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前的答案都提到63的理念落后,这话不假,但有以今论古、事后诸葛亮之嫌,63的设计理念虽不先进,但其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防战略的。
有人说既有了AK,再搞63是倒退,技术上讲没什么问题,但AK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guoqing。
63研制时的国际背景大家都知道,面对随时准备往种花家里种蘑菇而后用铁骑扫荡中原的北方邻居,在一穷二白的硬件环境下大搞机械化,用老人家的原话说是“乞丐和龙王比宝”,所以,依托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斗志,进行人民战争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预想中的主战场就是内蒙华北,配合正面作战的主要douzheng形式将是山地和平原游击战,这种情况下较远的射程,较高的单发精度和便于拼刺的构型才是首选,而这些条件AK并不满足。因为AK是一种为机械化战争而生的突击步枪,越南丛林也只是刚好契合了它的特点而已。事实也证明,AK步枪在非机械化战场的阿富汗,面对游击队的老式全威力栓动步枪,确实遇到了射程不足的尴尬,不得不靠加强SVD数量来解决问题。
63式装甲输送车,和63式步枪一个年代的产物,中国并非不想进行机械化建设,实在是受到当时的技术和财力限制不可为不能为也。
WZ122坦克,采用“三液”设计即液压操作、液力传动、液气悬挂,想想看,国内的民用轿车用上AT档要到什么时候了。
所以说,63式自动步枪正是结合当时国内的科研生产的实际条件与国防需求,立足现实做出的一款中规中矩,不好高骛远的产品。
因此,63考虑的主要使用者为山地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基于对56半火力密度不足和56冲精度不足的认知,优化了远距离精度和拼刺能力,并使用了更利于单发射击精度而不是连发精度的枪托护木一体化构型。
但63并非完全不考虑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其有采用折叠托的子型号。说到这里,有一点和许多人的印象不同,我兔从来都在积极跟踪世界军事科技前沿,而实际运用的给人相对保守的感官则往往受制于成本和技术成熟程度,在早期尤为如此。
63的折叠枪托版本,说63没有考虑机械化部队的使用也是不客观的
63式的塑料弹匣,60年代在武器上采用塑料绝对是前沿科技
63式的配套携行具,达到了60年代的平均水准,可惜随着63的撤装又让中国的单兵装具往后倒退了几十年,下一次列装综合战斗装具要等到九十年代中叶了。
武器落后不是原罪,符合甲方需求就是合格武器,而且当时63的甲方提的需求也是符合当时国内的实际的,这个实际包括敌情威胁、兵员素质、生产能力等。63是战后唯二的采用不要小握把的传统步枪外形的自动步枪,另一个是M14。63用的是中间威力弹,按说应该比M14应该更适应战后需求,但被糟糕的生产管理或者说那时候的大环境断送了,如果63没有因为质量问题撤装,79年边境战争的时候,我军的自动火力将能获得很大的提升,相应的伤亡也会降低不少。
单纯从结构设计上来讲,63式是一款落后的步枪。即使它完美保留了SKS步枪精度高的优点,也难掩它本质上属于第一代自动(半)步枪的一系列缺点。
但是从武器开发的角度来看,63式是新中国主力轻武器的一次伟大探索,它首次准确描绘出了当时中国军队迫切需求的一种主力轻武器形态:优先为高精度和减重,火力和成本因素次之。(AK47正好反过来,因为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
可以说,63式步枪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情是合情合理用来取代56半的最佳选择,谈不上先进,但一定是靠谱的选择。
然而,63生得特色,死得也特色。
63是个先进的落后设计
具体到自动原理、自动机设计等细节上,可以说很多地方是优于56冲和56半的。
自动原理是活塞短行程,导气装置增加了气体调节器,比56冲的活塞长行程/就4.5mm的大气孔,有利于精度。
自动机重心距枪管中心线距离从56冲的25mm,压低到21mm,特别有利于点射精度。发射机组件零件数量比56冲少一个,加工也更简单。
设计指标中寿命比56半的寿命提高1.5倍,即使生产质量滑坡,也能定寿10000,比56的6000强多了。而且没有用更好更贵的材料,枪钢中的镍铬含量比56系列苏标枪钢低。
活塞短行程自动原理、气体调节器、减小动力偶、提高寿命这些特点被后来的81继承。
说它落后,全拜托那个520长度的管子和全型木枪托。
520mm的管长和56半一致,对提高瞄准基线长度有一定益处。但是520的长度相比415长度的56冲,初速只是从710提高到735。所谓枪管长初速高威力大,基本无从谈起。81的440mm是兼顾精度和初速最好的选择。
木枪托不仅长,而且重。和一般人的映像相反,同等强度/刚度下,木质件的重量比金属大。而且木制件价格比金属件贵。75年划拨价,56冲128,56-1冲125,56半是135,这还是65年以后56半简化扳机护圈结构、简化发射机零件加工工艺以后的价格,之前的更贵。
多说一句,70年代的玻璃钢,不仅不比木制件更轻,反而更重。更要命的是比刚度比木制件甚至还略低。吹玻璃钢的,大部分其实就是完全外行。
63枪托与枪身连接位置,枪托夹持那个本就很厚的枪身,夹持位置厚度只有4mm,容易断裂。
就这么个东西,就是之前论证不足导致的。下发试用之后,部队和厂所清楚的很。64-66,三年时间下发到部队的不到1000,67年也只生产了6000支。既谈不上大规模生产,更没有生产定型。
这个东西大规模生产纯属文革胡闹,正常情况下,生产个一两万试用的话,类似87/87A,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恶评。
只看用材、设计和工艺要求,81完全可以在70年代中期做出来。
后面类似的项目还有80式手枪,这个东西一共也就产了不到300,就不算个事。
真正成事/坏事的也就05警转这个违反立项论证流程、总师自己吐槽不已的奇葩了……
92也是一样,92-9背负这么多骂名,和部队、和研制没什么关系,这个东西对军队也没有什么危害可言,要怪只能怪选择了92-9的公安部……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