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检察官,我妈是轴承厂的检验员。
97年还是98年我妈下岗了。我那时还小,一开始只是纳闷我妈怎么不去上班了。后来才半懂不懂搞明白下岗的意思。我妈下岗后,家里的收入骤然减半,而那时候公务员的工资也非常低,还经常拖欠。最穷的时候家里月初要过一个月,只有二十块钱。可以说家里肉都不大吃得起。我爸妈为了给我补充营养,就只好到市场上去买那种碎鸡肉,就是不知道鸡的什么部位剃下来的肉冻成整块卖的,吃到鸡屁股也是常有的事,就这肉还得赶早去抢,因为卖的很快,而且一个月也只能吃个一回。
那段时间家里经济压力非常大。我妈做的馅饼很好吃,于是就弄了个摊子去卖馅饼。我就陪我妈一起卖。我妈是那种比较豁达的人,性格很外向,和旁边摊子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所以我到现在都觉得摆摊买东西不丢人,甚至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而我爸,印象中那几年,我爸就没怎么穿过别的衣服,都是穿制服。因为没钱买新衣服,之前的衣服尽量少穿减少损耗,留着不能穿制服的场合穿。弄得我老婆到现在都特讨厌我一点,就是衣服旧了不能穿了都舍不得扔。之前我老婆收拾衣服的时候,连我初三时的衣服都能翻出来。
当然我家这还算好的,我一个伯父两口子双双下岗。我表姐那年又要中考,各方面都要钱。逼得我伯父一个机修车间的车间主任抛妻别子,南下到广东打工。每年只能看到他一次,还不是春节,因为春节票不好买,买票贩子的票又太贵,费钱。
我家乡是一个工业城市。我父亲那一辈人,好多都是一个公务员一个工人组成的家庭。听我爸说我们这有一个民警,老婆下岗,孩子又重病需要做手术,单位同事的捐款加上借亲戚的,钱还是不够。估计他也是绝望了,在办公室里用配枪开枪自杀死了。估计为的是希望公家发的抚恤金能补上做手术缺的钱。至于两口子都下岗,过年孩子闹着要吃肉,一狠心包顿毒饺子一家三口自杀的事听得也很多。可以说是一片愁云惨雾。
而事实是什么,所谓的国企下岗,好多都是贱卖的优质资产。我妈的厂子当年卖给私人老板的钱,说出来低的吓死人。可以说卖的钱都抵不上半个车间机器的钱。
我到现在都讨厌黄宏,更讨厌刘欢,尤其是他唱的从头再来。
对我家的影响是,我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全部下岗,被迫去西部打工谋生计。而我就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大,我就是典型的隔代培养教育长大的产物。因为爸爸妈妈常年不在家,童年没太多在一起的回忆,导致我对他们的感情相对淡泊。
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因为当年的大改制摧毁了我家乡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全县数十家工厂倒闭,没有了就业渠道,所以我毕业后无法回到家乡,只能独自一人到省城打拼,并且榨干我爹的积蓄在哈尔滨买了房子,清了贷款。家乡是回不去了,想回到家乡的县城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考公,我是机械专业所以没太大意思。另一条是回家做买卖,家乡因为没有了企业,没有容纳就业人口的单位,所以是人口纯外流地区,经济不振,房价低迷,所以做买卖也没啥意思。
但是我的家庭是比较好的了。
我原来的家在工业区附近,自从大下岗后,目睹身边邻居、童年朋友家庭,许多妻离子散,甚至有疾病无钱救治而病死、欠债无力偿还导致绝望自杀而家破人亡的例子也见了许多。走投无路的男人去打黑工,走投无路的女人去当妓女,这种故事也屡见不鲜。我和许多童年玩伴比已经相当幸运了。我有一个童年伙伴,上了个职校,但是因为家里实在没钱,生活费无着,被迫中途辍学去南方打工去了。还有一个邻居家伙伴,因为父亲病死,母亲改嫁,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去世,居然被迫出家去寺庙了当了和尚以求生计……
显然今天衣食无忧,在国企里混日子的我,比起那俩发小简直好的太多。我爷爷坚持认为读书是改变穷人命运的唯一出路,把自己的退休金、我爸爸寄回家的生活费都努力节省,省吃俭用,唯独在我从小到大上学受教育的各种费用方面毫不吝啬。最终我成功安家,父亲也通过打工有了一些积蓄,全家的生活逐渐好转了起来。
然而,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耳濡目染的故事,是没那么容易忘怀的。
我家是农民,没资格下岗。
要说影响的话,其实也有,就是国企没了,但是很多私企起来了,特别是外资企业进来了。当时我们镇上开了好几家大型日本制衣厂,现在都记得那个厂叫小林制衣,托这个厂的福,小时候没学日语的时候,我就知道,小林读作kobayashi。
就像我妈,当年进国企服装厂是不可能的,没资格,没关系,没路子,进不去,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吧,记得当时镇上有家国营服装厂,厂里的工人都特别神气,逢年过节发这个发那个的,厂里面还专门有厂医,一般人想看还看不了,我小时候,发烧了,我妈托关系才让我偷偷去厂里的诊所看病,记得很清楚,那个退烧针是真的疼(现在想想,大概率是安乃近之类的吧)。
后来日本人服装厂开起来了,她就有资格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以进厂打工了。进厂打工,能赚到钱了,对家里当然有影响,日子过得好了呗。
她是没脑子手笨不会做衣服才进不了国营服装厂么? 那为什么后来在日本人的服装厂做的挺好还做到了小组长呢?
所以到底怎么看大下岗,主要还是屁股坐在哪里吧。
后果严重,直接结果就是我们家的负担突然减轻了不少。
本来作为农民,是要交农业税去供养工人的,我们市是一个苏中小城市,90年代还卖过城市户口,农村人只要拿8000出来,就可以成为高贵的国家户口,我们家穷,没买,我的同学倒是买了不少。
那个时代的工人,我老丈人就是其中一个,水泥厂,他还是车间主任,跟我说那时候天天吃喝,厂子就是被吃垮的,后来下岗了,也就没得吃喝了。我觉得挺好,不然我们这些农民还要供他们到什么时候?
不过他还是比我老爸好,现在一个月有接近3000块的养老金,而我老爸这个修理地球出身的,现在还要找活干。
我家那时候还是农民,连下岗的资格都没有
我爹去东北收破烂,那几年东北大下岗,大量工厂停产,设备淘汰,老家属院里各路神仙倒腾的电线材料啥的都等着卖破烂换点现钱过日子
我爸就在这些厂区家属院里蹬个破自行车吆喝,收破烂
收完几个人凑着租一辆皮卡,拉到附近回收站去卖,一年能折腾春秋两次,过年跟收麦子都要回来
收完麦子就是晒干,杨谷,装袋自己推木板车去镇子上缴三提五统的皇粮人头税
皇粮是公安局派出所负责缴收的,有粮食站的人一起看着,那个洛阳铲似的空心铁棒捅装麦子的化肥袋子里,看看有没有掺沙子
捅完空心棒里的麦子就倒旁边盆里,算是派出所自己的火耗
小时候跟着去缴粮食税,交完税就去旁边电力局缴电费,电力局会给发薄荷糖,吃着挺甜的
对九十年代生活记忆没多少,除了这些就是跟着家里姐姐去她小学看过,连桌子都没有的农村小学,小孩自己搬条凳刻上名字去上课,黑板也是不知道啥黑漆随便糊在墙上的。学校门口卖山楂条蘸糖,一毛钱一条,不过实在太穷也买不起,看人家吃馋馋算了
没啥影响,只有好处,可以不用被限定在农村里种地被人剪刀差了,父母都是农村家庭,都是九十年代才有机会进城上学上班,立足在城市,总之对我祖辈所在的那片村子的老一辈来说,大下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既然网上那么多当年的工贵和工贵后代可以明目张胆的怀念当年通过剪刀差农民而获得的优越生活并大唱赞歌,那作为农民后代为何不能怀念当年大下岗带来的机遇和进城机会?
最大的影响难道不是大家只表面相信,实际都不信了吗?
红利没了以后又开始拿出典型谈奉献。
最大的影响,就是家里突然清净了。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建国初从河北省迁到北京的。自打我记事起,家里的亲戚就没断过:老爸这边的,老妈这边的,衡水的,唐山的,石家庄的,张家口的,白洋淀的……
一波接一波,来了就住家里,一天三顿管吃管住,出去跑买卖、追欠款、上访告状都要爹妈帮着张罗。稍有不如意,就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诉苦。我记忆中,我家就是驻京办,过往都是客,来的就是爷!
1990年代中后期,爹妈一个内退,一个下岗,五花八门的亲戚们突然都不来了,天地瞬间就安静了。面对清净的门庭,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习惯。
90年代下岗大潮给我们乃至整个村庄都带来了生命和希望,因为我老家是农村的,没有下岗浪潮我们村所有人就得继续待在小山沟里种田,交粮,喂养高贵的干部和城市工人。
90年代下岗大潮给你的家庭造成了什么影响?
我家是农村滴,90年代下岗大潮为00年代免除农业税奠定了基础,利好我的家庭
90年代正式进入市场经济,大部分国企连年亏损,需要政府财力补贴亏空,是财政的严重负担。而政府财力从哪来,当然是国民的税收啦。
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政府减轻了负担,政府才有能力考虑减轻农民负担。
有人说免除农业税是因为什么江西丰城事件,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政府财税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也不可能免除农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