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原因。其一,患抑郁症的人的确越来越多;其二,抑郁症的一些特征及其关注度的提高导致装抑郁症的人也在增多。
所以,自称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是有迹可循的。
1、WHO预计,抑郁症在2020年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常见病。这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2、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度逐年上涨。
看一组数据:
微博「抑郁」相关话题阅读量各种破亿;
知乎「抑郁症」话题下订阅人数近80万人。
3、装抑郁。这其实和抑郁本身的特点有点关系。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们知道早些时候欧洲是很离谱的。
18世纪时,某些欧洲人以得肺结核为荣。为了得肺结核,他们在冬天节食挨冻,只求肺炎垂青。求而不得者甚至向肺结核病人求助,希望他们能好心地传染给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呢?
因为当时上层人士以苍白瘦弱为美,患上肺结核就可以完美达到这种效果。
苍白的脸,动不动用手帕捂着嘴咳嗽,这就是贵族气质啊。有时候咳完了一看手帕,还有一朵盛开的血花,多么唯美的画面。
结核病导致的死亡,甚至被狄更斯描述为“优雅得令人起敬”。
到了19世纪,又轮到梅毒时髦了一段时间。
法国大文豪莫泊桑长期致力于多人运动,发现自己终于成功得了梅毒时,欣喜若狂。
他对朋友叫道:
“你永远不会猜到我的医生刚刚在我身上的奇特的发现,痘疱!痘疱!大痘疱!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死的那种病。壮观的痘疱,纯净而简朴,是精美的梅毒啊!我为它而骄傲,谢谢老天爷。”
这原因有二。
第一,得了梅毒是具备性魅力的象征。
第二,除了莫泊桑以外,很多有名的艺术家如贝多芬、梵高、高更等都身患梅毒。梅毒被认为能刺激神经,得名最具艺术气质的病。
很多人当不了艺术家,又想过过瘾,与艺术家分享一下梅毒就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抑郁症横空出世。很多类似的投机者一看,还有这种好东西,世界真是充满了惊喜。
首先,在他们眼中抑郁症真的是气质拉满。林妹妹,忧郁王子,哪个不是天上才有的人物。
在这些人的想象中,自己眉头微蹙,那不至少也得是半个林妹妹或者忧郁王子。
其次,抑郁症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便利。正常来讲,以他们的长相、学识和智商,钻破头也难有这种待遇。
“你加个班吧?”“不行,我有抑郁症,我怕我坚持不下来。”
“这个不太方便吧?”“我有抑郁症,你就救救我吧!”
“你不能这样!”“你敢凶我,我可是有抑郁症的,我自杀了你要负全责!”
……
最重要的一点是,得了肺结核和梅毒是真的要死人的,他们却不用真的得抑郁症。只需要嘴皮一碰,就能宣称自己是个病人。这群人抱团取暖,甚至还有不明真相的热心人主动为他们辩护。
只可怜了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得不到本应属于他们的关注,更容易坠入深渊,而且还要因为这些人离谱的举动而被人误解。
比如:“哪有什么抑郁症,不就是矫情吗?一天天的无病呻吟。”
“我侄子也得了抑郁症,被我骂一顿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李鬼见多了,会怀疑一切自称抑郁症的人,以至于忽视了真正抑郁症患者的求救,最后造成悲剧。
而这些投机假冒者,满足了虚荣,享受了便利之后,需要恢复正常生活时,拍拍屁股就可以说自己痊愈了。
你说这些人可不可耻?
其实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心情焦虑,莫名自卑,持续低落,基本上会丧失一切欲望。他们每天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干。不是被追问得急了,哪会跳出来宣称自己得了抑郁症呢?
这些猴急着跳出来宣称自己是抑郁症,生怕别人不知道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投机的小人,卑鄙的窃贼。
如果观察仔细一点,你甚至能看出他们拙劣的演技所掩藏不住的兴奋。
作为亲眼看到过抑郁症患者自杀的人,我真希望这些投机者生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想必他们也会迫不及待的去尝试上等人才能享有的肺结核和梅毒。
回答中如果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有所误伤,深表歉意。希望你们能早日康复,回归生活。
我来提供一个角度:
因为中国社会用来表达负面情绪、表达个人的真实痛苦与情感的个体性的话语严重匮乏和受阻,导致人们为了回避指责,不得不借助抑郁症的框架来表达那些本属于正常人性、正常情感的东西。
能够不受(道德)批判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被他人看见、听见、记住是每一个人的根本需要,尤其是那些痛苦的想法,因为那些痛苦更能够标记“我是谁”,我们渴望全面地(而不是只有好的那部分)被他人记住,理解,听见自己的心灵。但当我们回顾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时,却发现尽管自己读了很多书,记住了很多名句和理论,但却没有能力以自我的名义来理直气壮地表达痛苦和焦虑,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传递正能量、教人积极向上的教育,破碎、虚无、怀疑、悲观是不被允许出现在作文和日记里的,即使允许表达和言说,那常常也不是用来表达个体灵魂的痛苦,而总是与群体责任感绑定在一起,如担忧国家的兴亡,即使担忧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也是担忧自己被误解,担忧自己不能再履行群体责任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至于自我本身则是虚空而非立足点,是一个随时准备承接外界降给自己任务和使命的静态的容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非能动的主体。这种漠视自我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我们的日常话语、文书、标语中常常省略“我”(I am ),有时甚至连“主语”都省略掉,如“坚持XXX道路”,“毫不动摇地XX”、“满怀激情地投入到XX的伟大实践中”,谁要坚持?谁不动摇?“激情”是谁的情感?这是没法去细问的,它不是指某个人的真实想法,某个人的真实情感(甚至也不是当权者的真实情感),而是那个唯一的威严的道德实体在言说和表达。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和私人空间的扩大,人的自我意识必然要开始觉醒,那种“无我”的语言注定要被冲击和改变,但目前这个社会还尚未完成转型,因而还处在一个精神分裂与混乱的状态,即一方面这个社会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个别地区在许多维度上已经不输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在文化、教育和理念上却依然言说着一套老旧的、模糊边界的正能量话语,并试图用这样一套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成功乃至一切现象,这种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几乎体现在这个国家的一切领域里。在近代,资本主义的繁荣离不开宗教改革对人的个性的解放,这个解放体现在对人的主观性(包括自己的思想、认知、情感)最深的肯定,尽管这个解放还要打着上帝的旗号,但它却将一切世俗权力对人心灵强加的种种干涉和监视都排挤出去,客观上弘扬了人的自由精神。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
按照这个信仰(注:即路德的宗教信仰),人与上帝发生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必须作为这个人出现、生存着——即是说,他的前程和他的得救的希望以及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要求他的心、他的灵魂在场。他的感情、他的信仰,简言之全部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所要求的——他的主观性,他内心最深处对自己的确信;在他对上帝的关系中只有这才真正值得考虑。
这样,在这里,主观性的原则、纯粹对自己的关系的原则、自由,就不只是被承认而已,而简直是有了这样的要求,即在礼拜里面、在宗教里面只有它才是重要的。这就是对这个原则的最高的认许:它现在在上帝眼中是有价值的,只有个人自己心灵的信仰、自己心灵的克服才是需要的...
由此,在人的内心中就设定了一个地方,它才是最重要的,在其中他才面临着他自己和上帝;而只有在上帝面前他才是他自己,在他自己的良心中,他能够说是他自己的主宰。他的这种当家做主的感觉应当不能被别人所破坏;任何人都不应唐突冒犯而去插足其间。对我的关系里面的一切的外在性都被驱逐了
如果理解了上述说法,我们就能明白中国社会最为“内卷”的资源其实既不是房子也不是学历,而是那种“在自己的内心里当家做主、不受指责和插足的感觉”,人们努力追求房子和学历,归根到底也无非是为了获取这种极度稀缺的感觉。但这种稀缺倒并不是某一个部门垄断的结果,而是人性从被束缚到解放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点上,如果说西方社会是通过树立上帝这样一个“知人心者”来确保个体精神的绝对性,那么在当今中国,抑郁症则分担了那部分本应当是精神宗教(而非自然宗教)或者哲学所承担的任务,但由于抑郁症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或者医学概念本身并不具备承担上述超越性使命的功能,故这种树立注定是无力的。越来越多自称抑郁症的现象,不过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矛盾,即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发达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主流话语无能理解甚至处处打压这种意识之间的矛盾,这种尴尬的现实使人们暂时不得不把自我包裹在在“抑郁症”的外衣下面,这样才能躲避指责的锋芒。但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定不会止步于此,时代正在呼唤一种能够确立每一个中国人主体性的真正有生命力的话语,这种话语肯定不会是诉诸可怜的。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Free Harbor
相关阅读:
也许是信息发达了,人接受的信息面广了
也许是抑郁症患者敢说了
也许…只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罢了
个人观点:
凡是因为出了黑料,然后自称抑郁症,又拿不出有公立医院的诊断证明的公众人物。
一律当三无小作文处理!
利益相关
有很亲的亲戚zs,有很亲的亲戚离家出走至今未回(应该也是zs),有过轻度史,有学生有这个病……
先说客观事实:抑郁症一直是我国致死率前十的病症。在11年后,抑郁症虽然跌出了官方统计的前十(变成了前十几),但大多数自杀者不再被统计入抑郁症,很多抑郁症死亡的家属也不再按抑郁症和自杀而按照意外上报(和公安的习惯有关,为什么就不知道了)。我家这两位就都没有统计抑郁症。
每年自杀死亡人数在我国是三十万左右,而全部死亡大概是八百万左右,占1/27。尽管如此,我国的自杀率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仍更低一些。因此,抑郁症被很多人理解为“富贵病”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些看法,其实对也不对,后面我会详细说一下。
抑郁症的成因,其实非常复杂(有生理也有心理的)。但中度以上基本上就没有可逆性了,患者除了无行动力外,在生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极大的生理痛苦(心理已经渐渐不痛苦了,心如死灰),比如头晕恶心,四肢乏力发麻,头痛,无法入睡,肠胃功能紊乱等。但无论如何,这个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占比其实是在逐年提高的。就我教的学生以及以前读书的时候来看,18岁左右,2008年时候大概是1%这样一个比例,差不多两个班一个。现在呢,2%应该是跑不了的。
为什么造成这样上升的原因,我觉得一个是人需求层次的上升,另一个是父母教育的关系。简单展开下。
1.人的需求层次依次表现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后,会表现出痛苦(痛苦是欲望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同时,有相当部分人是不喜欢社交的,对他们来说,社交本身或是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煎熬。而生理和安全如果得不到保障,你来不及抑郁就会先挂掉,所以在衣食住行还没有很好解决的年代,抑郁症很少发生是有原因的。同时,生理和安全也是人类本能需要去解决的需求,所谓的抑郁症在这个需求层次如同一个子集一样,无法被发现:比如张三得了抑郁症不想耕田,饿死了。那么他的病因是因为饿死了。又比如李四得了抑郁症不想逃跑,被日本兵给虐杀了,那么他的死因明面就是被杀,而不是抑郁了……
现在,更多的人早早地进入了自我实现需求的阶段。然而这在社会富足的前提下仍旧难以满足。因为自我实现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所以现代人在丰衣足食时会“越活越累”,就是因为你必须要过得比别人更出众,才能勉强摸到自我实现的边角。那么,容易痛苦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所有人中,自我实现的比例也不可能超过百分之十。无法自我实现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刺激的极限运动或者沉醉于虚拟现实。因为这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手段,“超我”。然而尽管这样,还是逃脱不了大部分时间无法自我实现的苦闷。
2.家长童年时的教育和社会实际以及少年后教育不匹配。
80后没被父母打,同学还有学长打过的小孩儿应该很少,90后渐渐多了。现在的00后童年和幼年时期基本上无外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关键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挫折教育都非常匮乏。我们小时候可能摔碎个碗会被打,尿个床被打,撒谎被打,有些家长打起来真的很可怕。但现在的小孩儿基本没有这样的。
其实打这个东西,应当随年龄增大,自尊心慢慢稳固,渐渐停止。不论是70.80还是90后(95前),父母都是这样做的。相对知道分寸,受过鞭策的孩子们,到了初高中甚至社会上,受到现实无情的毒打时,可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而从小没被打过的孩子,一方面待人接物比不上打过的,另一方面遭受社会压力以后也会很迷茫很痛苦。比方我学生的一个同学,从小养尊处优结果被同班女生打了个巴掌,跟家长说后闹到学校不了了之,最后越想越气就一割了之……
因为不论哪一代,无论你小时候被怎么宠,真的脱离父母面对社会时,压力都是一样的。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迷茫和竞争。就拿高中来说,90出生的高考压力不会比00出生的小。00后的家长就算小时候不打到了高中的时候也一样会着急会骂。但小时候被打骂过的承受能力往往会比没有的好很多。
以上。
你们只知道弱者需要被同情,强者需要有限制。
可你们总忘记弱者的同情红利,也是会被强者剥夺的。
同情红利根本就如流水,会服从于马太效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不公。
不是拦着你的同情心,而是想告诉你别把同情心给错人。
关于抑郁症身份的现状是这样的:
真正抑郁症患者在家失去活力的时候,不想示弱不想被歧视而隐瞒病情的时候,翻车网红正在假装抑郁症博取最后翻盘的机会。患者们有足够力量联合起来搞个世纪大甄别么?他们能像一股社会力量一样有效维护患者身份的集体权益么?难。
因为强者有着更高的关注度,更多的流量。
而弱者别说流量了,连生理都无法支撑自己战斗下去。
最终导致人们的同情总是错付。
还要注意到,那由于患者身份获取的利益是来自于同情,而且同情的同时还不保证能剔除歧视。同情与歧视往往是混杂而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患者遍布各行各业,也不乏有头有脸的人物。当他们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病了,变成了抑郁症患者,他会立刻拉下脸来变成同情的索取者?还是说丝毫不在于身边之人的看法,大胆给自己贴个抑郁症标签?设身处地想一下,这很难吧。
我想,大多数人若得了任何一种难治的病都不想像入了帮会一样,归属感爆棚。
他们只是生病了,不是突然有了政治身份。
再说了,抑郁症常常让人对生活丧失热情,提不起兴趣,甚至提不起生趣。轻则失眠、重则木僵。今天没发病还好好的,不知道哪天人就没了。
你说,就这样一群人,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面对那些心术不正的健康者,拿着抑郁症当挡箭牌为自己牟利,他们能做什么?
除了眼睁睁看着世上“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污名化自己这个群体,还能干点什么?
只能面目表情的看着手机里的小丑们,今后把病情藏得更深。
至少我认识的抑郁症患者都不会在公共场合吐露实情,工作中更是绝口不提。不是说我认识的人恰好都不矫情,我也认识不少三教九流。而是这玩意说出去真的耽误挣钱,这世道谁跟钱有仇呢?
而且有些同情和歧视也无法区分,比如老板知道你身患抑郁症,于是觉得有些工作不应该给你。不是想欺负你,而是因为同情你,也是怕你,怕你压力太大最后发病。有时也怕你出事拖累公司,心中对你有说不清的情绪,同情、害怕、歧视,他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哪样。
你本来确实能胜任那个工作的,往往因为所谓的同情而失去了。
老板不想给自己的生意平添不确定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说出去大家听着还都觉得有点道理。说不定由于大家都不懂抑郁症,此时还觉得老板有人情味呢。
咋办?干脆别说自己抑郁症呗。直到医生建议自己不要干这份工作为止。
那这些同情与歧视的模糊地带又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假冒患者的人了。他们不知道抑郁症能胜任什么,不能胜任什么,只要能脱罪能逃避压力,就天天拿来当借口。久而久之社会就不可能对抑郁症有准确认知。
然而你此刻想想看,什么样的人会把“承认自己是抑郁症”当做工作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乔碧萝。
抑郁症这种别人毕生的痛苦,她毫不犹豫得拿来给自己擦屁股。
谁是弱势群体很好判断,就看是不是拿来挣钱就对了。
因为抑郁症被定义为病了,这就像小儿多动症一样,曾经大家只是觉得孩子不乖,现在有了这种病,那么就是病了,病不由人嘛。
抑郁症则更是如此。
记得有个小tip,就是说,最好的请假理由就是:头痛。因为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导致头痛的因素据说有上百种,你只要说头痛,医院铁定给你准假,因为任何一个医生都不敢说你在装病。
而到了抑郁症这种精神类疾病更是如此,精神类疾病诊断难治疗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就使得精神类疾病成为了一种新的“热宠”。
不过,相对于精神分裂之类的病有着较高的得病门槛,抑郁症这种,门槛太低,于是很多人就成了“抑郁症”。
————假抑郁vs真抑郁————
因为关于抑郁症,知乎上争论也很多。尤其是知乎上的“假抑郁”,给整个抑郁症群体带入了更大的困境。
————知乎上的抑郁症————
最早接触抑郁症,应该是从网络上知道的,当时看到了一些抑郁症案例,让我对这种疾病很好奇。后来研究所里有人在研究抑郁症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当然,让我对抑郁症认识最深刻的,应该是来自知乎。
记得有个大v抑郁症爆发了,然后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还关了手机。然后大家纷纷出动来寻找他,知乎上,微信群,微博上。最后还好比较幸运,及时的送往医院,人没事了。
这事情也再一次让我意识到抑郁症这种严重的疾病。
不过,有的时候,在知乎上,又看到另外一种抑郁症,某些大v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遭受到了网友的质疑和围攻,然后他就得了抑郁症,然后事情就烟消云散了,以至于抑郁症一度成为了逃避各种事情的借口,所以也引发了不少人对抑郁症的不好看法,这反而加重了抑郁症的问题。
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当你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一定会一脸懵逼,这个定义也实在是太随意了吧?谁也不可能保持一天到晚的高情绪啊,否则那就是躁狂了。只要稍微不开心一下,那不就是心境低落了嘛?至于持久?多久算呢?比如这几天天天阴天,我就不喜欢,所以很多时候心境低落,那就是抑郁症?更别提工作上遇到压力,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生病等等,都可能表现出这样的症状,于是乎,抑郁症成了一种普遍疾病。而且抑郁症本身缺乏特别客观的评价指标,抑郁的情绪本身也存在一个连续性而非一个显著地区分,于是导致了很多人都可以说自己有抑郁症。
另一方面,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特殊,就是——
“真正的抑郁症是沉默”
很多抑郁症,不是本人,根本无法意识到他罹患了抑郁症。比如很多喜剧演员或者搞笑明星是抑郁症的重度患者,这突破了不少人的认知。真是“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而且,不少抑郁症患者对于抑郁本身特别忌讳,十分不愿意让别人得知他抑郁的事情,而是把自己的心门深深的锁上,让自己不断地隔离,这也是导致抑郁症难以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的人说“真正的抑郁症是沉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种结果就是抑郁症本身会走向一种“污名化”。真正的抑郁症,可能在沉默寡言,而只是心情不快的人,却嘴上挂着抑郁症,让很多人对抑郁症失去了关注。由于抑郁症本身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一旦有人宣称自己得了抑郁症,那么就给自己穿上了铠甲,其他人如果对这个人进行进一步的行动的时候,就得考虑这个后果,万一把人家逼死了,这可真的是罪孽深重了。
可以说,当前,抑郁症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对此非常的不乐观,
但是,我更希望对抑郁症的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最紧要的就是抑郁症的诊断问题,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得到确诊然后进行治疗。
至于那些喜欢满世界嚷嚷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也请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看到底抑郁症,还是什么别的症。反正肯定是有问题的,别耽误了治疗。
刚才搜索了下抑郁症,提示了这样的图片
愿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抑郁症患者,能够被温柔的对待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