球来看它只不过是雨后春笋般涌入商业航天蓝海的许多小卫星发射供应商之一,甚至来的有些迟了,性能也让人不尽满意。但无论如何,圈钱也好,打环保牌也罢,ARCA作为罗马尼亚这个如今已不再辉煌,官方也缺乏决心的小国迈向宇宙的唯一代表,光是创新精神就已值得肯定。

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更新———————

突然发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注册了脸书,于是去ARCA主页看了一下,目前看来他们打算在6月27日开始直播……

然后又去NSF和Reddit相关板块转了一圈,毫不意外大半都是唱衰和看戏,比如有人表示“估计月底的发射最多就是能从海里蹦起来”什么的……另外Reddit上有人根据ARCA的数字计算了一下,发现△v似乎不太够入轨的。但NSF上有人也引用了这个计算,并且表示考虑到这是一罐以2.5的推重比崩上天的大水桶,可能重力损失的计算会不太适用,所以这个估算并不一定准。

不过Reddit上这人表示他在油管被ARCA禁言了,有趣.jpg

————————2021-6-28更新————————

再咕一个月。

7月28日上船出海,8月前后射。

“他们似乎非常擅长在快要冲线时移动终点线。”

——Reddit某网友(要么就是NSF,我不记得了)

——————————2021-9-15更新————————

有好消息:火箭终于上了卡德内鲁号并在7月8日完成了第一次水上吊挂测试。

视频在这:youtube.com/watch?自行科学

此外,他们还更新了火箭第二级进行静态点火(好吧,静态喷水)的试车视频

youtube.com/watch?

同时为照顾那些找不到办法科学的观众,这里有截图:

不过这个视频中二级的工作时间只有……5秒……?

希望是他们没加满水(

此外,ARCA大幅度更新了他们的官网,提供了HAAS 2CA火箭的相关数据,并表示EcoRocket的成功将助推HAAS的开发。

HAAS 2CA火箭的相关性能数据:

  • 全长:16m
  • 直径:1.3m
  • 空重:550kg
  • 发射重量:16,290kg
  • 循环方式:氦气挤压循环
  • 发动机冷却:烧蚀+液膜冷却
  • 推进剂:过氧化氢/RP-1煤油
  • 混合比:7.46(包含液膜冷却消耗的燃料)
  • 过氧化氢流量:88kg/s
  • 煤油流量:12kg/s
  • 海平面推力:22,920kgf(~225kN)
  • 海平面比冲:230s
  • 真空推力:33,500kgf(~328kN)
  • 真空比冲:314s
  • 贮箱箱压:20bar
  • 燃烧室室压:16bar
  • 工作时间:272秒
  • LEO运力:100kg

ARCA特别提及HAAS所用的复材贮箱与简单的挤压循环设计相配合,使其总质量比高达29以上,是Atlas的铝合金气球贮箱的两倍。他们同时还提及,气塞发动机对比冲的增加效果显著,使得HAAS的发动机在使用常温过氧化氢/煤油推进剂和挤压循环两大不利于比冲的因素,而且室压非常低(16bar也就是1.6兆帕,对比一下Merlin 1Ds)的情况下,仍能超过使用液氧煤油和燃气发生器循环Merlin 1D海平面型的311秒真空比冲达到314秒——当然肯定不如Merlin 1D真空型的342秒了。

然后是稍微不那么好的消息:ARCA表示他们还在等罗马尼亚相关部门给他们批飞行许可,所以发射*可能*在这个月内进行

此外,我们熟悉的Scott Manley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视频怀疑ARCA的可行性(youtube.com/watch?

同时NSF上还有人指出,考虑到高压蒸汽会破坏臭氧层,ARCA的火箭显然没有他们听着那么“环保”

总之,目前来看,由于ARCA的一再咕咕咕,以及技术细节上的诸多不可信之处,包括NSF在内的大部分航天爱好者都还是倾向于将其认为是罗马尼亚人在圈钱。

——————————2021-10-7更新————————

悲报:飞行计划未获得罗马尼亚航空局批准


user avatar   hua-li-you-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个锤子必须拥有姓名





图源…微博

侵删歉


user avatar   shang-ying-80-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男孩和小胖子


user avatar   kai-en-jue-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没人提SR-71黑鸟侦察机么?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20世纪60年代美帝的黑科技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凭借超高的速度调戏敌国30余年,但是它会漏油... ...

因为飞行速度实在是太快,必须解决散热问题。于是工程师采用了非常巧妙的油箱油管设计,在机翼等部位布置油管,利用燃油流动散热。同时为解决材料受热膨胀结构设计成低温下呈松散状态,飞行时受热膨胀结构变成紧密状态后停止漏油。

结果就是不停的漏油,停在机场漏、滑行漏、飞起来还在漏、和加油机对接前也在漏、执行完任务降落后还是漏,地勤和安全官心态爆炸。

在使命召唤7里有一个关卡是驾驶SR71在高空指挥特种小队行动,在机场时有相关的对话,起飞前还要定好空中加油的位置。


user avatar   yao-chen-yu-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CH-37“摩哈维人”重型运输直升机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制造的运输直升机,于1956年服役,共生产94架,参加过越战运输,机组3人,机鼻有大型蛤蜊壳门,机舱能容纳3辆吉普车或24名担架伤员或1门105毫米榴弹炮,能运载26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功能非常正经,也非常的普通,就是长得丑了一点,直升机嘛,还能干什么?

但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天才的地勤化腐朽为神奇为它涂上了绿色的面具。



于是它获得了可爱的外表,和一些神奇的能力(指大家都很喜欢它,不是别的)。

可惜,它60年代就退役了,不过大家不需要担心,因为

CH-47“支奴干”也这样


还有A-5“民团团员”,说实话我挺喜欢这架飞机的外形的。


可是他们都说她的投弹方式是“拉X”。。。

A-5的内部弹舱没有采用机腹舱门这种传统弹舱,其装备的Mk-28型核弹被容纳在两个发动机之间向后延伸的线性弹舱最前端,通过火药筒燃气向后以30节(56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线性弹舱的尾部有个可以掀开的口盖,后来改成抛弃式尾锥。核弹与两个油箱罐固定在一起,被称为“载荷列车”,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向后弹射。

气死我了。


user avatar   saturn-v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刀剑神域外传GGO女主在类似FPS的“硬核”枪战射击类游戏里的着装是全粉色的,连武器都是粉色的涂装。

剧中给出的解释是粉色在游戏里的沙漠地带,尤其是日出日落时会形成天然保护色。当时很多观众表示这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吧?

然而这还真是真的,二战北非战场时英国就把用于侦察的喷火进行了粉色涂装,沙漠日出日落时由于几乎没有水气和热浪的折射,整个天空呈现粉色,因为粉色涂装真的不容易被发现。

事实上当初世界特种部队始祖的SAS,开着去突袭德国机场的吉普车,也是粉色涂装:(图是1960年沿用涂装的路虎,二战黑白照片不明显。)

到沙漠风暴行动时,英国依然把部分用于低空轰炸的狂风战斗机涂上了粉色的涂装:


user avatar   ca-ca-ca-nuo-ke-s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功能很正经”但是又“莫名让人想笑”的武器,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到中东了

因为众所周知越是条件艰苦的军队越是能够把武器装备玩出花来……


比如下边这几个(很久以前在贴吧收的图,侵删):



当然,除了中东人民的智慧结晶外还有其他国家人民群众的智慧值得我们重视:



除了解放军,毛子也有相同的想法(不愧是一脉相承)↓


其实,上边那些个武器都是没有威力的渣渣,接下来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石锤了,伊拉克确实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其实毛子还有更厉害的↓


————————分割线————————

突然发现没人说这个↓


其实这个东西↑并不符合题意,因为他虽然让人感觉很好笑但是貌似用途并不正经


————————分割线————————

更新


————————更新—————————


竟然!没有人!!说T-90!!!


这个发光的东西并不是大灯,是T-90装备的主动防御系统“窗帘-1”,开启时就像一对冒火的眼睛,十分具有威圧感





user avatar   zhang-zi-dao-de-wei-si-te-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这次俄乌战争中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武器:俄罗斯的KUB-BLA无人机。

KUB-BLA无人机由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ZALA 航空公司于2019年推出。这款无人机很小,翼展才1.2米,长度仅95厘米,和一个小茶几差不多大。该机可携带重量最大为3公斤的战斗部和侦察设备,能够以80到130公里时速持续在战场上空盘旋30分钟。

这种无人机的工作原理是“察撞一体”,说白了就是神风式/自杀式无人机:发现目标后,KUB-BLA无人机可加速俯冲撞击目标,引爆战斗部消灭敌方。

这个小家伙的动力是一个电机,能支撑得了它这工作功率和电压要求的只能是锂电池。那么它的电池是什么样子的?是圆柱、方形,还是软包?

最近俄乌战争里面一架坠毁的无人机给出了答案:

图上那一堆绿色小棒棒都是从飞机上崩出来的18650锂电池。。。原来机智的毛熊工程师把好多18650锂电池组合在一起,从而成功的解决了无人机的动力问题!

再看近日坠毁在基辅街头同型号无人机,也是摔了一地的绿色小棒棒。。。

后来一想也是啊,一个察撞一体无人机,便宜量大管够才是王道,用个18650锂电池最合适不过了。

能想出这么个傻大黑粗解决问题的办法,果然是毛熊本熊啊。


user avatar   ci-ke-si-yan-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说反导系统……

不知道什么时候各个国家达成的国际共识: 反导系统取名要霸气。

美国反导系统叫T-M-D和N-M-D。

后来中国也有了反导系统,叫C-N-M-D


而且关键是,T-M-D,N-M-D这些都是真的

(老实人的微笑)

“T-M-D”[Theater MissileDefence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N-M-D”[National MissileDefence国家导弹防御统]

“C-N M-D”[ChineseNational Missile Defence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如果以后俄罗斯有了反导系统,可以猜测,可能会叫

“R_N_M-D”[ RussianNationalMissileDefence,俄罗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评论补充并修改的抖机灵如下

西德国国家反导系统:WestDeutschlandNational MissileDefence

简称“W-D-N-M-D”

腐国战区反导弹系统

GreatBritain Theater MissileDefence

简称“G-T-M-D”

G-N-M-D同理

卡塔尔国家反导系统

Qatar National MissileDefence

简称“Q-N-M-D”

Q-T-M-D同理

相互确保毁灭原则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简称MAD

法国中程反坦克导弹

“Missile Moyenne Portée”(法语)

简称“M-M-P”

武器化激光交叉系统

“Xing System of Weaponized Laser”

简称“X-S-W-L”

括号内纯属抖机灵)

继续袄

继美国T-M-D、N-M-D、T-N-N-D

俄国R-N-M-D、R-T-M-D

中国C-N-M-D、C-T-M-D

腐国G-N-M-D、G-T-M-D

西德W-D-N-M-D,法国M-M-P

卡塔尔Q-N-M-D、Q-T-M-D之后

以色列推出了

M-L-G-B

[Medium Laser Guided Bomb]

中程激光制导炸弹

如果中国和俄罗斯战区仿制了这个东西

那就是C-N-M-L-G-B和R-T-M-L-G-B。

侵删。

8 3 2019 556赞留念

8.4 2019 2.1k。留念

8.5 2019 3.1k

8 6 2019 3.6k了

(已经在解表情包了)

(表情包解不开)


又是一个改答案的夜晚,评论区的人才已提名,请各位闸总仔细看文章,白给系统已装配

爱各位,恭祝考研成功。8.7 2019 4k


8 8 2019 6k纪念

8 9 2019 7.2k纪念

8 12 2019 8.9k纪念

8 17 2019 10k纪念

女装不可能,表情包可以解。

10 29 2019 20k留念

(图一 二源于@瓢瓢QAQ)

(图三 七 八 十源于网络)

(图四 五 六 九来源于微博@周小帅私房菜)

04 15 2020

评论520了耶


来放个神必二维码和神必号码

无内鬼,速来!!

11 16 2019

有必要说一下这是个历史群,我发的不是后门答案,不要把这个copy过去(捂脸)


各位想转载就转载!记得标明来源,顺嘴提一下我(误)谢谢茄子。




           

相关话题

  中国军队还有哪些七爷,59一样的装备? 
  军队在长途行军的时候(比如长征,中原突围等),那些重伤员怎么办? 
  俄国防部称「在乌东部遭袭火车站发现的圆点-U 战术导弹仅由乌武装部队使用」,具体情况如何?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萨沙? 
  就目前的眼光看,除了发动机,歼20的设计是否存在什么缺陷需要在后续型号中得以改进? 
  在日俄战争中,指挥官乃木希典的表现真的很糟糕吗? 
  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实力不弱,但为什么会在二战中投降? 
  哪款中制武器最能代表中国的朴素美学? 
  能否通过委内瑞拉的内乱来引发新型世界大战,为什么? 
  真实的坦克战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2019 年 8 月 9-11 日召开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19)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小米新曝光的一亿像素传感器?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