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原因大家好像都没有说,
我们其实不吃的只是煎牛排而不是牛肉,但我们不只没有形成煎牛排的习惯,我们也没有煎鱼排,煎鹅肝,煎鸭胸肉,煎鸡排,煎羊排,煎猪排(上海人别急,你们的猪排是炸的,宽油警告。)等等,都没有。当然某些被殖民过的地区与西方融合的比较深的地区除外。
比如这是他们的鱼肉
这是他们的鹅肝
猪排
细心的人发现了,都是切成排(饼)状两面煎的。但是我们着实没有这习惯,我们只有煎饼是这么干的。其实问题可能没有复杂。为什么欧美人形成了吃牛排的习惯,而中国人总是习惯蒸炒煮炸。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锅。不是背的黑锅,是真的锅,主流的锅。因为我们家里没有平底锅。或者说我们的先辈用弧底大铁锅把平底锅给淘汰了。
大家可以看看欧洲主流厨房锅都是平底的
从古
到近代
到现代
都是平底的。连汤锅都是平底的。肉自然都是煎的为主。剩下的都是烤。在没有与东方连通以前很少有炒
下面
是大中华厨具。
的展示时间。
而中国的锅就不同了。中国汉民族主流厨具。都是弧底的。主流到曾近几乎把平底炒锅挤到无法生存了
青铜釜
而这个器型大概原因是来源于古代的较早的发明了陶器,
陶釜
当一个西方专业厨师第一次在自己的厨房做蛋炒饭,你猜猜会发生什么?
答案就是会被亚裔疯狂吐槽。。。。
原视频地址:【Uncle Roger】炒饭加果酱?英国大厨Jamie Oliver的蛋炒饭让罗杰叔叔当场昏迷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看了这个视频我们可能会觉得好笑,但其实反过来你去王刚的厨房煎牛排,他可能也会尴尬的一头的黑人黑人问号。。。煎牛排?exm?
现代都这么尴尬,那么到了中国古代只会更尴尬~当然大户点的人家可能会
有更多的厨具,譬如炙子,铜炉火锅,三足铛等奇形怪状的厨,但普通百姓大多还都是一口铁锅走天下。
所以中国厨艺古代汉民族厨艺一般就是蒸炒煮炸,油焖,慢炖、中国的煎鱼早期也是用的铁锅两面煎。
有个很明显里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我们就有了包子,或者说馒头(蛮头)但一如江浙沪的生煎包,也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但凡在古代能早日普及平底锅,生煎也不会比包子晚出生这几千年。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有的东北人应该知道,建国前,我们的韭菜盒子那都是大铁锅煎出来的。嚣张不嚣张!
虽然铁锅很嚣张但是要做到煎牛排,细煎精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温度均衡可控,还需要受热非常均匀,因为它不能随便翻炒,这铁锅做不太到。
其实可能按说胡人应该早就把平底锅交流到中国,但是想来平底锅在中国的操作面太单一,只能煎,不能达到一锅做百菜的效用。所以即便到今天也不怎么普及得开。至今在普通民众中式厨房里平底锅也是偶尔用用,调节调节情调。
还有中国古代汉民族的用的是勺不是铁铲,也不太适合做煎料。古代厨师一般都是用勺的,所以古代大厨叫做掌勺。
这个锅的平,圆就促成了中欧两种形成了天赋树。
而一旦他们换了个和你用途差不多的锅,那么他们的做法其实也会和你的很像。比如欧美的炖牛肉。
视频来自 @奥地利的小胡 视频地址:
可以看到成菜其实就和砂锅番茄炖牛腩很像。只是他们最后摆盘不一样而已。
可一旦做干的,那就必然是西煎中炒焖炖红烧了。
同理我们反方向想一下,西方也没有蒸鱼的习惯,因为他们没有蒸笼。他们的鱼也是煎的。比如这样。
他们为啥不整条蒸要切成一片片煎?是因为穷吗?显然不是的。
所以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早上八点~早期的国人买了几斤牛肉回家发现,哎呀呀呀呀~我们家竟然没有平底锅不能煎牛排怎么办呢?当然是只能选择,干炒,爆炒,清炖,香焖,红烧,水煮,白灼,清蒸,滑蛋拉等等等等拉~
然后他们突然发现,诶既然我有这么多选择,各个不比煎牛排差,那为啥我还要专门搞个平底锅来煎牛排咧?于是平底锅就没有进入传家宝的行列。而牛排这种半熟食物,又不像烧鸡烧鸭烧猪可以久置,所以也没有发展成菜市场凉菜烧卤类习惯。so....
所以你家不吃煎牛排,可能就是因为你家少口平底锅。如果你把你家的锅都丢掉,只留下一个平底锅,那么很可能早晚你也能逼着妈妈给你煎上一块完整或者切成小块的牛排。当然也可能妈见打!请根据妈妈的性格慎重选择!
请注意无论结局如何本答主概不负责!
根据与我一个历史系的朋友讨论与纠正下得到个有趣的小知识。原来我国早期是有平底锅的,而且还非常非常早。叫做鏊,就是这个东西↓
不好意思,放错了,是这个。
他叫做鏊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年纪远早于青铜时代的釜等厨具,
就是现在某宝发展成了煎饼铛就是下面这个↓
而用铛做东西呢叫做烙。现在主要用于烙饼。但早年间也有用来煎肉(烙)排的习惯的,但是好像被我们自己给淘汰了。而淘汰和替换他们的工具似乎还是圆锅。那么它是怎么变成专职烙饼的呢?
话说是这样的。
古代做肉呢有三种烹饪方式,炮,炙,幡。简单理解就是三种方式就相当于是大火包着爆烤,炕火细烤,以及烘
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颜氏家训》
其中这个炙和其实和铁板烧有点像,不过我们比较喜欢叫做烤肉,就是拿个小炉子上面架个网烤,就是后来的韩国烤肉。它后来还发明了个东西叫做炙子。一看你就知道。
所谓炙就是把肉放在小炉子(坑)上用火烤,因为小,所以就不是整烤而是分开烤。所以说“八百里分麾下炙”
但其实古代呢还有一种在烧红的铁板上烧东西的方法叫做烙,这个就和平底锅的烹饪方式很像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煎。如烙饼基本等于煎饼。还有一个“燔”之我没有找到出处。据说是把石头烧热然后把肉放到上面来回煎,像这样。所以又有一种东西叫石燔,烙和燔其实和今天平底锅煎的方式很像。我想古代人用这种方式应该也煎过牛(肉)排吧?不过我没有在网上找到关于石燔的资料,如果你们知道欢迎补充。
另外值得说明一下的是,现在的煎饼铛和早年的中国古代的厨具“铛”可不是一个模样的
因为早年间,大厨除了叫庖丁以外还有个名头叫做铛头。即是用“铛”做菜的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食店》:“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
说明了早期厨房里铛还是挺有地位的应该做过肉。另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如新疆还保留过一道菜叫做炮肉或者叫爆肉,这个爆肉呢又分为火爆和铛爆。当然铛爆今天基本失传或者说没有后人再用,基本存在于传说中。
那么古代的“铛”到底什么样的呢?是这样的。
可见我们的平底厨具基本处于烧烤阶段,而且从铛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用圆底的厨具烧饭了并大力发展铁锅烹饪技法。鏊已经被调去专职煎饼,炙子只用于小型聚餐啥考,而石板已经被淘汰了。而西方则似乎把科技点到的平底烤肉上做延生。于是就有了双方完全不同的科技树。
那么口说无凭,怎么知道我们以前也曾经,燔,烙(煎)过肉呢?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证据,还因为历史上有过明确的记载,话说有天呢,有个皇帝突然发奇想如果把炮和烙结合会怎么样?于是有天他就叫来一个人把他绑在青铜柱子上,然后烧柱子。于是就有了,炮烙。没错了就是那个炮烙。没有想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煎肉记载居然是煎的人排。。。。
其实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写进了某些人的基因里。我相信大家身边总有那么个人吃铜炉火锅,会有一种喜好,就是把肥羊和肥牛放到炉壁上滋~滋~烙熟了的吃。这个就是今天的炮烙。
而后面的时期铛仿佛受到了致命的碾压。没有人再用铛做饼以外的其他菜,也没有人管厨师叫铛头。而是换成了掌勺,从掌勺这个称呼可见这个科技的碾压应该是来自于铁锅了。。
所以我们不是没有煎肉的习惯,也不是因为吃不起,不好吃。早起我们也是有煎肉的,但似乎被我们自己给迭代淘汰掉了。
当然现在随着电磁炉的使用,跟踪煎排类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什么,香煎,照烧,奥尔良,鸡扒,鳗鱼或巴沙。黑椒牛排和猪排,等等都有朋友会在家做。但是普偏是一些白领调解情调用的,要作为习惯,还得慢慢养成中。
惯例千赞加个更。也不知道加什么,就加一下评论里比较常见和有争议回复,可能有一些是从其他答案看来的。我也不争论,我就贴一些我掌握的资料,提出一点我对这些回复的异议。大家自行参考。建议欲提出反对意见的朋友可先行细读加更处,可节约大家的讨论时间成本。
一.中国古代立法不让吃牛&中国古代耕牛宝贵且要用于种田。
(1)中国古代不让吃牛是个误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描写吃肉的文学作品。
李白就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诗句。还有什么武松进店就几斤牛肉下酒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真的立法禁止,文学作品是不会写的这么自然张狂因为不合时宜的,那会让人脱离实际是文者大忌。比如在禁止吸毒的今天,你就不可能在书里见到,武松随便找了个超市买了几包大麻,就点了起来真爽,三根不过岗,吸完晕乎乎的上井冈山还打死一只老虎的情节。。大部分人看到中国有这种情节,你也会马上把书扔掉并附上一句,写的什么玩意儿!
(2)中国古代耕牛的确宝贵,真的有立法禁食和私杀耕牛。但是仅限于耕牛,和私杀。并不禁止所有牛肉。
中国古代的牛肉市场上销售的牛并不止耕牛,大多数是牧牛。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设有牧署(有的朝代改典厩署或牛羊署,隶属太仆寺)。而且规模还不小。光兽医就四百多人,牛羊数量很多朝代都是以百万计的。而且牧署的牛那吃的可是非常好的。不仅喂食青草还有谷物,还定量补盐,相信那吃的可不比欧洲古代安格斯牛差。肉质即便和今天的和牛应该不能比,但相信比古代的欧洲牛应该差不了多少。因为欧洲古代的牛也不是谷饲的,甚至他们的牛有没有谷物定期投喂还要打个问号。很简单的道理,欧洲的圈地运动,农民之所以苦不堪言,就是因为圈出来的是为了退耕还草做牧场。而不是用来种谷子喂牛。
太仆寺
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府十七人史三十四人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一人学生一百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典厩令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丞为之贰。凡象一给二丁,细马一、中马二、驽马三、驼。牛。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也。)乳驹、乳犊十给一丁。凡象日给藁六围,马、驼、牛各一围,羊十一共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也。)蜀马与骡各八分其围,驴四分其围,乳驹、乳犊五共一围;青刍倍之。凡象日给稻、菽各三斗,盐一升;马,粟一斗、盐六勺,乳者倍之;驼及牛之乳者、运者各以斗菽,田牛半之;施盐三合,牛盐二合;羊,粟、菽各升有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禾及青豆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也。)
所以耕牛的确宝贵,也限制宰杀和食用,但是并不影响百姓吃牛。因为官方有牧牛供应。即便是南宋耕牛极为紧张,北方草场还有大部分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那吃起牛来也是毫不客气的。
南宋洪迈《夷坚志》:“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一乡皆食牛。”“婺州(今浙江金华)赤松观,无所不狎侮,每饮必斗余,买牛肉,就道室煮食,醉饱即卧。
.......................................................................................................................................
二.牛肉太贵中国人老百姓吃不起。
这个是太过于轻视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了以及太高估国外的经济水平了。在国外一个普通牛排馆的一份普通的西冷牛也不过6到15盎司(3~6两重)。中国古代逢年过节,礼貌待客凑合一下一顿饭人均3~6两肉还是吃得起的。
根据黄冕堂《中国古代历代物价问题考述》记载,中国古代牛肉不仅便宜,而且那朝的百姓还很吃的起(当然某些极端环境和极端条件除外)
我节选了一部分明朝物价和收入情况对比可以给大家参考。可以见到明朝很多时候,牛肉甚至比猪肉还便宜,甚至有的时候便宜过鱼虾,百姓吃不起牛但是满桌子各个种类猪鱼虾肉的菜。懂不懂就半只乳猪,一个烧猪头,但是三两的铁板牛排吃不起,这个逻辑上是很难说得通的。从图上可以看出牛肉一直便宜过猪肉,有时才4,5文
而明神宗时期的北京修堤的民夫每月工钱就一两五钱银子(包吃住)。约合约1000~1500文,按上表北京每斤牛肉9~10文看,给家里买个七八十斤牛肉问题不大吧。这
明朝有的拼业绩的时候,无业逃民每天都有二分(二十文),够买一斤多牛肉了。
还是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工种。若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或者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如江南的织工,桑蚕养殖户那收入还得再高。相反的是,牛肉不仅是吃得起,而且很多时候还因为太便宜而被百姓选择。
清朝《归田琐记》中记载:
(乾隆时期)达椿善啖,“家甚贫,每餐或不能肉食,惟买牛肉四五斤,以供一饱。”
可见清朝人穷的只能吃牛肉了。一顿四五斤,那可比你四五两的牛排豪壕多了。这记载的还是中国的穷人。
另外我还想提醒大家,据说,我们古代,半斤可是八两
............................................................................................................................
三 我本末倒置了,中国牛肉肉质不行生吃无法入口,根据中国牛的肉质,中国不能煎牛肉。
但事实正好相反,根据记载,就像我说的中国早期是有煎肉的。而且吃法和欧洲还很像。吃半生熟的。而且炙法作为一个重点烹饪方法,甚至单独独立出一章来记载。
《齐民要术》炙法章
一,捧炙法
捧或作棒(八)炙:大牛用膂,小犊用脚肉亦得。逼火偏炙一面,色白便割;割遍(九)又炙一面。含浆滑美。若四面俱熟然后割,则涩恶不中食也。
膂 脊骨旁边的肉,也就是中国的filet mignon(小菲力)。小牛肉比较嫩用小腿肉也行。简单的说,先煎一面,色白割开煎另一面。程度要保持要含浆(血与调料混合的汁水)滑美,不能四面全熟不然非常难吃。
二,腩炙法
腩【七】奴感切炙:羊、牛、獐、鹿肉皆得。方寸脔切。葱白研令碎,和盐、豉汁,仅令相淹。少时便炙,若汁多久渍,则肕。拨火开,痛逼火,回转急炙。色白热食,含浆滑美。若举而复下,下而复上,膏尽肉干,不复中食。
这个就更像了,把腩肉切成方寸(基本类似洗西方牛排的面积),然后撒上调料酱汁腌一段时间,急火煎,色白含汁的时候吃,如果烧熟肉干了就不好吃了。
我们再将两个方法要求用来对比一下filet mignon的做法是不是很像,连要求都一样。
三,饼炙法 (没错了,就连深海鳕鱼堡的鱼饼,我们几千年前就会做了)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著作,记载的是民之要术。可见至少在北魏时期我们还是保留有煎肉排且吃半生熟的习惯,并且直到今天在广西等地区还保持生牛的烹调习惯,对于牛肉的要求一样不是全熟,还有很多地方的火锅牛肉也讲究涮一下就捞起,不全熟吃个嫩。坦白说,只要你能买到新鲜的年轻的牛肉,生吃其实完全是可以入口的,两广潮汕走走,一样能看到新鲜无敌的嫩牛。虽然没有外国和牛那么顶级的口感,但是无法入口是不至于的。毕竟人家的嘴即便不比你刁那也不是什么都能放入口的。只不过人们越来越关注卫生问题,敢吃生或者半生的人越来越少。
可见的并不存在什么针对食物生吃不能入口所以不用平底煎的本与末,也没有本末倒置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唐宋以前我们的某些吃牛习惯和西方人是一样的
而这一切习惯在唐宋之后忽然之间,無端端,好滴滴,不知道點解,这些个习惯就凭空消失了。
我不确定必然的联系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唐宋时期土灶的兴起,以及与之唯一配套镶嵌的大铁锅的普及,并称霸厨房,挤压了其他厨具的生存空间的大铁锅是贡献了一份力的。所以我说锅是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
以上。
再加一个更
打击一下各位的自信。
不少朋友留言或私信和我说。我就就有平底锅,我家也有电磁炉,很自信的觉得锅和炉都有,觉得牛排的门槛已经降低到千家万户。。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大多可能都不怎么烧饭。下面我就展示一下真正的技术。牛排锅。
众所周知,牛排几乎是干煎的食物,普通平底锅的涂层会在煎牛排的温度下损坏并释放有害物质。所以煎牛排的锅必须是无涂层铸铁平底不沾锅。也就是下面这种。大家可以按图索骥一下,看看家里的锅能不能达到煎牛排的标准。
我觉得这种锅70%的中国家庭应该不会有。除了因为它贵以外,更多的是它除了煎牛排煎鸡蛋以外几乎麻用没有。就算有,你能做的我章丘祖传老铁锅一样能做,还能做得更好。所以在中国人的食谱里几乎用不到这口锅。
第二,中国牛肉生的到底能不能吃。
非常多的人回复说中国牛肉柴,生吃不能吃一定要煮熟。那么我潮汕牛肉锅第一个不服。
首先先上一张图让大家认一认熟度
下面上两美食博主的视频,让大家看一看中国的牛肉不熟到底能不能吃好不好吃。
首先第一个潮汕牛肉锅。来自b站up主花喵去吃饭。
可以看到潮汕人吃火锅,对外的宣传方式是生肉8秒即食。事实上,很多广东人,尤其是潮汕人牛肉下锅根本不到八秒。他们只是把牛肉放下锅涮一涮就能吃了,由于涮的过程快而猛烈经常会打到炉子,所以他们的火锅叫打边炉。其实原则很简单,标准就是把血或者现代人说的组织液煮出去,就可以吃了。毕竟牛肉可以生吃,但是血不可以生吃这是原则问题。
所以潮汕牛肉锅的牛肉基本五~七成熟。想也知道,90度的水8秒钟怎么可能熟肉。至于好不好吃你看视频里的客流量和up主的满意度应该能体会出来。
第二个广西生牛。
这个基本就是3成熟。肉的颜色都没变。大家可以自己对照上面的肉色识别一下是不是。至于好不好吃。看up又点了一份就知道了。
你不要听说了米其林外国生鸡蛋很贵很好吃,就以为超市的绿色鸡蛋不能生吃先得噶。路边摊一样有一堆人喝啤酒打生鸡蛋的,朋友。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的嘴这么外国化的。
同时即便是外国,他们其实也不香你这么外国化。那么富有。在美国,人均一个月也就吃一到两次牛排,有的一年吃三次。请看视频
同时美国的大的牛排连锁店的牛排,也并非你脑子里。全都是澳洲M9,日本A5。他们的平价牛排大多选的是USDA认真的合格级牛排。也就是下面这种
像这种等级这种成色的牛肉,未必真的就比你潮汕牛肉火锅的肥牛生吃口感好。更何况如果你真的歧视国牛,你淘宝随便买一块100左右一斤的进口牛排质量也不会比这个差。
100多一餐你们真的吃不起吗?你出去吃个鳗鱼饭都120了吧?你在家逢年过节喜庆的时候稍微壕一点,吃火锅多买包虾滑,或者包饺子多放点虾仁,吃小龙虾叫一份大份的,你这顿可能都超过100了。100块一餐的牛排,你们可能像美国人吃牛排,又或者像中国人吃大闸蟹一样吃的次数比较少,但穷到吃不起应该还不至于吧?至少北,上,广,深,重庆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应该还不至于到这个份上吧?
2021年加更。
在今年的早些时候国家文物界发现了一批并不震惊的文物,所以没几个人知道。但是这批文物却非常能说明问题,也从侧面验证了我的猜想,弧底锅和平底锅是在激烈竞争下将平底锅淘汰的。而且这批文物也可以增加大家震惊但是没有的知识点。具体新闻如下。
在今年年初时我国在湖南洞口县发现了几件国家三级文物,其中一个就是长柄平底锅!经专家确认,时代为南宋青铜器。它虽然是青铜器,但是很明显是参照当时的生活所做。
湖南是南方水稻区并不喜面食,洞口县也不是南宋的都城或重要商区,可见平底锅当时平底锅是下沉的很厉害的,并且这个平底锅肯定不是用来做煎饼一类的食物的。那么它,很可能也很明显就是用来煎肉的!(它也终于洗刷了我们中国肉不行不能煎,以及我们中国人穷,吃不起肉的冤屈TAT)
这口锅再配上我上面贴的齐民要术说的煎肉技法,细思之下,你会惊奇发现!
我们古代不仅吃牛排,而且煎牛排!煎牛排,其实它还是道中国菜!而且至少从北魏吃到了南宋。
震惊而没有用的知识增加了。
但同时开天眼的我们也知道后来平底锅就没了,煎牛排也没了。那么可见,平底锅和圆底锅在紫禁之巅必然是有过一场激烈的决战的~。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在一招华丽而并没有什么用的天什么外什么飞啊仙之后,平底锅带着它的牛排退隐了厨房。没有了叶孤城,啊呸,没有了平底锅,妈妈再也没有做过牛排,而你自然也就没有了欧美那样喜欢吃牛排的习惯。
以后谁再和你说西餐煎牛排的时候,你记得含着泪和他说,不,牛排只是出去了转一圈,它的心还是中国心。只是它出走的太久了我们都没有认出他来~。
很多人喜欢说外国人茹毛饮血,中国人比较文明,所以不会有吃牛排的习惯。
开玩笑,这怕是对中国生吃文化一无所知,中国人可是生食文化的开拓者好吗!
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语“金齑玉脍”,这里的“脍”指的就是生鱼片!孔子那句是说鱼脍切得越薄越好,而金齑玉脍指的是金色的姜丝搭配薄如蝉翼透如美玉的鱼片,这都是宫廷美食的赞誉。至今潮州鱼生和顺德鱼生都依然很好的保留了这种做法,而日本的刺身和寿司,其实也是从我们的生食文化演化而来的。
而宋朝也有一道名菜叫“洗手蟹”,也是全生的螃蟹加调料腌制就可以立刻吃,至今在潮汕生腌蟹里也还能找到影子,江浙地区的醉虾醉蟹,也是类似做法,只是调味不同。
我们从古自今,全生都能吃,半熟又有什么好介意的呢?
在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黄牛一直以为是以役用为主要用途,牛是作为耕作的劳动力而存在的,且也时不时禁止吃牛,例如西周有“诸侯无故不得杀牛”,唐代有“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
……你没看错,在古代某些时候,随便吃牛是要坐牢的!(有时候老死的牛是可以屠宰的)
而那句“牛为耕稼之本”,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在古代的中国,牛的育种取向是更能种田,而不是更好吃。
一旦牛种的育种取向是以耕种为目的,就会导致了它是以“肌肉发达”见长。
不仅如此,牛排常用的是背部的背长肌及里脊(眼肉、西冷、菲力),都是因为这个位置不受力,不运动。
但你看我们的耕作方式:
你觉得牛背长肌受力小吗?
这种长期背部拖拉的受力与肌肉强化,就使得黄牛牛种的背部肌肉也比较发达。
我们要知道,肌肉是一种很神奇的组织,肌肉一旦运动多了,肌肉纤维就会长且粗糙。参考健身的肌肉图,肌肉因为要共同传导力量,就会变得更长,更粗……(不是开车……)
牛也是一样道理,而且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不同牛种上,也会体现在同一头牛上。例如同样都是没什么脂肪的部位,里脊(菲力牛排)与牛腱子口感就天差地别,前者几乎不运动,所以纤维短,半熟烹饪口感细腻;后者支撑全身重量,肌肉发达,所以肌肉纤维长且粗,半熟烹饪口感粗糙。
除此之外,由于黄牛是役用牛,所以黄牛在以前大多不会在青年牛阶段就进行屠宰,而是更多的让牛服役到干不动农活时才屠宰食用,而年龄对牛肉嫩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也导致了很少能在牛肉上找到细嫩部位。
首先要理解,牛排的本质上是一种半熟的烹饪方式,所以它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内,大概是50-65°C之间,细分出medium rare、medium、medium well等不同的熟度。
牛排属于牛的肌肉组织,而肌肉组织的结构是这样的(找不到牛的,找个手臂肌肉示意一下):
以眼肉牛排为例。
它属于牛的背长肌,肌肉组织的构造主要是由肌肉束构成,肌肉束由肌肉纤维细胞构成,而每一个细胞的基本构造主要就是肌原纤维,肌原纤维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50%-55%,而因为它在受热蛋白质变性过程种所体现的凝胶性、保水性等一系列特性,会对肉的多汁、硬度、耐嚼度等一系列口感相关因素产生决定性影响。
肌原纤蛋白是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和调节蛋白等组成的复合体。在30-32°C时,肌原纤蛋白受热使得非共键解离,会发生解螺旋,对,就是以下这两货。
它们一旦解螺旋后,反应基团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肌球蛋白的疏水基团有助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于是随着温度的持续提升,受热变性展开的蛋白质会发生交联现象,并形成较大分子的凝胶体,这种作用力会将水分子排出并集结在紧致的肌肉纤维细胞束周围,如下图一样,水份被挤到了肌肉束边缘。
只要稍微施加咀嚼作用力,肉汁就会从纤维外鞘流出,肉会显得更加多汁。
而此时,温度在55°C到60°C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牛排3成熟-5成熟之间,其中当温度达到60度左右时,肌红素和色素也开始变性,由原来的深红色逐渐变成了迷人的粉红色。
当温度超过60°C时,包裹着肌肉纤维细胞束的膜,这类含有大量胶原蛋白的组织也开始受热并剧烈收缩,此时还没等到你咀嚼,肉汁就已经被挤出肉之外了,肉从多汁变得干涩。
但可惜的是,前面讲到的黄牛的种种原因,使得它并不能很好的胜任这种半熟料理。由于肌纤维较为粗壮,成块牛肉横向比较时,黄牛的剪切力是要远高于其他牛种的:
周磊. 不同品种牛肉品质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04):534-538.
在周磊等人《不同品种牛肉品质研究》一文中,提到了多种牛肉剪切力的比较,其中黄牛要比其他多种牛肉的剪切力更高,而且横向比较的牛种还只是西门塔尔杂交牛等牛种,西门塔尔的嫩度跟和牛相比,可能还差了好几个安格斯的段位…….
因为黄牛不合适做牛排,所以聪明的中国人自然不会把它用在牛排烹饪上,那牛肉用在了哪里呢?
酱牛肉、卤牛腱、清炖牛腩……
因为草饲黄牛肉肌肉纤维长,富含结缔组织,聪明的中国人发现,它是炖煮卤味的绝佳食材!
虽然我们知道加热会导致蛋白收缩,肌肉失水,但随着慢火炖煮,生肉变熟过程中,由于结缔组织逐步溶解为明胶,原本被结缔组织紧紧捆绑的肌纤维开始变得容易扯开,于是肉会开始变得容易撕咬。随着肌纤维结构不断被加热而大量破坏,就会慢慢变得松散,肉品的柔嫩度会恢复一些,且肉质中坚韧的结缔组织会转化成明胶并不断释出,而明胶提供的润滑感会改善失水肉品的口感,这就是炖肉在失水情况下,撕咬难度低且口感不会太过于干柴的原因,对应下图中的“软烂”状态。
而如果肉品含筋比较多,释放的明胶也多,口感就会更好,常见的如卤牛腱(尤其是筋花漂亮的金钱腱)、牛腩、牛尾、猪蹄等,都适合这类烹饪手法,尤其是金钱腱,简直是炖煮的极品,筋会非常的软嫩多汁。(虽然这种多汁成分是明胶)
而除了通过长时间炖煮之外,中餐烹饪也会选择通过对不同部位切不同厚度薄片的方式,来让牛肉适用于涮、烤、炒等烹饪。
例如常见的炒牛肉片,潮汕牛肉火锅等,因为切片后,长长的肌肉纤维直接被垂直于肌肉纹路的刀一刀刀切断了,所以这种因为长肌肉纤维引起的口感问题,就瞬间化解了。
即使是富含结缔组织、肌肉纤维粗壮的牛腱子(三花趾/五花趾),切薄片后也依然口感很好,且带有一丝丝弹脆,成为潮汕牛肉火锅里最紧俏的品种之一。
加上中餐以前大多食用热鲜肉,肉大多还未经过僵直期就烹饪上桌了。这种表现的极致就是类似潮汕牛肉那样,对屠宰的时间有严苛的要求,有时候肉已经送到案板上了,都还是在颤动。
而同样的,在薄片烹饪上,中餐也依然强调“不要做老了”,也就是说还是要温度别太高,别把汁水炒/煮干了,所以有时候炒牛肉我们裹生粉来保持水分,或者加嫩肉粉(如木瓜蛋白酶,天然成分)来破坏肌肉纤维。涮牛肉我们也会要求温度不能太高,同样也是要刚熟为度。
#如果对潮汕牛肉感兴趣,可以看这篇15K赞的详细介绍#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欧美那样牛排的饮食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因为我们农耕役用牛用途,使得我们筛选取向是更为强壮耐劳的役用品种,而非细嫩多汁的肉用品种。
2.因为肉品不够细嫩,所以我们选择用炖、卤等方式来让牛肉块更加松软,或者选择切薄片的方式来切断粗壮的肌肉纤维。
诶!还真不怎么耕地。
虽然牛比马耐劳,但马比牛力气更大速度更快,所以在地广人稀的欧洲,用马耕地经济效益更高,马耕比牛耕更加普及,这就导致了古代欧洲牛的育种取向并不是那么偏向于役用,而更多考虑肉用。
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本来就不怎么耕地的牛,在近现代更是彻底从农耕劳役中解放出来,完全往肉用牛选育方向发展了。比如我们现在常提到的欧洲良种安格斯,选育工作就是在19世纪初开始的,直到1892年进行良种登记。
这种选育方向,就导致了欧洲牛的品种肉质要更细嫩些~
在常见的牛品种分类上,起源于欧洲的温带牛种特洛斯 (Bos Taurus) ,就要比印度等亚洲地区的热带牛种印第克斯 (Bos Indicus) 普遍细嫩得多。(印度因宗教原因不吃牛,所以他们也不考虑肉质问题)
常见的特洛斯品种包括安格斯 (Angus)、赫里福 (Hereford)、短角牛(Shorthorn)、夏洛莱 (Charolais)、西门塔尔 (Simmental) 和墨瑞灰 (Murray Grey),其中像安格斯、夏洛莱那都是世界级的优质品种,常用来改良其他品种的肉质,因为基因影响的重要性,以至于澳洲的分级体系里,甚至还需要考虑印第克斯 (Bos Indicus)对牛只基因的影响,来确保特洛斯血统纯度,作为牛肉品质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细嫩肉质的牛种选育成功,也导致了半熟牛排烹饪的出现,这是牛排这种料理出现的基础。
所以,正如题主所说的,并不是因为烹饪厨艺的谁高谁低,也不是存在饮食文化的谁优谁劣,其实都是人文历史大背景下,人们对食材决定的基础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烹饪取向,来让食材能在当时当下变得更加美味,仅此而已。
而且,烹饪的选择从来就不是绝对偏向的,比如中餐爱用牛肉炖卤,国外也有炖肉名菜,比如法国的勃艮第红酒炖牛肉,一般用的是牛脸颊肉,一样富含结缔组织,非常适合炖煮;比如国外有半熟牛排,有全生的塔塔,国内也有宜宾生牛肉……
厨艺的要点在于合理得处理食材,而不是在不同食材与背景下讨论一类食材不同做法的高低,同一头牛大腿肉跟背脊肉做法都有很大差别了,更何况牛种都不同?
非要站中餐水平之高,吐槽牛排是茹毛饮血的,以及非要站西餐牛排之高档,吐槽卤牛肉不上档次的,其实都是满足自己那一点点小小的“自尊心”或“虚荣心”罢了。
1.很多答案会说半熟牛排烹饪是美国六七十年代后才有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扯,惠灵顿牛排在几百年前就有了,有书籍可查的牛排烹饪教程也在20世纪初期就有。
2.美国并不是带动牛排推广的国家,欧洲国家才是,美国的牛排烹饪来源于法餐。美国只是因为后来牛肉产量高,地域广,人也多一些,消费水平也高,自然牛排消费也就多一点而已。
3.美国的牛肉饲养业发达,产能高,推导不出牛排烹饪的流行和习惯的形成,谁说牛肉便宜就必须用牛排方式来吃?烤牛肉、炖牛肉就不行?这逻辑根本就说不通好吗~牛排出品率比其他烹饪方式高多了,汁水基本都保留,1斤肉煎完至少还9两,你换1斤肉用来炖或卤试试看,能5两6两都谢天谢地了,切肉片炒也是损耗率要高于牛排的。按刚才说的逻辑,美国产肉多,中国产肉少,然后中国人还普遍用损耗率最高的方式来烹饪?这逻辑能通?
4.那些说牛肉比猪肉、鸡肉贵的兄弟们,题主问的是为什么中餐没有出现牛排这种吃法,问的不是牛肉为什么没有鸡肉、猪肉普及,说国内生产力跟不上,美国牛肉产能高所以大家都能吃上牛肉,那是没有好好审题好吗~牛肉吃多了就会出现牛排?牛肉不够吃所以大家只能卤牛肉?这什么逻辑。
5.还有的答案说国外牛排也不普及,大部分人也是吃土豆蔬菜。这也是没好好审题,题主问的也不是“为什么国外的人天天吃得起牛肉”,人家问的是怎么我们有炒牛肉有卤牛肉,怎么就没牛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小店:
30K赞以上:
20K赞以上:
10K赞以上:
5K赞以上:
3K赞以上:
1K赞以上:
其他往期长文硬核回答:
吃不起。
中国的菜市场天天摊位有牛肉卖的历史并不长。不用追溯到啥远古时期,就是新中国的八十年代以前,除非谁家的耕牛摔断腿必须杀了,又或者病牛,你才有幸尝到牛肉是啥滋味,否则,中国绝大多数的城乡大地,都是没有稳定的牛肉供应的,你还想吃牛排?做梦也想不出牛排啥样子,更别提有机会亲口尝尝了。
反过来,为啥中国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美食?比如鸭脖子,鸡爪,兔头,乃至水蟑螂和炸蝎子?就因为但凡只要能吃的,管它有肉没肉,总得想法子把它们高度利用,做出可以裹腹的美食来过过嘴瘾。
看谁曾经过得好不好,不用看别的,就看看大家日常食谱就知道了,只吃多肉部位的人,就算再怎么穷,那他们肯定也曾经未遭饥荒过,否则,他们无法这么淡定并且愚蠢地浪费那么多可吃的边角料,他们之所以把那些东西遗弃,自然是因为肥美的部位都吃不完,才懒得去弄各种动物边角料和下水。而正好相反,无论我们多自诩会吃懂吃,其实都掩盖不了我们曾经穷到眼冒绿光的时候,因为那么多难搞的食材都会被你精心伺弄成可食用的东西,一定是饥饿驱使才有那么无畏的动力。
谢邀。
很多人都写好长啊。
我觉得,因为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不是分餐制的,牛肉最好是切成小块,炖一大锅(放点土豆萝卜啥的),大家你一块,我一块,一人一碗米饭。
牛排就一人煎一块,大家各吃各的,对中国人来说多不热闹啊。
嗨,不就牛肉吗?爱怎么吃怎么吃,开心就好啦!
根本原因:我们受农耕文明影响大,他们受游牧文明影响大。
我们的养牛的目的主要是耕地,老了才会极不情愿的杀了吃肉。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赶过牛,坐过牛背,跟在牛屁股后面犁过田。
农民对牛的感情,和对猪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牛是工具,猪才是肉。
而美国等国家,牛是肉,是奶,从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养牛就为了吃肉,喝奶。
而且美洲本来就有很多野牛,我觉得感恩节应该吃牛排才对,感谢印第安人送的土地和牛。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电视剧黄石,讲的就是白人农场主是怎么从印第安人手里抢地养牛的
美国人开始养牛后, 对牛做了很多的育种工作,培养选育了各种适合挤奶的奶牛品种和适合吃肉的肉牛品种。
而耕种问题,他们早就用黑奴,啊不,机械解决了。
机械化种玉米效率贼高,美洲本来也适合种玉米,于是进一步导致饲料便宜,养殖规模大,牛肉价格低。
为什么星际穿越里,玉米是最后仅存的作物?
因为玉米完蛋了美国就完蛋了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农耕、小农结构决定了饮食结构以谷物蔬菜为主,而牛肉和牛奶价格较高,消费习惯也没有形成,消费量远不如美国等国家。
不过近年来畜肉(主要是猪肉)的消费量已经大大增加,中国人吃肉普遍已经超过了推荐摄入量,要注意。
从营养健康方面来看,现在宣传多吃猪肉或者多吃牛肉,都是不合适的。
蛋白质摄入来源应该多考虑鱼肉,鸡鸭,蛋,奶,大豆。
我是专门来反驳(此处挂人建议修改)的。
第一次听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脍字是指的生鱼片。
我们查一查字典,无论什么字典,没有哪个说脍字是生鱼片的。这个字正确的意思是“细切肉”。
生鱼片是细切肉,但是不等于说细切肉就是生鱼片。人家细切了之后还要烹制的,不是说只是切就吃。
包括“金齑玉脍”,这个词之中的脍字,最初可能是描绘具体的一道菜,这道菜可能是生鱼片,但显然脍字只是描绘的这道菜的特征,而不是说一定就是生鱼片。正因为如此,金齑玉脍这个词后来就泛化了,并不是单独指某道菜了。
我反驳这个答者,除了开篇的胡说八道之外,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熟食确实是文明的象征,生吃确实是落后的象征,切勿指鹿为马。
古代的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有生吃的情况的。但是大多数这种情况,最初都是因为条件不足、环境恶劣、经济贫困导致的,不是他们不愿意吃熟食,而是环境不允许。当然也有极少数是贪图食材鲜美,但是这种情况一是非常少,二是一般也只是贪吃的发烧友才喜欢吃这种食物。
比如三国时期的陈登,就是因为喜欢吃生鱼片而“胃中有虫数升”,连华佗都只能救他一次,而不能常救。
为什么熟食是文明的标志呢?
一是煮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消毒手段。很多人说生鱼片低温消毒什么的。狗屁!古时候哪来的低温消毒?能煮熟吃意味着健康、长寿,所以是文明。即便是现代人,最好也别去相信什么低温消毒,因为食物是否煮熟,是否高温,这是可以简单就“看出来”的。而食物是否经过低温消毒,谁知道呢?低温消毒不但浪费能源,而且容易被欺骗,很难检测,还容易失效。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一无是处的办法来折腾呢?
二是煮熟的食物通常更好吃。不错,煮熟之后食物会发生一些变化,味道、香味往往更加,最关键的是,煮熟的食物对我们的牙齿,对我们的消化道是有好处的。生吃食物,往往意味着牙齿磨损严重,意味着消化道疾病。所以即便是排除消毒问题,煮熟依然是最佳的选择。
确实有极少数食材生吃味道不同,但是请注意,这种不同更多的其实是“新鲜感”带来的不同,简单的说大家都吃惯了熟食,突然给你吃个生的,感觉有些不同,这种新鲜感对于口味具有加成作用。并不是说这些食材生吃一定更好吃。举个例子,如果熟食的口感是100,大部分食物生吃口感只有60以下,偶尔有一些食物生吃口感达到了80、90 。这些食物虽然口感还是不到100,但是由于在某些方面味道的特别性,吃起来感觉特殊,所以人会觉得很好吃,但这种好吃其实是“偏科”的,它只是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而已,其他更差的地方被忽视了。
三是煮熟意味着更经济,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其实简单对比一下就能明白,生吃食物要达到熟食的水平,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人力、佐料等,这些都是成本,也是生吃往往显得比较有“贵族气息”的原因。但是这种东西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是不利的,无缘无故的浪费总不会是什么好事情,大量民众都采用这种浪费行为,其实也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才能负担这种额外的成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钱人把钱浪费在处理生食上,穷人却因为家里无钱开火而被代表了,实在是不应该。
总之,我的观点是,熟食确实是文明的象征,生吃这种事最好别干,实在是想吃的,自己吃就是。千万别吃个生牛排就自诩高贵了,也千万别搞错了因果非要认为生吃是什么好事。
关联问题:
我曾经带我外公吃了一次牛排。
他当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厨师,厉害到哪怕退休了,以前每年过年,卖一碗一碗的扣肉,都会有老板开车到村里来买的那种。
他吃完牛排以后,我问他感受,他的原话就是
牛排是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但是挺浪费的。
至于浪费,我是后来自己做饭才明白的。
我本人喜欢做饭,实际上,关于肉类
我们都会放上很多配菜。
比如,青椒肉丝了,比如肉末茄子了,比如芹菜牛肉了,等等的。当然不排除有硬菜,像我外公那个扣肉,就属于外边一个大肉皮,里面放大块纯瘦肉。
相对于这种硬菜,大家平常吃的都是肉+配菜的家常小菜
为什么说牛排很浪费呢?
一块牛排,如果做成普通的菜,它能够让一家人都吃到,而且吃的很好。
比如,放个大白萝卜,放点土豆,再不济,炒点芹菜。
就这么个情况,牛排的量,是做到了极致的。
不要说什么牛排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实际上,只要你钱到位,中国的厨师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美味。
仅仅是因为没有市场而已,说难听点就是穷。
说个冷知识,很多人说西餐档次比中餐高,其实这种言论非常幼稚,至于原因嘛,稍微做过生意,参加过大饭局的就会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
实际上,从美化的角度来说,中国人对于食材的利用,应该是利用率非常高的。
比如一头猪,一头牛,血,内脏,头,尾巴,甚至生殖器,都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只要是能吃的,都不会丢)
比如鸡鸭,我舅舅曾经做鸭霸王的,在云南有几家店,他的鸡爪内脏鸭爪,都是进口的,因为外国人不吃。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因为穷。
出发点是穷,才开发了这些菜品。
变废为宝吧,甚至有些部位卖的比纯肉还贵。
然而有趣的是,西方人吃饿肝,就是高档,得受人追捧,模仿。
中国人吃个夫妻肺片,炒个腰子,就是低端。
外国人吃蜗牛,是高端,活剥动物皮毛做奢侈品是文明,是文化,是高端的代名词,中国人吃个狗肉就是粗鲁,低俗,恨不得把你按在十字架上拉弓射箭,祖坟都给你刨了。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