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和裹脚布互为表里,烈士碑和烈女碑一体双生。
专制王朝封建礼教的一抹余晖一直照到2015年。
已修改,求别删了。
小时候最爱听老先生大骂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无它,袁世凯若要称帝那宋明理学那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万万不可丢弃的。
因为在法律上无法让众人当奴才听使唤,便举起节烈大旗,好像只要男子个个为帝王尽忠,女子个个为王朝死节,这大清朝便可以一代传一代至万万年了。
我做了个梦。
梦里爷爷看我在知乎回答这个问题,看了大家的回答很生气,我忙说爷爷如今都2015年了,怎么还有这个呢?
爷爷听了胡子都气歪了,挥着拐杖说:胡说,如今明明是民国一百零三年。
突然爷爷的爸爸也出现了,听了胡子也气歪了,挥舞着四书五经出来了说:胡说,明明是清宣统一百零六年。
突然祖先们个个都蹦出来,吵着嚷着,互不相让,都用自己的朝代来计时。
声音越吵越大,好像要吃人一般,我看着面前祖先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但那声音却似从远方传来,到耳边都听不到了。
我只能从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听到一个不知名的声音:今个到底是哪儿年啊!?
(结尾经
@王二小提出建议,自己也觉得上一个结尾有点仓促,就改成如今这个,能力有限,望诸君海涵。)
封建思想死灰复燃啊,夫死国还好说,妻死节还敢拿出来提,忍不住说一句这是药丸呐。
这帮腐儒也真是恶心,当初华夏从开放包容到保守落后,大概也是这样的酸腐文人一步一步搞出来的,每个人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事情一开始的时候人人都说这些没什么、不必在意,更有甚者,一旦有人质疑,他们还要说你没文化,说你不懂他们说的话就乱喷,节可是一个很高深的东西哦~扯一堆乱七八糟、令人作呕的话来混淆事实,他们还要说你没人情,还要反问你人家妻子为丈夫而死难道还不能表彰一下?然后嘞,就是裹脚布,就是人血馒头了吧!防微杜渐,未雨绸缪,这样子的煞笔就是要第一时间喷死、喷的他抬不起头才大块人心!
柏帖穆尔,字君寿,蒙古人。家世历履无所考。居官所至,以廉能著声。至正中,累迁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治福州。二十七年,大明以骑兵出杉关,取邵武,以舟师由海道趣闽,奄至城下。柏帖穆尔知城不可守,引妻妾坐楼上,慷慨谓曰:“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今城且陷,吾必死于是,若等能吾从乎?”皆泣曰:“有死而已,无他志也。”缢而死者六人。
有十岁女,度其不能自死,则绐之曰:“汝稽颡拜佛,庶保我无恙也。”甫拜,即挈米囊压之死。乳媪抱其幼子,旁立以泣,柏帖穆尔熟视之,叹曰:“父死国,母死夫,妾与女,从父者也,皆当死。汝三岁儿,于义何所从乎?为宗祀计可也。”乃命媪抱匿旁近民舍,而敛金珠畀之曰:“即有缓急,可以此赎儿命。”有顷,兵入城,即举灯自燃,四围窗火大发,遂自焚死——《元史》
大概翻译过来就是:
柏帖穆尔,字君寿,是个蒙古族人。他的家世履历没有办法考证,但知凡是他任过职的地方,都留有廉洁的名声。至正中期,迁升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省治在福州。到了二十七年,朱元璋以骑兵出杉关,取邵武,以水军由海道趋福建,兵临福州城下。柏帖穆尔知道城不可守,便引家人坐在城楼上,慷慨宣称:“丈夫为国而死,妻子为夫而死,是大义事。今守城将陷落,我必死在此,尔等能随我而死吗?”其妻妾都哭着说“,有死而已,别无他志”,于是同时缢死者六人。
柏帖穆尔还有女十岁,他估计女儿无能力自杀,乃骗女儿说:“你磕头拜佛以求保佑我不生病,好吗?”等女儿刚一磕头,便取一米袋压女儿头部致死。时乳母抱其幼子,站在旁边哭泣,柏帖穆尔久久凝视后叹道“:父死国,母死夫,妾与女从父者皆当死,汝三岁儿,应怎么办呢?把你留下来传宗接代吧!”乃命乳母把幼儿藏于旁近民家,并搜集家中的金银珠宝给乳母,让她在紧急需要时,可以此财物赎幼儿之命。不久,反元义军入城,柏帖穆尔便举灯自焚死。
所以我只想对有些无良媒体说,滚。。。
因为这和“多难兴邦”一个神逻辑,明明是烈士家属痛不欲生只能选择死亡来解脱的人间悲剧,居然也能变成高风亮节值得称赞的宣传材料,大灾当前有大爱,有家有爱有欧派,一股“纵做鬼也幸福”的腔调。
更别提“死节”这种宋明清古墓里挖出贞洁匾的气息了。
真是 夫死国,妻死节,语死早。
费了一会儿工夫才想明白题主在问什么。
对于攀岩运动来说,超过90度的倒攀确实不好处理,但攀岩和攻城又是两码事。如果有人精通攀岩,那么放在历史上的攻防战里,他的活动方式应该是潜入,不是作为普通士兵参加强攻。假如我们把城墙修成超过90度角的悬崖,那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会塌。
好,我们按住牛爵爷的棺材盖子,硬把城墙砌成超过90度的斜坡,增加攀爬难度这个设定在实战当中也未必有看上去那么美,因为:
用倒攀增加攀爬难度的意义不大,最大的用处是消除城下死角,人站在城头就可以对城脚的目标进行垂直打击,不过这样的功能显然不用大费周章把整座城都建成那么大的角度,只要让城头外飘就可以了,叫做突廊:
这个结构,在中国宋代的城墙上曾经昙花一现,详情大致可以参考骑砍火与剑里俄国城头常见的带棚回廊。明代技术退步又消失了,所以明末开封之战时,守城的明军不得不重新发明这个技术,造型也变成临时搭建、简单伸出城外的栈道类建筑,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完全没有被推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墙无一例外都没有这个构造。
据 @二不尚书范景文 主张,悬空突廊构造并非宋人专属,学术问题大可商榷,毕竟我读书少,但声称我对他剽窃或者斗兽棋就不知从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末年的开封,这种技术属于有需求但尚未被采用的状态,否则张坚的悬楼不会被当成发明创造,也不会在城头大量搭建。
针对城头遭到火力压制以及城脚死角问题,戚继光发明了悬眼这一工事,在长城上的实际运用如下:
不过这个结构并非处处都有。
西安城墙建于明初,当然是没有的,但清代建造的开封城墙也光溜溜的就不太好理解,考虑到开封城墙曾经被大规模修复,图中也明显有上下异色的现象,无法考证原先是否存在过悬眼。
沈阳城墙,悬眼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