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发光的现象被称为摩擦荧光。
许多材料都会有摩擦荧光现象,但是成因各不相同。冰糖的摩擦荧光现象源于它的晶体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这样的晶体被破坏时,不会有天然的一致理想破碎面。当晶体面破碎时,崎岖不平的界面上破碎的化学键会比理想面更多,更容易带上正负电极性。带极性的晶体层暴露在表面,需要回归到电中性,于是敲碎晶体所用的能量之中的一部分就这样蓄积成了电势能。当然,这个状态不会持续很久。异性电荷会迅速被吸引到一起,并把能量释放出来。和闪电一样,释放出的电势激发了空气中的氮气并放出你所看到的蓝紫色光。
转自微信公众号“酷炫科学”:https://mp.weixin.qq.com/s/vMq_B4s5AsTRL7TP_3P1Dw
冰糖的摩擦荧光确有其事。想见证奇迹的童鞋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找来一个透明的内部干燥(一定要干燥,越干燥现象越明显)的矿泉水瓶,用其四分之一的空间装上大块冰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拉上窗帘,关上灯,让室内伸手不见五指,然后迅速地摇晃塑料瓶,你就可以看到瓶中的冰糖一下下地发着蓝紫色的闪光。摇得越快,现象越明显!
你可能不知道,摩擦荧光(Triboluminescece)的研究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早在17世纪就有人发现摩擦糖块会发出亮光。其机理在Halliday的《Fundamentals of Physics》里面有所叙述。由于冰糖晶体的非对称性,冰糖在断裂过程中断面会带上正负电荷,相当于把震动摩擦的机械能转化为了电势能。而电荷中和的放电过程激发了空气中的氮分子,氮分子退激发将能量以荧光形式放出。相似机理引起摩擦发光的晶体还有LiF、NaCl、SiC等。
虽然多种晶体都有相似的发光现象,但是背后蕴含的机理问题有很多。比如,晶体的压电效应、扭曲和位错都能引起发光;还有些晶体不像冰糖这样靠激发氮分子来发光,而是由晶体本身被激发所致。除此之外,摩擦荧光也不仅限于非对称晶体,在某些对称晶体上也能观察到该现象。这些问题都有待人们去研究。这么看来,一个不起眼的小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多大学问呢!
BY 中科院物理所 问答专栏
啊,这个问题大物课上老师说过,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记下来了。
在暗室里击碎薄荷糖会看到蓝光。看着很神奇,但是实际上,当物体破碎时都会发光,这就是所谓的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
你可以试试,把硬糖放在嘴里咬碎也会发出光,但是因为非常微弱,一般都看不到。当糖果碎裂时,裂缝处的正负电荷发生分离,两侧分别带上了正电荷和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一些电荷又随即在裂缝处复合,从而发光。同时,裂缝一侧的电荷受到另一侧吸引而向另一侧运动的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分子(例如氮分子)碰撞,使这些分子获得能量,处于激发态,然后向低能态跃迁的时候会发出不可见的紫外光,而有些硬糖含有一种叫鹿蹄草的香料(好像是这个)。它们很容易吸收激发态的氮发出的紫外光,然后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多为蓝光)。这就是为什么咬碎硬糖有可能会看到蓝色的光。
在晚上,你找一捆黄色胶带或黑色胶带(不要透明胶带),快速撕开,也可以看到光。还有研究发现,在真空中快速撕开透明胶带,也会发出x射线。这是因为胶带的粘性其实一种静电力,撕开的两面上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光滑一面的负电荷会向粘性一面的正电荷移动,撞击在上面,发出x射线(可以给手指拍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nature上发的文章
Nature 2008(455):1089-1092
说的就是这个。
花一个月的业余课余时间,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学明白了。
能做到的话,有点希望
花一个月的业余课余时间,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学明白了。
能做到的话,有点希望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常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适应人类与生俱来肉食习惯。人类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早在古代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安全可靠的肉类来源。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培养,这些驯化动物可以说是越来越领会到人类的情绪也在主动去影响人类的情绪以避免被吃而成为种,这也导致了以牛为首的动物变得越来越“通人性”。
如果是某些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生理吸收不了的原因而不愿意吃肉的话可以尊重,但是不能向外界宣扬传教,但是其他没有合理理由的一律认定为邪教。
不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软弱,只吃肉人的性格就会过于急躁,两者都是属于典型的极端人士的饮食基础。欧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左右极端魔怔人?就是因为他们要么就不均衡地吃肉,要么就只吃蔬菜,而中华均衡饮食所以文化一直保持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