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自己智力测试低于大多数普通人? 第1页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看待自己智力测试低于大多数普通人?理应沮丧吗"

当然不是。普通的智力测试是很片面的。

健全的人格远远比考试或者测试拿高分重要。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7996191836536832



虽然您现在觉得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点空洞, 但是全国的教师都是很努力地在做事情。


在教学中应用

1.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4.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尽管加德纳将智能禀赋划分得如此之细,但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应被用于限定人们为某一项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一套智力组合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复合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快速冒起。起初在台湾兴起,继而香港教育部门积极参考有关理论,并在多家幼稚园和小学的一年级推广多元智能教育。至今华人地区已有教育组织及教育工作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核心,为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学龄阶段之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测验评量、课程营队、教育辅导、教师培训等教育解决方案。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传统IQ智力测验也仅涵盖逻辑数学、语文、和空间智能。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踏员的肢体能力(肢体动觉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其强项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语文(Verbal/Linguistic)

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空间(Visual/Spatial)

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

音乐(Musical/Rhythmic)

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自然(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9年补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

学生和家长也许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其他: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蝴蝶效应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会有决定性大作用。不要忽略孩子的努力,哪怕再微不足道,孩子也需要你的肯定。

手表定律

有时候,拥有太多选择反而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但让人变得难以抉择,还会干扰人的注意力。对于年纪小的孩子,给他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在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严重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孩子,不要一次性满足他多个愿望,孩子提出要求,家长立即给予满足,无形之中滋长了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心理,会使急躁情绪加剧。相反,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用一定的时间,延长实现要求的过程,孩子会形成一种“来之不易”的心理感受。这样,不仅自控能力会得到加强,而且还会使孩子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结果。

德西效应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家长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对孩子的爱,往往会蒙蔽家长的眼睛,让家长忽略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和坏毛病。当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吵架、哇哇大哭时,家长本能地就会去袒护自家的孩子,即便有时候明知是自己孩子的错。过分的袒护,让孩子难以认识到自身问题,时间一长容易变得自私、依赖、独立性差。


马太效应

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富有的会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会越来越贫穷——除非我们能付出巨大的努力,获得一个转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所以他们会越来越优秀。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孩子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不是从挫折、郁闷中得来的,而是从某一次小小的成就感中得来的。所以,在孩子开始学习、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准备,让孩子每一次都获得一点成就感,这才是支撑孩子走下去的动力。


门槛效应

一下子向孩子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相关话题

  疫情中的基层工作者值得被尊敬吗? 
  觉得自己内心很阴暗怎么办? 
  女生如何戒掉自慰啊? 
  海豚有那么高的智力,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海洋文明呢? 
  可以肯定黑人音乐、体育上的天赋,为什么不能质疑黑人(缺少)智商上的天赋? 
  突然厌学甚至厌世怎么办? 
  我家房后住了一个有神经病的人整天骂人,打扰我和家人休息,妹妹今年三岁,怕影响到她心理健康我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自己智力测试低于大多数普通人? 
  结婚后婆婆公公住进新房。既成事实,怎么让自己好受点? 
  「虎山行不行」的这种行为不违法的就是合理的吗? 

前一个讨论
那些喜欢经常戴耳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下一个讨论
作为一个 Hi-Fi 党,你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设备?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