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看看苏联付出多少代价换来的重工业就知道了。
当然苛责民国政府也没意义,发展不出重工业有几个原因。
民国政府的第一个问题是政治问题,就是国家没有实现实质统一,依然是军阀割据,同时老蒋的中央政府实质上带有买办属性。
比如1936年,关税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4.14%,盐税占14.23%,统税占有12.25%,关盐统三税共占全部国家税收收入的94.29%,构成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
而老蒋将田赋,营业税,契税交给了地方,允许自治,可中国当时八成以上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老蒋一是依赖占三成的关税,沦为买办。二是不愿意得罪地主阶级,反正和他没关系,帮助农民土改得利的是地方政府。
同时营业税被地方掌握,发展工商业对中央来说没什么兴趣。这就是政治不统一的恶果,老蒋与地方心思根本不在一起,实际上处于博弈状态。
第二个是殖民化经济,一般性市场国家的工业化顺序通常是以纺织业为开端,同时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
上图一个是进口量,一个是出口量。看起来很费劲,网上又找了个图就很明显了。
一个是进口占比,一个是出口占比。可以看出民国长期以来都是资源输出国,以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为主。工业品输出很少,但也进口生产资料,说明民国也是有工业化的。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民国是开放性国家,所有产品都要直接竞争。1929年关税制度中不存在保护性关税,而1931年版的新关税制中,大幅度提高了各种普通进口商品的税率。烟酒的税率提高到50%,丝绸的税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则为40%,毛织品和高附加值食品则为35%。此外,麻织品和玻璃等进口商品的关税也大为提高,达到30%。
有利于国内轻工业发展,但机器设备关税却降到5%,是不利于国内重工业发展。同时就算如此中国棉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依然不占据优势,难以与日本等纺织强国竞争。
还有就是中国明明是农业国,却还要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这里面的问题就很大了。
第三个就是金融冲击,这一点可以自行搜中美白银协定。教科书中常推崇法币的出现, 说民国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我估计宋子文肯定没想这么快建立这个体系。
中国当时是银本位,列强除了美国是金本位。经济危机导致金价上涨,银价下跌,意味着中国汇率下降,列强汇率上涨,刺激了中国出口。同时由于时间差,也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的投机。又使得中国出现通胀,刺激了资产投资和工商业发展,使得中国出现了黄金十年的出现。
这个情况下列强决定掠夺中国白银。
1933年7月,各国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达成《白银协定》,规定美国等产银国应收购本国所产白银1.4亿盎司(折合约4350余吨),不得将余额出售国外,中国则不得将银币熔铸成白银出售,以保持国际上银的购买力,共同维持银价稳定。
但仍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美国,却比人们预期的走得更远。它一方面出于刺激自身出口的利益考虑,实施《金法案》(1934年2月),减少美元含金量,让美元大幅贬值近六成,变通货紧缩为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了照顾国内代表南方银矿主利益的“白银集团”的要求,又通过《购银法案》(1934年6月),提高白银收购价,在国内国外同时大量买入白银。
新晋第一工业强国出手豪购,世界白银市道应声反弹,纽约银价从1932年底每盎司25美分涨到1935年初的55美分,当年4月更达到81美分的高点,足足上涨了两倍半以上。而从1934年8月到1935年6月,一共有多达4.37亿盎司(折合约13590吨)白银收归美国国库。
国际银价上涨,中国自然首当其冲大受影响。到了1935年,白银在国外的购买力已高出在中国国内购买力近2/3。据估算,此时从上海运银到伦敦或纽约出售,按汇率折算再扣除成本,至少可得50%的纯利。早先大举输入“热银”的在华外资银行,此时又成了抢运白银出口的急先锋。这些外资银行金库中的白银存量,从1933年12月到1934年12月,锐减了2.21亿元。
另据统计,仅1934年12月,中国外流白银即达6654万元,1935年1月又流出了1541万元。1934年全年,全国净流出白银高达25672余万元。上海存银占全国之半,一年之中更流出大半。
在这个背景下就出现中美白银协定和法币,使原本稳定的金融体系瞬间进入了不稳定状态,为民国政府十几年的高通胀埋下了伏笔。
第四就是债务,债务一个是要还清朝和北洋债务,就这还不够还的,每年的财政赤字迫使民国政府借新债还旧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28年6月底的积欠本金、预计利息和经理费,折合国币达744447593.98元。另外,1928年6月底庚子赔款尚欠本金及预计利息共合国币569179055.27元。
上图是民国政府1927年到1937年的债务总额,1928年中央财政赤字为80144000元,1929年财政赤字为100943000元,1930年为216624000元,其中债券借款收入就占225680006.62元。
这就是为什么法币出现后民国长期处在高通胀,原本有白银做底老蒋可以卖主权还债,有了法币那还不撒开了手印钱。
可以说从民国建立开始就一直是借钱过日子,借了英国借法国,然后借俄国借美国借日本借苏联,全世界他没借过的国家不多了。
到后来抗战虽然打赢了,债务跟着成为天文数字。
最后是军事,这个一下没找到数据,只是说民国军费占据财政支出的六成,这就很可观了。
这些问题合起来形成一个链条,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死循环。
列强支持下的和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的各个军阀形成割据,中央收不到田赋不得不依靠关税变成买办,地方不敢土改,依靠列强又削弱内部工商业。
为了统一大小军阀间把财政集中到军费,财政负担严重又大举借债,财政负担更严重就要出卖主权,更是没办法搞工业化。
最后金融破产是迟早的事,接着就是如炸弹爆炸连锁反应在各个行业,体现在解放战争中的摧枯拉朽。
要给大家讲一段被重重迷雾所遮盖的历史。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感人的历史。理解这一段历史,你们才会知道,今天的成就是多么的不容易。
今天,想和大家讲一讲前三十年工业史。
建国之初,满目疮痍。
当年粮食总产量约1.1亿吨,摊到5亿人头上人均只有200公斤。
工业基础几乎为0,全国工业基本集中在3个点上,东北几个大城市、上海、广州。产业工人只有1000万出头,工程师只有12万人,其中只有4万人合格。
基础设施惨不忍睹。
外汇储备基本为0——之前国库的黄金、银元、外汇早已经被秃子刮干净运到了台湾。
80%的国民是文盲,5亿人口的国家每年的小学生——对,你没看错,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人。
最糟糕的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态已经严重恶化。当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可怜的8.7%,而北方已经降低到不到5%。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平原地区基本看不到成形的树木,几乎所有的山岭都是一片光秃秃的石山。
生态的恶化让全国灾害不断——暴雨、干旱、泥石流层出不穷,那个时代兔子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35岁。
急剧恶化的生态已经表明,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5亿人口已经超越了这片土地能够承载的极限,按照自然法则,或者爆发战争,或者爆发生态灾难,让总人口自然淘汰到4亿以下,才会慢慢恢复生态平衡。
过去这片土地几千年来都重复着这个规律。
怎么办?
怎么才能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怎么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延长老百姓的寿命?
怎么才能根本上遏制恶化的生态,重建青山绿水?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答案:工业化。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工业化才能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只有工业化才能遏制生态的灾难(这一条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你看到后面就明白了)。
只有工业化才能让兔子站起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人类社会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案归根结底就是工业化。
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建立一个工业体系需要天文数字的金钱,需要海量的工业设备,需要几千万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几百万优秀的工程师……而这一切,兔子都没有。
但是兔子却有经历战争考验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管理层,有着一个对5亿国民进行高效动员的组织。
一切为了工业化!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一套管理模式被设计出来:
缺钱?就搞高积累,勒紧裤腰带,把每一粒粮食都省下来,投入工业化;
没设备?就向北极熊全面靠拢,再在东方之珠开一个口子,走私也要引进工业设备;
没人才?就大面积铺开基础教育,搞简化字,快捷高效的传播知识;
怎么激励优秀人才投身工业化?搞城乡二元化,让工人与干部吃皇粮,拉开城乡的待遇区别……
那么,这样的顶层设计就可以让兔子跨进工业国家的大门了吗?远远不够!
任何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将过去农业社会形成稳定利益格局砸得粉碎,重建一个以工业体系为核心的全新的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伴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社会的剧烈动荡。
英国工人的悲惨生活
纵览世界工业革命历史,字里行间都是斑斑血泪。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不列颠,纵然在大航海时代从全世界掠夺了天文数字的财富来启动工业化,但是工业体系对劳动力永不停止的需求,同样产生了“羊吃人”的悲剧。
有光荣历史的高卢雄鸡,与工业化过程相伴的是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仅仅拿破仑时代,高卢人就奉献了整个国家23%年轻人的生命。
至于北美大陆的鹰酱国,工业化也导致了北方工业资本家与南方农场主的尖锐对立,南北两方撕裂成两块,整整4年的内战将国家打成一片尸山血海——比后来参加两次世界大战阵亡的人数还多。
南北战争
那么,兔子怎么跨进工业国家的大门?
简单的重复鹰酱、高卢、不列颠等等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让这个饱受战乱的国家再承受一次工业化的巨震?
不!绝不!
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它就像一把巨锁,将五亿国民牢牢的锁定在土地上,通过限制国民的自然流动,力图将工业化对社会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农转非”就像是开锁的钥匙——
根据工业化进展,有计划的将一批批农业人口转化成工业体系的工人以及体制内的管理人员。
于是,在这样复杂顶层设计下,兔子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苦难行军。
1. 钢 铁 之 梦
工业化首先从何而始?煤+钢是工业化的基础。
煤炭为工业化提供燃料,而钢铁是工业化最基础的材料,放眼国民经济社会,钢铁的需求几乎无处不在:工业设备要钢铁,开采煤矿要钢铁,基础设施建设要钢铁,农业生产要钢铁,连北方冬天用钢铁做的炉子也比用砖石切成的燃料的使用效率高得多。
可是,建国之初,兔子的钢铁产能低的可怜。在当时工业化国家钢铁产量以千万吨计时,1950年兔子钢铁产量仅仅61万吨,对于一个工业体系而言,这点钢铁产量可谓杯水车薪。
自己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外部又面临鹰酱等西方世界的封锁,向北极熊靠拢,获取必要的经济援助+工业设备就成为一种必然。
适逢朝鲜南北战争爆发,兔子一方面为了保卫东北这个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一方面也是向北极熊纳投名状,几十万兔子卧冰嚼雪,气贯长虹,将鹰酱等18国联军赶回38线,从而在韩国停战后获得北极熊156工程的关键援助。
156工程是北极熊对兔子工业体系建立之初的关键援助,是兔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该工程总计156项工业项目援助,包括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3项、化工7项、机械24项、轻工业1项、医药2项、军工45项、施工3项。
156工程帮助兔子搭起一个工业体系的架子,也是当时兔子薄弱的基础所能承载的工业援助的极限(156工程主要集中在东北,因为当时东北产业工人与技术员不够,还从上海抽调了十万工人与技术员赶赴东北及各地支持。直到今天,在东北还能遇到很多带这上海口音的老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轰轰烈烈展开了。到1957年,兔子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从1952年的20.9%,增长到29.6%。
工业化取得了开门红。
注:工业体系的建设最初搭架子还不算很难,自己凑一点,别人给一点,搭起一个工业体系的骨架很多国家都能做到,难点是后续的扩张——怎么协调几十个工业门类的发展,怎么维持几十年对工业化的投入,还有就是工业体系的发展要与国际大环境契合等等,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纵观二战后历史,除了少数国家如脚盆鸡、韩国、琉球因为基础较好,人口较少,在鹰酱扶持援助下发展了部分优势产业外,成功完成全产业链工业化的只有兔子一个,过程中兔子是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但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呢?现在连出路都没有!
1957年这个节点却出了问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兔子为了把全国力量统一纳入工业化建设中,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是合作社,工业是公私联营——整个国家由一个松散无序的农业社会结构改造成一个组织严密、指挥统一的准军事化结构。
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兔子与北极熊交恶,北极熊不但停止了对兔子的援助,而且在2年后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撤走所有的技术专家。
怎么办?
理论上外部援助断绝,兔子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完成工业化过程。可是,已经完成的社会结构性改造怎么办?又改回去?
那里能改得回去!
湖北孝感事件就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1957年孝感一所初中学生忽然得到通知,高中升学率降低了,考不上高中政府不再分配工作,大家继续回家务农——这个消息对于长期被灌输掌握知识以后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学生的打击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于是冲动的学生上街游行,还围攻县政府。
这个事件对高层震动非常大。虽然当事人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但是,高层不得不考虑连锁的效应——为了迎接工业化,全国拼命普及教育,仅仅才几年,57年时全国已经建成9000余所初中。如果工业化进程变慢,那么,就很难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难道等着再出一批孝感事件?
这还是学生层面,工商、农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范围更大,如果走回头路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于是,一咬牙,做出一个激进的决策:
大跨越!
工业以钢铁为核心的大跨越。
农业以粮食为核心的大跨越。
大跨越就是一场悲剧,在那三年中,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吹气般从57年的29.6%膨胀到60年的44.5%,然后断崖式在61年跌落到31.9%,与工业同时跌落的是粮食,由于大跨越对生态的破坏以及放卫星式的蛮干,61年的粮食总产量从58年最高峰的近2亿吨跌落到1.3亿吨!
最令人痛心的是,高层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中根本不知道基层真实的生产数据,对于粮食产量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加上对北极熊还债的压力,错误的做出了提高粮食征收指标的决策。
1960年——1962年,兔子以粮油+其它食品折价21亿新卢布归还北极熊债务,以矿产+五金折价14亿新卢布归还北极熊债务。
60年代新卢布汇率还高于美元,21亿卢布大致等于23亿美元,23亿美元的农产品啊,按照当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就是七八百万吨粮食——差不多就是40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
粮食减产+征收提高
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悲剧之后,兔子只能继续默默的做工业化积累,直到66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37.9%,同期农业占比为37.8%,兔子历史上(不算大跨越三年)第一次工业指标超过农业。
兔子第一次感觉自己摸到工业社会的门槛,这个时间节点与那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起点是如此巧合,很难让人不去联想之间的逻辑。
又是三年动荡,工业产值又跌落下去……
70年工业产值才再次超过农业,直到1978年,兔子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47.9%,农业占比降到28.2%,三十年苦难的行军总算积累了一点家底。
除了工业基础,78年兔子还培养了上亿的产业工人,700万工程师。
有了这个底子,才赶上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末班车,从脚盆鸡产业输出中收益甚大。
苦难的行军(52——80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注:全球产业转移有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不列颠向西方大陆和鹰酱转移。这次转移加上不列颠与西方大陆陷入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鹰酱成为工业第一强国。
第二次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鹰酱向脚盆鸡和西普鲁士转移。
第三次浪潮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脚盆鸡主导的,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产业输出国,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兔子在80年代初赶上了末班车。
第四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输出地包括日本、东亚“四小龙”、鹰酱,这一次兔子成为最大的赢家。
兔子能够赶上2次产业转移,除了自己之前的底子扎实,也有一点运气,80年代——90年代脚盆鸡如日中天,与兔子建交后,出于对战争的补偿,给当时改革开放的兔子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无偿援助+贴息贷款折合兔子货币4000多亿元,还有就是大量技术援助+生产线。
在80——90年代,脚盆鸡是兔子发展最主要的国际资金提供方+技术提供方。这批援助对于兔子工业体系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2. 以 粮 为 纲
民以食为天。
填饱老百姓肚子需要粮食,进口工业设备所需要的外汇也要靠粮食来交换。工业化之初,粮食的地位是无以伦比的。
耕地能种植粮食的统统种植粮食。
受益于一五计划工业的发展,到1958年,粮食产量从10年前的1.1亿吨干到了近2亿吨。
大跨越时期,各种稀奇古怪能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都想出来并去尝试。在自上而下的狂热情绪下,“放卫星”达到一种疯狂的地步。
然并卵,最后是惨痛的失败。
最后,兔子才不得不认识到,提高粮食产量归根结底还得要靠工业化——准确的说是化工工业。
21世纪兔子农业每亩土地使用化肥将近30公斤,人畜粪便要提供30公斤化肥同样多的养分需要1吨。当时人均耕地约2亩多。一个家庭一年能提供2吨以上的粪便吗?当然不能,在化工工业发展起来之前,在农村,粪便就是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
——我的父亲就讲过,他小时候在外面玩耍如果拉了大便是要用树叶包着拿回家的。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是合成氨工业。氨是制造所有氨肥、磷肥的基础原料。合成氨的化学原理并不高深,但是合成氨过程需要设备与管路承受巨大的高温高压,这是要合金钢无缝管生产为基础的。
兔子的钢铁工业才刚刚起步,无法制造无缝钢管——包括过去战争年代,无法制造大炮必须的无缝钢管也是让兔子军工头痛不已的问题。
不能生产无缝钢管,靠着一点可怜的外汇去进口,兔子的化工工业只能象蚂蚁搬家一样慢慢去攒。
50年代兔子一共只建设了4家合成氨工厂,60年代20多家,直到1970年兔子化肥年产能只有200万吨,与21世纪年产4000万吨相比,产量可谓杯水车薪。
1970年后,兔子终于掌握了合金钢生产技术,随后一口气生产了几百套合成氨设备,建设了上千个化肥厂。从1970年开始,平均每年化肥生产增长100万吨,75年提速到增长200万吨。
合成氨技术突破意味着化工工业的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伴随着合成氨一起腾飞,塑料薄膜(大棚种植材料)、塑料水管(引水灌溉工具)也大量普及。
历年化肥产量
在完整的化工产业链支持下,兔子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一路狂飙。
70年代后,兔子的粮食生产曲线以一种近乎60度斜率向上狂飙,从60年最低谷1.3亿吨到80年超过3亿吨,到2015年的6亿吨,同期还生产6亿吨蔬菜与水果(时至今日,南边的阿三在耕地面积与兔子差不多,自然条件更好的情况下,年产粮食也不过3亿吨。)
历年粮食产量
现在的中国人每年大概只吃掉一半的粮食产量,另一半就去喂牛、喂猪、喂鸡——一公斤猪肉要消耗5公斤粮食,一公斤牛肉要消耗6公斤粮食,一公斤鸡肉要消耗2公斤粮食,供应13亿国民天文数字的肉类需求就得消耗天文数字的粮食。
自己生产的粮食不够就从国外进口,2017年兔子进口了9500万吨大豆,将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90%以上的出口大豆席卷一空。而用来购买大豆的外汇则是我们用工业品出口换来的。
2015年,兔子国民年均消耗肉类59公斤,位居世界第十,亚洲第一;人均消耗鸡蛋300个,世界第二;人均消费蔬菜500公斤世界第一……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兔子这样逆天的全产业链才能让13亿国民支撑起一个吃货的大国。
这些令人自豪的数据背后,就是前三十年苦难行军的成果。
3. 教育的困局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建国之初,兔子就在教育扩招的道路上狂奔。当时薄弱的国力决定了教育投入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知识传播的障碍,兔子集中了一批最优秀的文字专家,搞了一套经典的简化字方案+配套的拼音体系。
简化字的广泛应用,让兔子教育如虎添翼,成就斐然。
列一组数据:
1951——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57——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71——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2001——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2017年,有8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硕士50万+,博士5万+。
目前兔子适龄劳动力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将近1个亿,而整个西方世界,这个数字不过2个亿。
这些成就是不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上面的数据有时代年限的断层。
为什么会出现断层?
原因只有一个: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否则就要出大问题!
57年孝感事件就是教育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工业化水平,这是当时管理层做出“大跨越”决策的重要原因,企图用工业化“大跨越”来解决教育扩张产生的就业问题。
大跨越失败后,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知识青年下乡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从60年代初到78年,几千万受过中学教育而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的青年走入了乡村。
知青下乡,是苦难行军中最凄婉的青春之歌……有部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淬炼出坚强的意志,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七十年代末知青返城,同期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来吸纳这些新增的上千万知识青年,但是工业化进程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足以满足就业需求。大量年轻人滞留城市无所事事,导致城市治安恶化,83年启动严打……
90年代后期再次启动大学扩招,这一次终于踩对了节奏,2003年加入世贸提供了外部旺盛的需求,让大学扩招培养的几千万大学生产生了一波工程师红利。
没有工业化,就没办法发展教育!
经典例子就是南方的阿三,目前还有30%的人口是文盲,所以,“印吹”说什么未来50年阿三会超过兔子,我是决计不信的。文盲算什么人口红利?
4.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工业化之初,高积累就是一种必然。
即使是西方国家,通过大航海时代掠夺了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在工业化之初,资本家也拼命压榨工人,通过疯狂积累来攒出扩大工业生产的资金,工业革命早期工人阶级的待遇是骇人听闻的。
在住宅方面,城市的贫民窟杂乱无章、破烂不堪,空气污浊,通风、排水、卫生状况恶劣。许多人住的是阴暗潮湿的房屋,不是下面冒水的地下室,就是上面漏雨的阁楼。住宅非常拥挤,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人,病人和健康人睡在一间屋子里,睡在一张床上。甚至屋子里都不具备栖身的条件,家具破损不堪,往往一下雨就漏水。房屋内外,其肮脏程度难以形容。
在穿衣方面,工人们穿的衣服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的,他们没有保暖的衣服。大多数人的衣服本来就不好,还得常常把比较好的衣服送到当铺里去。许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了。
在饮食方面,工人们吃的事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许多工人只能靠土豆充饥,而且土豆多半是质量很差的,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有些人甚至食用已经半腐烂的病畜或死畜的肉。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食品里掺假,如糖里掺米粉、咖咖粉里掺菊芭、可可里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酒精里加上颜料冒充红葡萄酒,等等。
——资料引自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疯狂的高积累才能让工业体系这个吞金兽飞速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开始反哺国民。但是工业化初期工人看不到反哺的前景,只能长期的奉献。
为了高积累推动工业化,兔子创造出一套票证制度,所有的日常用品全凭票证供应——包括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票证制度将食品与日用品供给压缩到最低。那个时代,有票证的居民相对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而没有票证的农民们,生活更加困苦。
各种票证
直到70年代,粮食生产在化工业支持下已经明显改善,居民的供应依然可怜。那时,一般城市居民每月供应23斤米面(学生是27斤)、4两油、半斤肉……那时,大部分国民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苦难的行军其实就是饥饿的行军。
记得母亲说过,70年代,有一天父亲实在熬不住,将家里唯一的奢侈品——一块上海牌手表卖了50元,跑到黑市买了10斤肉,两顿就吃的干干净净。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于肥肉简直就是一种类似图腾信仰的渴望——时至今日,很多那个时代的老人还是酷爱肥肉,包括烧白、红烧肉、猪蹄、回锅肉……
苦难行军中的日子是真的太苦了。服装千篇一律,食物勉强果腹,日用品短缺,文化娱乐单调乏味。
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职工名义年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78年城镇职工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57年85%。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年增长不足1%。
1978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人均消耗主要消费品,除了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油由2.42公斤降低到1.6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低到0.75公斤,家禽由0.5公斤降低到0.44公斤;水产由4.34公斤降低到3.42公斤。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是那个时代兔子生活的常态。
六亿人民不仅忍受了三十年最低的生活水准!而且忍受了三十年不分配经济发展成果!全世界有那个国家的国民能做到?但是,兔子却抗过来了。整整三十年,兔子吃糠咽菜几乎把每一粒粮食、每一件物资都省下来投入到工业化中!
三十年间,兔子国力在突飞猛进。
主要产品 | 1952年 | 1978年 |
粮食 | 1.63亿吨 | 3.1亿吨 |
化肥 | 7.8万吨 | 1065万吨 |
钢铁 | 135万吨 | 3178万吨 |
原油 | 22万吨 | 9364万吨 |
煤炭 | 3700万吨 | 6.1亿吨 |
水泥 | 152万吨 | 5565万吨 |
棉花 | 44.4万吨 | 204.9万吨 |
布 | 18.3亿米 | 110亿米 |
糖料 | 283.3万吨 | 2020.8万吨 |
1952年——1978年全国GDP由679亿元增加到3600亿元,将近6倍!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由20.9%增加到47.9%。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有一个现象几乎被所有的人忽略了,那就是从1960年开始,在食物供应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兔子人均寿命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从1957年45岁左右,到1978年增长到67岁左右。
中国人均寿命曲线
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5. 凉白开、抗生素、赤脚医生
工业化的副产品:凉白开、抗生素与赤脚医生。
先说说凉白开。
凉白开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却的白开水。在现代社会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其实在农业社会——凉白开对于普通人家是一种奢侈品。是的,奢侈品。
把水煮开了再喝更有益于健康,这个常识其实古人就有,早在晋代就有《养生要集》记载:“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但是常识归常识,直到民国,绝大多数民众日常所喝的还是生水,不是民众不注重个人的健康,实在是燃料太宝贵。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名列第一,比粮食还重要。是的,我说的是柴。
粮食种下去总有几分收成,但是柴火却是越砍越少。兔子几千年历史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循环,随着人烟的繁盛,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然后是生态灾难,瘟疫、战争,人口大量减少,自然生态恢复,大乱之后大治,周而复始,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在燃料缺乏而又人口集中的城市,人们的饮水更多依赖地下的井水,由于农业社会的城市不具备化粪处理能力,大量人畜排泄的粪便产生的污染,导致地下水质严重恶化。
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内外城1258口井,绝大多数都是苦水井,做饭不香,洗衣服洗不干净,洗头发黏手。这样的生水饮用基本就是吃别人用粪便培育的大肠杆菌。
在农村,由于相对富裕的城市夺走了大量的柴火,导致农村一般只能烧秸秆,有限的燃料当然只能优先保障吃饭、取暖的需求,烧开水就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是的,很奢侈。
大量直接饮用河水的后果就是,各种恶性传染病连绵不绝。直到民国时期,层出不穷的烈性传染病反复爆发摧残着国民的健康: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
柴火的宝贵,直到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农村还在因为争夺柴火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
解决燃料的问题只能靠工业化。
通过工业化开采煤炭来解决民众的燃料问题。建国之初,兔子就将煤矿开采放到与钢铁同等重要的地位,北极熊156工程,就有25个煤矿项目。
一五计划中,兔子的煤炭开采量保持着非常高的速度增长。49年煤矿产量不过3000万吨,到57年已经达到1.3亿吨,三年大跨越1960年达到近4亿吨的顶峰,61年又降下来为2.1亿吨,然后慢慢增长到78年的6亿吨。
兔子历年煤炭产量
按61年来算,2.1亿吨煤炭产量已经是49年的7倍,虽然大部分被投入到工业生产中,但是城市的燃料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城市(包括部分农村)开始大量应用蜂窝煤,没有城市争夺柴火,农村燃料问题也得到缓解。
燃料一解决,兔子开始喝上凉白开。
最初58年公共食堂开始免费供应开水,大跨越失败后,虽然食堂不再供应开水,但是,大跨越却让城市与农村普及了大量暖水瓶,随着煤炭产量的节节上升,凉白开对于国民不再是一种奢侈品。
凉白开的普及对于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凉白开之后慢慢的有了更多的燃料可以烧热水洗澡,这又意味着公共卫生条件上了一个台阶。
煤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给国民生活提供更多的燃料,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北方地区不足5%,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现在是22%左右——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率就越高,森林覆盖率就越高。
目前兔子的城市化率大致是57%左右,如果达到70%,届时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
接下来就是基础医疗系统建设。
抗生素。
兔子抗生素之父:张为申
张为申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深造,1951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建设。先后完成青霉素进口原料的代用品研究和国产土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研制。
他培养的国内第一代抗生素科研人才,主导了兔子早期的抗生素研究,成功建立了国内抗生素研制体系,让兔子的抗生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在张为申以及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兔子在60年代实现大规模抗生素生产,让民国时代价格堪比黄金的抗生素成为白菜价,并在城市与农村广泛应用。
赤脚医生。
1965年6月26日关于医疗工作的指示:
这些最高指示就是当年基础医疗体系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务实的指导思想下,兔子奇迹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基础医疗系统。
首先是大量的赤脚医生被迅速培训出来,带着几片抗生素+廉价的中草药就源源不断的深入乡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成为那个时代医务工作者几乎人手一册的超级畅销书。
《赤脚医生手册》
与此同时,卫生部还组织城市+军队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截止到1975年,组织110万人次下乡提供医疗服务,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培养了赤脚医生156万,卫生员328万。
赤脚医生不仅用抗生素以及廉价的中草药给农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同时积极配合生产队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广了“两管五改”(管理粪便垃圾与饮用水源,五改是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环境、炉灶)。让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
赤脚医生贡献巨大但是花费资源却少得可怜,当时一个赤脚医生为一个农民看病大致收入只有5分钱,每月服务300个病人也就15元的收入。
赤脚医生制度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组织的高度赞赏,并作为不发达国家基础医疗的样板向全世界推广。(然并卵,没有廉价的凉白开、抗生素以及中药基础,全世界不发达国家没有一个能成功复制兔子的赤脚医生体系)
凉白开+抗生素+赤脚医生,这一套工业化的副产品成就是非常惊人的,短短十几年时间,不仅在农村消灭了几乎所有的恶性传染病,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让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57年45岁提高到1978年67岁。
所以,即使在高积累的背景下,工业化也不是没有成果的,兔子国民能够在前三十年工业化水平仅仅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期就能将国民平均寿命提高到67岁,与西方大陆那些工业革命的国家相比,已经做得非常不错——西方大陆国家到1900年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后,国民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
结束语
100年前,这个国家沉沦在苦海里挣扎。
领土失去三分之一。
首都沦陷三次,两次被烧杀抢掠,一次被直接屠城。
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对外不能抵御外敌,对内内战不断。
国民目不识丁,身体孱弱并且被毒品残害,人均寿命只有35岁。
政府毫无国际地位,被列强瓜分蹂躏,关税被把持,矿产被抵押,巴黎和会被列强出卖,918被国联抛弃。
国民地位如狗,被任意欺凌,被屠杀,被做细菌试验,被当猪仔一样贩卖国外,然后变成异国他乡的白骨冤魂。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或者一个国家如果有这样的遭遇,只能是沉沦与泯灭。
……
但是,兔子是例外!
70年前,5亿国民在执政党率领下开启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苦难行军。
在外部援助断绝,国际贸易封锁,国内一穷二白、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令人窒息的环境下,5亿国民吃糠咽菜,战天斗地,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硬是给后辈留下宝贵的遗产:
全球独一无二最齐全完备的工业体系。
上亿名熟练的产业工人,700万合格的工程师队伍。
高效的基础教育系统以及高效的基础医疗系统。
出色的科研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计算机、核潜艇……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放妇女,让妇女与男人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
苦难的行军虽然艰苦,
但是却帮助这个民族驱散百年屈辱的阴影,
淬炼出民族的自信与尊严,
兔子是可以站起来的!
……
40年,弹指一挥间。
时至今日,
兔子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等于鹰酱+西方大陆的总和。
兔子的工业体系不仅每年为国民提供高达几十万亿品类齐全的商品,还出口15万亿,包括全球产量90%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全球产能60%的家用电器、大量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
农业产值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三四鹰酱+阿三+桑巴的总产值还高。
兔子每年要生产全世界52%的猪、63%的鸭、93%的鹅、70%的水产、47.8%的虾肉、45%的鸡蛋、81%的红薯、70%的西瓜、70%的梨、90%的菠菜、84%的板栗……
13亿国民人均肉类消耗世界第十,
人均水产世界第五,
人均鸡蛋世界第二,
人均蔬菜、水果世界第一,
人均居住面积世界第五,
基础教育系统、基础医疗系统冠绝全球,
全民识字率95.9%,高于新加坡与香港,
高铁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基础设施领先全球,
天宫上空,蛟龙入海,
在南海种岛,在希腊租借港口,在吉布提建立军事基地,
在亚丁湾护航,在利比亚、也门撤侨,在尼泊尔地震中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救援同胞,
在2018年硬怼鹰酱贸易战。
……
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
从彼岸到此岸,
联系这两者的桥梁就是前三十年的苦难行军。
向我们的父辈致敬!
向苦难的行军致敬!
文章首发“猫哥的视界”公众号。我们有些脑残对西方媒体都是盲目的信任,所以中国也有一批“印吹”粉,三天两头嚷嚷,印度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当你熟悉印度的近代史,你就明白答案了。
基因、文化、制度、基础……只要你能想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印度都不如中国。就像一个赛道有两个运动员,印度这个运动员先天基因有缺陷,后天营养有问题,教练水平也差,训练水平更是远远不如,这两个运动员就是比赛一万次,印度也会被虐成渣啊!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1 国家与民族的基因
先讲讲印度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基因问题。
谈到印度这个国家的基因,甘地就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甘地身后获得两个称号,每一个都达到不得了的高度。一个是“圣雄”,这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首先喊出来的,意思就是“圣人中的英雄”,比“圣人”还高一个级别。
所以,如果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圣人”在一起合影,甘圣人都得站C位。
另一个就是“国父”,意思就是印度全国人民的爸爸。有点育儿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爸爸不仅对孩子的基因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性格、气质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研究1948年立国印度的基因、气质、风格,首先就得研究甘国父。
下面有请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先生出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右上)
1869年,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所以,甘地是正经的官二代。甘地从小接受的是印度教教育,印度教对他有很大的影响。19岁甘地赴英学习,专业是法律,但是甘地却对基督、伊斯兰等宗教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最后甘地形成的三观基本就是一个类似于将全球三大宗教印度教(印度教其实与佛教差不多)、基督教、伊斯兰教糅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当然决定性的还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仁爱、非暴力、不杀生。
虽然甘地在英国近距离的学习了西方文明,但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让甘地对近代工业文明是一种严重排斥的态度。
甘地就明确说过,印度不是压抑在英国铁蹄之下,而是压抑在近代文明之下,并且坚决反对在印度进行工业化建设。“在印度发展工厂,倒不如直接把钱送到曼切斯特(英国的工业区),使用曼切斯特的布(工业品),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印度也产生一个曼切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将毁灭”。
所以,印度的国父甘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宗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严重敌视工业文明的人。这样的人成为印度的开国国父,是印度这个国家与民族先天基因就有重大缺陷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
殖民地时代的印度与旧中国情况很类似,其实都是面临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殖民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买办)。这三座大山就是依附在国家与民族躯体上吸血的食利阶层。
你不管是反帝还是反封建,本质就是要夺走某个特定食利阶层的利益——俗话说,挡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这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而甘地却是一个满脑子“仁爱、非暴力、不杀生”宗教思想的人。
这样的人最后却成为反抗殖民主义压迫的领导人简直就是一种讽刺。至于被后世倍加推崇的所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伟大领袖有一段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这段名言深刻揭示了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关系,没有其它的选择。
甘地对殖民地时代印度的阶级压迫视而不见(呃,这也可以理解,甘地自己就是官二代出生,他所加入的国大党就是一票买办资产阶级成立的政党)。不仅从不触及殖民地时代印度的封建主义(地主)、官僚资本阶级(买办)的阶级压迫,而且即使是反对殖民主义,也不敢将矛头直接指向英国殖民者,而是将印度人民的苦难归结到一个近代工业文明上。
这种认识水平不客气的说——与义和团运动的拳民差不多,唯一的区别甘地是一个崇尚非暴力的拳民。
按:以上分析与描述可能一般人觉得有点枯燥,但是对于后期印度这个国家为什么先天基因不良,发展迟缓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那么,甘地是如何成为印度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的呢?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因为军费开支巨大,就加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战争期间,英国在印度不但将税负增加了50%,还滥发货币对印度人民进行搜刮。
两项措施导致印度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以物价为例,如果战前印度物价指数为100,到1919年,粮食价格为190,布匹为290,土布为160。
为了笼络印度人民,防止印度人民反抗导致自己后院起火,在战争最困难的阶段,英国发表了蒙太古宣言,承诺战后将在印度成立责任政府——当时印度精英阶层认为这是英国承诺将在战后让印度实现自治,于是全力支持英国对德国的战争。
结果战后英国抛出的蒙太古—蔡姆斯福德方案让印度精英阶层大为失望,这个方案不过是在殖民体制上做了微小的变革,距离印度自治的目标差距有十万八千里。
蒙太古—蔡姆斯福德方案一出,印度举国大哗。当时印度最大的政治组织是国大党,这个国大党是19世纪末成立,核心力量就是印度的资产阶级——
大家想一想,一个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除了买办资本还能有啥纯粹的民族资本?所以,这票印度资产阶级与英国殖民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白一点,这票资产阶级本质就是在英国殖民者手里讨饭吃。
大英帝国建立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对殖民地管理是很有一套的。比如对印度这么大的国家,仅靠殖民者自己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寻找本地合作者——而买办资产阶级就是最好的对象。
所以,当时不仅英国殖民政府充斥着大量的买办资产阶级,还扶持这票资产阶级成立的国大党成为印度影响最大的政治组织。
以,在蒙太古—蔡姆斯福德方案公布后,国大党一票领导人虽然表面上对这个方案提出尖锐的批评,但是最后的表态还是准备接受这个方案。
反正殖民地老爷多少也让渡了一点权力出来,先拿到手也是不错的选择。
国大党的表现不仅非常让印度人民失望,就算是党内也出现严重的分歧,很多基层党员也觉得党的领导人态度太软弱,应该有所行动给英国殖民地当局施加更大的压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甘地带着新的策略闪亮登场了。
甘地的策略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一个恰好能满足当时印度各方的一个折中的方案:
不合作:满足印度人民以及党内激进派希望抗争的诉求;
非暴力:能控制抗争的力度,对殖民地当局的刺激较小,又能满足买办资产阶级不与殖民地当局撕破脸的诉求。
对于甘地而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最能体现其既要抗争,也要满足“仁爱、非暴力、不杀生”的宗教思想。
为了赢得党内与党外的群众的支持,甘地信心满满宣称,只要执行他的这个“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印度就能“在一年内实现司瓦拉吉”!
呃,这个“司瓦拉吉”又是一个令人蛋痛的名词,它的意义是含糊不清的,温和派把它理解为在英国领导下的“高度自治”;激进派把它理解为彻底赶走殖民地当局,实现印度的完全独立。
反正怎么理解都对——这是佛教的独门绝技,创造一个含义不清的名词,不同的人群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投射它的含义,等到最后结果出来后,掌握最终解释权的大师自然会出来说,我之前说的就是这个结果。
这么一个含糊的口号因为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诉求,所以,最后甘地就获得党内党外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那么这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1921年甘地主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主要就是三点内容:
不为殖民地当局做事(不当官);
不去公立学校学习(不上课);
抵制英国商品(不用洋货)。
这三点除了抵制英国商品能给殖民地当局带来点压力,其余两点都是渣啊——不为殖民地当局做事,相当于放弃公务员铁饭碗,不仅个人利益损失很大,而且对殖民地当局真没有一点压力,任何时代,一个铁饭碗总有无数人盯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不去公立学校学习——那啥,英国人会在乎殖民地人民拒绝受教育吗?
甘圣人制定一个“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计划内容就是不当官、不上课、不用洋货,这个计划对殖民地当局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甘圣人却乐观地认为靠着这些手段可以让英国人在一年内乖乖让出自己的殖民统治——
制定一个小计划,却认为可以迅速实现一个大目标——这简直就是清新脱俗的迷之自信啊!
现在大家知道印度人迷之自信的基因来自哪里了吧?
下面我们来看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果。
不为殖民地当局做事:1921年有87人放弃在殖民地政府的公职,另外有94民穆斯林警察辞职。这点数量对于殖民地官僚体系数十万雇佣人员相比,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不去公立学校学习:这个倒是成绩显著,1921年——1922年,殖民地公里学校学生减少了42000多人,大概有30%的学生翘了课,我不知道这个对殖民地当局有没有压力,倒是很可能给执政者省下一大笔教育经费。
抵制英国商品效果很明显,国大党全党动员,向印度老百姓广泛开展民族主义教育,提倡用国货——呃,就是国大党资产阶级自己生产的土布、烟、酒等商品。
这种事情国大党动力十足,买国货不但可以批上一层“民族主义”的高尚外衣,而且这个利益也是实打实的啊!
以英国进口布匹为例,1920年印度进口英国布总值约10.2亿卢布,1921年降到5.7亿卢布,朴实的印度民众在国大党的号召下,纷纷把自己身上的洋衣服脱下来,付之一炬,印度国产土布销量暴涨,国大党一票资产阶级赚得盆满钵满。
抵制洋酒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在芒吉尔,一个女仆拒绝为女主人服务,直到女主人的丈夫戒酒为止——这种清奇的脑回路让我赞叹不已。(这个案例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印度近现代史》)
我们后世总觉得印度这个民族很奇葩,其实这个奇葩的基因在甘圣人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已经是种下了。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开始就象一部喜剧片,但是随着运动的影响力扩大,特别是底层的工农群众参与,这个喜剧片就渐渐变成悲剧片。
比如工人罢工与英国工厂主的冲突,以及农民与英国种植农场主的冲突,要完全实现“非暴力”就非常困难。
这个时候,国大党全面出动,在全国各地不停地安抚工农群众,力图将所有的抗争纳入“非暴力”的轨道——其实就是让底层民众面对殖民地当局的野蛮镇压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在这个时候也是圣人光环附体,对于底层民众运用激烈手段对抗殖民地当局的暴力,毅然决定绝食来抗争——呃,不是抗争殖民地当局,而是抗争底层民众——也就是说,工农群众你们不能动手啊,你们动手我就不吃饭了!
但是甘圣人只能约束老百姓,却无法约束殖民地当局的暴力行为。
1921年5月,英国种植园有6000工人成群结队和平地离开种植园,我不给英国老爷干活了行不行?结果种植园主对离开的工人开枪射击。
1921年——1922年毛普拉群众因为警察开枪打死多人,忍不可忍的情况下发动起义,结果被英国殖民地当局残酷镇压,被打死上万人,而国大党与甘地却公开谴责毛普拉群众的暴力行为。
由于英国殖民地当局的暴力镇压,激发了印度国内更大的反抗情绪,即使在国大党内部,升级“非暴力不合作”的呼声也非常高。这个升级手段就是抗税、不纳税来给当局施加更大的压力。
但是甘地对于用“抗税”的手段非常犹豫,他很清楚一旦走到这一步就时与殖民地当局彻底撕破脸,所以,他当时一直在党内做安抚工作,并且对党内宣称等待他与殖民地当局谈判结果。
结果,甘地还没来得及与殖民地当局谈判,1922年2月5日,在联合省曹里曹拉村发生了和平游行的村民与警察的暴力冲突,愤怒的群众烧毁了当地警察署,22个警察被烧死。
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的甘地突出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终止“非暴力不合作”!
也就是说,这个“非暴力不合作”搞了才一年多,广大印度群众的热情刚刚被调动起来,却遇到兜头一盆冷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甘地决定不玩了!
对于终止“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因,甘地解释——“这么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暴力斗争了”。
呃,在甘地看来,运动的形式(非暴力)远比运动结果(争取民族自治)更重要!
所以,印度民族注重形式而不看重结果的基因也是国父甘地遗传下来的。
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群众严格执行了甘地“非暴力”的要求啊!之前忍辱负重受尽伤害就白费了?
甘地的决定连国大党的其他领导人也看不下去了,尼赫鲁(记住这个哥们)就尖锐的批评:“如果科摩林角上的一个村庄没有遵守非暴力原则,难道喜马拉雅山角下的城市就应该受到惩罚?”
正当甘地的威望受到广泛质疑的时候,英国殖民地当局来了一波神助攻,1922年3月10日,殖民地当局逮捕了甘地,判了6年监禁——甘地入狱让所有对甘地的批评戛然而止。
因为甘地的威望越来越高,第二年殖民地当局就把甘地给放了。
纵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几个规律很好玩。
第一,只要英国殖民地当局对印度资产阶级压榨得狠一点,甘地与国大党就组织来一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独立前有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是1920年(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是1930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第三次是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最艰苦的时期)。
第二,三次“非暴力不合作”持续时间都不长,第一次只有1年、第二次不到3年,第三次只有1年。中间停顿的时间一般都有8年左右。
第三,只要“非暴力不合作”出现较大的“暴力”行为,甘地都会紧急叫停整个运动。
第四,在甘地组织领导“非暴力不合作”时,英国殖民地当局毛都不会碰甘地一根,但是只要甘地叫停“非暴力不合作”后,殖民地当局一定会把甘地抓起来送进监狱,然后过了不久就会把甘地释放。
所以,虽然每次叫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让印度革命群众非常失望,但是大家的怨气都冲着国大党其它领导人去了,多次入狱的甘地威望反而越来越高。
按:甘地在监狱中应该伙食条件很不错,因为甘地进了监狱后多次绝食(或者因为民间的“暴力”行为,或者抗议殖民地当局的“暴力”镇压),但是甘地不管是绝食一周、二周,三周都屁事没有。
最神奇的是,1943年2月10日,甘地以74岁的高龄宣布绝食三周——也就说整整21天只喝水,不吃任何东西——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次甘地绝对要领盒饭,最后甘地却神奇的活下来。
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大名鼎鼎的英国帝国主义怎么突然变成了傻白甜?怎么不趁着甘地绝食的机会下毒手啊?甘地在印度民众威望这么高,又一直与殖民地当局作对,随便找个人拿着枕头对甘地来一下——
就像潘金莲对武大那样,不就一了百了了吗?届时对外宣称甘地因为绝食而死,自己连道义上的责任都没有。
现在我们把进度条拖快一点,直接略过长达二十几年的“非暴力不合作”——其实这个过程也没啥好描述的,甘地与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不停的紧一下又松一下,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印度人民的反殖民统治的运动就达到高潮了。
2 印度独立与甘地封神
这里讲讲最后印度是怎么获得独立的。
首先是蓬勃发展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已经远远超越了“非暴力不合作”范畴——包括1930年兴起的印度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以及殖民地印度军队的动摇——
特别是1946年孟买爆发的海军起义给英国殖民地当局施压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甘地与国大党拼命给民族运动降温,力图回到“非暴力不合作”范畴,但是,连英国殖民地当局也明显感觉到,这样发展下去,国大党将最终丧失对斗争的领导权。
一旦斗争的领导权被印度共产党掌握,英国将丢失在印度所有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二战之后,西方列强的工业化已经完全进入到机械化、电气化时代,工业化的进步代表着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代差进一步拉大。
对于英美这些工业强国而言,一个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殖民地最大的价值就是两个:原材料提供地与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直接占领控制殖民地意义已经不大——农业社会的税收有限,在扣除治理成本与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其实也榨取不了多少财富。
所以,二战之后,欧美列强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历史书上把这个现象解释为欧美列强因为战争导致实力大损,加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导致列强已经无法继续维系殖民地的统治。
其实,这个解释很牵强。真实原因就是,欧美列强主动推动了大部分殖民地的独立——
就让一票土著自己去承担治理责任吧,他们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只要控制住最赚钱的产业,只要保持贸易自由——
说实话,一个工业强国与一个农业国家“贸易自由”就是单方面的掠夺。而退出殖民地直接统治的列强,连治理的道义责任都不用承担了!
好处基本保留,责任全部免除——这就是英美列强主动让殖民地“独立”的动力!
比如二战后国力如日中天的美国就主动让菲律宾独立;比如现在政治上早已实现“独立”的北非一票国家,其实国家经济命脉还被法国牢牢控制;比如,英国在二战后几乎丢掉了所有的殖民地,但是英联邦系国家还是与英国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票英联邦国家的支撑下,伦敦才成为与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印度独立也是如此,当英国发现因为印度民众的抗争让殖民地当局治理成本越来越高时,就迫不及待想从印度抽身了。
1946年3月15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准备接受印度独立的要求。
英国准备让印度独立,目的还是要最大程度维护自己在印度的传统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印度总督蒙巴顿策划了一个印巴分治的方案——就是把印度分为两个国家: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以及以MSL为主的巴基斯坦。
这个方案很能体现英国佬全球搅屎棍的风格。
英国人殖民统治很有两把刷子,其主要策略就是制造种族矛盾,然后分而治之。
当时印度有两个影响最大的政治组织,一个是国大党,另一个就是穆斯林联盟。国大党的基本盘是印度教群众,而穆斯林联盟的基本盘是穆斯林群众。
在过去反抗英国殖民地统治的运动中,两派一开始还是坚定的同盟,斗争矛头一致指向英国殖民地当局,后来英国人运用分化、拉拢、打压等多种手段,成功的挑起了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矛盾。
英国政府刚一宣布准备接受印度独立,穆斯林联盟就坚决要求独立建国,国大党坚决不同意。但是蒙巴顿制定的分治方案却明显倾向于穆斯林联盟的意见——英国佬殖民地统治的基本策略就是扶持少数派,打压多数派。当时穆斯林人群在印度属于少数派。
于是,在印度独立已经看见曙光的时候,印度教与穆斯林的矛盾就立刻爆发,印度各地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流血事件层出不穷。
1947年2月英国人突然宣布,最迟不超过1948年6月英国殖民地政府将退出印度。也就是说,到1948年6月,如果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届时不达成共识接受蒙巴顿方案,英国就扔下一个烂摊子拍拍屁股走人了。
虽然国大党一万个不愿意印度刚一独立就得面临分裂的结果,但是,如果继续与穆斯林联盟扯皮,整个国家将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最后甘地与国大党妥协,接受蒙巴顿方案。
印度即将独立!这个结果让甘地的威望达到顶峰。接下来的日子里,甘地以自己的威望去平息各地的宗教冲突。在东孟加拉,在加尔各答,甘地所到之处,前一分钟还杀红眼的两派教徒如同麦浪一样纷纷拜倒,奇迹般的恢复了和平。
甘地的威望让印度教狂热的教徒非常不满——有甘地在,印度教激进派对穆斯林的打压就被捆住了手脚。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甘地也就从此封神。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告独立,15日,印度自治领也宣告独立。1949年印度联邦制宪会议完成宪法制定程序,新宪法宣布印度是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印度独立的这段历史。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让我们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历史与印度独立历史对比一下:
1921年,甘地获得国大党领导权,开启反抗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大家起点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基础不一样,1921年国大党已经是一个成立几十年的成熟政党,拥有党员几十万人,而1921年中共成立之初只有57名党员。
双方的目标不一样,甘地与国大党的目标一开始不过是希望实现印度自治,后来才发展到争取印度独立;整个目标也就是赶走英国殖民地当局。
中共成立之初制定的目标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这是将当时旧中国所有的食利阶层都当做了敌人——与印度甘地的目标相比,中共一开始就给自己开了一个难度极高的地狱模式。
最后中印都是差不多的时间建国,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是真把“屋子打扫干净了”。
印度呢?地主、买办资本等食利阶层几乎完整的保留下来,英国虽然结束了对印度的直接统治,但是英国所有的资本都得到保留,国大党高层不仅一直与英国政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甚至连印度军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英国人担任总司令以及军队高级军官。
由于印度食利阶层完整的保留下来,所以,这个国家从建国之初就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直接导致后来印度的发展步履艰难——这个我们后面来谈。
印度独立实现了甘地一生奋斗的目标,也让甘地走上了神坛,被印度民族尊称为“圣雄”、“国父”,所以,甘地的性格气质对印度这个民族影响是非常大的。
甘地给这个民族遗传的基因包括浓厚的宗教思想、理想主义与迷之自信、做事散漫随意缺乏恒心与韧性。
上述的特点我想经常与印度人有接触的读者应该有所体会,这里就讲讲宗教思想对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这句名言是非常深刻的。但凡一个人沉迷于宗教,其生活态度多半有点颓废,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宗教就是最好的精神避难所。
一般来说,基础条件差不多的宗教国家相对世俗国家经济水平都要差一个档次。宗教氛围越浓,整个民族就越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缺乏一种战天斗地的狠劲。
从全球维度来看,为什么东亚三国(中日韩)的人民工作最勤奋?原因就是东亚地区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世俗社会,受宗教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印度从历史传承来看,就是一个宗教影响比较大的国家。
独立建国本来是一个最好的转型成为世俗社会的机会,但是开国太祖甘地却是一个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宗教思想的人(我发现自己能找到的所有甘地照片这哥们着装都是袒胸露乳),这就导致了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
莫迪在印度恒河冥想
3 印度建国后的道路
现在大家对印度独立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印度建国之后的走过的道路。
如果甘地是印度的开国太祖,那么,尼赫鲁就是印度的立国太宗。这两人基本决定了印度的国运。
下面,请甘地同学退场,有请尼赫鲁同学上场。
尼赫鲁(左)与甘地(右)
尼赫鲁出身显贵,家世比甘地还好。其远祖是莫卧尔帝国皇帝非常尊崇的学者,祖上世代在莫卧尔帝国担任高官。尼赫鲁的教育经历与甘地差不多,也是从小接受印度教教育,长大之后赴英国求学。
这哥们是一个学霸,在英国读书成绩特别好,提前考入剑桥大学,主修自然科学——甘地在英国学的文科法律,尼赫鲁却是学习的理科自然科学。
文理上的差别,让两个人对近代工业文明的认识完全不同。
尼赫鲁在剑桥大学毕业之后,又进入伦敦法学院学习法律。在这个时期尼赫鲁接触了各种流派的政治思想,对“费边社会主义”心驰神往(请记住这个费边社会主义)。
从印度回国之后,尼赫鲁加入国大党。在印度争取独立的历史中,尼赫鲁其实也是国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不过甘地光芒太盛,尼赫鲁是条龙也只能盘着。
1948年1月甘地遇刺,尼赫鲁终于脱颖而出,1950年成为印度的首任总理。然后,这哥们就在总理的位置一直干到1964年自己领盒饭——尼赫鲁领盒饭之前,把总理的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女儿英迪拉甘地。
如果说甘地对印度影响更多是基因、文化、性格等层面,那么,尼赫鲁就直接决定了印度建国之后的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哥们设计的尼赫鲁模式一直影响到1991年。
那么,尼赫鲁时代走的是什么道路呢?
说出来可能你都不敢相信,尼赫鲁时代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
对!你没看错,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印度建国之后的工业化建设走得是正经的计划经济道路。
呃,印度学者把自己建国之初的道路称为“费边社会主义”道路。所谓费边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期流行于英国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渐进式改良修复,从而最终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我们尼赫鲁的步子显然远远比费边社会主义者的“渐进式改良”大多了。
尼赫鲁执政之初,就拿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工业化建设方略,包括:
1. 抑制民营企业的投资与生产,大力扶持印度的国企发展。
2.国家优先发展工业部门,重点是电力、钢铁、采矿、机械、石化、化肥等基础性工业。
3.模仿前苏联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制定五年发展计划(读印度历史,看见印度的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我仿佛感觉自己是拿错了剧本)。
大家对尼赫鲁这套工业化建设方略有何感觉,假如,我是说假如当时尼赫鲁把这套计划递给伟大领袖,估计伟大领袖会大吃一惊:你们怎么有我们的计划?谁泄的密?
工业化路线与我们一样,印度基础条件却比1949年的中国好多了。
做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是大英帝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所以,在殖民地时期,印度获得了英国相当大的投资。
比如在印度独立时,印度铁路网就号称全球第四大铁路系统,铁路网遍布印度次大陆。至于最重要的工业体系,到二战时期,印度已经建立了包括重工业、化工、机械等核心工业,印度独立时甚至具备生产汽车的能力。
据印度经济学家巴特尔统计,二战期间印度生产的工业品在全球名列第十。呃,阿三的统计数据大家也不要太当真,不过就算是打个折也要甩旧中国几条街啊。
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印度政治上又是选择的“先进”的西方皿煮制度,工业化道路也与我们一模一样——那么,最后结出一个什么样的果实呢?
一个苦涩的果实。
在尼赫鲁执政时期(1950——1964),印度的经济发展堪称蜗牛速度,尼赫鲁执政15年,工业产值仅仅增加了94%,农业产值仅仅增加了41%,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只增加了46%。
按:对比一下基础条件更差,同样走计划经济路线的中国。
195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55亿元,到了1964年达到1164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
195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约为300亿元,1964年达到560亿元,农业产值也增长了80%+。
那么,同样是走计划经济道路,为什么印度发展这么慢?
两个原因。
其一,缺乏可持续的资本投入。
工业化建设就是一个吞金兽,特别是至关重要的重工业部门,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这个是需要持续的资本投入的。
那么这个资本从哪里来?西方列强是出去抢,通过掠夺殖民地获得持续投入的资本。中国的方案是干掉食利阶层(地主、买办资本家),用食利阶层的收入作为工业化的持续投入。
那么,印度怎么办?
印度独立时,食利阶层几乎完整的保留下来,执政的国大党本身就是食利阶层的政治代言人。
尼赫鲁威望再高也不敢去触动食利阶层的利益,只能靠国家财政挤牙膏式的一点点投放工业部门。一个农业国家财政能有多大盈余,这就必然导致工业部门投入严重不足。
其二,印度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廉价土地,这种需求与土地私有化制度严重不匹配。
所以,建国之初我党把“房子打扫干净”有多么重要。
其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扭曲的计划经济模式。
1950年开始,印度中央政府调集资源,倾尽全力去进行工业化建设,重点就是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发展,印度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但是,这些国有企业在印度皿煮制度下渐渐发展成一个奇葩的怪胎。
如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执政党长期执政,政局稳定,党的力量压倒一切资本力量。国企就是执政党最有利的臂助,一声令下层层动员,国企就可以按照国家战略去冲锋陷阵。
但在印度皿煮制度下,政局不稳定,执政党经常变化,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印度国企竟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诸侯”。
政府不仅根本指挥不动国企,国企形成的利益集团反而能左右政府的政策。不仅政府无法调遣,印度国企该有的国企病一个不落下——腐败、效率低下,漠视市场变化等等。
计划经济与西方皿煮制度的结合,最后就诞生了印度国企这个怪胎。
印度国企不仅没能承担工业化建设的重任,反而产生了制度化、普遍化的腐败,形成遍地开花的利益集团,不仅吞噬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最后反而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障碍。
比如印度非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DRDO),强大的内部利益集团使他们既在市场上油盐不进,也对行政命令熟视无睹。
直到2016年还在赶1984年的研发进度,印度军方、国防部、甚至最高领导人都曾对其咬牙切齿,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时至今日,印度一方面每年拨付大量的资金来养着这票军工国企,另一方面还得动用巨额的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军工装备。
印度工业化搞了70 年,现在军队的装备还严重依赖进口。至于国产的装备——算了,说起来历任印度领导人都要泪流满面。
工业化道路步履蹒跚,但是尼赫鲁心中的大国梦却更加炽热。
为了成就印度的大国梦想,尼赫鲁玩了一套“远交近攻”的把戏。
在国际上,尼赫鲁声称印度的外交政策是谋求和平,与周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提倡不结盟运动,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赢得很高的威望。
但是,这些只是印度够不上的地方。
对印度的周边国家与地区,尼赫鲁却是一幅大国沙文主义的作态,先后吞并锡金、不丹等小国,还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与巴基斯坦大打出手。
说实话,对于尼赫鲁这一套“远交近攻”的策略,我是觉得很难理解。
二战之后,欧美列强纷纷在放弃殖民地统治,改为经济渗透,而印度呢,却一幅中世纪帝国的作态——热衷于“开疆拓土”,吞并小国。
锡金、不丹这票内陆小国,要资源没资源,要财富也没财富,地理位置也是身处内陆,印度一幅吃相难看的吞并它们有啥用处?
除了地图上看上去国家地盘大一点,简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利益,自己反倒落了一个坏名声!
印度的行为如同一个城市居民突然跑到最贫困农村对一户家徒四壁的人家大喊:“以后,你们必须跟我姓!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奇葩,估计周围看这人的眼神都像看傻子一样。
对!列强对于印度吞并锡金、不丹就像看傻子一样,大家都装着没看见,反正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列强半点兴趣都没有,印度你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好了。
尼赫鲁要开疆拓土,捏捏软柿子也就罢了,偏偏迷之自信的印度还要强行踢铁板——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这就是不作死不会死了。
1914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曾经秘密与西藏地方政府非法搞了一个“麦克马洪边线”,将藏南大片土地划入印度殖民地地盘。这个“麦克马洪边线”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坚决否认,从来都不具备法理上的效力。
印度独立后,就认为自己可以继承英国殖民地当局的所有权益——不管合法还是非法,印度人都要拿在手。
“麦克马洪边线”以南的藏南土地,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当初英国人要抢下这块地盘不过是作为继续向我西藏渗透的一块跳板,从经济角度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印度独立后却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一定要中国把这块地盘让给印度。
中国建国之初,与印度关系还不错。所以,对印度强占“麦克马洪边线”东段的地区保持克制与忍让,但是印度人却得寸进尺,又对于“麦克马洪边线”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也提出领土要求——
这可是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无论如何我们是不可能退让的。
于是我们找印度人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在谈判桌上印度上气焰嚣张,开口就要我们单独补偿它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他们才会考虑放弃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要求——
我始终就没想明白印度人提出这些要求的迷之自信来自哪里?
为了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周总理4次访问印度,希望谈判解决,但是那时的尼赫鲁心高气傲,要价太高,实在无法达成一致。
谈判上陷入僵局,印度人单方面采取行为,1961年,尼赫鲁制定了“前进政策”,派出军队向阿克赛钦地区推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建立哨所,准备一步步蚕食掉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这个时候是确实没办法了,只能与印度干一仗。
决定对印度反击战之前,伟大领袖说了一句话:“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为什么印度要搞我们”。呃,阿三清奇的脑回路连雄才大略的伟大领袖也无法理解。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中国前后仅出动4万人军队,就将数十万印军打得溃不成军,中印伤亡比达到1:6,印军全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碾压,光是俘虏就抓了上万人,其中军衔最高的还有一个准将旅长。
尼玛,前期不可一世的印度军队竟然是一盘渣啊!
军队的战斗力源自组织度。当时中国军队的组织度已经达到人类轻步兵的巅峰,而组织涣散的印军不过是一群长着胡子的娃娃兵。
据我军战后内部评估,印军的战斗力连国民党的杂牌军都不如,大致相当于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水平。
随便举两个案例,让大家看看印军的战斗力。
中印战争时期,在一次攻击作战中某部副班长庞国兴与部队走散,又遇到另外3个“散兵”,在职业军队中这种失去建制的散兵都要被归为“失去战斗力”这一类。
那么请看看中国散兵的表演——
庞国兴与另外3人主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指挥,在敌后穿插15里。连续作战5次,歼灭了5股逃敌,打掉了印军2个炮兵阵地,光是加农榴弹炮就缴获7门,后来又联系一个连队再缴获8门榴弹炮。
印军第五野炮团一共就24门榴弹炮,居然就被庞国兴小组干掉了大部分!一组“散兵”干掉了大半个印军野炮团。这固然因为中国军人强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因为印军的战斗力低劣才让一组4人的散兵在印军后方如入无人之境。
再来一个案例。
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欠第四连)约300人从邦迪拉撤退,于1962年11月21日10时到达多龙桥,当时这个桥对岸只有我军一个营部的一只27人的小部队(含一个15人的迫击炮排)。
27PK300,如果其他国家职业军队会作何选择?估计90%选择是撤退,最多有10%特别强悍的选择去狙击(当时我军其他部队都在3公里以外)。那么当时我军指挥员选择是什么?
合围这只印军!
纳尼?27人合围300人?科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
偏偏我们的指挥员就这么强悍,而且我们的士兵执行这个命令也没有半点违和感——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为三哥叹息,这是多么瞧不起印军才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啊。
于是一个“宏大”的包围圈就展开了。副指导员王文保亲率2人去堵正面,派出4人(还TM是炮兵)去堵侧翼,再派出5个人去堵后路,其余士兵(主要是炮兵)坚守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
你看看,总共12个人的包围圈“主力”还在侧翼与敌人后方(生怕敌人跑走几个),正面只有三人!部署完之后,王文保也感觉正面3个人“实力”确实弱了一点,回到营部兜一圈,确实没有人了,只找到正在做饭的炊事班(7个人)。
于是炊事班一人发一条枪也拉上去加强正面。至此12人的“主力部队”+7人的炊事班恶狠狠的向印军一个营扑去,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战斗,我军以伤3人为代价,击毙印军35人,俘虏206人,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被全歼。与迷之自信的阿三作战真有喜感啊。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顺便提一句,中印战争中,我军出动的还是二流边防部队,一流野战主力长期集结在北方。
中印战争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力却很大。
经比一战,印度独立后苦心经营的大国形象轰然倒塌,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尼赫鲁也因为此战败得太惨而抑郁成疾,最后于两年后郁郁而终。
尼赫鲁同学虽然领了盒饭,但是接替尼赫鲁执政的还是尼赫鲁的女儿。所以,尼赫鲁的路线一直执行到90年代初。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油价急剧上升,国内工业化进程迟缓,导致印度国际收支出现严重的危机——
这没办法,印度工业品太渣,只能勒紧裤腰带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当时印度还有30%的国民处于饥饿状态)。即便这样,印度的外汇储备曾经一度只能支付一周的进口开支。
内忧外患下,1991年的国大党拉奥政府决心彻底与尼赫鲁模式决裂,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大的调整,由过去压制私营企业扶持国有企业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放开、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并且不再实行工业建设优先的策略。
这就是1991年印度版的改革开放。
第二年,中国有位80岁的老人来到南方,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于是中国也在这一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中印几乎同时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不错的成果,印度在改革开放前十年取得了年平均5.5%的增长率,是不是感觉很不错?但是与中国相比,印度这点成绩就不够看了。
中印GDP增长图
92年中印GDP差不多,但是到2018年,中国GDP已经是印度的5倍。
为什么同样是改革开放,中印经济发展差距这么大?
因为在此之前计划经济时期,中印工业化奠定的基础完全不一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可以依托前期奠定的扎实工业基础,一飞冲天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
而印度呢?
前期工业化基础基本是一个渣,所以91年改革开放之后,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不进反退,陷入停滞状态。
1990年印度工业产值在GDP占比27.6%,到2000年降低为26.6%,2017年已经降低到25%以下(中国工业总产值在GDP占比是40%)。
印度近三十年经济增长其实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增长,这个过程中,因为工业化成绩乏善可称,所以时任印度领导人干脆又走出一个惊人之举——
在工业化还没有形成气候,就越过第二产业,直接发展第三产业,其经济结构直接过渡到类似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占比还不到50%。
但是,三哥你知道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工业)占比低,那是别人保留的都是最赚钱的高端产业,你印度有啥工业?仿制药还是贴牌手机?至于被印度吹捧的软件服务业不过是一个外包劳动服务业而已,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技术含量。
没有工业化支撑的第三产业是注定走不远的。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这哥们上台不到半年就迫不及待地推出“印度制造”战略,企图利用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再次启动工业化建设。
但是工业化建设哪有那么容易?
美国从奥巴马时代就拼命招商引资搞制造业回归,但是现在制造业在GDP占比还不到20%。台湾号称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现在包括台积电这样的巨头也纷纷把产业向大陆转移。川普对中国发动空前的贸易战,结果关税听证会上90%以上的美国企业主表示,根本无法从中国转移产业链;
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吗?现代制造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现代制造业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发达的物流与完整的配套产业链,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与优秀的工程师……而同时具备被这一切条件的只有中国!
美国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台湾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仅仅就差这么一点条件,这些发达国家与地区都无法发展制造业。
印度有什么?印度什么都没有!
这个国家从独立运动开始就缺乏一种强国的基因以及坚韧的气质,
这个民族从来都不具备战胜困难与险阻的能力与勇气,不管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还是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但凡遇到障碍都是退缩与回避。
这个民族的领导人总有一种投机取巧不切实际的幻想——总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希望以最轻微的软暴力获取民族的独立,尼赫鲁在中印边界争端中期望通过讹诈就获取中国的领土,工业化进程中,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阻扰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但是这一切,却并不妨碍这个民族对自己永远存在一种“迷之自信”。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时至今日,印度有1/3的人口在挨饿,有1/4的人口还是文盲,他们的人均寿命只有67岁,他们的工业基础不值一提,他们每年新增1000万适龄劳动力,但是由于经济结构性缺陷却只能提供100万个就业也岗位,他们的人均GDP只有中国的20%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当中国已经准备进入5G时代时,印度大部分农村还无法保证电力供应……
这样的国家与民族,你现在知道他崛起的最大障碍了吗?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知乎:花猫哥哥。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
因为国民党并不是一个中国人建立的政府啊,对国民党来说,海外进口的关税才是立国之本。发展民族工业无异于虎口夺食。
就和十九世纪各国开始修史促使民族主义抬头建设国家,但满清就是不敢,明明民族主义这兴奋剂来一针原动力就跟不要钱式的。但满清咋来的,你搞这个不是着急投胎么。
当然了,发展些小的还是可以的,例如鸦片就达到了完全自给甚至反出口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
客观上来讲,买办经济对工业的破坏,有力的支持了抗日战争 。
因为日本侵华打不下去是因为中国太穷太破,要啥没啥,越打越亏本。而不是中国军队抵抗能力有多强。
如果抗战在37年爆发不可避免的话。那就根本不能搞建设,反而应该赶紧在此之前把仅有的那点工业拆掉换钱买武器,能拆多少算多少。
实业误国,买办救亡。这句话在抗战前那个特殊时期是真理。。。
不不不,当时发展重工业一点也不难。
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容易的时候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民国有个邻居,它的名字叫苏联。
民国黄金十年的时候,苏联正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走了一些弯路”,然而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苏联的钢产量接近1800万吨,煤产量接近1.3亿吨。搞起来了几千个大工厂。
你以为我是在夸奖苏维埃吗?不是的。
我是想说,你们猜苏联这么巨大的工业成就是怎么取得的?
资本主义世界倾情赞助的。
在1919—1940年间,苏联引进了30万台高级车床,甚至常常是全套购买大型工厂的设备。——Sutton A C. 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to 1965. Stanford , 1973 , pp. 413 .
许多美国、德国等国的工程师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许多重要工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当时建成的许多苏联大工厂采用的都是世界一流的技术,且常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苏联的舆论工具对这样的先进水平和规模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只是没有说明这些都来自哪里,更不会具体地指出当时世界最大的冶金企业———苏联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就是美国印第安那冶金厂的扩版。A. Sutton , 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30 to 1945. Stanford , 1971 , pp. 341.
另据统计,技术进口占到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口额的80%左右。——[苏] Г. 哈宁《苏联的经济发展》新西伯利亚 1991 年版第 182 页 ,第 265 页
趁着资本主义危机的时候,苏联整套整套的把技术、工人甚至是工厂从资本主义世界搬回家——不要6999,不要3999,今天只要998,全套工业搬回家!为了把这些工厂搬回来,苏联人差点勒断了自己的腰,广大苏联农民顶着巨大的剪刀差,总算是把这点家底给攒起来了。
大家觉得,是民国跟美国的关系更好呢?还是苏联跟美国的关系更好?
所以单从“难不难”这个角度来说,“黄金十年”几乎是一个国家所能遇到的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之一:你只要掏钱就能买到几乎一切,从产品到技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这种好事发生过几次?
可假如苏联能用这段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那为什么民国政府这黄金十年却在重工业上几乎是无所建树呢?
答案很简单,对民国政府来讲,发展重工业不划算。
至少是对中央政府来讲不划算。
对于当时的民国政府而言,他们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就是关税。而关税这东西,你进口越多,税就越多——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当时的民国政府来讲,发展重工业意味着前期的巨大投入,和进口商品的减少;另一方面呢,重工业搞起来以后,这工业税能不能收上来、收上来之后会不会被地方截胡都是个未知数。那么你猜这些买办资产阶级会不会热衷于发展重工业呢?
所以尽管国内的民族资产阶级一直喊着要发展,然而1934年关税提高税率的商品还是包含了棉花、化工原料、机器设备、柴油汽油这些东西等——你们尽管发育,能起来算我输
请收回成命 ,以维幼稚工商业之濒危危命运——大公报·1934年7月8日
顺便说一下,为了防备某些人以“我民国爱民如子、所以不惜放缓国家发展、让农民安居乐业不搞剪刀差”为理由帮民国洗地,我在这再给大家看看民国的农民过的到底是个什么日子。
(广东茂名)五年间税率涨高了三倍的光景——陈翰笙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年,第43—45页),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1937)》第3辑,第29页。
(广西贵县)至民国二十二年,其数已达赋额二倍又百分之一十——梁崇鼎等:《民国贵县志》卷7(1934年),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27—1937)》第3辑,第29页。
(山东烟台)民国十七年时,每亩地丁合每两三元有零,民国二十年,每两即增至三十六元有余之多——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4月15日,第7页。
甘肃死于荒年者140余万人,死于瘟疫者60余万人,死于兵匪者30余万人,死于地震者6万余人,共计240余万人。——1931年1月28日·《中央日报》
这一年的灾荒,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恐怕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饿,或者是并发症,或者是自杀”——The Associated Press,“China Fears 15000000 Death sin Famine;Vast Szechwan Province Area Has No Food,”New York Times,Apr.20,1936,p.8.
那么这个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在中国搞重工业搞得最好的是谁呢?
是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
1936年全国工矿业(不含东北)中,外国资本高达78.4%, 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家资本仅分占5.4 %和 16.2%。—— 吴承明著: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936年,日本投资和货款控制之产量,占铁矿总产量99.2%、生铁产量96.8%(包括东北)——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所谓的“黄金十年”到底是由谁提出来的
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硕果仅存·客观公正之(注1)魏德迈将军于美国国会·1951年9月19日
注1:
魏德迈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硕果仅存之高级将领如能在其自传中对当年在华经过有客观公正明辨是非之叙述当可辩正澄清如马歇尔传李宗仁传等之诬蔑毁谤……肃叩福安儿经国跪禀七月七日—— 周美华、萧李居·蒋经国书信集——与宋美龄往来函电(下).台北“国史馆”.2009:703
顺便应评论区若干果粉邀请,回复几个问题:
Q:老湿老湿,我觉得是南京政府没钱,所以没法搞重工业。
A:南京政府是缺钱,但那是因为老蒋把钱都拿去打内战和还债去了。宋子文因为这事跟老蒋激烈冲突,未果,老蒋还是该怎么发债怎么发债,几千万上亿的发债。
然后内债在发行的时候给银行一般是打折的,有时候五六折就卖了,兑付的时候要加上利息;也就是这黄金十年里数亿的钱直接被银行躺着拿走了。
除此之外,老蒋还有农民银行和鸦片特税,这个钱不走财政收支,而是直接由老蒋秘密支配,供他收买对手或者是剿匪用。仅我能查证的史料每年至少就有几千万。
所以您非说南京政府缺钱,我就只好……呵呵呵呵。
Q:老湿老湿,可是南京政府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他没有地方发展重工业啊。
A:江浙发电量当时全国遥遥领先,有资金有条件有技术,沿海地区怎么就不能发展重工业了呢?
Q:老湿老湿,南京政府不是做过相关的规划么?
A:对,做过规划,还建立了实业部,这个实业部比较大的成绩是搞了一个酒精厂和一个渔业公司,后来还把油料生产整合了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对,整合的大多是资源类的产业,而且桐油本身就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项目,整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能来钱的那种。至于真正意义上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成果几乎没有。
Q:老湿老湿,可能是资本家们太不给力了,政府也没办法啊!
A:南京政府明确指出钢铁交通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国府统一规划……
总之,基本上所有为南京政府洗地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我这几天会详细总结一下相关史料好好写几篇文章说一些这些个问题。
拓展阅读:
1949——1959这十年,伟人领导下,经济建设的成绩单是异常出色的。中国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体系。
1949年4月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成功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新中国“有铁无钢”的历史宣告结束。奠定了所有重工业的基础。5月1日鞍钢炼钢厂隆重举行开工典礼,贺龙元帅到会剪彩
1952年9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并制作了一座高约20厘米的不锈钢宝塔,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不锈钢宝塔随后即被送往前线展出,我国成功冶炼出不锈钢的喜讯,极大鼓舞了前线志愿军将士的士气。
新中国第一座中国人修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了连接南北的战略大动脉。国民政府多次想修都没有修成。经历了4次洪水、77次撞击的考验,现在仍然坚挺
新中国第一口油井,中国石油工业诞生。在冷战的格局下避免了二战时日本被掐住油脖子的局面。并且向日本出口了第一桶石油(这是怎样解气的局面,反过来摁住日本的脖子)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此真正有了自己的空军装备,不再像抗美援朝前那样找苏联要飞机
他那代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实现了常人不可能实现的成就。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条件。工业化对于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今天无论如何赞美也不过分。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贺龙元帅剪彩。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西南经济格局有着重大意义。对1959保持控制西藏和1962年对印反击战这条铁路保持着极大的战略威慑。
在多山多江河的西南修路架桥可不容易。放在民国时期想都不敢想。
实现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因为要工业化必须要高积累,必须压低消费的比例。这种情况下,唯有保证公平的分配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减轻人民的负担。
试想,以当时中国的财富规模(接的是国民政府的烂摊子,几乎工业商业一无所有,工厂基础设施被撤退前的国民党破坏的差不多了,要命的是还带走了大部分黄金储备),如果存在着巨大的贫富悬殊,还要维持七亿人口最低的生活成本,社会还能有多少资源和积累用于工业化?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真正步入强国俱乐部,有效避免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那种被大规模领土入侵的可能,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安全发展环境。这一点在列强频频入侵的民国是做不到的。
在苏联专家撤出后,首颗原子弹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争气弹”, 每次核试验都需要动用小半个中国的电力,从北京到兰州数千公里的距离上,一搞核试验每根电线杆下都发动民兵站岗守卫
当时中国没有保证核试验的足够的计算机,勒紧裤腰带咬咬牙组织了万人算盘队,北京市的各高校学生,中学教师,工厂会计,甚至供销社收银员等凡是精通珠算的统统集中于人民大会堂,硬是用算盘协助计算机的方法,一个个敲着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的中心压力数据
这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举国空前大团结的黄金局面,在1949——1959尤为明显。试想在1927——1937里举国混战的民国,哪里会有“黄金十年”?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步入太空俱乐部,为现在中国航天工业培养了最为宝贵的航天人才和科研经验,抢占了太空先机。在当时工业极度落后,GDP处于世界倒数的情况下,能有如此的太空战略远见,是举世无双的。
果粉们的民国教育给中国留下了80%的文盲率。1952年5月24日农历五月初一,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识字学校,扫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从此几代人不识字的家庭,开始把“读书识字上大学”的文化素养追求当成培养孩子的目标。
总有人用开放说事,那些认为工业化可以通过开放和引进就可以轻松实现的,应该去看看今天的拉美国家。
建国后不久的那场道路之争,伟人提供的是正确的答案,并且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答案。
再说回这个问题上来,回到民国,当时不仅没有高积累,社会还保持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还保留着一大批资本家和买办财团来占据着社会资源,工业化需要的高积累和资源从哪里来?
何为“买办”?简单讲就是“代购”。通过掌握进口外国工业生产品进行盈利的财团。外国工业品的进入是买办的主要收入来源。
发展了本民族工业,买办财团的进口盈利从哪里来?
所以民国“黄金十年”的民族工业,在各大洋行日厂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着,谈何发展?
至于国民党撤退前炸掉大工厂,海珠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国初期还频频轰炸江浙沪,导致上海大规模断水断电的行为,哪一点是一个为中华民族考虑的政党做派?
和李自成撤离北京时烧宫殿,劫掠金银带走一样,完全是“我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穷寇心理。
从经济上就不可能,更不用说当时是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了。
这种黄金局面,只有彻底击败了外国的殖民侵略,扳倒长期以来压榨人民生产力的封建地主,消灭垄断社会资源的资本财团,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不看人眼色行事,让人民感受到焕然一新的和平民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气象后,才能有举国大团结,才能真正激发出来。
对于当时被压迫了两百多年的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这一点。
很不幸,对外看西方欧美眼色行事,对内四分五裂还搞资本家买办财团垄断资源的国民政府,做不到。各种国统区的货币和金融改革,被国民政府当成家底的资本家反复排挤打压。
而这些资本家的利益,是蒋介石首先要考虑的。因为他自己就是靠财团支持起家的。
但是广大农民工人和老百姓起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向人民兑现了承诺。
1949——1959才是真正的黄金十年,是新中国后的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156项工业基础,那才是打下了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十年。
当然,这一切被民国粉选择性忽视了。
如果1927——1937国民政府真的有配得上“黄金”称谓的十年发展,会在1938年后被日本兵肆无忌惮的蹂躏自己的国民吗?会有抗战胜利进入联合国五常后还有美国大兵欺凌北大女生沈崇,而国民只能像今日的日本民众那样,在妇女被欺凌后,用口号无力的反抗驻日美军吗?
而1949年后的黄金十年,打退了当时最强大的美国军队,搞了自己的工业和国防,从此不敢再有外国人胆敢掳掠中国。
甚至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受邀来华的各国阅兵军队,使用的都是中国产武器。
因为建国时定下的铁律:从此再也不能有近代以来那样手持武器的外国军队出现在中国土地上。
手持武器站遍全球保卫美国使馆的美海军陆战队,驻华使馆也得乖乖由中国武警站岗。里面的马润不准手持美械。全球仅此一家。
1949——1959这样发展的十年,才配得上“黄金”二字吧?
尽管他们不久前还坐着从郑州火车站出发的火车通过武汉长江大桥,开着长春一汽生产的汽车,烧着玉门石油管理局产出来的石油,房子用的是鞍钢生产的钢材,头顶上是沈飞的战斗机在保护,感冒了吃着华北制药厂的药,用着洛阳热电厂的电…………
享受着156计划打下来的工业福利,可他们心里还是觉得民国才有“黄金十年”。
…………………关于更多的此类故事,请看我的新文章《烈火中最后的嘱托——狱中八条》
讲一讲渣滓洞中的党员在死亡前夕向党汇报重庆党组织被破坏的故事。谢谢!
……………………感谢诸位的评论和支持。继渣滓洞故事以后的新的文章《同志们,把党证拿出来烧了!——金门登陆》已经完成,用一场悲壮来给果粉们自我高潮一下,用革命军队的悲壮凸显今日和平的不易。
谢谢大家继续支持和鼓励,为打掉破坏我们生活的伪民族主义和网特分子而努力。谢谢!
…………………新更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人。
国党的官员因为收入不能养家而“腐败有理”,没有蒋介石“不许抵抗”的文书,这种公开为国党腐败和不抵抗而洗地的奇葩,还是第一次碰到……
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叫江浙财阀。正是他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背后的金库,进而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了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何为“买办”?用今天大家都好理解的词来表达就是“代购”。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发展工业那么难?原因就是买办阶层不希望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因为那样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自断财路。而当买办阶层控制了政府,在民国时期发展中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奶奶姓沈,是浙江镇海人。奶奶一家早年算是整个大家族中发展的比较好的,很早就在上海有了产业。奶奶有个堂叔,我叫舅公,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人很聪明,成年后就到上海投奔奶奶的父亲,在上海做学徒期间学会了很多机械相关知识。在奶奶父亲的资助下开了一家小五金厂,主要生产一种弹子锁,打破了洋锁具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也因此得罪了靠洋锁具混饭吃的洋行买办,于是降价打压、扰乱原材料市场、泼脏水接踵而来,但是这家小五金厂却像不死小强一样生存了下来。
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舅公响应号召参与工商业内迁,却没得到国民政府一分钱资助。当将设备运到武汉的时候,舅公已经花光了最后的积蓄。而在武汉逗留期间,他意外的认识了同是浙江老乡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主任钱之光。在钱之光的帮助和动员下,他决定取道西安,将工厂迁往延安。
此后,他相继担任了八路军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厂长。他与茶坊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共设计制造了供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用的成套机器设备134种型号、数百台套。还为民用工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工厂设计制造了成套机器设备、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为此,他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了三机部部长助理,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和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和一机部副部长。先后主持研发了:中国第一台30000吨模锻水压机;中国第一台12500吨卧式挤压水压机;中国第一台辊宽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中国第一台辊宽2800毫米铝板冷轧机;中国第一台直径80~200毫米钢管轧机;中国第一台辊宽2300毫米薄板冷轧机;中国第一台辊宽700毫米、20辊特薄板轧机;中国第一台10000吨油压机。
没错,他叫沈鸿,1980年还当选了中科院学部委员。就是这样一个bug级别的人才,在民国黄金十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小五金厂。
发展重工业不是两嘴一吧唧,扯两句“引进资本技术”“工农业剪刀差”就搞好了,否则遍地都是工业国了,作为后发国家,没有土改是不可能建立重工业的。
以家乡唐山为例,在大地震前就已经是华北的重工业基地,而重工业的支柱又是钢铁产业,由钢铁产业进而辐射到下游制造业,大到重机,小到自行车,在过去的唐山遍布这类厂子,唐山一有煤二有铁,而这类工业城市,与其说是工业为城市服务,不如说是城市为工业服务。
那么问题来了。
开矿要地
办厂也要地
围绕这个工业带来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还要土地。
地从何来?
土地在地主、富农、中农、小农手里,主要的还是在前两者手里。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土改、没有土地国有化,那么开矿、办厂、相关基础设施所需的土地就要从地主、富农手里购买,那么发展重工业所需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这笔钱除了借外债没有办法,沉重的财政负担压在企业和政府身上,还不了怎么办?那就把工厂抵押,本意是发展本国重工业结果为他人作嫁衣裳。
你会说了,解放前湖北汉冶萍、东三省、河北唐山、山西大同也是重工业基地啊!对,可你看看是谁在经营?
汉冶萍——因为资不抵债在清末就被盛宣怀抵押给日本,表面上是中国企业,但由日本控股。
唐山——同样的套路,在清末就被英国人窃据。
东三省——日本发展东北重工业,也没土改啊!对,是没土改,反抗的全塞进万人坑里去了,也没啥工人基础设施,就是工人集中营,累死和快累死的,直接塞万人坑里去了,你去看吧,伪满的重工业城市、重工业项目都围绕着一堆万人坑,简单粗暴,把中国劳工当消耗品用。山西大同也类似。
什么是土改、工业化?最通俗的来讲,就是把由地主阶级控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拆解为小农私有制,而后由国家出面整合为土地国有制,由国家利用土地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失地的小农进行补偿,化为城市人口。
有些国家和地区没有这个政策,但是因为历史机遇,客观上形成了这个“政策”,比如韩国,朝鲜战争时,朝鲜从北到南几乎推平半岛,随之而来的屠了一遍亲韩地主,而后美军协助李承晚向北推到中朝边境,又把倒向朝鲜的地主屠了一遍,于是乎朝鲜战争结束后,在半岛根深蒂固的封建地主阶级几乎灭绝。(战争结束后的五六十年代,韩国资本家疯狂买地,形成了新的“地主”,这成为韩国重工业腾飞与当下财阀的先声)
抛开人才、技术不谈,重工业投资额巨大,操作流程长,在战乱年代想跑很难跑,谁会傻到花钱打水飘?
重工业产品大部分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那个年代哪儿有安全的环境,去建设基础设施呢?
新中国一成立,重工业就起来了,一是国家稳定了,大陆上也统一了,二是国家出资,三是有赫鲁晓夫这位神队友。
在此我郑重提议,国家太庙要认真祭祀赫鲁晓夫与拉登。
民营竞争不过外资。民国时,上海的民营化工,曾经跟外资打过价格战,坚持了很长,最后还是败了。轻工业资本需求规模较小,从模仿出发,还能跟外资斗一斗。民国20年,上海真正的冶金企业,能大规模熔炼的,就一家,是国营的。
那么经济部为何不出面“大力发展”?钞票哪里来?增收节支,无非是对民营轻工抽重税;且减少民用设施投入。当时民用品和基建都相当落后,这方面不要只看上海。“大力发展重工业”,简直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对了,砸锅卖铁也要有自己的重工业,就是为了防止战时被外国封锁。
可能有人想到了辉煌的东北重工业。其实整个东北重工,背后就一家公司: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这是一家日本国营企业。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这就是一家国营战争机器。
在和平时期,为了备战备荒,把整个经济都计划了,把所有资源都捏在自己手里,搞得老白姓缺吃少穿。这种事情,只有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才做得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