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飞机上拍星空的核心技巧是短曝叠加。
飞机上拍星最困难的点在于由于晃动和抖动,让相机难以长时间稳定曝光,因而难以像地面拍星那样获得高信噪比的图像。
要克服这一点,除了尽可能稳定地支撑相机,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控制单张的曝光时间,让单张星点近乎不抖,然后连续拍摄大量图像,后期剔除星点抖坏的,把剩下的按星点对齐叠加,从而得到星点锐利的高信噪比图像。
举两个例子:
这张银河照片,是单张曝光1秒,连续47张曝光叠加而成的。
这张新智彗星,是单张曝光0.5秒,连续240张曝光。其中30张抖动严重星点坏掉,剩下210张叠加,累计利用1分45秒的曝光。
这次的复杂性在于,我坐的位置在机翼前面,有个一闪一闪的大白灯。好在0.5秒曝光的设置,让我每隔几张就能等到一段时间,让大白灯只落在两张间的gap里,这样我拍摄150张后,就得以拍到60张只有小红灯的帧,光污染相对较轻,银河还能露出来。
几个细节问题:
即使是采用短曝光,也要本身已经有相当稳定的支撑才行。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稳定方案:
第二、第三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不可行。
相机稳定器本身是动态稳定,稳定器通过传感器随时检测晃动,然后做出反方向的补偿。这种动态稳定本身就是难以支持长时间曝光的,几秒钟的曝光,就会让星点“随机行走”。而且相机稳定器体积太大,在经济舱(我穷)的狭小座位上实在是施展不开。还有就是遮光设备覆盖在相机上,会给稳定器施加外力,让其难以平衡。总之,不可行。
吸盘不可行的原因也很简单,机窗本身虽然可以吸附,但机窗太小;要想把吸盘吸在机窗上面的舱壁上,就办不到了:舱壁是磨砂纹理,吸盘干脆吸不上。
手持虽然最土、最原始,但实际上最方便可行、最节约空间。当然要拿稳也是有技巧的:建议使用机身内置程序实现连拍的预设,或者使用快门线锁定让相机连拍,尽量避免用手按快门——手指长时间按快门时肌肉很疲劳,就更难以稳定握持。
相机自动开始连拍后,一只手从下方托举机身并掐住镜头(这只手肘部支在膝盖上),另一只手在旁边辅助支撑(如果前排乘客比较老实,这只手肘部可以支在前排靠背上),整体来说就比较稳定了,可以支撑0.5-1.0秒的曝光。
我一般用35mm。更长焦距,抖动更明显,长曝不切实际;更短焦距,机窗很容易入镜,影响构图。
我一般用处理深空摄影照片专用的PixInsight软件完成星点对齐、叠加。这是个付费软件,但是功能强大,我觉得很值。
曾经我也用什么衣服、毛毯之类的,但非常累,总有遮不住的缝隙,造成拍摄失败。后来买了一个Lenskirt(此处无厂商授意的品牌植入),也就是专门给隔玻璃拍摄准备的带吸盘大遮光罩,问题就解决了。虽然卵形的机窗玻璃不可能用长方形的遮光罩完全遮蔽,但可以把遮光罩吸到机窗玻璃上以后,拉下一半机窗挡板,基本就能实现比较理想的遮光了。
当然要想拍到机上星空,你得尽量选择夜航,每次都坐靠窗,每次上飞机前都准备好遮光罩、快门线和特定镜头,尽可能抓住有限的机会、尽可能拍出高质量的素材,这样才有机会锻炼自己后期处理的技巧,最终得到满意的照片。
挪用押金属于可不是赖账,这是犯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