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 @小侯飞氘 引流而来。
书订阅至火星。后面看不下去了…
我也是写东西的,我能感觉到作者不是故意想拖稿子,也不是没有大纲,但是感情线真的乱套了。
学姐和学生,现在都不敢出来了…活到100年之后真的难受了。
晨星大佬一看也是总逛知乎的人,如果我写科幻,我关注的这些物理学、天文学大佬的回答之类,我也可能借鉴,只是因为我水平问题,有时候肯定也会出现“要么全抄、要么改出来问题”这么个尴尬的问题…
毕竟想写硬科幻,还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小说里的陆院士是全科天才,作者不借鉴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牛在哪?主要就是很强的代入感和爽感,在火星之行前面的那一端,评价非常高。10分满分能到9.5左右,现在估计8分左右。
尤其是,很多地方让纯外行的读者知道我们与英美强国的差距了解了一下,比如说办学术期刊这类行为。
让人有“如果我们国家真的有一个陆院士该多好”的期待。
结果陆院士去了100年后、我们就没啥代入感了。
从他离开了之后,他就不是我们国家的陆院士了,而是一个追求自己科学研究极限的陆教授了。
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开两部书,开创一个网络小说的先河。
比如说去火星获得了尊者药剂,一直不用,把我们的国家弄的贼牛皮,然后,和学姐妻子度过一生,第一部结束。
第二部,这世间一切都聊无牵挂,学姐也年迈去世,自己也搞个葬礼,然后服用尊者药剂,改善体质,以第二个身份重生。
重生后没有感情线,纯粹追求学术的极致…
至于小徒弟,就在主角年老的时候被治好吧,然后让她有自己的人生吧,我不太接受两段感情连着…
我一介扑街作者,也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被喷…
被 @小侯飞氘 动态吸引来的。
看两句就知道写的很假,实在看不下去了。别说NYU、CalTech这些地方的图书馆,就即使是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的图书馆,到了闭馆时也一大堆人等着管理员催才走。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是24小时的,我在美国到过的所有大学的图书馆都是24小时开放,顶多晚上不借书了而已。还有数学的演讲不是必备大黑板吗?还要现场召唤?可见作者是没听过多少报告的人。据称作者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曾承办2008年物理学年会,盛况空前。当时也有不少研究生给报告。按理说但凡听过学校里几场这种报告的人,不会出这种错误。而说到本科生给报告,我围观过一个清华学生大二在年会上做口头报告、大四给邀请报告(我第一次是poster,第二次才混上口头报告,好挫)状态不是这样子。
而且论专注,看上去也不比嗨了红牛、monster的学生高到哪里去,估计比不过美国吃类固醇、吸大麻(美国加州等地大麻合法)“上劲儿”的学生们。建议作者到正经地方走访一番再创作。不过话又说回来,可能走访了就知不足而后学了,不会轻率的写这些。说到这,我又想起来唐德刚回忆自己早年间在曼哈顿求学的经历,说有一个父母来自中国台湾、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姑娘,办“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老美或许觉得颇有异国情调,类似“那瓦霍文化”“切洛基文化”那样;而留学老油条们都会明白,没啥营养。
不过也能看出来,这部作品正好满足了很多人学不明白具体的学问,也不付出精力学习,却想享受获得了学问的快感,所以乐此不疲。真相是残酷的,人是喜欢逃避现实的,就像《盗梦空间》里嗨做梦不愿意醒来的人一样。读一本《菊与刀》,就让人容易对日本民族性侃侃而谈;但是当多读过几本,比如同样经典的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反而口干舌燥,觉得情况复杂,一言难尽。
让读者爽了,自己又赚了钱,其实我也挺羡慕的。我讲一学期数值计算方法,赚到的课时费比在学而思讲一节课的钱还少。学生们也都不愿意来,作业互相抄袭,还有人逃课去考科目三,(竟然还有盖公章的假条!)我也没办法,只能默默的记下然后上报给教务处,并把学生的这骨碌平时成绩掐了。
最近我在闯出舒适圈,看CQED严重体会到了这种感觉,看一会儿讲义就想玩知乎,但是还是要咬着牙把作业做下去。我用splitter operator编程算两能级体系演化居然出了bug,虽然后来用QuTip把习题做完了(还要感谢 @浅斟低唱 ),但是态随时间演化没有独立code出来(两个多月后终于code出来了,不容易),让我十分怀疑自己,很沮丧。但是作业倒是做完了,又可以跟熟人吹牛逼,获得一定成就感。这种自卑和自负,都是尚未成熟的表现。我做虚时路径积分就不会有这种心理。经历自卑自负,最后达到自信,才是小孩子真正长大的表现。
作者把我在有哪些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材料? 里的回答抄到小说里,这一点我虽然也有点不爽,但毕竟我也不靠这个挣钱,整体上还是无所谓。
但是抄错了我就不能忍了:聚变堆解决氚消耗问题,主要思路是将氚循环利用。而“氚滞留”反而是阻断氚循环的罪魁祸首。
通俗点来讲,“氚滞留”就是“氚浪费”的意思。作者在小说里意图用“氚滞留”来解决氚的消耗问题,只会雪上加霜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