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挺喜欢龚琳娜的,也挺喜欢她的作品的,但是我认为她的理念需要调整。
为什么想回答这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底下一片对观众冷嘲热讽的,对现代审美冷嘲热讽的,对龚琳娜捧得高高的(最关键是这种捧的方式的态度有点傲慢)。
庭院深深好不好听?我认为是好听的。艺术感强不强?我认为是强的。高级不高级?我认为是高级的。
但是这种美和它展现出的情景还是跟现代人有点脱节的。
首先是审美方式。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其实不像古时候那么含蓄的,这个在日常用于的词句就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还是会去学习中国古代汉语的审美方式,但是整体来说,这不是现代中国人的普遍核心审美方式。尤其是信息社会之后,时间碎片化严重,又受到信息洪流冲击,传统文学,诗词,音乐等等需要时间慢慢品的作品都在越来越边缘化。整体的审美方式是不可能硬生生的扭转回过去的,因为这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几乎所有现代社会的一切部分都是这种审美方式变化的原因)。
第二点是意境共鸣。这一方面是审美方式上,这种方式很含蓄,本身就有疏离感了;另一方面这种意境和情感和现代人是没有什么共鸣的。请问这么含蓄婉约的闺怨有多少现代社会人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很多部分都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割裂的,不可能让现代人去强求这种共鸣,或者说,艺术家不应该把这种东西不大幅度修改之后就拿给现代人,并指责现代人不懂得艺术。
其实这两点都是有解决办法的。
审美方式不可能硬生生的扭转过来,但是可以传承,引导和发展。中国人的审美是有固有的这种文化传承上的含蓄的部分的,这是文化特性造就的。但是现代社会的中国人肯定跟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不一样,我们需要的是留取共性的部分,提炼出文化和艺术的核心,再就这种核心传承去发展出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小河淌水》的审美就要比《庭院深深》更加吻合通俗文化下的现代人审美一些。一个是技法上的,一个是情感共鸣的普适性要更强一些。思念一个人,想唱歌去跟他诉说,这在现代社会也是有类似情景的。
而《庭院深深》我们不能直接照搬这种闺怨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在现代社会的一个类似情况,然后找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去进行解读;比如说这首歌可以找婚姻问题来解读。
其实龚琳娜自己也说了,唱歌并不是就唱一首歌而已,而是唱的情歌共鸣,唱的精神体验。那么现代人自有现代人自己的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艺术家如果想传承和发展古典文化,也必然需要立足于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而不能立足于古人的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
我觉得龚琳娜在技术上的吸收学习都非常的强,但是在核心理念上我觉得她还是太执着于“古”和“新”,而不够“今”。她做了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音乐作品,但还不能代表时代,不能代表中国古典在现代社会的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