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当然有用,但主要的用处不是让你跑路。
主要是给高铁、核电站、化工厂、医院手术室……这些地方用的。
地震不像火灾,逃生策略完全不同。
火灾的时候,在安全的前提下,一般需要尽快逃生,脱离火场。
而地震的持续时间一般很短,你就是想逃生也来不及。
地震的策略是“硬抗”。
正常的情况,注意我说的正常的情况,监管到位,行业规范,地震来了根本不需要跑,你也来不及跑。
你所在的建筑物,应该能保护你,而且必须得保护你。这是工程行业的使命和职责。
如果地震的时候你在室内,你所应该做的,不是不顾一切的往外跑,而是在室内就近寻找安全地点,比如躲在结实的桌子底下,尽快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震动过去之后,再安全的撤离到室外。
比如你看日本中小学的地震演习,他们练习的不是迅速往外跑,而是迅速抱住脑袋躲到桌子底下。
注意我说的是正常的情况,我不是说某些地方的现实。不要来抬杠。
地震预警的原理是检测 P 波的到来。P 波的速度快于 S 波,而主要破坏却是 S 波造成的。
类似于光速比声速快,我看到了闪电,所以我知道几秒钟之后一定会有雷声,所以我赶紧堵住自己的耳朵。这就相当于我靠“雷声预警”保护了我自己的耳朵。
更多细节可以看我这个回答,
也正因为这个原理,因为我们依靠的是 P 波和 S 波之间的很短的时间差,所以预警时间不会很长,也不可能很长。
地震预警的关键意义在于所谓的生命线工程。
提前十秒钟预警,电脑控制的医院应急发电机组就开始启动,确保呼吸机等关键仪器的连续运行,不会在十秒之后地震来临的时候突然断电,对病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提前十秒预警,电脑控制的高铁列车就开始刹车制动,不会在十秒之后地震来临的时候发生高速脱轨。
提前十秒预警,电脑控制的化工厂危险作业就开始进入紧急停止程序,不会在十秒之后地震来临的时候发生管道破裂、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甚至爆炸。
这才是地震监测、预警的重大意义。
题主自己的想法是,还请相关研发部门把我纳的税还我,我吃饱一点,还能跑快点——提问者
地震预警能够提前的时间,天然的取决于所在地点距离震中的位置(太近了就是预警盲区)、地震震级(震级影响盲区半径),人为的取决于地震信息的接受、定位、运算、发布预警信息的时间损耗。
最烧钱的地方,就在于降低从仪器接收到地震信号,到群众接收到预警信号之间的处理和分发损耗时间。如何通过提高台站密度和处理方法,尽可能降低盲区半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前提是布置了适当密度的台站和预警系统)以汶川地震为例,在首台触发3~4s内开始发布预警信息,震中20~50km范围内95%以上的网民有1~7s的预警时间,而破裂最大区域(北川)95%以上的网民将获得30s以上的预警时间。
——何凯, 杜瑞林, 魏贵春,等.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延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 36(11):1031-1034.
我想请提问者自己告诉我,30秒全力奔跑时,你可以跑多远?可以奔下几层楼?
有多少汽车可以紧急制动,多少列车可以紧急制动?
我还找到了一个数据:
“乘客舱要以约613公里的时速运行,14秒内“秒停”,减速度数值近重力加速度的1.2倍(1.2g)。……14秒制动马斯克所提的乘客舱,技术上没问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中车首席专家杨颖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14秒内刹住时速600公里乘客舱 超级高铁秒停现实吗?
具体到这个案例,14秒的逃生时间意味着什么?
(夏玉胜, 杨丽萍, XIAYu-sheng, et al. 地震预警(报)系统及减灾效益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00, 22(4):452-457.)
多的话懒得说了,再说就难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