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由于流浪者多数都没有身份证明,而且对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不了解,能够享受到折合人民币每月不到50元现金救助的人是少数。
巴格旺达斯的一些亲人,通过贝·布托收入支持计划得到了帮助——政府的这一现金福利为贫困家庭每月发放1000卢比(不到46元人民币)的资金。现在,联邦政府又发起了一项名为“感同身受”(Ehsaas)的新的福利计划,其受众认定和发放程序和贝·布托计划是一样的。
但是,巴格旺达斯无法从这些计划中获益,因为他本人并没有CNIC。生活在街上的他,经常担忧卡拉奇不可预知的法律政策及其执行。但他说,除此之外,自己还是很满足的——每月能向海得拉巴家里的父亲寄过去4500卢比(204.66元人民币)。
很多流浪者会通过清真寺、慈善团体、周边居民的施舍解决吃饭问题。
还有不少流浪者有自己的正式工作,他们吃饭不成问题,只是住房尚未解决罢了。
阿里一般是在当地小饭馆吃饭的,有时候走投无路的话,他会去M·A·津纳路(M·A·Jinnah Road)上的一处圣殿,去那里吃别人施舍的食物。他表示,他并不信任慈善团体发放的的免费食物,因为他发现质量是残次的。他有一张全国电子身份证(Computerised National Identity Card,CNIC),并且说,对自己的街头生活还算满意。
至于治病嘛:
白天的时候,他(17岁的卡拉奇市民米尔)在不同的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天收入700-800卢比(31.78-36.32元人民币)。他来自费萨拉巴德,但无论是在卡拉奇这里还是在家乡,他都没有直系亲属。七个月前由于一场事故,他的父母双亡,因此他来到了卡拉奇。由于还未成年,他并没有CNIC。米尔会使用阿卜杜拉沙阿加齐清真寺的洗手间和浴室,每次要花10卢比(0.45元)。他从这座清真寺获取食物,而且也不会有警察或者别的什么执法部门打扰他。如果生病的话,他有时会去医院,有时候就在清真寺做做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