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杜嘉班纳 Dolce&Gabbana 设计总监种族歧视和辱华的言论? 第1页

              

user avatar   niu-bi-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大家借这个机会认清这些时尚界的套路。这不是一个孤例,这些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和给皇帝做隐形布料衣裳的的骗子裁缝的思路一脉相承:靠踩低污蔑消费者的智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一点料子都没有,所以他们兜售高贵感的途径只能是打击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自卑和焦虑来挣钱。这个产业贩卖的是叙事(Narrative),而不是审美(Aesthetic)

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那些还没翻车的大牌,他们的推广是不是也都是大同小异的居高临下的态度?也难怪最吃奢饰品营销套路的,是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的东亚文化圈---先是日本,再是我们。希望我们不要走到日本奢侈品消费文化催生援交现象泛滥的畸形程度。如果你连尊严都不要,谁又会因为你衣服上的Logo而高看你一眼?

如果这些产品真的有一颗审美内核,为什么没有像样的、系统性的Critic(批判)?那些时尚杂志上面流里流气的豆腐块评论文章,先不说有料没料,光是那狗啃一般的语言水平,稀里糊涂、不知所云的论证方式(如果可以被称之为论证的话)就无法和和正经的文学评论、电影评论、音乐评论、艺术评论相比。这是巧合么?他们其实都是艺术大拿、美学天才,只是恰好都是语言白痴而已?

-----------------------------The Emperor is FUCKING naked!!!!!---------------------------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歧视“和“侮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歧视的核心,是区别对待。如果某个人认为 A 国游客在喷水池里戏水是率真、浪漫的体现,而 B 国游客做同样的事情就是没素质,这就是歧视。如果某个人见到 A 国游客在深夜和酒店员工争执,会上前劝解,为游客安排住处,而见到 B 国游客这么做就将其扔进墓地,这也是歧视。

而言语上的侮辱,指的是贬损他人的人格权。在个人对个人的对话中,将对方称为“匪徒”(mafia),并且用不友善的语言攻击对方的国籍,这就属于侮辱。

侮辱很容易识别,而且在不同个案中很容易被人直观感受到;而歧视则表现得更为深远。歧视可能不会从一件事情、一句言论中体现出来,也更加难以纳入法律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毕竟人的思想在大多数时候是免疫于法律约束的。

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国家,未必因为穷困受人轻蔑,也未必因为强盛而令远人归服,这都是国际社会的现状。该做生意做生意,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让市场决定如何分配那些心怀歧视心态的“人力资源”就好,

然后,当朋友来的时候,依然记得多备一双筷子,

这就是最体面的回应。


user avatar   jiu-wan-zi-v 网友的相关建议: 
      

貌似很多人不明白广告侮辱的点,群众都在说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很伟大,b站微博全是跟风骂。我一个留学党虽然没那么了解意大利但是国外待久了比较敏感,能看出不对劲。以下是在youtube看见的评论,指出了DG利用意大利俚语来拐弯抹角的歧视,已问过原作者转载 @A双子星


这个广告充斥着隐晦的文化歧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我给我一些外国朋友看了男的普遍蜜汁微笑,女的普遍尴尬难看。后来一个女老外告诉我:

1.在意大利俚语里披萨暗指女性下半身(三角形),吃披萨相当于中国人说得吃豆腐,筷子乱戳披萨乱搅意面暗指东方男人不行(类似中国人说的小牙签搅大缸)。

2.传统玛格丽塔披萨饼奶酪很少,有也是凝固的,所以不可能吃的时候满嘴流汁,而这里让模特一口全吞进去不要让一滴热奶酪漏出来才是乖女,你自己琢磨他想表达什么。

3.传统意大利香肉卷从没那么大个的(一般也就拇指粗细,在意大利俚语里有男性生殖器的意思),而这里旁白说让我来教你吃在中国吃不到的超大号意大利香肉卷,怎么尺寸太大吓到你了。非常恶心。

最后夸女孩good job,只夸DC的衣服珠宝漂亮但没夸人。


user avatar   sui-yuan-y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那个视频里,珠光宝气的中国女人用筷子吃意大利传统食物,其实其实就是暗喻中国人用杜嘉班纳的产品的样子。女人用筷子(中国人的方式)食用了三种食物(食物代表杜嘉班纳品牌),第一种吃相难看,第二种根本没get到食物的正确食用方式,第三种迫不及待到连番茄酱都没有挑匀。吃相难看,糟蹋食物(你们中国人用我家dg简直是在糟蹋我家dg)。女人全程做作的故作矜持优雅的笑容,就像是一个想要融入西方上流社会但是又用力过猛以至于滑稽可笑得宛如跳梁小丑的暴发户,她身上琳琅满目的夸张珠宝也证实了她的暴发户身份,画外音最后还称赞了漂亮的珠宝,但是却没有称赞女人,明显是在说对金钱的向往,对人就没那么欣赏(连自个东家一起讽刺呢)

概括一下这个宣传片的中心思想就是:你们中国人用我杜嘉班纳的产品就是在糟蹋东西但是谁让你们有钱呢

我不知道这位创作者又婊又立的勇气是谁给的,既然清高成这样,来啥中国啊来,窝在你的意大利不开心么?拿着商业宣传片的片酬表达你富贵不能淫的不屈思想?啊,多么优越的西方文化就被你们中国人糟蹋了呢。真是优越的西方文化呢,真是优秀的西方教养呢

恶心谁呢

这么清高,赶紧滚出中国,赚啥钱啊钱多俗气,您要的是高尚的自由。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杀一未必儆百,看看西方媒体的报道众口一词将如此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加上冒号就知道,歧视就在哪里,一直在哪里,并会继续在哪里。

但杀一却能镜己,让国人有机会看清那件自出生起就穿在自己灵魂上的外衣,商标是三个汉字:中国造。是的,也许这件衣服一点也不新潮,它上面承载了不知多少缝缝补补,沾染了不知多少血迹斑斑,一些人觉得它异常廉价和土气,将它弃之如敝履,一些人更恨不得将它赶紧扒下丢掉,好给自己的灵魂罩上一席“华美”的洋袍,但更有千千万万人将它视为珍宝,抛下头颅,流干血液,用血肉之躯挡住坚船利炮的枪口,也不容外敌将它戳出一个洞来。

如今,这件衣服传到我们手上,穿到我们身上,无论权贵还是百姓,都该知道每一次对这件衣服的嘲弄,都是对我们自己灵魂形象的玷污。忍不忍,认不认,取决于你我良心的抉择,但无论何种抉择都该记住一点:不是每一个商标,都配套在这件衣服外面。


user avatar   kuan-shu-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部分人还没完全弄明白被羞辱在哪,只觉一种莫名的不爽,还天真地以为是意大利人针对筷子在食物上秀优越感。殊不知人家是一边装模作样道歉,一边偷笑。

cannoli,查维基百科:

They range in size from "cannulicchi", no bigger than a finger.

通常大小不会超过一个手指,比如这种:

但还是有很多大尺寸的,比如:

但是这种夹馅的食物,做成视频里人小臂长、比一般人嘴张开还粗,显而易见是故意的。如果知道这种故意的那就彻底明白这个视频的真正恶意了:

Cannoli come from the Palermo and Messina areas and were historically prepared as a treat during Carnevale season, possibly as a fertility symbol.

维基百科:

cannoli来自巴勒莫和梅西纳地区,在历史上是作为狂欢节的食物,可能作为生育的象征。

所以,搜索cannoli会发现很多是这样的造型:

用cannolo(单数) 和 Sesso(意大利语“性”)做关键词可以搜到这样的图片:

了解上面这些信息,再看下图,

你还会觉得仅仅是隐晦的偏见吗?是中国人不懂意大利人的幽默吗?

作为顶尖设计师,这种画面里扑面而来的恶臭他自己怎么会不知道,这也是黑客干的?

完全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指着鼻子用最下流的话骂中国的男人、女人,还暗自偷笑中国人一无所知。

幸好事情闹大show取消了,不然真的无法想象始作俑者看着台下一众中国名流佳丽内心会发出怎样龌蹉的嗤笑。


用一组图体会一下cannoli的隐晦象征意义: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事情也过去几天了。这篇并不想带情绪,只从奢侈品行当,就事论事——我在巴黎的某个学位跟奢侈品行业有关,当初写论文时,难免要看些数据。这次事件,差不多也符合我当时论文的结论:


奢侈品牌子想在中国做生意的话,最好忘掉在欧美已有的一切思路,谦虚谨慎,老老实实地探索中国人民的喜好和需求。

尤其是:别作妖。

因为他们已有的一切套路,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大陆,都可能失效。



先提问下:奢侈品凭啥卖这么贵?

如果简单回一句“忽悠有钱人呗”,就不太对:有钱人是笨蛋吗,这么容易被忽悠?

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大多数有钱人,都相当精明。他们花钱,自然知道物有所值。

不,不是值在产品质量、材质设计。


奢侈品的真正用途,在于社交:

其一,用奢侈品制造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我拿一个奢侈品,你没拿?抱歉啦,不用开口就知道我们不是一路人;我拿一个顶级品牌的,你拿一个副牌的?抱歉哟,我们没法合作咯。

其二,价值观表达——我拿了一个LV你拿了一个酒神包?抱歉我们的趣味上可能不一样哟!


既然要社交距离,就不能随意买到。

故:奢侈品的第一要素,英语是inaccessible:难以得到,看得到摸不到。

故:奢侈品得摆谱。不能轻易降价,还得提倡限量版。一旦大路货了随意供应,格调就没了。


既然要价值观表达,那就要攀附各色传奇。比如20世纪初佩卓仙鱼子酱营销时,就大吹自己跟沙皇时期的俄罗斯有关。娇兰的蜂窝造型,可以追溯到拿破仑三世。历史、传奇、异国情调,是奢侈品的秘诀之一。


因为需要社交距离和价值观表达,许多奢侈品会因此刻意作妖,让人觉得“哇用这个好奢侈好浪费好政治不正确啊!”

然而奢侈品真正的魅力,在于罪愆,英语所谓transgression。这是个擦边球游戏。

大众商品一般强调健康绿色环保亲民,四平八稳。

传统的奢侈品却无视这一点:得够刺激,得反政治正确,得奢华到反人类,得在刀尖上跳舞。


所以有各色罔顾动物保护法令的毛皮制造。对老百姓而言,自然看着愤愤不平。但奢侈品本来就不指望四平八稳。

《基督山伯爵》里有个段子。基督山要炫富,就拿两条鱼,一条意大利的,一条俄罗斯的,同时端上桌来,显得“兄弟我可以集齐这两种怪鱼”。当别人有疑问时,他说我厨房里还各有一条活的呢。为啥呢?

“因为防备死掉一条。”

这就是典型的“有钱了,汽水买两瓶,一瓶喝,一瓶看。”

浪费吗?过分吗?可是这就是奢侈品的真意。大家享受的,就是这点罪恶的快感。


《欧也妮-葛朗台》里有个桥段:质朴的女佣拿侬,看见阔少爷夏尔穿着绣金睡衣,都吓坏了:好少爷啊,这太奢侈了,要下地狱的呀!这个捐给教堂才对呢!

——这种普通老百姓认为是罪过的,恰好是奢侈品使用者喜欢的:打破禁忌,这才比较过瘾呢。


所以咯:

奢侈品骨子里,是反普通老百姓的

老百姓喜欢随手即得的、接地气的、平等的、健康无害的、现代的东西。而奢侈品领域却偏喜欢古代的(甚至有点腐朽的)、阶级化的、打破禁忌的、难得的,于是可以划分人与人阶级的存在。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买奢侈品导购杂志的人,很多买不起奢侈品——但这些是看客,是奢侈品品牌不可缺少的那一部分存在。就是这种“看看但是买不起”的人们,构成了奢侈品所谓的“社交距离”。

惯买奢侈品的人心知肚明:他们不是买实用货,而是买社交距离+价值观表达。

惯卖奢侈品的人也明白,所以要高高挂起,要卖高价,要摆姿态。




但在21世纪的中国卖奢侈品,情况很微妙。

我是2016年写的论文,当时的报告:2015年世界奢侈品消费,中国人占31%,美国人24%,欧洲人18%。

2016年的数据补一个:中国奢侈品消费,还是占到30%。换言之,全世界1/3的奢侈品,是中国人买走的。


好玩的是,其他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一般是年纪越长消费越多——老先生老太太们有钱嘛。但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普遍年轻

2014年HSBC的论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普遍比欧洲消费者年轻10岁,比美国消费者年轻15岁。


因为年轻,所以不吃老一套。

2013年《财富》的数据说,中国人选择奢侈品时,有42%的人在意品牌声誉,29%的人在意设计款式,59%的人在意历史文化。到2014年,这三项变成了45%、33%和51%。

换言之:别太指望单靠历史声誉,就来忽悠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了。


2015年的报告说,80%的中国消费者在意社交网络。41%的消费者很在意“是否享受到了舒适的服务”。

换言之:少摆谱!我们花钱不是买气受的!


21世纪初,奢侈品品牌对互联网的态度比较微妙。

奢侈品自带社交属性,当然离不开互联网。2010年奢侈品在线销售占到3%,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会达到12%。

巨大的利好,这块蛋糕谁都想要。

尴尬的是,如上所述:奢侈品喜欢阶级差距,喜欢社交距离,喜欢走极端来搞价值观表达。

可是:互联网自带政治正确与平权属性。


传统奢侈品理想的消费者是有钱、年老、可以吊着卖、不依赖互联网

可惜中国消费者就是年轻、不吃吊着卖这一套,而且热爱互联网——而且还占着世界1/3的份额。

如何保持格调特立独行,又能够在中国铺展业务?

奢侈品牌们也很头疼。


所以,许多奢侈品在中国的玩法是:

线上销售渠道相对羞答答;在社交网络大搞营销(这方面,在欧洲,巴宝莉是先锋)打造形象。

许多奢侈品品牌之所以在中国大签年轻明星,也是发现了这一点:单靠历史和格调,已经吓唬不住中国年轻消费者了;对东亚年轻人,在历史与格调上摆谱,还不如直接用看起来号召力无敌、可以让人无脑买买买的王子公主偶像们有用。


其实奢侈品牌子们,不是不懂应该本土化和放低姿态。但没法子,如上所述,奢侈品天然必须摆谱。为了保持所谓格调,他们又不能太接地气、太本土化,时不时还要作点妖。


而这种“明明想做生意却还是要摆着谱”的作妖,一旦搞不好,就要完蛋:奢侈品的形象构造本来就是刀尖上跳舞。

尤其是在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年轻人消费时代。

传统的一切奢侈品摆谱套路,都用不上。一旦作妖失败,那就万劫不复。

这方面,日本商家就相对聪明得多:他们赚中国消费者的钱,是靠客客气气做服务,外加将商品(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普遍做出健康无害晶莹剔透的清新设计感。


就像,这两天作妖失败、露出丑陋嘴脸,于是被千夫所指的DG,可能就没明白自己在中国应有的定位。比如,中国东北消费者一度挺青睐这牌子,销量不错(据说一度占了大陆销量大概1/3份额),却未必在于这牌子多历史悠久、格调高雅。我自己在巴黎接触过的东北消费者:基本没几个是迷信DG的牌子,第一原因都是喜欢他们的强烈对比的花色,“色儿看着舒服”;当然,也有开玩笑说第二,牌子的LOGO缩写跟“大哥”似的,放衣服上,大哥们看着开心。


所以咯:

想在中国做生意的奢侈品牌子,真得谦虚谨慎,少摆谱,别作妖,老老实实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

毕竟对中国这一代年轻消费者而言,“我们就是要你这个奢侈品牌子,不管你怎么高高在上都好,求你快给我们吧”的仰望时代,已经过去了。


user avatar   jinrongbaguanv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下前因(想看后续的请看问题描述)~多图预警!!!!!!


前两天,微博上一家奢侈品大牌的官宣广告刷屏了,这则广告引来了不少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其中,更多的是对这则广告中涉嫌华人歧视成分的不满。

这家品牌就是Dolce&Gabbana——杜嘉班纳。





这则广受争议的广告,是Dolce&Gabbana为即将到来的将于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办首个大型时装秀“The Great Show”,所做的热身宣传。


不过现在看来,“热”度达到了,却没有让中国国民感同身受。

其实,根据广告学的原理来说,这则广告以“起筷吃饭”为主题,找到经典中华文化载体的“筷子”作为切入口,按照常理来说,即使不一定拍得出十足领略中华文化精髓的传世经典,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很可惜,在Dolce&Gabbana为我们呈现的镜头里,广大网友只看到不那么高级的构图中,中国模特用奇怪的姿势吃着意大利传统美食——PIZZA,广大网友只听到片中不知是否刻意为之“chinglish”和略带傲慢的语气。

目前,这则广告在微博引起热议后,已经被删除。

但是,爬到ins上还是找到了它的痕迹。即使被删除,舆论截至发稿,还在继续发酵。



事实上,中国的没有那么多愤青,只是需要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而已。


说到底Dolce&Gabbana,不是中国人小气,这一次的反向较大,源自于Dolce&Gabbana已经不是初犯了。

早在2017年4月,Dolce & Gabbana就在其官方新浪微博账号上,发出标签为“#DG爱中国#”系列宣传硬照,当是也是遭到网友“怒喷”。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组硬照再说话吧。

看似并不太美观的构图,这种不美观不是绝对地在批驳D&G摄影师的不是。而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D&G摄影师心中关于中国的哈姆雷特,实在是让中国网友觉得距离预期有很大距离。



路边略带憔悴的阿姨入镜,并且“反客为主”。

当然,这也不是阿姨的错,但是随机去捕捉一副更加有精气神的面孔,或者抓到这位阿姨更加活力的一面,岂不是更加符合Dolce&Gabbana自称的“爱中国”主题?


当然,关于这位戴口罩的小妹妹也是同上的道理。


路边的垃圾桶和街道的场景,也被网友直呼实力还原上世纪九十年代。


如果说,网友对于D&G硬照是在“实力还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评价有些嘴刁,那么是时候让Vogue出手为本届网友正名,并且教一下Dolce&Gabbana做人了。

美国版《Vogue》在1993年拍过一组上海和桂林的大片,运用了对比拍摄的手法,实力还原了美版“我哥”眼中的上海和桂林的九十年代。


上海小弄堂里,理发店的认真干活的手艺人。


桂林街头的三轮车车夫,正在看着旅游书籍为女主介绍景点。


置身于园林景观,感受人文风景的惬意和遐思。


这张自然风光,不仅仅构图大方,文字排版也恰到好处地与图景两相融合。


二十多年过去了,摄影技术和装备应该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了,但是拍出来的视频和照片,竟然在大家的眼中倒退了。

这是怎么回事,大概只有Dolce&Gabbana知道了吧。

说实话,抛开这一次的舆论因素,我眼中的杜嘉班纳一直占据着时尚版图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Domenico Dolce生于西西里的一个古城、Stefano Gabbana生于米兰,两人在生活上和事业上,都惺惺相惜。


1980年,二十来岁的两个年轻人,同在米兰的一家时装店当助理。设计理念相通,又有一番理想的他们,不久便离开时装店,合开了一家设计师咨询公司,算是Dolce&Gabbana的前身。

1985年,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女装系列。因为刚出道时条件所限,他们其联合其他五个新兴的意大利品牌,以「New Telents」之名共同登上参加米兰时装周。

第一场令他们终身难忘的大秀,诞生于一条“床单”之间,可见刚出道时候的他们,也经历过拮据。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以四十年代的意大利电影为灵感,由摄影师费迪南多(FerdinandoScianna)和超模Marpessa Hennink用黑白照片演绎的杜嘉班纳的第四个成衣系列,在意大利时尚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从此之后,两个年轻人的名字,便一直深刻地印在全球时尚圈中。


最近的Dolce&Gabbana和中国艺人一起搞的事情也非常多。
前有王俊凯跑去米兰为Dolce&Gabbana 2018春夏男装秀担任开场模特。


又有迪丽热巴,陈学冬,时装博主gogoboi,盛一伦,宋威龙,金大川等诸多明星加盟,共同撑起秀场。




Stefano Gabbana,还与两位中国籍品牌大使友好同框。



在中国的大秀,也强势以“爱中国”这么直白的呼吁,作为主题。



但是,他们真的是爱中国,还是只爱这一块名叫“中国”的Market?

是真的愿意读懂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是任由摄像机肆意反应品牌方主观视野中文化差距?

是真的喜爱中国人民,还是只是在KOL营销面前,将每一位中国人当做会疯狂为爱豆买单的刷卡客?


也许杜嘉班纳不知道,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

抓住KOL的确是营销的加速器,但是,作为消费者,已经在经济的发展和精神的充实中健全了自己的心智,有了专属的审美和判断,不再是只随大流的审美缺失群体。

尤其是中国消费者,早就在日积月累中突破了曾经国外品牌想当然的“暴发户”形象,不再会只追求新款、爆款,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追求经典和品味。

所以,真的不好意思,中国人,中国消费者不好糊弄了。

他们不会因为品牌方请来的KOL助阵而忽视广告视觉中有失偏颇的元素,也不会任由品牌方错误地曲解东方文化。


user avatar   xiang-ling-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在奢侈品行业已经做了十年的冤大头,这次终于通过D&G(官方中文名:杜嘉班纳)事件把长期积累的情绪爆发了出来。

杜嘉班纳最初发布的筷子吃披萨广告其实并没有比他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更加傲慢,甚至也没有比欧洲的奢侈品同行们的所作所为更加过分。



这就是这么多年来欧洲奢侈品行业甚至是部分谄媚的中国人所共同塑造的那种他们以为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最初被意外带起辱华节奏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的不可理喻,甚至是愤怒,觉得他们才是那个受害者。

他们觉得这个行业理所当然就是这样,他们这一次并没有更加出格。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个行业的怪象已经持续了很久,以至于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已经觉得这一切就是理所当然。

之后当他们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道歉,而是委屈和狡辩,他们觉得为什么一个行业由来已久的问题要由他们来买单。



的确,在过去的十年,无数的中国买家趋之若鹜,无数的中国明星主动巴结,无数的中国公司奉承讨好。而过去的十个小时,无数的中国买家义愤填膺,无数的中国明星沽名卖直,无数的中国公司撇清关系。

客观的说,奢侈品商都非常善于讲一个好故事,也都精通于攀扯一段悠久的历史,但本质上,现代奢侈品行业和路易十四关系并不密切,就是在二战之后法国复兴、日本腾飞的时代,由日本和法国共同塑造起来的一个巨大行业。




这个行业就像如今被中美共同塑造的互联网行业一样,本质上并没有微电子行业或者是航空工业那样时间和技术的沉淀,只是被历史文化包装后,看起来更高级的轻工业。这也是如今Burberry的前CEO安吉拉·阿伦茨能够来到苹果公司成为库克副手的原因,它们本质上是类似的行业,都是全球化之后所诞生的具有巨大附加值和利润率的商业行业。

无论LV怎么讲述自己十九世纪制作旅行箱的故事,爱马仕怎么讲述自己十九世纪制作马具的故事,他们实际上和1985年成立的杜嘉班纳并没有太大区别,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一起搭上了日本80年代泡沫经济买遍全球的东风。




这个行业就是由法国作为卖方,日本作为买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定义出来的。在那个战后婴儿潮的人们成长起来,全球化的浪潮拍打起来,被昭和妹儿们带起来的行业。也是那个日法两大互吹民族形成,日本特有的抑郁症“巴黎病”在日本东京中产阶级弥漫的时代。

客观的说,国内一直对二战之后戴高乐带领下法国的重新崛起缺乏足够的认识,反倒是高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疲弱而内卷的老龄化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几乎是以德国一半的人口和军队与德国死磕,并最终实现惨胜的。而这种以丢掉世界中心为代价的惨胜,也是贝当将军从民族英雄变历史罪人,二战期间在马奇诺防线被饶过后直接有条件投降的重要原因。


大家在意识形态挂帅,美苏争霸的主旋律下,似乎只看到了巴黎的五月风暴、索邦大学(即巴黎大学)的四分五裂、戴高乐的黯然下台,却没有看到法国在如今这代人变懒之前曾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三强国,并在文化领域有着超一流的影响力。




二战后,美国靠好莱坞和信息技术进行文化输出,苏联靠重工业和政治笑话进行文化输出,法国则靠轻工业和生活方式进行文化输出。

正是在这样巨大的文化软实力下,法国把自己的轻工业包装成了生活品质的象征。法国的手工业者们利用美式的自我营销,法式的自我吹捧,和买买买的日本人打造了今天的奢侈品行业。历史上,成立不到200年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意大利北部和德国莱茵河流域本就是法国的羁縻州(“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大唐时期引申为笼络控制的意思)和战略缓冲区,若不是路易十四以民族定义了现代主权国家,杜嘉班纳所在的时尚之都米兰或许也是法兰西共和国“自古以来”的土地。因此,这些意大利奢侈品也顺理成章搭上了日法共同打造的这辆快车。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彻底破裂前的东京,有无数的年轻人对欧洲的奢侈品无比狂热。在中国人异军突起之前,世界一半以上的奢侈品卖给了日本人,他们在极其狭小的出租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奢侈品。当年,LV和香奈儿一起努力,让92%以上的日本女性拥有了一件奢侈品,让日本人海外度假最常去的夏威夷从一个民风淳朴的海岛,变成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奢侈品集散地。




这群昭和青年是活在幸福之中的冤大头,也是奢侈品营销的裙下鬼,但他们又是一群实实在在获得了自我满足的人。

日本和法国之所以能共同打造奢侈品这个行业并成为互吹民族或许是有历史必然的,而未来中国也有加入这个小团体的趋势。中国、日本、法国在意识形态和历史沿革上的巨大相似性也是近些年我对日本法国特别有兴趣的原因。中国几乎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美国,他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大的类似现代日本或者法国的国家。

这种中日法在封建集权的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集体主义传统,或许正是日法定义的奢侈品行业所存在的根基。在这种集体主义里,因为剥削的存在,实际利益更容易被集中的少数人手上,而更多的生产者则被赋予了荣誉和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食粮所营造出来的对于表面上荣誉的攀比,就构成了日本人和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一个动机。

同时,因为繁琐的礼节和制度,人们需要含蓄而有城府。因此奢侈品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符号,这种意义类似于欧洲骑士盾牌上的纹章或是日本武士出阵携带的马印。人们通过观察对方持有的奢侈品而不通过交谈就可以获取一些基本信息和判断,并寻找自己的同类和伙伴。




如今,随着中国的中产向日本曾经的中产看齐,买买买的历史使命便传递给了国人,而曾经被日法制定了游戏规则的奢侈品行业面对浩浩荡荡提着钱的中国买家也不可能永远站着就能数钱。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历史悠久、准入门槛高、产业链复杂的战略行业。这种行业,只需要一代人审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游戏规则就会被改写。

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成熟的高利润率行业,只要开放的国门继续敞开,国内冤大头的数目便会持续增加,但相信能够理性消费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杜嘉班纳的丑闻,也正式为我们掀开了法式轻工业华美床单下积累已久的矛盾和可能变革的一角。


user avatar   gu-ren-gui-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D&G用自己的命救了俞敏洪,蒋劲夫。C位出殡

来源于央视公益广告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8935828155310080

听说他们道歉了,此刻我想配图

所有电商渠道销售都已经切断,在华业务全面停止。喜大普奔


上一个这样作死的是陈年,但是好歹那是人民内部矛盾。

时装界和设计界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意大利法国这帮人手上。

所以他们才敢一边拿我们的钱,一边说我们是蛮夷。

还是文化不够强大,吾辈需要努力。

希望你们关注我不是因为我帅

是被翻牌子了么,其实我是严肃的家具制造业从业者,欢迎关注我!教你选家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生活大爆炸主演 Kunal Nayyar 转推质疑国航机上杂志涉嫌种族和地域歧视的言论? 
  2021 双十一学生党面膜推荐? 
  杜克大学涉嫌歧视说中文学生事件有何新进展,如何评价校方的回应? 
  夏天实习女生穿搭求推荐? 
  人类未来如果通过「营养舱」进入虚拟世界生活,那么身体的污垢和粪便是如何排出舱外的呢? 
  2016 里约奥运会主火炬塔是如何设计的?什么工作原理? 
  澳洲的种族歧视真的那么严重吗? 
  横推竖拉的门把手设计是如何在美国成为主流的? 
  这个画的程度毕业后失业的概率大吗? 
  欧美的普通人能承受正版软件的价格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会帮助斯大林打希特勒?
下一个讨论
拿破仑为什么会失败?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