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二战中纳粹占领了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的东欧,却还是在对苏作战中面临武器装备和兵力的短缺? 第1页

  

user avatar   hei-se-luan-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提一下燃油的问题。

德国一整年的工业运转大约需要1000万吨石油,这还是不算军队的用量。

德国本土极度缺油,年产量小于50万吨。

德国依靠IG法本公司的煤制油技术,在战争期间初具规模,基本保持了年产量300万吨,缺点是耗电量过于巨大,一座合成工厂的耗电量堪比整个柏林市的用电量。

德国控制罗马尼亚的油田,罗马尼亚油田年产约1000万吨,除开罗马尼亚自行使用和卖给其他轴心国的量,德国大概可以分到300-400万吨。

这么算下来,满打满算,德国的石油缺口还有200万吨,这个口子只能靠国外进口来填补,主要进口国是美国和委内瑞拉,不是中东的那些国家,事实上直到38年在沙特才第一次挖出了石油,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开采则是战后了。

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

二战一开,德国海军贫弱,根本抢不了大西洋制海权,德国的海上生命线被实质性卡断,难以从美洲购买石油。而且正如刚刚所说,中东地区的石油大部分还没开采出来,最近的中东产油大国是伊朗,轴心国要想保证与它的贸易畅通也非常困难——英国自从在欧陆上失利之后一直以来把北非战场当作主要战场对待,投入的兵力和后勤方都是非常可观的,例如阿拉曼战役期间轴心军约8万,而盟军超过20万,且盟军长期以来占尽空中优势,再加上意大利海军难以独自对付英国海军,直布罗陀又无法切断,海上运输线也非常不稳定,所谓“加强非洲军团抢占中东的石油”其实是很不现实的。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战争爆发之后,德国的石油储备就开始不可避免地负增长了,而且我们上述的200万吨空缺还是在不用于军事用途的前提下,由此你可以想象出德国面临的石油危机有多么严重了。

放眼欧洲,还有哪个比较大的油田呢?

高加索油田,年产量我不太记得了,大概是1500万吨。

高加索油田是苏联的。

要打高加索油田得先经过基辅(这个城市是必打的,我在这里也不说为什么了)和塞瓦斯托波尔,如果不幸在克里米亚半岛上被刻赤海峡限制了行动,那很不巧了,你还得绕一下,经过一个叫做斯大林格勒的城市。碰上这个城市你暂时打不下来也不要紧,先围着好了,反正都控制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问题是,

你的军队已经到了极限,或者说你的油料已经到了极限。


苏联实行了焦土政策,在国土被占领前对铁路进行破坏,导致德国的火车很难跟上部队的步伐,不得不依赖汽车来运送补给。


这里我稍微说一句,有一种说法是苏联的火车轨和德国的不一样所以无法运输,但我记得在战前苏联向德国提供的小麦就是直接从基辅开往德国的,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两种轨道不通用。

【这个问题评论区给了回复,意思是说德国和苏联的铁轨的的确确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过境的时候一般会有换装换轨的程序。德国其实考虑到了轨道不同的问题,因此刻意将自己的火车头进行改造,但是过境后还是因为苏联的煤质量不过关、德国的火车头锅炉无法适应苏联的气候而效率大打折扣】


回过来讲,汽车自身就需要燃料,依靠汽车来运送燃料,再加上苏联的路面的确状态很差,秋雨和泥泞对汽车的机动性有很大影响,相应的加重了燃料消耗,使得运输车队的内耗很大,把本来就不足的油料储备消耗得更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会在之后大规模动用骡马来运送补给。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前线补给短缺严重,骡马跟不上军队挺进的速度,使得很多战略物资无法送到军队手上,例如在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闪击英雄》里就提过“大量的冬衣被滞留在华沙的仓库里,而我们的士兵却还穿着单衣”,毫无疑问短缺的还有燃油。

石油总量持续下降,前线军队无法获得充足的补给,共同引发了莫斯科战役的失败。

德军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但却在进攻不利之后被迫撤退,因为他们的燃油只够撤退的了。


德国为什么在战前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里拟定的攻略苏联的时间是6-8个星期?

因为他们自大?因为他们认为闪电战牛逼?

搞笑呢,一帮军事院校出身,经历过一战洗礼的军人们不清楚俄军的战斗力?他们一战时期都没能正面打到莫斯科去结果现在突然就集体自大到天上去?


因为德军三线全面进攻只能维持8个星期,再继续下去燃料就会不足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斯摩棱斯克战役里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就已经输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仅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就被铁木辛哥拖了两个月,闪电战最重要的燃料这个先决条件就已经没有了。

这也正是为何之后希特勒下令进行重点进攻莫斯科的原因。

缺少石油,有工业有何用?

战争机器没有血液怎么开动呢?


手动分割线,

我再补充一个其他答主的回答,

是主要针对英美给予苏联的援助的,略有争议,但基本上是客观的。

不可否认,纳粹德国同样坐拥大半个欧洲的生产力和资源,但是相比英美直接通过海运输送战略物资武器装备给苏联,德国的补给品到底还是得先生产再运送,周期长且易损耗,并且正如我上面讲的,德国是石油问题长期存在,且高层在某种意义上过度吸取了一战的教训,直到斯大林格勒战败才开始全国总动员,工业实力没有办法完全发挥,离“一波带走”的实力差了那么一些,相反苏联在这个方面的的确确是相较于德国有优势,对于在遭到兵力装备大失血的状况下迅速补漏有重要意义。


user avatar   nan-mu-rui-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纳粹的制度本来就十分低效,还有苏联糟糕的交通环境。

德国占领着大半个欧洲,接收了大量的工厂和资源,还动员了大量的外国劳工及集中营囚犯,但从结果上来看,德国在二战的总产能甚至不如被狼群包围的大英帝国。

下面开始说明

1,低效的动员

德国开战后工商业长期处于低动员情况下,大量的资源被用于生产消费品以满足国内平民的需求,这点相比大家都明白,我这里讲一下劳动力方面。

在纳粹的思想中,女人是要在家相夫教子的,抛头露面上职场是违背纳粹核心的思想的,但我们知道,随着工人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女性开始大量进入工厂劳动,而不是呆在家里缝缝补补,哪怕是保守的德国,也有大量的女性进入职场工作,特别是一战后,女性填补了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劳力空缺。等到了纳粹上台后,在其不懈的宣传下,以及希特勒深受德国女性的喜爱,大量德国女性接受了纳粹的思想选择回归家庭,作为生育机器为德意志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儿。

战争开始后,各个国家陆续动员大量女性进入工厂劳动,英美大街小巷都贴有女性工人的海报,无数女人填补了男人入伍后造成的劳力空缺。另一面德国,一样是大量男人去了前线,但却迟迟没有动员女性,因为这违背纳粹思想。

后勤部的人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所以无时无刻的在告诉元首要尽快动员女性工人,最后希特勒在现实的压力下选择妥协,下令动员女性,但下面的纳粹党员反应就和天塌了一样。“元首竟然让我们如此恶劣的对待女性”,在这个想法下很多官员都拒绝了这个命令,或者是只是象征性的宣传一下,那些深受纳粹思想影响的德国女性也拒绝号召,结果很长时间内,占德国一半人口的女性都没能动员起来。

当然,战况恶化后还是有大量德国女性进入了工厂,但占比一直很低。

2,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

在纳粹控制的德国,有着繁杂混乱的官僚机构,而且这些官员大都人浮于事,无能且腐败。我就不说某个叫迈耶的帝国元帅了,在由纳粹党控制的部门里,经常会出现相互踢皮球,一个文件要盖n个章的情况。

纳粹官员和工人平民的关系也十分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无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官员的妻子在舞会上翩翩起舞,而工人的妻子却被应召进了工厂”,纳粹无处不在的特权和不公平让工人市民十分不满。

3,军方对工厂的随意干涉

43年以前,德国并没有负责统筹军备生产的部门,是由军队直接向工厂下订单,结果“今天要两箱手榴弹,明天要三台重机枪”这种零碎的订单极大的干扰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4,懒散的本国工人

在战争期间,德国工人并不勤奋,相反十分懒惰而且擅长装病,这和德国低效的官僚机构有很大关系。

随着战争的继续,越来越多的订单让工厂超负荷运作,但工人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工厂只能选择提高工作时间,可生产效率却反而降低了。德国的工人不满工作环境的恶化以及工时的增加,开始偷奸耍滑,编出各种理由偷懒,有意或无意的生产事故也不断增加,而工厂管理人员以及纳粹官员却无所作为,盖世太保们试图和这种现象作斗争却收效甚微。

5,盟军的轰炸

1942年,德国后勤管理的救世主阿尔伯特.施配尔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德国建立了统一的后勤管理部门,结束了一直以来军方干涉生产的现状,同时大力改革军事生产,德国军备生产得到大幅提升,德国也开始了缓慢的全面动员,光42年,德国军工生产上升了50%。

但很可惜,英美的轰炸机打碎了这一切。

随着德国空军在本土防空战的节节败退,德国的工厂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盟军对任何空袭德国还很生疏,轰炸效果并不高,轰炸目标也多是军事目标,比如德国潜艇基地,北海的海军港口,护航飞机也不能全程陪伴轰炸机群,德国空军往往是尾随盟军机群到护航飞机离开才开始进攻,但皮糙肉厚的b17的自卫火力一样让bf109们头痛不已。

42年5月,盟军对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最靠近西方的科隆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千机轰炸,科隆半个城市变为废墟,德国人民的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几十万人口逃离科隆,而科隆这个城市的生产,在接下来的几年再也没能得到恢复,德国空军也不得不大量抽调兵力到西线,43年,德国空军80%的力量都在西线,而东线的轰炸机们只能只求多福,和不允许撤退的苏联空军不同,德国空军有的是理由让自己脱离战斗,至于陆地上的马鹿怎么办就不在空军的考虑范围内了。

随着盟军空袭德国本土城市的次数和强度的增加,德国军工生产不得不改为分散生产,或者叫流窜式生产,有些工厂干脆躲到地下。很多时候,十几架盟军飞机就能让一整个城市的工人躲在防空洞里瑟瑟发抖。

除此之外还有罗马尼亚油田,合成油工厂,v2导弹加工厂都受到了毁灭打击。

44年上半年是德国军工生产的最高峰,下半年就开始不断下降,最终在45年初全面崩盘。

6,强大精致的装备

说到德三大家一定会想到虎豹狮这类强无敌的坦克,它们的确强大的武器,但是同时也太精致了。

和从拖拉机厂里就能开出来的苏联坦克,以及实现了模块化大量生产的美国坦克相比,德国坦克的确能做到以一敌多,但代价就是产量太低,很容易被占压倒性优势的敌人淹没。

越复杂,零件越多的东西越容易出问题,这些工艺品坦克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很容易出故障,出故障了也很难找到替代零件(复杂到一般的苏联技师根本不会修),很多虎,虎王都是死于抛锚而不是战斗。

以还算可靠耐用的豹式坦克为例(早期型号一样故障多),它的部件来自于若干个分散的工厂,每一个工序都要到不同车间进行加工,就和生产限定跑车一样,所需要的工时远多于盟国坦克,自服役到战败一共生产了6000辆。

个人认为生产四号后期型坦克要比生产虎豹要好,德国人先选炮再造底盘的毛病让他们搞出了鼠式这种大玩具。

7,糟糕的后勤管理

负责德军后勤管理的有两个部门,后勤部(或者叫运输部)和军需部,虽然从名字上看起来差不多,具体区别是由后勤部负责铁路和水上航运,军需部负责公路运输和所有的汽车管理。除此之外,海陆空三军的后勤是相互独立的,海空军的运输力量和陆军没有任何关系,很多时候陆军马鹿必须求着帝国元帅迈耶(划掉)派出他的运输机,而帝国元帅恰恰是个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争权夺利的人。

现在你们知道纳粹的体制是有多么官僚低效了吧。

还有,各个集团军的运输队受军需部指挥调度的,将军们没有权利指挥他们,这大大降低了运输队的效率。

这种互相独立又缺乏沟通的后勤模式,在打西欧闪电战的时候还好说,到了东线就暴露出很严重的问题。

大量由铁路运来的物资堆积在终点站迟迟等不到人来接收(因为这里物资的管理权从后勤部转交到了军需部),久而久之积压的物资把车站给弄瘫痪了,或干脆被游击队一把点了。前线部队也喜欢私藏缴获的物资而不是交给运输队,但因为自己没有多少运输能力,只能把多余的物资销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其实只是隐瞒缴获物资还好,有些部队穷疯了还会直接抢运输队控制的仓库和车站。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纳粹不同部门的人因为混乱的后勤相互指责,而前线的将军只能掰着手指头算着自己还有多少炮弹能应对下一次战斗。

举个栗子:德军在冬季苏联瑟瑟发抖的时候,德国本土的御寒衣物其实已经装上火车了(戈培尔发动了为前线士兵捐赠衣物的活动),但因为后勤部门协调有误它们运了一段就堆积在德国境内的仓库里,一直到春天才送到前线。

在这里我要为军需部的人说句公道话,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卡车,东线恶劣的交通不断消耗着德军各种汽车,巴巴罗萨开始二十天德军就已经失去了四分之一重型车辆,只能勉强保证精锐部队的消耗,而其他部队只能靠自己在苏联境内“想办法”。

苏联篇:

德军在进攻苏联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物资储备,也没有怎么重视后勤问题,整个参谋总部在一种迷之自信下,做出了快速灭亡苏联的作战计划。毕竟在元首口中,苏联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房子,德国人只要把门一脚踹开,房子就会轰然倒塌。

没想到房子的确塌了一半,同时也把德国人压死了。

1,缴获

德军自闪击波兰开始,他账目上的军事实力远不如英法,更不如苏联,

在法国战役中,因为溃败速度太快,整个法军陆军的装备,半个法国海军的舰船都成了德国的战利品,极大了扩充了德国的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无数的法国卡车,他们为德军摩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哪怕吃掉了大量的法军装备,德军比起苏联还是相差甚远,苏军光飞机就有2w+,是德军5倍之多(苏联飞机老旧型号居多),各式坦克2w4(凭记忆写的,有错请指正)。只看数字的话德国佬似乎一点胜算都没有,但数百万大军还是在德国人的闪电战面前全面溃败,百万人和他们的装备一起成为了德国人的战利品,那些数量庞大的苏联制坦克很快变成了德国军队的一部分(苏联飞机被大量击落,其余的跑的飞快很难缴获),所以在德军装备里你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国家的装备。

2,关于缴获装备的使用

虽然德国人缴获了大量的苏联装备,但很可惜,它们有很大一部分并不通用。

德国机车和苏联火车用的轨道不同,德国用的是欧洲标准铁轨,苏联用的是宽轨铁路,德国机车无法行驶在苏联铁路上,而苏联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铁路,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握住了俄国的生命线,俄国内战时白红双方大部分战斗都是围绕着铁路线展开。

德国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改动铁路了,但如果这样做的话,缴获的苏联火车又成了废品。

另外苏德火车用的煤也不一样,德国火车要用苏联煤必须掺和德国煤,这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两个地理环境不同火车标准自然不同,所以娇贵德国火车在寒冷的苏联行驶经常因为管道结冰而抛锚。

除了火车,苏联坦克用的是柴油机,而德国坦克是汽油,无法统一供给标准,因此很多苏联坦克都是把炮台拆了安装到其他平台上。

在实际操作中德国人只改了一部分铁路,后半部分由苏联火车负责,当然在两种列车交接物资的时候,一样发生了上面的问题。

3,北多南少的苏联铁路线

自沙俄时期开始,苏联的工业就集中在北部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地区,这里有着苏联最密集的铁路网,对于德国人来说比较方便,但在苏联南方就不一样了,这是苏联的农业区,农民的数量远多于工人,同样也没有必要修建太多铁路。这对南方集团军群来说简直是灾难。

4,吞金大户坦克部队

在德军中最能打的就是那些装甲师,最能吃的也是他们。

根据闪电战的指导思想,德军采用的是优先补给装甲部队的办法,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后勤部全力保证这几个装甲集团军的补给,让他们能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分割包围苏联人,但随着补给线的不断拉长,以及后勤车辆的不断损失,这支精锐部队在苏联三大城市面前断了奶。

5,德军的吃喝问题

德国人在苏联基本是靠抢来解决吃饭问题的,有限的列车运载的是至关重要的军火,哪来的空间放食物。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德国鬼子在苏联村子里偷鸡摸狗的,这都是饿的。

6,后勤部的噩梦——隆美尔

为了养活隆美尔那两个北非师,德意两国必须派出庞大的海空军,一路上还要面临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伏击,更可怕的是隆美尔打战浪的飞起一点都不知道节约,在暴打英国佬的同时他也一封封的拍电报叫元首送更多的物资过来,要知道那段时间是苏德战场最吃紧的时候。

用一个简单的类比,隆美尔那两个师消耗的物资足够支持东线一整个集团军,而隆美尔的军队也注定会因为补给不足撞死在突尼斯的铜墙铁壁面前。

更糟糕的是,元首吃隆美尔那一套,在他的命令下德军不断加强了北非军团的实力,这样做除了让大量货船飞机沉没在地中海外,还为英国人送去了二十四万的俘虏。

——————————————

更新完毕,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虽然我黑了半天德国,但其实我是半个德棍。





  

相关话题

  如果法国,在 1945 年之前拥有 150 艘驱逐舰会怎样? 
  德国陆军用日本武器打巴巴罗萨战役,会怎么样? 
  东亚的文化圈对低生育率有什么影响? 
  如果李云龙遇到德军骷髅师在中国战场上会怎么样? 
  一战德国要战败时军官团抛弃了皇帝,二战时为何坚决打到底呢? 
  为何三亚的东北人那么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中国当年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动机是什么?是否引起以色列人以及全球犹太人的敌意? 
  如何看待某人口专家言论「中国人口根本不可能塌陷式下滑,甚至雪崩」? 
  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中国为什么那么多汉奸和伪军? 
  大和号战舰:为何不安装单人操作的机关枪? 

前一个讨论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
下一个讨论
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有多少通敌者被清算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