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尼乌斯的《圆锥曲线论》,代表当时希腊几何学最高水平。
然而当时并没有什么卵用。
直到一千八百年后,被开普勒牛顿那一帮人拾起来,作为天体运行理论的基础。
这特么才是超越时代的黑科技啊。。。。。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 —前275年)总结整理了亚里斯多德提出的逻辑、论证、推理的严密性并灌输到他著的几何学中。这为后人树立了科学研究中构造体系和论证的典范。学习几何学,可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几何原本》最早传入我国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皇帝第一个接触欧氏几何学。1606年明代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 250年以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续译《几何原本》后9卷,上海墨海书馆1857年出版。
谭嗣同(1865-1898年)在《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中记录了他演算《几何原本》论三角形第46题。他学习几何学,不仅作为科学知识学习,而且他以哲学家的慧眼认识到学习几何学,可以培养人“论事办事”有条理和严密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几何原本》成为他“不可不习”之书的原因。
谭嗣同不仅重视几何学,他对数学也非常重视。首先他接受了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础的观点,“算法……为格致入门之始”。第二,他认识到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学。“格致,制造、测地、行海诸学,固无一不自测算而得。故无诸学无以致富强,无算学则诸学又蘼所附丽。层台寸基,洪波纤受,势使然也。”第三,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是一门富有哲理的科学。《仁学界说》就是模仿《几何原本》书前的“界说(定义)”制定。界说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他拟从数学逻辑建立《仁学》中的哲学体系,这是他的一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