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看法吧。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源错配”。
人类的工业体系极为复杂,从原材料碳、铜、铁、铝矿石,变成你的手机、电脑、汽车;把农田里的玉米,变成淀粉糖浆,再变成商店里的饼干、汽水......
每一条工业链路上,都有无数个“供给-需求”在相互匹配。
我们举个例子,即便是家门口的面馆,我们都可以写一条相当长的供需链条。
你在他那里吃面,他上农贸市场买挂面,农贸市场管挂面厂家批发挂面,挂面厂家要买面粉,面粉厂家要收购小麦,小麦农户要买种子、买化肥,化肥厂要买煤炭、天然气、磷硫矿、钠钾卤水。矿石等原材料开采企业也需要开采工具,这又和器械厂家建立了联系......
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这样的链路都是存在的。
把所有的需求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总需求”,把所有的生产都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供给”。
当一些东西生产过量,另外一些东西生产不足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源的错配。有的时候甚至是总供给过量,总需求不足。
当资源的错配程度,积累到影响全系统运行的健康的时候,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比如说,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就是社会的总生产远远超过了总消费。
开始,经济非常繁荣,所有领域的投资都呈现出超额回报。所有人都非常有信心,他们大着胆子向银行借款,或者消费,或者投资。消费的人提前享受着物质生活,投资的人看着自己的账面回报节节高升。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这个繁荣本身就是杠杆造就的。
以消费为例,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买买买,是因为他们借了钱。他们之所以敢借钱,是因为他们未来的收入预期很好。而他们未来的收入预期之所以很好,是因为其他人在买买买。
与此同时,投资端也在加杠杆。这些个公司,不仅业绩在增长,甚至业绩增速都在增长,这还不值得投吗?不仅应该投,还应该加杠杆投更多。这些钱,企业又拿来扩大它的生意,扩建、扩招......
所有的东西都在蒸蒸日上,一切都务必美好,直到杠杆加不动了为止。
当杠杆率高到人们不愿意借钱的时候,一切就崩盘了。
企业增长预期落空,投资者互相踩踏出局归还杠杆。个人收入预期下降,进而消费欲望进一步低迷,造成企业增长预期进一步落空......
经济学将市场的所有参与者想象成“理性人”,然而事实是,所有人都相当不理性
资源涌向高景气度行业,整个经济在杠杆泡沫上繁荣。
走苏联道路就没有经济危机了吗?
当然不是。
苏联的本质,是国家占有和支配所有生产资料。而国家运行的班子,叫做官僚体系,所以苏联其实是由官僚在代为运营资本。
苏联式计划经济,用行政计划代替市场调控,由国家来统计需求,安排生产。这个模式不产生错配有三个前提 ①官员们都是理性人,不会出错 ②官员们能够非常精确地统计和安排生产和需求 ③ 官员们不会偷奸耍滑
然而这三者都不能成立。官员们并非完全理性,并不能非常非常精确,官员们也会偷奸耍滑。
所以,苏联的经济非常有意思。领袖关注的领域能做得特别好,领袖没有注意到的领域搞就会很不好。
同时,官僚体系并不能永远精确正确,很多地方的核验标准制定地并不合理,而具体的执行者也在规则之下偷奸耍滑。很多人都举过苏联用重量衡量灯厂产量的例子,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苏联体制下,所有不合需求的生产,和没法满足的需求,都会变成苏联的债务。尤其是无法被满足的需求,它需要通过进口解决,而外国不接受卢布,所以它会变成危险的外币债务。
而苏联获取外币的方式,主要是出口能源原材料。所以,在9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油价崩盘,苏联遭遇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困难。加上苏联领袖本身缺乏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智慧,于是明明没有必要解体的苏联原地崩溃。
所以,没错,只要人类的经济体系还是这么复杂,只要参与经济的还是人类,就会有资源错配,就会有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