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流浪地球》与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2页

           

user avatar   sss-6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浪地球》贯彻了一个思想,那就是: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经常存在一个救世主式的角色。这个救世主可以是太空歌剧《星球大战》同达斯·维达战斗的天行者卢克,可以是《星际穿越》被困在五维空间中的马修·奥康纳,更可以是《独立日》里的威尔·史密斯。很多好莱坞的故事其实就是耶稣救世故事的一个翻版:一个天选之人,拯救世界(解决危机)。在这些作品里,人物的感情是内缩的,拯救世界冲动和理由往往会变成具体的人之间的情感。因而拯救世界的理由就会内缩成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或者家庭内部的感情。而处在这些感情之外的人,往往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待耶稣的降临。

但是《流浪地球》的感情是外扩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近未来翻版。而且《流浪地球》中,没有耶稣式的救世主,是人类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救。就像刘慈欣自己表达过的,他自己觉得飞船派更加合理,但是推走地球这个设定更具有浪漫感。这种浪漫感的来源恰好是人类对自身文明自救做出的最大的努力。

我最佩服刘慈欣的一点就是他特别善于营造一种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的氛围,但是同时,又能在这种悲凉的氛围与人类自身的抗争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均衡。你总能感受到大刘作品中,人类这个渺小文明的能量。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浪地球》是中华文明在科幻这样一种文化形式上的沉淀和结晶,而读懂中华文明,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走了漫长遥远的路,到过数不胜数的地方。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常常能够让中国人自己都感觉无所适从。就像这两张照片一样,茫茫黄沙、莽莽森林、巍巍雪山、蜿蜒大江、阡陌交通,居然就能够容纳进一个镜头里。你说她尚武吧,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不赞同你的说法;你说她儒雅吧,分分钟带兵打到你的首都,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说她强大吧,无数次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说她弱小吧,动不动给你来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华文明内部的差异性同样十分巨大,“十里不同天”在中国是个常态。山西人和广东人的区别,远比英国人和法国人要大得多,这也导致很难很难用一个标准描述这个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逐渐复苏,越来越难以统一中国人的口味,风评逐年崩溃的《春晚》就是最好的证明。


走过中国越多的地方,你就越是纳闷一个问题:这个地方是怎么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




《流浪地球》原著是一本用中文写作的科幻小说,中文的写作是有中文自己的特点的,无论它是不是科幻小说,总是不可避免的带有中文写作的特征。而且越是作者刘慈欣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这种特征越是明显。这是一个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过程,刘慈欣为中文写作添砖加瓦,中文同时也成就了刘慈欣。


这种特征就是,使用中文进行创作的时候,笔(或者键盘),会自动写作


这是5000年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进行中文写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是笔或者键盘自己在写,作者只需要跟着笔走就行了。或者换句话说,文章早已存在于久远厚重的历史中,作者只需要去把它找出来就好了。这是其它语言创作中不存在的事情,在别的语言写作中,引经据典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比如英文创作,作者要是能够娴熟的使用《圣经》哪怕是莎士比亚的桥段,就算是中上水平了。而在中文创作中,作者是要努力避免引经据典的,中文有个专门的成语是讽刺挖苦这种行为的:拾人牙慧


所以中文作者往往都是在跟经典搏斗,在跟笔或者键盘搏斗,在跟中文本身搏斗。中文作者需要与所有的前人擦肩而过,在熙熙攘攘的前人组成的人海中间找到一条路径。一会儿碰见了李白,对不起老先生请让一让,一会儿又碰见了屈原,对不起我自己绕开,一会儿又碰见了苏东坡,绕不开那就撞上去吧。在拥挤的人海里挤得一身臭汗,好不容易挤出来一看,我靠这一身汗还有不少是别人的。


绝大多数时候根本就绕不开,这片人海太密了。中文作者的作品到了最后,往往是作者跟一大帮人,屈原、李白、杜甫、老白、韩愈、苏轼、王安石、柳永、祝允明、曹雪芹……勾肩搭背、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吆五喝六,一起迈向故事的终点。明明是一篇小说,一会儿有诗歌,一会儿有散文,一会儿来个政论,一会儿来点戏曲。每个方面还都要力压群芳,怎么也得有点自己的东西,不这么干,你拿中文就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来。


这就叫传承


这也是创新


能从这一大堆人中间挤出来的,都不是什么善茬,刘慈欣就是,《流浪地球》就是。说得不好听一点,刘慈欣不过是选择了科幻这一条比较新奇的路线,这叫“独辟蹊径”,硬实力还是有点欠缺的。算是立了个“回避”、“肃静”的开路牌子,乌央乌央的老祖宗多少给了点面子的。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想象力,老李、老苏穿越到现在,那就没有老刘什么事情了。


而小说改编的电影,只要能够做到“忠于原著”,那就肯定绕不开这个特征。


《流浪地球》承载的“集体主义精神”,无非是中文承载的农耕文明精神的体现;


《流浪地球》推崇的“愚公移山精神”,无非是中文推崇的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流浪地球》崇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无非是中文崇尚的天下大同精神的体现;


《流浪地球》秉承的“人定胜天精神”,无非是中文秉承的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这就是这片土地能够统一成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文字承载了灵魂,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者用科幻的话说,生生不息、繁荣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


无论你多么的多样化,总能找到一个立足点。只有足够繁荣、古老、复杂的文明,才有“天下大同”的博爱感,才有“集体主义”的自觉性,才有“愚公移山”的代际传承,才有“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就是这样。


科幻作品必须要有“终极关怀”,也就是对于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关怀。从科幻作品的启始,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反乌托邦科幻”,到欧洲、美国两大流派,繁荣期的太空歌剧、欧洲的小众小品式科幻,再到当前中国、日本东方式科幻的崛起,要想不沦为爆米花,那就无论如何都要有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否则就会被搞成特效大片,变形金刚、复联系列这种爆米花大片,闹哄哄的看完就忘。《流浪地球》虽然特效很到位、票房爆炸,但是对标的不应该是这种爆米花大片,而应该对标《星际迷航》、《沙丘》、《银河系漫游指南》、《基地》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科幻作品,更不用说耳熟能详的《太空漫游2001》、《银翼杀手》这种大众路子科幻片。


这就是《流浪地球》与好莱坞作品的相同之处


因为历史沉淀的不足,通过文字传承的思想积累的贫乏,多样性的欠缺,西方式的人文主义关怀很难很难拥有足够广博的宽度,也不大可能拥有细致入微的深度。我们拿《银河系漫游指南》举例,人类的终极命运只能通过破落贵族式“自嘲型幽默感”去解构和躲避,没办法正面硬怼。同样的还有《星际迷航》系列,无处不在的是殖民者的优越感和殖民主义式的文化理解视角。也有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普鲁士式的罗马帝国遗风。总之西方科幻作品很难绕开“隐喻罗马帝国的破落帝国”或者“殖民者浪子”两种形式,地域性特征十分的明显,很难真正上升到“全人类命运”这个层面去阐述真正的“终极关怀”。在这个全球化逐渐成为主流的世界,显得落伍而不合时宜。


通过中文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加趋近于真实、终极的人文主义关怀,“破落帝国”、“殖民浪子”我们多得是,我们还有你们没有过的,这才是真正的不同之处


user avatar   ying-tou-xiao-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在刚才,我和同事在午餐期间发生了如下对话:

我:《流浪地球》看了吗?

同事:我在老家看的,Blah Blah Blah(夸了很多优点,他其实蛮喜欢这部电影),但最后的剧情有点扯了,吴京怎么可能得到操作空间站的授权?

我:按照我在网上看到的说法,电影里的AI是...

同事:我没说AI,我是说他根本得不到联合政府的帮助啊!

我:......?

同事:你以为联合政府的人都在哪?

我:难道不是在地球上,和全世界人民共命运吗...?

同事:......

我想这就是《流浪地球》与好莱坞主流科幻电影的一个不同之处吧。


user avatar   liz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量剧透不影响主线,请放心观看)

太有了!

观影的时候我特别激动,以至于流下了泪水。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本身的优秀,更因为这部电影拍出了我们真正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韵味!

我们中国的特色、风格、韵味是什么?

是我党领导下人民民主专政的红色大国吗?是,但不全是。

是中国功夫、重檐歇山、京剧瓷器、中医民乐吗?是,但不全是。

是儒家道家、之乎者也、书法国画吗?是,但不全是。

是长期以来,以霍去病、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军队为兵家突出代表的牺牲精神和亮剑精神吗?是,但不全是。

是以汉文化为主的民族大融合文明体系吗?是,但不全是。

以上说的都不完全准确,中国的本核特质当然更不是什么孙悟空、大熊猫、高铁支付宝了。

中国真正的内核,一些回答已经说得很好了,总结来说,就是一种永不妥协、永不放弃、永不退缩的文化吸纳和文明延续。

抓住了这个精神内核,影片就不会去打什么爱国牌,而是试图营造出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全人类共同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诗篇章。

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一个是为了开启杭州发动机,整只救援队几乎全军覆没,任务也随即失败,但即便如此,全世界仍然恢复开启了超过7成像杭州这样的行星发动机,上千坐落于赤道的转向发动机更是百分之百恢复启动。一台发动机有如此多救援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尚且开启失败,背后想要表现的,其实是更多以百倍计、千倍计的那些为成功开启的发动机而参与救援、牺牲自身的人们。

另一个,主角户口想到了逃离木星的方法,但他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办法,当然不可能是唯一且最优的解决方案,早就有以色列科学家早就想到了这点并通过计算否定了。最终成功的方案都尚且被否定,那么究竟有多少注定失败的方案被否定、被推翻也自然不难想象。

电影通过这些细节,正是想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必然,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只是无数失败当中一个极其微小的基因突变!

但为了成功,为了胜利,我们能做的,就是不问成本、不计代价,用更多的失败来堆叠出一个难能可贵的成功。

事实虽然如此让人难以接受,但影片同样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看似可靠的数据计算和“从理论上说”,『没有一件事情注定成功』的反面,正是『没有一件事情注定失败』!

最终,正是这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失去』换取了大多数人的生存。

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连长高城评价许三多的一句话形容这种精神,我觉得准确又直白:“我原本特别瞧不上他这点,遇到个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像看到救命稻草似地抱着,直到有一天,我抬头一看,我的天呐,那哪是什么救命稻草,那简直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艺术作品里为我们展现出的,往往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君不见清末民初各大列强对我中华的劫掠与侵蚀,中华民族首次如此陷入这般危难的境地。但就是这时,各种阶级、各种利益群体、各种党派都走向了奋起图存的救亡之路。

历史课本只会告诉你,中国共产党因为信仰的马列主义更加务实、更加科学、更加进步,因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人民共和国。

历史课本不会告诉你,光是1921年左右成立的共产主义党派,就有中华共产党、中国无政府共产党、重庆共产党、今日派共产党、支那共产党、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青年共产党、中国革命共产党等十余个!只是他们牺牲在了枪林弹雨中,倒在了阴谋迫害下,或是迷失在了理论和主义的求真路上。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根本不是必然,它更多的,只是一种幸运!

成功只是无数失败与一个极其微小的概率系数的乘积罢了。

这句话,正是影片的精神内核。也正是因为影片准确的把握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才避免出现了《战狼》《红海行动》中相对狭隘的民族情绪,或是《火星救援》《星际穿越》中冷冰冰的个人英雄主义。

更加巧妙的是,这种精神内核也集成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道家思想,夹杂着一种悲天悯人式的俯瞰视角,同大刘的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整个宇宙面前,党派算什么?阶级算什么?民族算什么?历史又算什么?都是刍狗,都是刍狗!

大刘正是基于这种精神进行创作,这才有了《乡村教师》中一名黄土高坡里的支教教师同宇宙高阶文明统帅的奇妙联结,这才有了《三体》里从秦皇汉武写到十年WG又写到浩瀚星河的漫长跨越,这才有了《球状闪电》里美苏冷战无意推动物理学前沿发展的脑洞,《流浪地球》的一切精彩构想和遐思,同样来源于此。

从这个角度上说,好莱坞科幻构筑的是神话,而《流浪地球》试图构筑的则是史诗。

神话只能用来传说,而史诗,则是我们自己用双手去亲自谱写的。


————————————我是分隔线————————————————————————

在刷猫眼评论时刷到不少喷子的一星评论,比如以下这样的就很典型:

因为是商业大片就偏要和美国比?这是典型顾左右而言他的诡辩。

要比也行,但你好歹换一种标准。把所有角色换成美国人然后再考虑愿意打几星?就像一锅传统的小鸡炖蘑菇,你偏要求乌鸡换成火鸡,把香菜换成生菜,把香菇换成双孢菇,把酱油换成色拉酱,然后说做出来的东西是四不像的黑暗料理,这不仅仅是在打厨师的脸,还是在打自己的脸。

在我看来,《流浪地球》在演技和剪辑上还需打磨,在角色树立上稍欠火候,在BGM处理上不够老道,但在精神内核和背景铺陈上,比起《星际穿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不要说这是正经意义上中国式科幻的首作,能达到这个水平,真的是除了欣喜,只有欣喜,喜不自胜,喜大普奔。

给《流浪地球》打三星、两星我都能理解,但打一星,只能说这不是智商的崩坏,就是人性的卑劣了。


user avatar   li-shao-qua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莱坞灾难片被毁掉的城市要么是纽约,要么是芝加哥。

《环太平洋》是香港,《流浪地球》已经是上海了。

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上海将成为外星人入侵、地震海啸摧毁的主要城市了。


user avatar   dtiberi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导演郭帆曾经说过,他在跟美国人聊流浪地球的核心设定的时候,美国人很疑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会选择将地球一起带走?之后,他觉得他找到了中国式科幻与西方科幻的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中国人更强调“家园”的概念。

我们可以拿《星际穿越》或者《2012》这样的西方电影做一个对比。实际上,回归家庭同样是西方电影的一个主题,然而,这里的“家庭”和中国式的“家园”是不同的:西方的回归家庭,强调的是人回归到他的关系之中;奥德修斯经过十年磨难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人身边,而这成为了西方式回归家庭共同的母题。而中国式的回归家园,强调的是人回到他的环境之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早在1500年前就已经将这样的母题总结得非常清楚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里的核心,在于“田园”。而大刘写《流浪地球》,就是这样的一种“归乡情结”。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这样的情意结并不是中国人的特色,从更高的角度来说,这是整个東亚文明圈的共同价值观。早在1985年,日本动画公司GAINAX制作的动画片《飞跃巅峰》就遥远的呼应了《流浪地球》:为了守护地球,女主角法子参加远征军,跳跃至银河中心引爆木星炸弹,造成黑洞,消灭宇宙怪兽。然而黑洞炸弹因为受损严重无法启动,法子和姐姐志愿深入核心启动炸弹,之后他们无法空间跳跃,只能光速飞回地球。然而当他们抵达地球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万两千年。他们认识的所有人都已经逝去,地球上漆黑一片,法子和姐姐都不知道,人类是否已经灭绝。

正在此刻,太平洋的上空亮起了四个大字:

欢迎回家

当面对宇宙本身的残酷,人选择的是使用自己的力量做最后一搏;但是人力有时而穷,遥远的铁一般的时间与空间隔开了人与他的家园,归家之路上,隔着整个宇宙;最终的一万两千年就是宇宙胜利的证据。然而,人不屈服的回应则是“欢迎回家”,这是一种最好的对应。在这部动画之中,人对于自己家园的眷念,与《流浪地球》毫无二致。不管宇宙是如何严酷之所,统合全人类之力,必然能够战而胜之。

相比于《2012》或者《星际穿越》之中,人类最终只是拣选出少数精英逃过最终的灾难,在日本动画之中,《流浪地球》这样的集合全人类之力,造就工程奇迹拯救世界的情节所在多有。《新世纪福音战士》“屋岛作战”一章,NERV统合全日本之电力以击破雷天使,与修建一万座地球发动机来逃出太阳系,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明明白白告诉你,你就是备份,螺丝钉,不甘心是吧,骂完还得把备份的活给干了。


第三,先活着,意义自然会有,尤其对于群体和种族而言。


user avatar   yin-lan-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浪地球》上映的第二个周末,我买到了Santa Monica AMC影院的最后两张票。在LA住过的人都知道,华语电影一般只在中国城播映。《流浪地球》能在金贵的三街一天排4场,能一票难求,而且当场观众有1/3不是亚裔,难得一见。

多国语新闻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把《流浪地球》推荐给美国同事。这部电影的外语部分极少英语,这是真正的世界视角。

好莱坞的世界视角很虚伪,需要外国场景就拍几秒伦敦、巴黎、东京、香港,需要多国语就录几句日语、西语、中文,多民族交流只能讲重口音的英语。坐井观天。中亚、东欧、东南亚、非洲地区有多样性惊人的语言和文化。亚欧非大陆的民族打了几千年仗也做了几千年贸易,我们的子孙能谈起古代史一笑泯恩仇,只学过两年多年本国史的美国人想象不出来。而通行英语对非英语母语的人太不公平了,智能翻译能让所有人更自由地表达。这种细节,坐享特权的美国人根本不屑一顾。

我爱极了时间地点坐标的行草字体,地球在宇宙间划过的水墨般的轨迹,工程师角色被塑造出的职业精神, 这些带着中国精神的元素在美国完全能被欣赏。但是有一种东西,注定了《流浪地球》与好莱坞模式的格格不入,注定了相当数量被好莱坞惯大的观众不会喜欢它:那种令人绝望、逼人冷血、磨光人棱角的磨难和挫折感,以及人力在这种苦难命运面前的微薄和可笑。

从何谈起呢?

你看《流浪地球》的故事里,剧情是刘启的个人决定推动的。他违规去地面开车,带出了老韩被应征;他要求先拉人再拉火石,改变了牺牲次序;他负气离开杭州任务,撞上了李一一;他选择先去找王磊,带小分队去了苏拉威尔;他提出点燃木星,开启了故事高潮。

在大多数好莱坞科幻里,做关键决定的受过科学和职业训练的成年人。可是《流浪地球》里除了刘启这个自负、中二、叛逆的二十一岁混混,其他人物循规蹈矩,根本没有推动故事的能力。王磊把刘启摁在地上的时候对他喊:“这就是我们的命。”

就在这一段情节,我边上的白人妹子开始玩手机。那时候王磊带队用人力拖着火石,杭州任务的完成遥遥无期。她还有一阵玩手机是刘培强对刘启煽情道别。好莱坞的电影里没有这种对苦难漫无天日的忍耐。大概苦难太倒人胃口吧。

从某些角度,美国与中国的世界对孩子有不一样的期待。中国的孩子被期待能早日懂事,懂得成人世界的辛苦,学会遵守规则保护自己。美国的孩子被鼓励你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有能力改变身边的世界,就你自己一个人你也可以拯救一只蚂蚁一棵树一条狗乃至一颗地球。

然后中二的美国孩子就会长成中二的成年人,自豪地替天行道传播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的鸡血片主角面对问题有独家解决方案,面对挫折有神秘的爱的力量和神秘的自己的力量,鸡血小分队会因为队员想法不一致而冲突不断制造高潮。然后他们会回过神来,后悔自己忽视了家人,从高维空间给女儿催泪传信。

中国不一样,我们的历史里有太多没有缘由的苦难和不讲道理的折磨。认命是成熟的必经步骤。肾上腺素是多余的,麻烦的,危险的。

刘启是要反抗命运的。他质疑认命服从并不是唯一出路,他斥责父亲任由母亲病逝,抗议王磊为了火石草菅人命。可是他刚成熟一点就亲历了“饱和式救援”,他提出的“点燃木星”搭进了父亲的命,最后还没能及时开到发射台下避险。你就看着这个刺头儿被迫品尝命运的苦,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猜想他会变得更老道也更谨慎,更珍惜家人战友也更冷淡生死。

并不是说苦难在西方乐土里就不存在。但是好莱坞会刻意把苦难藏起来,献上一碗振奋人心的鸡汤,让观众掏完腰包带着虚幻的鸡血的希望去和命运博弈。而中国式的故事里,我们把苦难一层一层薄开,你看,你无处可逃,还是无畏地战斗吧,不顾自己不顾家人地牺牲吧,覆巢之下无完卵,或者做不做完卵也不由你,说不定留个身后名。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好莱坞大导演们拍了也有无数灾难片了,面对你球要玩完的时候,基本思路是,能救救,在主角光环影响下,又给地球续了一命。实在救不了,精英带着种子去外太空找其他行星去发展下一代文明;美国大片到处折腾你球(人),岩浆地震洪水风暴寒流小行星异形外星人灭霸,怎么刺激怎么来

流浪地球:找行星多费劲,我们带着地球一起走。你们要拆了地球算什么本事,我们把地球当飞船开。我估计不少导演们可能这辈子都没想过还有这种玩法,地球还能这么用。

个中差别,可能是由于中国对乡土的特别情感,对自己的家园,脚下的土地有一种别样的,不愿割舍的情感。

美国科幻作品里,黑洞虫洞光速 穿越未来回到过去多维空间,敢用最先进的科技来解决问题,一副只争朝夕的样子,但他们绝对想不到,也绝对不敢想,我们敢用2500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宏大的计划

不为什么,因为美国历史还没有250年,千年后的事情不敢想;而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过去都过来了,没理由害怕未来。


美国科幻电影强调个人的作用,劳资主角光环无敌,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有西方过去的一神论,基督教影响的缘故;而流浪地球却告诉我们:我们有伟人,但我们没有拯救一切开挂的上帝。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历史。


最后,流浪地球没有强行政治正确,主角可以是中国人,而不需要强加黑人,也不需要强行给女主加拯救世界,智商担当的戏


user avatar   yun-shui-zhi-s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最牛逼的设定就是莫斯说出以色列提出过这种方案但这个方案可能性为0的时候,我当时还在想这后面得怎么拍啊,你说是1%也好啊,剧组会怎样圆这个说法?结果万万没想到原来流浪地球计划的优先级是低于火种计划的,而莫斯是严格按照这个优先级来执行命令的,所以在莫斯的计算里,是不可能将牺牲航天站这个方案纳入里面的,所以才出现几率为0的结果

抱歉跑题了!

电影跟好莱坞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饱和式救援了,当时听到这个词真的是秒懂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好莱坞中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完全没有体现,甚至美国的出场机会都寥寥无几。还有当他们拯救了地球后,也没有成为什么英雄,还是各司其职的工作!其他的别的答案都说的很清楚了

嗯,就这样!




           

相关话题

  电影拍摄中,实景拍摄和搭景拍摄哪个代价大些?为什么? 
  刘慈欣很有名吗? 
  《帝国的毁灭》中「元首的愤怒」这段电影片段到底好在哪里?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 
  如何评价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同时用激光笔指着月亮,月亮会不会变颜色? 
  如何评价电影《真人快打:毁灭》?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样的电影和毕志飞这样的讲师? 
  为什么中国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评分很低? 
  游戏《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中有哪些槽点? 

前一个讨论
《流浪地球》为什么特别鸣谢吴京?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18-19年美国政府停摆结束?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